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组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259046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7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组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组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组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组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组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组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组教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组教案 新人教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组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教案新人教版

第六单元

单元导读

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

本组课文以“父母之爱”为专题,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的传奇故事;《慈母深情》讲述了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满足了“我”读书的强烈愿望;《“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记述了父母对一个七八岁孩子写的第一首诗的不同评价,以至于影响孩子成长的故事;《学会看病》中的母亲,为了培养孩子将来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在感冒时让他自己上医院,学会看病。

学习时,我们要认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体会父爱。

教学重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生词。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2.教师导入:

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多么地惊心动魄,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它给人类带来多少灾难!

但是面对这样的灾难,有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

(板书,齐读课题)

三、预习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12分钟后看谁学的最好!

四、检查反馈,初入情境

1.听课文录音或者播放课件,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汇报:

(1)生字:

洛杉矶(shānjī)混(hùn)乱 昔(xī)日

废墟(xū)疾(jí)步阿曼(màn)达

爆(bào)炸瓦砾(lì)砸(zá)着

颤(chàn)抖

(2)新词。

昔日:

往日,从前。

废墟:

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绝望:

毫无希望。

开辟:

开发、开垦,把荒地开垦成可以种植的土地。

本课指打开。

3.讨论交流: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课文主要讲在美国洛杉矶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一定能救出儿子的坚定信念,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同学的事。

(2)分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试着划分课文的层次,并概括每层主要的意思。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人们受到了伤害。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父亲强忍悲痛,赶去学校救儿子。

第三部分(第5~11自然段):

父亲在寻找儿子的过程中,非常伤心。

第四部分(第12~24自然段):

父亲奋不顾身挖了38个小时,终于发现儿子,并救出儿子,两人紧紧相拥。

(3)练读感受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感情。

以“小组练读、分角色读、评读”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小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基本读懂了课文,而且同学们能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了浓厚的父子之情。

五、课后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2.摘抄课文中感人的句子。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父亲和儿子各有什么了不起?

2.读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都在父母的关爱中快乐地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亲情有了越来越深切的体会。

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刺破夜幕;亲情是冬日里温暖的阳光,驱走严寒。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

感受这种浓浓的爱。

(板书,齐读课题)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板书:

了不起)

三、预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

2.用“——”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小组内谈谈各自的体会。

6分钟后看谁学的最好!

四、品读感悟,体会亲情

(一)了不起的父亲

1.高尔基说:

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那么你从课文哪里看出父亲的了不起呢?

2.学生汇报: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重点抓住“冲”这个动作,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担心的心情。

(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

“阿曼达,我的儿子!

A.引导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

B.指导有感情朗读。

(指名读,评读,齐读。

(3)“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A.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

B.分小组练读,展示读,评读。

(4)理解重点句子: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引导学生体会:

A.时间之漫长B.过程之艰难C.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D.当时的情况危险。

①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罗列出来,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②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引导学生从人物外貌描写中体会父亲坚定的信念,感受伟大的父爱。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身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都不能把这位父亲打倒,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呢?

(板书:

不论……总……)

加深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体会它是父亲的坚定信念的力量源泉。

(板书:

爱的诺言)

(二)了不起的儿子

1.过渡:

父爱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也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儿子。

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儿子的了不起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2.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

说些什么?

3.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阿曼达呢?

4.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这句话?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板书:

信任的源泉)

5.让我们一起分享他们劫后重生、亲人团聚的喜悦。

齐读: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6.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同桌交流,谈感受。

(板书:

父爱)

五、激情升华,拓展延伸

过渡:

从这对父子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平凡、朴实却又伟大、深沉的父爱,让我们一起看看一些孩子们对父亲爱的宣言。

让我们把心中对父亲的感激化为一句简单的话语,写下来。

六、课堂练习

1.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2.这感人的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他们赞叹,媒体竞相报道这件事,他们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最想问的是什么问题?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

描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儿子同学的事,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

课前备课时,我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重点,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精挑细选,对所教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教学重点设计提问。

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了不起”是什么意思?

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课堂上讲课时,我力求提出的问题围绕课文重点,按照课前的预设进行教学,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

说父亲了不起,找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段落,重点是课文的3、5、12自然段,先让学生朗读,谈谈体会,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课文中,再读,读出相应的语气。

并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

体会38小时有多长,平时这么长的时间,人们都干些什么,而父亲的38小时只是在干着一件事,不停地挖掘,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父亲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多么坚持不懈、决不放弃的父亲!

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说儿子了不起,我让学生找出体现儿子了不起的段落,是课文的16、22自然段,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谈体会到了什么,在老师的讲述下,引导学生体会年仅七岁的阿曼达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食物,没有水,只有恐惧与危险的情况下,苦苦等待父亲的救助,但他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儿子的了不起。

这时,我又提问:

“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是课文中的哪句话支撑着他们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

”“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类似的话?

”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波澜。

18* 慈母情深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理解“龟裂、失魂落魄、疲惫”等词语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好词好句。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母亲的慈祥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母亲的慈祥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母亲生活的辛苦,从而进一步理解母爱的无私崇高,激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诵读诗句,激发情感

老师朗诵一首描写母爱的小诗,引入课文。

二、预习要求

1.大声读,读准生字词;细细想,课文中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2.交流:

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贫穷、辛苦、瘦弱,无私、关爱孩子、通情达理……)

10分钟后看谁学的最好!

三、检测学习效果

1.课文中有些句子,最能反映母亲的苦,最刺痛作者和我们的心,请你仔仔细细地再读一下全文,划出来好好读读。

2.师:

同学们,如果把这些片段想象成一个个画面,哪个画面最能打动你的心?

为什么?

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教师巡视,预计从两三个画面中去深刻体会,主要是画面一、三、四)

3.引导汇报

形式:

学生在汇报中,教师主要抓住语言文字引导学生细细感受。

画面一:

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

切入点:

震耳欲聋

(1)什么叫“震耳欲聋”?

听到这样的声音会是怎样的感受?

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2)可是,妈妈却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这震耳欲聋的声音停止过吗?

你怎么知道?

(从书中找证据)

(3)指导朗读:

从我进入,到我离开,母亲一直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

孩子,你知道母亲昨天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

那么明天呢?

去年、今年、后年……

(4)师小结:

同学们,这就是母亲,即使这声音震耳欲聋,穿透云霄,为了孩子,她依然工作着,慈母的情深就深在了这震耳欲聋的声音里。

画面二: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慈母的情深在弯曲瘦弱的脊背里。

(这瘦弱的脊背挑起的是生活的重担,这瘦弱的脊背是孩子们的天。

画面三: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为什么母亲的眼睛疲惫不堪?

想象一下,那本应该是怎样的眼睛?

(2)提问: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我看到的是母亲怎样的背?

(3)“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即使戴着口罩,我看到的是母亲怎样的脸?

(4)师小结,指导朗读:

这样的母亲怎不令我惊讶,这样的母亲,怎不令我辛酸,怎不令我痛心,所以,作者一次次地呼唤“我的母亲”。

谁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画面四: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

“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1)齐读。

(2)提问:

这里有几个词最能打动人,你找出来了吗?

为什么?

(龟裂、塞)

(3)如此劳累,如此辛苦才挣到钱的母亲,是怎样把钱塞给我的?

请你想象一下?

(4)提问:

母亲塞在我手里的仅仅是钱吗?

(是母亲的心血,是母亲的关怀,是浓浓的母爱)

画面五: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提问:

作者一连用了四个“立刻”,你读出了什么?

(2)指导朗读。

(3)小结: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就在这枯燥、单调的劳作中。

同学们,母亲的情深就在这枯燥、单调的劳作中。

4.面对如此憔悴、疲惫,甚至可怜的母亲,我却来向她要钱,要她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要她累死累活一天也挣不来的一元多钱。

不为别的,只因为(引读课文第一节),只因为(引读课文第三节)。

四、课外延伸,读后抒怀

1.反复读母亲的话:

“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2.齐读但丁名言——“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3.爱需要表达,课文中的作者用他的方式回报了这份深沉的母爱。

那么,也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回报这份最真、最纯、最珍贵的母爱。

(齐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播放一曲深情的《烛光里的妈妈》渲染意境。

五、课堂和课后训练

1.写一首小诗赞美母亲,抒发热爱母亲之情。

2.写一段描写母亲外貌、语言或动作的片断。

本课教学设计,我始终努力坚守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的教学为主线,以个性的悟读为手段,让学生穿梭在语言文字中尽情地读,读出了意,读出了情,读出了语文的韵味,也体会到慈母的深情。

一、以读为主

课前,关注预习中的读。

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放手让他们在课前进行有效地预习是必要的。

学习生字,扫除障碍,读熟课文,感知大意,寻找疑虑,设法释疑,课前的预习自然能做到有效地读。

读通,读顺,读熟文本,这是于永正老师说的学习课文的“保底工程”。

课中,关注自学中的读。

课堂中,请学生抓几个画面投入到自主研读中。

深深地感受到母爱的慈祥,母爱是深沉的,母爱也是伟大的、无私的。

这种爱,作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正如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以情促情

拓展延伸中,我播放一曲深情的《烛光里的妈妈》渲染意境,抓住学生学文时的那份感动让学生将感情付之笔端。

此时激活了学生亲近母爱的情感,学生披情入文,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美好境界。

他们流下了感恩的泪珠;为母亲献上了祝福;理解了母爱的伟大,陷入深深的反思……

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说自己的情感投入得还不够,对本文中写法的指导还不够。

评价的语言不是很丰富等。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不断成长!

19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精彩、糟糕、誊写、敬仰、出版、谨慎、迫不及待、一如既往、引入歧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选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从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父母之爱。

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难点:

体会巴迪的成长过程中为什么需要两种爱的声音,感受爱的不同方式。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认识生字,理解生词。

2.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指名读“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体会不同语气。

2.你读出了什么了?

3.这两句话通常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再齐读)

导言: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题目就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时,教师板书加上“和”),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用“——”画出生字生词,并多读几遍。

2.思考:

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以读悟文

1.初读(自由读):

会读生字,理解新词,读通课文,说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1)生字谁来教?

(指名)

教师:

有不同的教法吗?

教师:

找出带有这几个生字的句子读一遍。

(2)课文还有一些词语的意思,谁来报一报?

(3)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写了一首诗,母亲说精彩极了,父亲说糟糕透了。

板书:

表扬  批评

教师:

同一首诗,为什么父母的评价却有如此大的反差?

巴迪无法明白……同学们,从你们内心来说,你会支持谁的评价?

(辩论)

母亲和父亲当时对巴迪的评价,到底谁对谁错,我们暂且放一放,呆会儿再来解决,好吗?

2.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

再读(默读):

从一开始母亲的表扬,然后再听到父亲的批评,小巴迪的心情有何变化?

请找出描写巴迪心情的句子,体会巴迪心情的变化。

(请学生读相关句子,并结合句子说说体会。

巴迪把诗放在父亲桌子上后会想些什么?

躺在床上的巴迪会想些什么?

教师:

是啊!

母亲的话犹如温柔的春风带给了巴迪无限的遐想,而父亲那毫不留情的批评,却犹如一盆冷水,彻底浇灭了他的自信。

让我们再朗读一遍,用心去感受一下巴迪当时的心情变化。

3.三读(展示读):

请你根据巴迪心情变化的特点,有感悟地朗读。

(1)教师引读妈妈的话,听了妈妈的话,巴迪——学生接读描写巴迪心情的句子。

(2)巴迪是怎样迫不及待地等待父亲回来的?

(指名读,并点评)

教师:

好不容易等来了父亲,可是父亲的话犹如一把利剑伤秀了巴迪的心。

(3)分角色朗读。

谁来读读父亲的话?

(指名)谁来读读母亲说的话?

(指名)其他同学一起来读描写巴迪心情的句子。

老师来读剩下的叙述部分。

五、课堂训练

1.书写生字生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理解父爱母爱两种不同的形式。

2.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检查复习

谁能三言两语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预习指导

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

2.用“——”画出父母的不同态度,为什么说这两种力量都是爱?

四、探究感悟,情感积淀

1.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年七八岁的巴迪也已慢慢长大,他还会不会继续写诗呢?

(指名回答,说出理由)我们再来看看故事下面的部分是怎么说的。

教师读(出示):

几年后……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

学生接读下面部分(出示):

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

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短篇小说。

教师:

我焦急地等待,我期待着能听到父亲的赞美,但等来的是(出示)(学生读):

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不满十二岁。

教师:

读到这里,你们又有什么新的想法,请联系课文想想你现在更支持谁的评价。

2.教师:

刚才大家都很踊跃地发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有些同学说母亲的表扬给了巴迪写作的信心,这表扬能鼓励他继续写作,也有的说父亲指出巴迪写作的缺点,这批评能使巴迪逐渐提高写作的水平。

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那么长大以后的巴迪他自己是怎样看待父母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的呢?

我们继续看文章的下面部分。

(出示)(齐读):

现在……幸运。

“幸运”是什么意思?

巴迪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

看下去——

(出示)

我有个________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

“________________。

”我还有个________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

“______________。

(特意留白,指名学生进行交流。

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

(出示原文)。

3.(教师引读)(出示):

“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但是”但是——教师:

我想请大家联系课文上面部分说一说,交流你们的观点。

(出示):

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共同的出发点。

(教师引读)

那就是——学生填空(板书:

“爱”)

是啊!

学生再接读——我从心底里知道……爱。

4.能把这句话连起来对自己说一遍吗?

能再对大家和教师大声说一遍吗?

五、积累延伸,情感升华

1.的确,爱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只有用心才能去感悟。

巴迪后来成了一位作家的主要原因就是他能正确地看待表扬和批评。

相信学了本文后,同学们肯定有不少感触,也有不少收获,假如你是巴迪,成年后的“你”最想对父母说些什么?

同学们,你们又想对自己的父母说些什么呢?

2.听了同学们发自肺腑的感想,我也不禁感慨万千,在此老师要送给大家一句话: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不要在表扬中自得,更无须在批评中失落,要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

因为表扬会激励你上进,而批评会使你变得清醒。

希望能与大家共勉。

六、回读课文,总结收获

1.从头再读课文,想一想学习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2.谈收获(可从思想感受,词、句的积累和文章的表达方法几方面来总谈,着重于后者)。

3.学生总结写法(当学生总结出文章抓住了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进行描写来衬托人物心理活动时,教师让学生到文章里去找找并画出这样的句子,再次读读,细细地体会作者细腻的表达手法)。

4.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七、课堂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2.以“父母关心我成长”为内容,写一写。

本课教学的优点我自己认为在于能根据教材的特点,不过多使用电教及其他辅助手段,教学程序也比较简洁,重在让学生自读,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

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与课题一样,本节课有精彩的,也有糟糕的。

糟糕的点滴也因为这节课而牢记我心。

一、有感情朗读指导不够。

这节课,学生自由读,结合体会读比较多,但感情朗读指导不够。

在学生踊跃、激烈地汇报自己独特的见解中,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我,居然被学生牵住了,而忘记了在适当处以读促讲,重要的句子,以指导感情朗读来深化学生的理解。

如讲读到作者成年的体会时,一个学生汇报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

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这几句的理解后,就可以引导感情朗读来加深体会,这样学生在感情朗读、评议再读、加深理解之后,就不会一直围绕着这几句谈体会了,自然也节约了宝贵的时间。

并且加强感情朗读,读议结合更紧密,更有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更有深度。

二、评价激励不够。

本堂课的气氛不够活跃,跟教师的激励不够有很大的关系。

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比较随意,缺乏激情,自然学生的情绪也不会高涨。

可见,教师的评价激励调控着学生的情绪。

20* 学会看病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过程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探究质疑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特殊的母爱。

教学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