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式教学教学设计《基因在染色体》人教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250222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7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现式教学教学设计《基因在染色体》人教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发现式教学教学设计《基因在染色体》人教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发现式教学教学设计《基因在染色体》人教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发现式教学教学设计《基因在染色体》人教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发现式教学教学设计《基因在染色体》人教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现式教学教学设计《基因在染色体》人教1.docx

《发现式教学教学设计《基因在染色体》人教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现式教学教学设计《基因在染色体》人教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现式教学教学设计《基因在染色体》人教1.docx

发现式教学教学设计《基因在染色体》人教1

《基因在染色体》

合肥七中吴哲

教学模式介绍:

发现式学习认为,科学家用来解决问题、探究未知的理性策略可以传授给学生。

其模式是在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索过程,教师试图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科学家如何面临疑难境,学会搜集和加工资料,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从而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现式教学的课程环节:

激趣导学——目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

设计思路说明:

通过科学史做引入激发学生积极讨论,引入教学主题: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一)。

根据教材的实际需求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分解成层次由浅入深的各个小目标,让学生去感知教材,链接生活,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行重组,完善知识结构。

教师按小组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及时引导,点拨,利用教学中预设的各个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诊断反馈环节是贯穿本模式的一条主线。

从形式上看,练既可以是综合、书面的,也可以是整体、口头的;

从内容上看,既可以是知识掌握,也可以是思维训练;既可以是巩固强化,也可以迁移延伸;

从教学程序上看,主要是安排在新课结束后巩固所学、迁移知识、培养能力,但也可以安排在新课开始前的导入性训练。

“大教学观”指出,要让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课外实验,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通过延伸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提升认识水平,为进一步获得生物知识奠定良好的技能与心理基础。

教材分析

本节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2节,本节内容是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的延续,围绕着“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展开,但其根本落脚点是要揭示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的实质。

深刻地理解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的物质基础、结构基础和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节提出“类比推理”方法,是对“假说—演绎法”的进一步培养,是对提出正确的“假设”的一种具体指导,着重科学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学重点是: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化解释;教学难点是:

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规律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通过学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培养学生分析实验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基因是物质的实体。

2、认同观察、提出假说、实验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学习科学家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依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学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依据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教师创设主题问题情境:

(展示课件第2页)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复习、归纳旧知识而带出问题情境)

①根据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回答以下问题: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能产生的哪几种配子?

比例是多少?

(AB、Ab、aB与ab四种,比例为1:

1:

1:

1)

②根据减数分裂,回答以下问题:

一个体细胞内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的生物,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最多可产生多少种配子?

(四种,1:

1:

1:

1)

请同学们分析这种个体的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对数相等,配子的种类相等的情况是偶然的原因吗?

还是因为基因和染色体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呢?

二、目标导学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叶圣陶先生认为:

“教师当然需教,而尤宜致力于‘导’。

导者,多方设法”。

怎样“教”呢?

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指出:

欲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愉快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在目标意识驱使下,产生永恒的“内驱力”。

显然,“导学”环节就成为“六环节”模式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一堂课中“时间篇幅”最长的一段。

【目标分解】(展示课件第3页)

1、科学家发现基因与染色体有哪些平行关系?

2、什么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3、对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是什么?

三、导思点拨

在目标导学环节后,利用多媒体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学习,起到加强印象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行重组,完善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方法。

符合“认知——思考——再认知”的认知规律。

【讲授新知】

一、萨顿假说(展示课件第4页)

1、活动一:

4分钟时间阅读课本P27内容,思考讨论问题:

1.萨顿用蝗虫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2.据此,萨顿得出了怎样的推论?

3.萨顿提出此假说的依据?

学生分析、思考、讨论并交流。

通过分析、讨论、交流等活动,一方面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学会类比推理法,另一方面锻炼学生质疑与表达能力

2、萨顿假说内容(展示课件第5页)

发现问题:

孟德尔定律中基因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

假说内容: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依据:

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基因与染色体存有哪些明显的平行关系?

(展示课件第6页)

通过“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萨顿发现基因和染色体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这里面需要给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类比推理,并强调其重要性)。

小组合作学习“思考与讨论”:

 你同意以上的分析(指基因在染色体上)吗?

如果你也认为基因在染色体上,请你在图中染色体上标注基因符号,解释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

(P28图)

这个“思考与讨论”必须让学生来完成,当学生将基因标注在染色体上之后,会发现不管是F1还是F2代,结果与前面孟德尔所做的实验(还没有发现减数分裂之前)完全是一致的,到这个时候学生会有这种感觉:

将孟德尔所说的遗传因子标注在染色体上是一点都没有问题。

萨顿经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基因在染色体上究竟是否正确?

由于缺少实验证据美国科学家摩尔根等对此持怀疑态度。

(展示课件第7页)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展示课件第8页)

萨顿的假说并没有立即得到另一位生物学家摩尔根的认同,他还设计了一个实验来证明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教师一边指导学生阅读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一边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的问题。

1、活动二:

(展示课件第9页)

5分钟阅读P28--P29,小组讨论问题:

1.果蝇体细胞中有哪几对染色体?

有什么特点?

2.摩尔根选取了哪对相对性状?

如何判断显隐性?

该性状的遗传表现是否符合基因分离定律?

3.摩尔根观察实验现象提出:

果蝇的白眼性状遗传是否与性别有关?

若有联系,则果蝇白眼的遗传可能与什么染色体遗传有关?

教师讲解果蝇体细胞中有哪几对染色体,有什么特点。

(展示课件第10页)

2、①果蝇的杂交实验现象(展示课件第11页)

P红眼(雌)×白眼(雄)

 

F1红眼(雌、雄)

 

F2红眼(雌、雄)白眼(雄)

3/41/4

F2红眼和白眼之间的数量比为3:

1,遗传表现符合分离定律,表明果蝇的红眼和白眼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②摩尔根的设想(展示课件第12页)

如果控制白眼的基因(w)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写出下列基因型:

3、活动三(展示课件第13页)

比一比,谁能在最短时间内正确写出下列遗传图谱?

(要求:

正确书写亲子代符号和杂交符号,写出配子、后代基因型和表现型)

1.写出摩尔根两次果蝇杂交的遗传图解?

2、摩尔根想进一步验证他的解释:

用什么方法?

试写出遗传图谱(展示课件第14、15页)

PXWXW红眼(雌)×XwY白眼(雄)

 

配子XWXWY

 

F1XWXw红眼(雌)XWY红眼(雄)

 

F2

XW

Y

XW

XWXW红眼(雌)

XWY红眼(雄)

Xw

XWXw红眼(雌)

XwY白眼(雄)

③摩尔根对该解释的验证:

测交实验(展示课件第16页)

 

④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证明:

——基因在染色体上(展示课件第17页)

⑤摩尔根又进一步研究:

(展示课件第18页)

果蝇的4对染色体上竟有数百个基因,基因与染色体可能有怎样的对应关系呢?

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展示课件第19页)

1、分离定律

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自由组合定律(展示课件第20页)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学习收获:

(展示课件第21页)

 

问题:

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的生物体的配子如何产生的呢?

以AaBb为例,画出细胞的减数分裂图。

(展示课件第22、23页)

四、设问寻疑

通过目标导学和导思点拨环节后,完成了教学的基本目标,解决了学生带共性的问题,但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他们难免还存在着个别特殊问题,所以安排一定时间接受质疑、咨询、解惑,实现因材施教。

教师按小组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及时引导,点拨,利用教学中预设的各个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设问寻疑的重要功能莫过于给学生一个自主的时空,让学生面对老师和课本敢于提出求异性的问题。

循序渐进地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求真的精神。

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要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的多样化,进行个性化学习。

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释疑,教师应遵循“有疑则教,有惑则解”的原则,为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五、诊断反馈

诊断反馈环节是一个灵活而流动的环节,是贯穿本模式的一条主线。

从形式上看,练既可以是综合、书面的,也可以是整体、口头的;既可以是说,也可以是听;既可以是知识掌握,也可以是思维训练;既可以是独立作业,也可以是集体讨论。

从内容上看,既可以是知识掌握,也可以是思维训练;既可以是巩固强化,也可以迁移延伸。

从教学程序上看,虽然主要是安排在新课结束后巩固所学、迁移知识,培养能力,但也可以安排在新课开始前的导入性训练;还可以安排在新课进行中的发现性训练或强化训练。

【课堂诊断】(展示ppt第24-27页)

1、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

D.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2、果蝇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可表示为

A.3+X或3+Y

B.6+X或6+Y

C.3对+XX或3对+YY

D.3对+XX或3对+XY

3.第一个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科学家是

A.孟德尔B.摩尔根

C.萨顿D.克里克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揭示了

A.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

B.非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

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D.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

六、拓展延伸(展示ppt第28页)

此环节属于延伸阶段,“大教学观”指出,要让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课外实验,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生物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的自然学科。

通过课外生物实践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情感。

通过延伸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提升认识水平,为进一步获得生物知识奠定良好的技能与心理基础。

教学反思

教学无定法,贵在得法。

学习和运用教学模式,应当着重把握其明晰的教学思想,追求神似而不拘泥于形式。

我探索构建的“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力求体现“授之以渔”,其指导思想是明晰,那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发现”。

由于教学过程的千变万化和教学对象的千差万别,这一模式也必然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教师要善于充分挖掘每个模式的教学功能,避免陷入教学模式单一僵化的误区,不断整合与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和谐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