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片修饰的丹参酮固体脂质纳米粒胶囊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247789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冰片修饰的丹参酮固体脂质纳米粒胶囊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冰片修饰的丹参酮固体脂质纳米粒胶囊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冰片修饰的丹参酮固体脂质纳米粒胶囊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冰片修饰的丹参酮固体脂质纳米粒胶囊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冰片修饰的丹参酮固体脂质纳米粒胶囊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冰片修饰的丹参酮固体脂质纳米粒胶囊设计.docx

《冰片修饰的丹参酮固体脂质纳米粒胶囊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冰片修饰的丹参酮固体脂质纳米粒胶囊设计.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冰片修饰的丹参酮固体脂质纳米粒胶囊设计.docx

冰片修饰的丹参酮固体脂质纳米粒胶囊设计

 

冰片修饰的丹参酮固体脂质纳米粒胶囊设计

 

专业中药制药

姓名王巧莹

学号14211020484

 

前言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miltiorrhizaBge.)的干燥根及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是我国传统医学中常用的药材之一,有悠久的临床应用历史。

丹参的功能与主治为:

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

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瘸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说明丹参具有多方面的功效,中医有。

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

之说.在中医临床上,丹参主要用来治疗冠心病、脑血栓和肝炎肝硬化等。

常用的丹参类制剂包括丹参注射液、丹参片、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滴丸等,以丹参的水提取物制各的丹参注射液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冠心病、心肌梗塞和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丹参的化学成分主要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大类,20世纪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丹参酮为代表的脂溶性成分方面。

丹参酮(tanshinone,Tsn)是丹参中具有橙黄色和橙红色特征的脂溶性二萜类化合物,按其结构的不同可分为丹参酮I、丹参酮

A、丹参酮

B、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I、羟基丹参酮、丹参酮甲酯、异丹参酮、异隐丹参酮等10多种成分,其中丹参酮

A(TsnIIA)是丹参中脂溶性成分的代表(结构见下图)。

由于醌类成分易被还原为二酚类衍生物,后者又被氧化而转变为醌,因此起到电子传递作用。

它们作为生物体内新陈代谢的产物,通过促进或干扰生物的多种生化反应,从而表现出多种生物活性。

丹参酮

A还具有天然抗氧化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丹参酮在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抗菌消炎等方面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1.丹参酮的药理作用

1.1抗肿瘤作用

丹参酮是丹参的主要抗肿瘤活性成分,通过各种肿瘤细胞杀伤、诱导分化及诱导凋亡等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

诱导分化治疗恶性肿瘤与传统化学治疗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杀伤肿瘤细胞,而是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成为正常细胞或接近正常细胞,对正常细胞无杀伤作用,且少有骨髓抑制等副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ras癌基因和PCNA表达,影响DNA多糖酶δ活性,抑制DNA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胞的大量增殖,诱导细胞分化。

故丹参酮抗肿瘤作用可能是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同时诱导凋亡或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成熟,最终走向凋亡。

1.2抗菌消炎作用

体外实验表明,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等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致病菌有抑菌作用,尤其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显著作用,并对两种毛发癣菌有抗菌作用,并且能抑制白细胞游走,抑制溶酶体释放,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性,影响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功能,降低血中的前列腺素F2a(PGF2a)和前列腺素E1(PGE1)含量,减少炎症渗出。

1.3保护皮肤

丹参酮对痤疮丙酸杆菌高度敏感,且是一种缓和的雌激素样物质,起着抗雄激素的作用;还具有类似氢化可的松的抗炎作用。

丹参乙醇提取物在高、中、低3个浓度均对蘑菇酪氨酸酶活性和黑色素生成量呈剂量依赖性激活和上调,表明丹参可提高白癜风疗效。

丹参对痤疮的各种损害均有效。

1.4抗脂质过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

清除有害自由基,防止或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是丹参防治心、脑血管病、肝病、肾脏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丹参水提物、丹参注射液及丹参素、丹参酮ⅡA磺酸钠有清除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的作用。

1.5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丹参提取物F(DSEF)对大鼠胃黏膜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而且DSEF对胃黏膜体部损伤面积及深度损伤的抑制率高于窦部。

1.6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丹参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可使动物自发活动减少,大脑皮层自发电活动减少,并能延长环己烯巴比妥的睡眠时间。

1.7改善外周循环

中医认为丹参具活血化瘀之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丹参有改善外周血液循环、提高机体的耐缺氧能力、加快微循环血液流通和增加毛细血管网等作用,并能抑制凝血、激活纤溶。

进一步研究表明,丹参是通过影响脯氨酸和赖氨酸羟化酶的活性来抑制人体皮肤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的,但不影响DNA及非胶原蛋白的合成,丹参对胶原合成的抑制率与剂量呈正相关。

1.8调节组织修复与再生

丹参制剂能使实验性心肌梗死狗坏死心肌清除加快,巨噬细胞活跃,成纤维细胞分化和胶原纤维形成较明显,肉芽形成较成熟,还可使骨折局部瘀血减轻,骨折愈合时间缩短。

丹参还可抑制纤维细胞的过度增生,用于治疗硬皮病、瘢痕疙瘩等。

2.丹参酮的临床应用

2.1感染性疾病

外科一般化脓性感染中应用较多。

丹参酮用于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白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骨髓炎有较好的疗效,对初发或感染较轻的病例疗效较显著。

对病情较重、病程长,有窦道和死骨的病例配合外科手术效果好。

长期服用丹参酮未产生耐药性,对耐抗生素的金葡菌仍敏感。

2%丹参酮凡士林油膏外用,有抗菌、消肿、消炎作用,能促进伤口愈合。

2.2辅助治疗恶性肿瘤

丹参注射液联合化疗法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用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恶性肿瘤,能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延迟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

同时可提高正常组织对化疗药物耐受性,并且对骨髓、心脏、消化道等重要器官有

一定保护作用。

2.3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丹参酮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供给心肌充足的氧,保护ATP酶的活性,纠正心肌细胞内异常的钙代谢,减少细胞内Ca2+超载,从而对心肌起到保护作用,对冠心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丹参酮能够扩张微动的小动脉,缓解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加快血流速度,从而改善心肌供血功能及减少心绞痛的发作,对于心绞痛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另外,丹参酮可以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提高纤溶活性,改善血流动力学,促进血肿吸收,减少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降低应激性血糖升高而导致的脑出血。

3.冰片概况

中药冰片,可分天然冰片和合成冰片两大类,天然冰片为脑香科植物龙脑香树脂的加工品,因资源紧缺,现多使用以樟脑、松节油等为原料的人工合成品,简称为冰片。

中医认为冰片味辛苦,性凉,有开窍醒神、清热止痛、生肌之效,目前冰片在临床上的应用极为广泛,特别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尤引人关注。

冰片是一种单萜成分,在中药配伍中有广泛的应用。

中医认为冰片。

芳香走窜,引药上行。

、。

独行则势弱,佐使则有功。

研究表明,冰片能加速血脑屏障的开放,提高脑内药物分布,从而改善口服等给药途径的生物利用度。

4.固体脂质纳米粒概况

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lipidnanoparticles,SLN)是指粒径在10-1000nm之间的固态胶体颗粒,它以固态天然或合成的类脂如卵磷脂、三酰甘油等为载体,将药物包裹或夹嵌于类脂核中制成固体胶粒给药系统,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可替代乳剂、脂质体和聚合物纳米粒的新型胶体给药系统。

其主要优点是:

颗粒粒径小,平均在纳米尺度,可用于注射给药;生理可接受,在制备过程中无有毒残留物;对亲脂性药物有足够的载药能力,通过工艺调整,还可以包封亲水性药物;延长药物释放达数日至数周;通过冷冻干燥或喷雾干燥还可制成固体粉末;通过对其表面进行特征修饰,可实现靶向给药;生理相容性好并可生物降解,可控制药物释放及有良好的靶向性,同时避免了有机溶剂不能完全去除的缺点。

5.立题依据

丹参酮的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差,半衰期短,用药频率高,而心脑血管疾病需要长期用药,因此现有剂型病人的顺应性差。

应用固体脂质纳米粒给药系统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也有文献报道,但很少。

考虑到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中药间确实存在相互作用,已有的丹参方中冰片能够提高丹参的生物利用度,同时冰片还可以加速血脑屏障的开放,与固体脂质纳米粒协同作用,能提高脑靶向作用,更好地应用于脑出血等疾病。

因此,本文设计了冰片修饰的丹参酮固体脂质纳米粒,以达到缓释、靶向的目的。

第一章提取分离工艺

丹参酮是丹参中脂溶性化合物,为菲醒类化合物,包含有三十多种成分,丹参中的主要脂溶性有效成分包括丹参酮

A、隐丹参酮和丹参酮

由于丹参酮

A、隐丹参酮、丹参酮

这三种成分在丹参植物中含量不低于2%,而且它们的药理活性的比较显著,因此,研究这三种脂溶性的成分很具有代表性,在理论和应用上都很有意义。

国内外的学者对丹参的提取分离以及结构测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丹参酮的提取、分离方法比较多,主要是柱层析方法,包括氧化铝层析,分段切割法,硅胶柱层析配合制备型薄层分离法和多次柱层析,运用制备型高压液相分离法等。

最理想的丹参酮提取分离方法应具备高效、环保、低毒、省溶媒、省时、节能等特点。

1.1预实验

1.1.1提取工艺的确定

本实验利用加热回流法、超声波法和组织破碎法等三种提取方法同时提取丹参中脂溶性(丹参酮)成分,通过比较不同的提取方法对丹参提取物中丹参酮

A含量测定的影响,确定丹参酮的提取工艺。

1.1.1.1加热回流法

取干燥粉碎过六号筛的丹参粉末50g,精密称定,置圆底烧瓶中,加热回流提取三次(电热套加热,温度设定为65℃):

每次精密加入400mL75%乙醇,浸泡20min,提取时间分别为45min、40min、40min,静置10rnin,过滤,浓缩,即得浸膏,精密称定。

同法制备三批样品。

1.1.1.2超声波

取干燥粉碎过六号筛的丹参粉末50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利用超声波清洗机超声波共提三次:

每次精密加入75%乙醇400mL,浸泡20min,提取时间分别为30min、25min、20min,静置10min,过滤,浓缩,即得浸膏,精密称定。

同法制备三批样品。

1.1.1.3组织破碎法

取丹参药材50g,采用75%乙醇组织破碎法进行提取,使用7倍量、6倍量、6倍量溶剂提取3min、2min、2min,每次提取前浸泡20min,提取后静置10min,过滤,合并三次滤液,浓缩即得浸膏。

同法制备三批样品。

表1.1不同提取方法提取丹参酮的研究

超声法

加热回流法

破碎提取法

醇浓度(%)

75

75

75

温度(℃)

25

65

25

时间(min)

1

30

45

3

2

25

40

2

3

20

40

2

溶剂量(mL)

1

400

400

350

2

400

400

300

3

400

400

300

得膏率(%)

丹参酮

A含量(%)

1.1.2色谱条件的确定

查阅文献得到的HPLC色谱条件作为参考,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以确定色谱条件。

YMC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速:

1.0mL/min;柱温:

25℃;;进样量:

20μL。

流动相:

甲醇(C)-0.5%甲酸水溶液(D)梯度洗脱,洗脱程序见表1.1。

检测波长:

丹参酮

A为270nm。

表1.2HPLC洗脱程序

洗脱时间

C泵(%)

D泵(%)

0-30min

35

63

30-50min

80

20

1.1.2.1供试品溶液配制

取浸膏50mg,置于50mL棕色容量瓶中,用甲醇定容至刻度。

1.1.2.2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精密称取标准品丹参酮

A5mg,置25mL棕色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作为丹参酮

A对照品溶液。

1.1.3系统适用性检查

1.1.3.1线性关系

精密量取丹参酮IIA对照品溶液0.5,1.0,2.0,4.0和8.0mL于50mL棕色量瓶中,加乙睛至刻度,摇匀。

依次吸取丹参酮IIA系列对照品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以丹参酮IIA的峰面积为纵坐标,进样浓度为横坐标,计算回归方程并考察线性关系。

1.1.3.2精密度试验

取供试品溶液重复测6次,测得丹参酮IIA含量并计算RSD,RSD应小于2%。

1.1.3.3重现性试验

同一批样品平行测定5份,测得丹参酮IIA的平均含量,并计算RSD,应小于2%。

1.1.3.4稳定性试验

将同一批待测样品液每隔2h测定一次,测定6次(即共12h),计算RSD,应小于2%。

1.1.3.5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丹参供试品25mg,置入50mL棕色容量瓶中,其中加入浓度为0.2mg/mL的丹参酮IIA对照品溶液1mL,得到供试品溶液,进色谱分析。

具体如下表:

表1.3丹参酮IIA的回收率测定

NO.

称样量(mg)

样品中丹参酮IIA的含量(mg)

加入丹参酮IIA对照品的含量(mg)

丹参酮IIA实测含量(mg)

回收率(%)

平均回收率(%)

RSD(%)

1

0.2

2

0.2

3

0.2

4

0.2

5

0.2

RSD应小于2%。

1.2提取工艺的研究

在预实验中确定一种提取方式,再对其进行优化。

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2.1提取溶剂的选择

丹参酮属于脂溶性成分,根据相似相溶原理,溶剂极性的选择应适中,极性太小,不能把有效成分提取完全;极性太大,其它成分也会被提取出来;且应考虑环境污染和成本问题,可选择低毒价廉的石油醚、乙酸乙酯、乙醇等有机溶剂为提取溶剂,其中乙醇用的最多,本实验考察50%、70%、95%三个浓度的乙醇。

1.2.2料液比的选择

溶剂体积的选择,应兼顾丹参酮得率和生产成本两个方面。

当料液比一定时,丹参酮得率达到较高值,再提高溶剂用量,丹参酮得率增加缓慢,当溶剂用量增大时,溶剂的消耗也增多,增加了生产成本,并且,溶出其他成分的量也增多,给分离带来了困难,可选择的料液比为1:

4、1:

6、1:

8。

1.2.3提取时间的选择

随着提取时间的延长,丹参酮的得率逐渐增大,当达到一定的时间,丹参酮的得率增加不明显,且考虑到能耗,应以此时间为提取时间。

可选择的提取时间为20min、30min、40min。

1.2.4提取次数的选择

同样,提取增加,丹参酮的得率也提高,达到一定的提取次数,丹参酮的得率就增加较为缓慢,因此,为了缩短提取时间,提高生产效率,提取次数应适宜。

可选择的提取次数为3次、4次、5次。

表1.4丹参酮提取正交实验表

水平

因素

提取溶剂

料液比

提取时间(min)

提取次数

1

50%乙醇

1:

4

20

3

2

70%乙醇

1:

6

30

4

3

95%乙醇

1:

8

40

5

1.3分离工艺的研究

目前,丹参酮的富集纯化多用柱层析方法,选择硅胶作为柱填料。

1.3.1薄板的制备

取薄层层析硅胶若干克于研钵中,照硅胶:

7‰CMC-Na水溶液1:

2,加入CMC-Na水溶液调匀、研磨,顺着一个方向搅拌,调成糊状物铺层,水平放置,待自然干燥硅胶颜色渐变色时,移烘箱中110℃烘30min活化,放干燥器中备用。

1.3.2洗脱剂的选择

分别精密称取丹参总酮、丹参酮IIA对照品、丹参酮I对照品、隐丹参酮对照品适量,用甲醇溶解,摇匀避光备用。

选取三种不同的展开体系:

苯:

石油醚、石油醚:

丙酮、石油醚:

乙酸乙酯,根据比移值Rf的范围(应在0.3-0.6之间)和总酮中各成分的分离情况,观察分离效果。

1.3.3装柱

在层析柱出口塞入小量棉花,固定在铁架台上,保持垂直状态,将柱的上端与漏斗连接,注入适量柱层析硅胶,轻轻敲打并在桌上撞实,如此反复,直至填好为止,为使装填紧密,装实后,与真空泵连接除气,装好备用。

1.3.4样品的处理及上样

样品用低沸点的溶剂溶解,然后加入适量的硅胶拌匀,炒干。

再均匀置于柱顶尽量使样品带平整。

样品在柱子上的载量取决于柱体积、填料类型和分离的需要,本实验以丹参酮IIA的得率为指标,分别按上样量:

硅胶量为1:

30、1:

40、1:

50、1:

60进行实验,确定了最佳比例。

1.3.5洗脱及收集样品

上样后将选择好的洗脱剂缓缓加入柱内,保持流速1-2d/s,在洗脱过程中,会出现不同色段,收集不同色段,与丹参酮IIA对照品相对照,通过薄层检识,合并相同流分,浓缩干燥后,HPLC测定相对含量。

第二章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备研究

2.1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方法

2.1.1高剪切乳匀和超声分散

高剪切乳匀和超声分散是药剂学中广为应用的一种分散技术,可用来制备乳剂、脂质体等,也可以用于固体脂质纳米粒(SLN)分散体系的制备。

它们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易于控制。

缺点是体系中易出现微米级粒子,如果超声时间大于15min,则可能导致金属的污染。

2.1.2高压乳匀法

高压乳匀是目前制备SLN的经典方法。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高压(10-200MPa)推动液体通过一个狭窄的管道(几个微米),液体通过很短的距离而获得了很大的速度(超过1000km/h),产生的高剪切力和空穴作用力使粒子分裂成纳米级的小粒子。

此法的优点是可避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附加剂和有机溶剂,尤其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药物。

所制得的纳米粒粒径小且分布范围窄,高压乳匀还便于进行大规模生产。

乳匀有两种基本的方法:

热乳匀和冷乳匀,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制备SLN,但乳匀之前都需将药物溶解或分散在熔化的脂质中,即初步乳化。

一般初步乳化如能得到几个微米级的粒子则更有利于乳匀。

2.1.2.1热乳匀

热乳匀是指在脂质熔点以上的温度进行操作,将脂质和磷脂等加热至高于脂质的熔点10-15℃左右融化,加入药物,熔融液分散于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水相中,初乳化后,通过高压乳匀机循环乳化即得。

由于温度升高降低了脂相的粘度,所以原则上讲温度越高得到的产品的粒径就越小。

但是并不是温度越高就越好,因为在高温下药物和载体的降解速度也会加快。

并且虽然乳匀的步骤可以重复几次,但每次乳匀都会导致体系温度的升高,平均压力每升高50MPa,可使体系的温度增加100℃。

一般在50-150MPa压力下重复3-5次己足够,如果循环次数增多和压力增大反而会使SLN的粒径增大,因为随着体系温度的升高,粒子聚集倾向加大。

通过热乳匀最初得到的仅是一种乳液,脂质还处于一种液体状态,必须使其温度降至写班温或熔点以下,才能形成SLN。

由于粒径小和乳化剂的存在,它会在一定的时问内保持一种过冷熔化状态。

2.1.2.2冷乳匀

冷乳匀法的制备过程同热乳匀法一样,也需使药物溶解或分散在熔融的脂质中,熔化的样品立即在干冰或液氮中冷却。

冷却速度越快,药物在脂质基质中的分布越均匀。

再把已凝固的载有药物的脂质碾磨成微米级粒子。

由于低温凝固,脂质脆性增加,更易被粉碎,通过球磨或碾钵得到的粒子粒径一般在50-100μm。

然后将它们和含表面活性剂的冷冻溶液在低于脂质熔点5-10℃以下高压匀质。

此法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药物和熔点低的脂质,还可以避免热乳匀过程中药物向水相流失以及结晶过程中出现的晶型转变和过冷态。

但是该法所制得的SLN粒径较大且粒径分布范围较宽。

2.1.3乳化蒸发法

SLN的制备也可以采用PNP的制备方法,但它的一个明显不足是使用了有机溶剂。

将脂质和药物首先溶解于有机溶剂中,然后对有机相和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水相进行乳化,将有机溶剂蒸发后,即形成SLN。

采用该法所得到的SLN粒径很小,甚至可达到25nm。

2.1.4微乳法

微乳是由油相、乳化剂和辅助乳化剂及水所组成的澄清或带有微弱蓝色乳光的热力学稳定的分散体系。

现在人们认为微乳并不是一种由微小液滴形成的真正的乳液,而是一种临界溶液(criticalsolution)。

微乳一方面具有乳液的一些性质(如可以用激光光散射法测量它的粒径),另一方面它又具有真溶液的一些性质(如药物在微乳中有一定的饱和浓度,而不是像乳剂那样具有一定的油/水分配比例)。

将微乳加入到水中会导致油相的沉降从而形成极细的颗粒。

微乳的制备方法是用低熔点的脂肪酸(如硬脂酸)、乳化剂、辅助乳化剂和水在65-70℃搅拌制成透明混合液。

再在搅拌下向热微乳中加入冷水(2-3℃),一般微乳和水的比率为1:

25到1:

50,其稀释程度取决于微乳的组成。

为了使微乳中的油相在室温下是固体,需要在制备时使体系的温度高于脂质的熔点。

这样SLN颗粒的大小主要受微乳小粒子沉淀影响,而与搅拌速度关系不大。

在微乳中液滴己达到纳米级,所以并不需要额外能量。

对于微乳来说,不但配方组成,而且温度下降速度与pH值都能影响制剂的质量。

降温速度快可以促使脂质快速结晶并避免纳米粒聚集。

2.2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干燥方法

尽管有文献报道SLN的水溶液分散体的粒径能稳定12-36个月,但由于SLN分散体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通常在短时间里就出现粒径的增大、粒子聚合甚至胶凝的现象。

为了提高SLN的化学和物理稳定性,保持其原有的粒径,阻止Ostwald熟化和避免水解,常用的方法是将SLN分散液干燥成固体。

另外SLN分散液干燥后,可将药物制成固体制剂如片剂、胶囊等,可以增加药物的给药方式和给药途径。

由于SLN的特殊性质,常用的干燥法有冷冻干燥和喷雾干燥。

2.2.1冷冻干燥法

样品经冷冻干燥变成固态后,具有更好的化学和物理稳定性。

但是在冻干过程中有两种相变会影响其稳定性。

第一,在冷冻干燥过程中从水性分散体变成粉末时,由于样品的渗透压和pH值的改变,可能会引起不稳定问题;第二,再增溶作用,粒子由于处在一个低含水量、高粒子浓度、高渗透压的环境中,易发生聚合。

冷冻干燥法将降低表面活性剂的保护作用。

己经发现,当SLN分散体的脂质含量不超过5%时,脂质粒子的直接接触减少,有更高的升华速度和更高的比表面积,可以有效抑制粒子的聚合。

冷冻防护剂的加入可以减少粒子的聚合,还能使得到的干燥产品具有更好的再分散特性。

常用的冷冻防护剂有山梨醇、甘露糖、海藻糖、葡萄糖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等。

冷冻防护剂可以占据离散的脂质纳米粒之间的空间位置,从而阻止其相互接触,还能和表面活性剂的活性位点发生作用,形成一层假性水化壳。

一般来讲,冷冻防护剂的浓度在10-15%之间,SLN的平均粒径和粒径分布在冷冻干燥-再分散试验后,平均粒径一般增大1.5-2.4倍,没有冷冻防护剂的样品的粒径增大得更多。

冷冻防护剂的保护作用由大到小为:

海藻糖>蔗糖>葡萄糖和麦芽糖。

以海藻糖的效果最好,它可以充分阻止粒子的聚合和药物的渗漏。

冷冻防护剂加入的时间也会影响最后产品的性质。

冷冻防护剂在乳匀之前加入效果最好,平均粒径在冻干过程中几乎不发生改变。

冷冻防护剂和脂质的重量比为2.6-3.9较合适。

载药的SLN通过冷冻干燥有可能使其稳定性大大降低,这可能与游离的药物分子有关。

载药纳米粒Zeta电位降低,渗透压和pH值改变进而导致粒子的稳定性下降。

因此提高药物的包封率尤为重要。

冷冻的过程会影响晶体的给构和冻干粉的性质。

冷冻的速度取决于特定的样品和条件。

快速冷冻会学致小型和异质晶体出现,增加了非晶型的含量,降低冷冻效果。

晶体的大小是影响冷冻干燥过程中升华速度的关键因素。

大量小晶体和非晶区的出现导致形成非常紧密的冻干粉网,因而降低了升华速度。

缓慢冷却可以形成大晶体和自由的升华物,但是常常会增强冷冻所导致的不稳定现象。

此外,对冷冻的SLN分散体进行预处理(-22℃处理2h,接着降至-40℃处理2h)可能会提高冻干粉的质量。

2.2.2喷雾干燥

喷雾干燥比冷冻干燥法经济,但较少用于SLN体系。

主要是由于高温、高剪切力和脂质的部分熔化,易造成粒子的团聚。

只有当脂质熔点大于70℃,冷冻防护剂和脂质都能在喷雾干燥过程中保持SLN粒径大小不变时才考虑采用此法。

2.3空白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备方法的筛选

从制得的空白固体脂质纳米粒外观、粒径等对以下方法进行筛选。

2.3.1溶剂乳化法

称取一定量的硬脂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