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师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244939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师版.docx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师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师版.docx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师版

姓名: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定义

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

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土壤等

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典例分析: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

地貌

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地貌

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条件下。

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

不同地貌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气候

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与山高谷深、气温垂直变化大有关系。

气候与

水文

不同气候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水文特征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变化小。

水文条件不同的地方,气候也有差异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

生物

一定气候条件下,生长着相应的植物活动着相应的动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亚寒带则为针叶林。

植物也影响气候

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的气候要湿润的多。

气候与

土壤

不同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

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长江中下游气候温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的干湿状况对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都有一定的影响

地貌与

水文

不同地貌条件下水文状况不同

刚果河的向心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是冰川地貌积水而成的

水文条件对地貌的影响更是深刻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长江三峡的峡谷地形是流水切割的结果。

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河流堆积作用而成的。

地貌与

生物

地貌影响生物

阴坡和阳坡植物是不同的,马尾松在阳坡,冷杉在阴坡。

生物影响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加快了岩石和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水文与

生物

不同水文条件下,生存着不同类型的生物

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环境,芦苇生长在水湿环境

生物的出现也改变着水文状况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着水的化学成分

土壤与

生物

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

土壤也影响着生物的分布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宜茶树的生长。

(2)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即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如南方低山丘陵区,如下图所示。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可能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如下图所示。

不同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时候,必须考虑陆地环境整体性特征。

在分析具体问题是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环境要素中的哪一个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怎样的变化。

区域地理中的整体性案例:

◆中亚地区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青藏地区“高寒”为主的自然特征

 

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世界陆地自然带

陆地自然带

气候类型

典型植被

热带雨林带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雨林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草原

热带荒漠带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荒漠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草原带

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草原

温带荒漠带

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荒漠

亚寒带针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包括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中的纬向地带性(以热量的变化为主)和经向地带性(以水分的变化为主)、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其中水平地域分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水热条件的纬向和经向变化,垂直地域分异形成则是水热条件随海拔的变化而变化形成的,尤其是低纬度相对高度较大的山地,这种垂直地域分异最典型。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项目

规律

影响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②山顶、山麓之间的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③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海拔越低越简单

山地自然带的变化规律

①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相似

②山麓地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

③在中纬度高山地区,垂直自然带表现最为明显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读方法:

判断内容

判断方法

判读南北半球

自然带数量:

一般阳坡多于阴坡;同一自然带分布的高度:

一般阳坡一侧高

判读基带或山体所处的热量带

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同;根据基带名称确定热量带

判读垂直自然带的分布顺序

从山麓到山顶的更替与山体所在地区自然带从低纬向高纬的水平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判读自然带数量的多少

一般的,山体所在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数量越多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干扰,地球表面上某些地区的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被破坏或分布不明显,所以称之为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因素变得不完整或不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非地带性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表现

实例分析

缺失

56°S—65°S地区是广阔的海洋,陆地面积很小,因此南半球大陆上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非洲大陆上缺失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改变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端的两侧,同处于温带地区,但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因受地形影响而形成荒漠带;西侧却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束缚

美洲大陆西侧沿海地区,各自然带都紧逼海岸分布,其空间分布范围受到极大的约束,而且与东部自然带割断。

这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分布于美洲大陆西部沿海的结果

块状

我国天山等山麓地带,因为高山冰雪融水形成较为丰富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形成众多的绿洲,呈斑块状分布于干旱地区的山麓

(3)生物自然带(林线)

同一山体,假设两侧水分相同,看热量差异,同一自然带在阳坡的分布上限高于阴坡;若两侧热量相同,则迎风坡的分布上限高于阴坡。

不同纬度地区,同类型自然带的分布随纬度升高而降低(如下图);从沿海向内陆,同类型自然带的分布逐渐升高(因为在干旱地区的山地,其基带的降水较少并由基带向上增加,所以森林开始出现的下限高度较湿润地区的山地高)

 

(4)雪线——山地终年积雪的最低海拔,或夏季均温0℃处的海拔。

雪线的影响因素:

①山体所在纬度:

纬度低,雪线高;纬度高,雪线低;②坡向:

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被风坡雪线高。

六、精讲例题

(2012年安徽卷)风经过森林后,速度会有所降低。

图9表示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时风速的影响。

完成26~27题。

  

1.距地面6米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宜选择()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A

【解析】考查提取有效信息,据图看出,①下层是有灌木的针叶林,说明森林结构垂直性强,所以高度达到4、5十米才风速较大;②下层有灌木的阔叶林,相当于地面是温带,④下层是无灌木孤立针叶林防风效果不是很好。

防风效果最好的是茂密的垂直性好的。

【答案】2.B

【解析】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虑到华北平原整体性下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2010年安徽卷)石英是一种稳定物质,广泛存在于岩石、沙土中,深海沉积物中的石英短时期内不会自生自灭。

下图示意北太平洋沉积物中石英含量分布。

完成3~4题。

3.北太平洋沉积物中的石英主要源自()

A.北美西部荒漠地区B.日本东侧海底火山

C.亚洲内陆荒漠地区D.北美西侧海底火山

4.石英粉尘从源地到达北太平洋主要通过()

A.大气环流B.大洋环流

C.水循环D.岩石圈物质循环

【答案】3.C 4.A

【分析】这是有关地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

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

下图是根据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模拟的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

A.从南向北逐渐升高

B.从西向东逐渐升高

C.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

D.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

6.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雪线高度4000米

左右。

该山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B.纬度低,气温比较高

C.距海远,降水比较少

D.山坡陡,冰雪下移快

【答案】5.C

【解析】依据图形中雪线高度等值线分布情况可以看出:

西南地区纬度较低,雪线高度分布自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东北最低。

【答案】6.A

【解析】珠穆朗玛峰雪线低的原因是位于迎风坡降水较多,再依据梅里雪山的实际状况可以推断雪线低是因为地形原因导致降水丰富。

(2009年安徽卷)根据材料和图9,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

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

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3)简述罗布泊的干涸对干旱区流域开发的启示。

【答案】

(2)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

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3)充分考虑流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因地制宜进行综合开发。

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调整产业结构,节约和合理利用

水资源。

(2010年安徽卷)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

(2)泥沙主要来源区哪些气象灾害会加速该区域陆地面积变化?

为什么?

【答案】

(2)暴雨、洪涝。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地形破碎,沟谷发育,坡度大,暴雨和洪水对地表的侵蚀强度大,形成的径流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泥沙在该区域沉积。

(2012年上海卷)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

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47.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地势低平,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解析】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具体表现:

组成地理环境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本题需要具体说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这种整体性特征。

从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乙地位于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地势低平,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

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成了流量丰富温带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高了良好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48.甲、乙两地虽然气候类型相同,但两地的植被景观却略有差异。

从两地全年降水分配差异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答案】甲地降水年内分配差异较大,7、8、9月多,12、1、2月少;而乙地全年降水均匀,因此造成两地植被景观的差异。

【解析】考查地理环境差异性形成的因素。

从两地全年降水分配差异的角度分析。

甲乙虽然都是热带雨林气候,但甲地位于几内亚湾北部沿海,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气压带、风带也随之北移,这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右偏形成西南季风,使得甲地形成迎风坡,降水较多,冬季受东北信风影响,为背风坡,降水较少,因此甲地降水年内分配差异较大,而乙地全年降水均匀,因此造成两地植被景观的差异。

49.丙地虽然远离赤道,但自然带类型却与甲、乙两地的相同,简析其原因。

【答案】该地处于迎风坡,终年受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影响;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常年流经,因此丙地自然带类型与甲、乙两地的相同。

【解析】考查地理环境差异性、地域性分异现象的原因。

丙地位于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受马达加斯加暖流和东南信风迎风坡的影响,降水丰富,因此,虽距离赤道较远,但自然带类型与甲乙两地相同。

七、反馈试卷

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A.地壳上升B.水源减少C.气候变干D.物质沉积

2.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B.差异性C.稳定性D.脆弱性

如图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B.坡向朝南,温度高C.坡度大,纬度低D.海拔高,降水多

4.我国西藏的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区。

2010年12月15日,墨脱公路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

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

A.改变墨脱的生态环境B.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

C.保持墨脱经济发展的特色D.促进墨脱的产业向外转移

读图1和图2,回答5~6题。

5.据各自然带在图1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o→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B.o→a海拔高度越来越低

C.o→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D.o→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

6.据图2判断,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的特征是(  )

A.全年高温多雨B.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C.全年炎热干燥D.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读部分地理事物数量的纬度差异示意图(图7),回答7~8题。

7.下列叙述,符合图7所示的动物种群数量分布规律的是()

A.南半球的种群数量多于北半球B.信风带的种群数量多于西风带

C.低纬地区的种群数量少于中纬地区D.森林地带的种群数量少于草原地带

8.结合图7中的信息判断,世界特大城市数量纬度差异的形成,主要由于()

A.气候、土地资源的差异B.生物、土地资源的差异

C.矿产、生物资源的差异D.气候、矿产资源的差异

图1为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式。

读图回答9~10题。

9.R所代表的自然带可能是()

A.苔原带

B.温带草原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10.导致自然带沿OF方向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

C.风力

D.光照

11.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

这种变化包括(  )

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

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 

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高度降低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

 

12.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水、热交换,对地理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就是大气、海洋相互作用而导致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典型。

 

12.说明厄尔尼诺形成发展

过程,并据此概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

 

13.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独特地域单元。

它的隆起是近数百万年来地球史上重大的事件之一。

中国科学家在隆起过程与环境变迁等方面进行了多年科学考察和研究,取得许多开拓性的进展。

读青藏高原隆起前后大气环流图和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无青藏高原时的环流状况

 

材料二:

高原季风环流纬向剖面示意图

 

材料三:

 

(1)下列A、B、C、D四个选项表示材料三中序号的含义,请将选项填写在相应序号后的空格内(填字母,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①,②,③,④。

A.阻挡印度洋、太平洋暖湿气流深入B.中亚、西亚粉尘东输沉积形成高原

C.改变海陆分布和亚欧大陆轮廓D.东亚、南亚形成最强盛的季风区

(2)根据材料探究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东部地区气候的影响?

 

(3)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性,这种特性表现在:

【答案】1~5DAABD6~10BBABA11.D

12.厄尔尼诺现象严重的年份,东南信风减弱,太平洋南赤道暖流也相应减弱,太平洋中、东部向西

流动的暖性海水明显减少,甚至东流。

这一异常现象,一方面导致南美太平洋沿岸海水上涌减弱或停止,水中营养物质大量减少;另一方面使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升高。

由于南美太平洋沿岸温度升高和海水营养物质减少,导致浮游生物骤减、鱼类与鸟类大量死亡。

同时,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对热带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带来严重影响。

热带太平洋东岸地区因海水温度升高,上升气流活跃,降水增多,引发洪涝灾害;而热带太平洋西岸地区因暖性海水减弱,表层海水温度相对下降,下沉气流活跃,降水减少,导致旱灾。

厄尔尼诺的形成发展说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相互作用的,大气环流的改变,引起洋流的变化,

从而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而洋流的改变,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有反作用于大气圈,引起降水异常。

13.【答案】

(1)①—C②—D③—A④—B

(2)青藏高原的隆起,与其周围大气的热力差异形成了冬夏相反的盛行风(或高原季风);即冬季高原面上出现冷高压,气流从高原向四周流动;夏季高原面上出现热低压,气流从四周流向高原;高原季风环流方向与东亚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方向一致,两者叠加,使得东亚季风势力特别强盛。

(3)整体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的改变,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会引起周围区域环境状况的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