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34356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4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届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届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届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届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

2021-2022学年度下学期考试高三年级一模试题

生物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共1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根据元素的组成可以推断细胞中化合物的种类,观察如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若a中还含有S元素,其可能是氨基酸,人体细胞中的氨基酸都必需从食物中获得的

B.若b是植物细胞中的一种多糖,则它一定是能源物质

C.若c能携带遗传信息,则其一定为DNA

D.若c为脂质,它存在于所有活细胞中

【1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示表示不同化学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其中化合物a的组成元素为C、H、O、N,最可能是蛋白质或其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化合物b的组成元素为C、H、O,最可能是糖类或脂肪;c的组成元素为C、H、O、N、P,最可能是核酸及其组成单位核苷酸,或者是磷脂;化合物d的组成元素为C、H、O,最可能是糖类或脂肪。

【详解】A、人体细胞中的必需氨基酸必须从食物中获得,而非必需氨基酸能在体内合成,A错误;

B、若b是植物细胞中的一种多糖,其可能为纤维素或淀粉,纤维素不是能源物质,B错误;

C、若c能携带遗传信息,其可能是DNA或者RNA,C错误;

D、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磷脂和蛋白质,若c为脂质,组成元素为C、H、O、N、P,则为磷脂,活细胞都有细胞膜,因此它一定存在于所有活细胞中,D正确。

故选D。

2.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质网膜、核膜、类囊体膜和囊泡膜都含有磷脂分子

B.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C.植物在叶绿体合成葡萄糖,并直接运输到线粒体中氧化分解

D.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分裂以及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有关

【2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生物膜系统在组成成分和结构上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联系。

2、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3、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由蛋白质聚合而成的三维的纤维状网架体系。

细胞骨架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

细胞骨架在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细胞物质运输、细胞壁合成等等许多生命活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详解】A、内质网膜、核膜、类囊体膜和囊泡膜都属于生物膜,都具有磷脂分子,A正确;

B、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B正确;

C、线粒体不能直接分解葡萄糖,只能分解丙酮酸,C错误;

D、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分裂以及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有关,D正确。

故选C。

3.有关细胞代谢的说法正确的是()

A.植物细胞质基质中消耗的ATP来源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B.秋天叶片黄化后,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吸收的红光会大幅度减少

C.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时,葡萄糖分子中的大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

D.选用透气的敷料包扎伤口,有利于伤口处细胞进行有氧呼吸

【3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代谢是细胞内所发生的用于维持生命的一系列有序的化学反应的总称,包括光合作用、细胞呼吸、脱水缩合等,回忆和梳理相关知识点,据此答题。

【详解】A、叶绿体产生的ATP只会用于暗反应,不会用于细胞质中的生命活动,A错误;

B、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秋天叶片黄化后,叶绿素含量大量减少,因此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吸收的红光会大幅度减少,B正确;

C、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时,葡萄糖分子中的大部分能量储存在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乳酸中,C错误;

D、选用透气的敷料包扎伤,是为了抑制伤口处厌氧菌的无氧呼吸,D错误。

故选B。

4.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其寿命有120天左右,然后衰老凋亡,被吞噬细胞清除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成熟红细胞衰老后控制其凋亡的基因开始表达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可以通过骨髓移植来治疗

C.红细胞衰老的过程中,细胞变小,细胞核变大

D.红细胞被吞噬细胞清除属于细胞免疫

【4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1、哺乳动物红细胞的部分生命历程,造血干细胞先形成幼红细胞,幼红细胞排除细胞核后形成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丧失细胞器后形成成熟的红细胞,所以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

2、衰老细胞的特征:

(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已丧失控制其凋亡的基因,因此控制成熟红细胞凋亡的基因可能在未成熟的红细胞期就开始表达,A错误;

B、骨髓移植是将健康人的造血干细胞输入患者体内,以全部替代患者的骨髓造血干细胞;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患者的红细胞异常引起的,通过骨髓移植,使新产生的红细胞正常,因而达到治疗目的,B正确;

C、衰老细胞的特征之一是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故其衰老的过程中不能出现细胞核变大的现象,C错误;

D、红细胞被吞噬细胞清除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而细胞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B。

5.某哺乳动物基因型为AABbEe,其体内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精细胞的某一过程如下图。

据图判断,正确的()

A.图示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二极体,细胞中含2个染色体组

B.图示细胞中,a基因来自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C.该精原细胞可以产生ABe、aBe、AbE三种基因型的精细胞

D.15N标记DNA的精原细胞在14N培养基中连续分裂2次,有一半细胞含15N

【5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

图示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已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图示为体内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精细胞的某一过程图,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因此为次级精母细胞,含2个染色体组,A错误;

B、由于该哺乳动物基因型为AABbEe,因此a基因来自基因突变,B错误;

C、精原细胞基因型为AABbEe,图示次级精母细胞基因型为AaBBee,则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基因型为AAbbEE,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分向两个子细胞,因此该精原细胞可以产生ABe、aBe、AbE三种基因型的精细胞,C正确;

D、精原细胞既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又能进行减数分裂,若进行减数分裂,则15N标记DNA的精原细胞在14N培养基中连续分裂2次,则DNA只复制一次,所有子代DNA都是一条链含15N,另一条链含14N,故所有子细胞都含15N;若进行有丝分裂,则DNA复制两次,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内的DNA都是一条链含15N,另一条链含14N,第二次DNA复制后,一条染色体的两个DNA中只有一个DNA含15N,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姐妹染色单体随机分向两个子细胞,所形成的四个子细胞最少有两个含15N,最多有四个含15N,D错误。

故选C。

6.在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中,许多科学家做出了突出贡献。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萨顿通过阐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之间的平行关系,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B.格里菲思通过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最早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

C.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从控制自变量的角度,实验的基本思路是:

依据自变量中的“加法原理”,在每个实验组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液中特异性的添加一种酶

D.赫尔希和蔡斯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技术和细菌培养技术等

【6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1、萨顿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2、格里菲思通过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肺炎链球菌中存在转化因子。

3、艾弗里将S型细菌中的不同提取物分别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4、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萨顿用类比推理法阐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之间的平行关系,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但并没有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A错误;

B、格里菲思通过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肺炎链球菌中存在转化因子,但没有证明DNA是转化因子,B错误;

C、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从控制自变量的角度,实验的基本思路是:

依据自变量中的“减法原理”,在每个实验组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液中特异性的添加一种酶,去除其中的某种物质,C错误;

D、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证明DNA是遗传质,在此过程中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技术和细菌培养技术等,D正确。

故选D。

7.在一个蜂群中,少数幼虫一直取食蜂王浆而发育成蜂王,而大多数幼虫以花粉和花蜜为食则发育成工蜂。

DNMT3蛋白是DNMT3基因表达

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如下图所示)。

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同的效果。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DNA甲基化本质上是一种基因突变,从而导致性状改变

B.蜜蜂幼虫以蜂王浆为食,导致DNMT3基因被甲基化

C.蜂王浆可能会使蜂王细胞中DNMT3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

D.DNA甲基化可能干扰了RNA聚合酶对DNA相关区域的作用

【7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分析】DNA甲基化为DNA化学修饰的一种形式,能够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改变遗传表现。

大量研究表明,DNA甲基化能引起染色质结构、DNA构象、DNA稳定性及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从而控制基因表达。

【详解】A、DNA甲基化并没有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发生基因突变,A错误;

B、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蜜蜂幼虫以蜂王浆为食,可能导致DNMT3基因被甲基化,B正确;

C、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同的效果,说明蜂王浆可能会使蜂王细胞中DNMT3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C正确;

D、DNA甲基化后可能干扰了RNA聚合酶等对DNA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使得基因的表达有差异,D正确。

故选A。

【点睛】

8.某细胞中有关物质合成如下图,①~⑤表示生理过程,Ⅰ、Ⅱ表示结构或物质。

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用某药物抑制②过程,该细胞的有氧呼吸可能受影响

B.物质Ⅱ上也具有基因,此处基因的传递遵循孟德尔定律

C.图中③过程核糖体在mRNA上由左向右移动

D.③⑤为同一生理过程,所用密码子的种类和数量相同

【8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

图示为某种真菌细胞中有关物质合成示意图,其中①为DNA的复制过程,②为转录过程,③为翻译过程,④为转录过程,⑤为翻译过程,Ⅰ为核膜,Ⅱ为环状DNA分子。

【详解】A、据图可知,细胞核DNA上的基因通过转录、翻译形成的前体蛋白进入线粒体参与细胞有氧呼吸,因此用某药物抑制②(转录)过程,该细胞有氧呼吸将受影响,A正确;

B、物质Ⅱ上的基因属于细胞质基因,细胞质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定律,B错误;

C、③过程表示翻译,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且先结合的核糖体中合成的肽链最长,据此可知:

③过程核糖体在mRNA上由右向左移动,C错误;

D、③⑤均为翻译过程,由于翻译的模板mRNA不同,所用密码子的种类不一定相同,密码子的数量也不一定相同,D错误。

故选A。

9.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以大熊猫为原型设计。

大熊猫最初是食肉动物,经过进化,其99%的食物都来源于竹子。

现有一个野生大熊猫种群,种群中雌雄数量相等,且雌雄之间可以自由交配,假设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80%,b的基因频率为2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我国对大熊猫保护采取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相结合的方法

B.大熊猫食性的改变是其与其他生物以及无机环境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C.该大熊猫种群中所有个体含有的B、b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D.若B、b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雄大熊猫

概率约为17%

【9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该野生大熊猫种群中雌雄数量相等,且雌雄之间可以自由交配,适用于遗传平衡定律。

【详解】A、我国保护大熊猫,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繁育基地,采取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相结合的方法,A正确;

B、大熊猫最初是食肉动物,其食性的改变是其与其他生物以及无机环境间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

C、该大熊猫种群中所有个体含有的所有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C错误;

D、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80%,b的基因频率为20%,则BB的基因型频率为(80%)2=64%,Bb的基因型频率为2×80%×20%=32%,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雄大熊猫的概率约为32%÷(64%+32%)×1/2≈17%,D正确。

故选C。

10.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①表示免疫活性物质,其一定存在于内环境中

B.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都离不开信号分子的作用,并都需要与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

C.内环境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D.内环境中有激素、神经递质、酶等,在发挥生理作用后都被灭活

【10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1、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2、分析题图:

题中表示内环境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之间的调节机制。

【详解】A、若①表示免疫活性物质,溶菌酶是免疫活性物质,可以存在于唾液、泪液中,但唾液、泪液不是内环境,A错误;

B、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都离不开信号分子的作用,信号分子都需要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B正确;

C、细胞质基质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C错误;

D、内环境中可以有激素、神经递质、酶等,激素、神经递质在发挥生理作用后即被灭活,酶在反应前后数量和性质不变,D错误。

故选B。

11.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2,4-D对根生长的影响,以菊花为实验材料进行以下实验:

对菊花幼苗施用不同浓度的2,4-D,10天后对主根长度和侧根数目分别进行计数,结果如下表所示:

测定项目

2,4-D浓度(10-5mol·L-1)

0

50

100

150

200

主根长度相对值

1

0.9

0.7

0.5

0.3

侧根数目/个

4

6

8

5

3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该实验作为预实验的目的是减小实验误差

B.2,4-D对主根生长的促进作用随浓度升高而减弱

C.抑制主根伸长的2,4-D浓度均促进侧根数量增加

D.不同浓度的2,4-D促进侧根生长作用可能相同

【11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对于侧根而言,生长素浓度为0×10-5mol/L时,生根数为4根;随着浓度增加到100×10-5mol/L左右时,生根数逐渐增加,到150×10-5mol/L时,生根数为5个。

【详解】A、该实验作为预实验的目的是摸索实验条件,A错误;

B、2,4-D对主根生长的抑制作用随浓度升高而增大,B错误;

C、抑制主根伸长的2,4-D浓度的浓度范围为50×10-5mol/L--200×10-5mol/L,浓度为200×10-5mol/L抑制侧根生长,C错误;

D、由表中数据可知,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侧根数目的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侧根数目的生长,生长素对侧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故不同浓度的2,4-D促进侧根生长作用可能相同,D正确。

故选D。

12.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适当增加培养液中酵母菌初始数量会使酵母菌种群的K值增大

B.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多少和数量变化趋势

C.只要时间允许,群落演替都可以发展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D.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12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出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

3、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

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

【详解】A、K值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适当增加培养液中酵母菌初始种群数量不会使酵母菌种群的K值增大,A错误;

B、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是年龄组成,B错误;

C、若时间允许,且环境条件适宜情况下,群落演替才有可能发展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C错误;

D、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D正确。

故选D。

13.“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对世界做出的承诺。

“碳达峰”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而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通过一定途径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实现碳达峰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会明显减慢

B.实现碳中和有助于解决全球温室效应的问题

C.实现碳达峰后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仍可能会增加

D.植树造林和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有助于实现碳中和

【13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分析】1、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

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

大气中的碳主要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方式可以回到大气中。

2、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

【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实现碳中和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仍然能顺利进行,不会明显减慢,A错误;

B、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实现碳中和有助于解决全球温室效应的问题,B正确;

C、实现碳达峰后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并不一定会降低,由于气候,化石燃料的燃烧、火山爆发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仍可能增加,C正确;

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故植树造林和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有助于实现碳中和,D正确。

故选A。

14.下列有关生物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有(  )

①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②蛋白质工程可通过直接改造蛋白质的结构从而改变其功能③克隆羊的培育涉及细胞核移植、体外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④PCR技术需要利用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打开DNA双链⑤利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和细胞融合技术可以制备单克隆抗体⑥利用植物茎尖培养脱毒苗时,全程都需要光照

A.一项B.两项C.三项D.四项

【14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1、基因工程至少需要三种工具: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DNA连接酶、运载体。

2、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四步:

①目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

【详解】①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是第二步,即构建基因表达载体,①正确;

②蛋白质工程可通过直接改造基因的结构从而改变蛋白质功能,②错误;

③克隆羊的培育涉及细胞核移植、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③错误;

④PCR技术需要利用高温打开DNA双链,④错误;

⑤利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和细胞融合技术可以制备单克隆抗体,⑤正确;

⑥利用植物茎尖培养脱毒的植株时,并非全程都需要光照,如脱分化等过程不需要光照,⑥错误。

故选B。

15.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的说法,错误的是()

A.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

B.制作果醋需要醋酸菌,它是一种严格厌氧的微生物,可将葡萄中的糖分解为醋酸

C.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腐乳的制作,如酵母菌、毛霉、曲霉等

D.制作泡菜利用的乳酸菌是一种厌氧微生物,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15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1、醋酸菌是好氧细菌,当糖源都充足时能将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则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

2、参与豆腐发酵的微生物有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多种,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

毛霉是一种丝状真菌,常见于土壤、水果、蔬菜、谷物上,具有发达的白色菌丝。

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A、果酒的制作原理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A正确;

B、醋酸菌是好氧细菌,当糖源都充足时能将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则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B错误;

C、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腐乳的制作,如酵母菌、毛霉、曲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C正确;

D、制作泡菜利用的乳酸菌是一种厌氧微生物,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D正确。

故选B。

二、不定项选择题:

(共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6.睡眠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对促进中小学生大脑发育、骨骼生长、视力保护、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至关重要。

腺苷是一种重要的促眠物质。

下图为腺苷合成及转运示意图。

ATP运到胞外后,可被膜上的核酸磷酸酶分解。

研究发现,腺苷与觉醒神经元细胞膜上的A1受体结合,可促进K+通道开放,腺苷还可以通过A2受体激活睡眠相关神经元来促进睡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TP可被膜上的核酸磷酸酶分解,脱去3个磷酸产生腺苷

B.储存在囊泡中的ATP以主动运输方式转运至胞外

C.腺苷通过促进K+通道开放而促进觉醒神经元的兴奋

D.利用AK活性抑制剂或利用A2激动剂可改善失眠症患者睡眠

【16题答案】

【答案】AD

【解析】

【分析】腺苷三磷酸(ATP)是由腺嘌呤、核糖和3个磷酸基团连接而成,水解时释放出能量较多,是生物体内最直接的能量来源。

【详解】A、ATP是由一个腺苷(腺嘌呤和核糖)及3个磷酸组成的,结合题干和图示可知,ATP可被膜上的核酸磷酸酶分解,脱去3个磷酸产生腺苷,A正确;

B、储存在囊泡中的ATP以胞吐方式转运至胞外,B错误;

C、腺苷通过促进K+通道开放而抑制觉醒神经元的兴奋,C错误;

D、AK活性抑制剂可以促进腺苷的利用合成,再结合题干“腺苷与觉醒神经元细胞膜上的A1受体结合,可促进K+通道开放,腺苷还可以通过A2受体激活睡眠相关神经元来促进睡眠”可知,AK活性抑制剂或利用A2激动剂(激活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