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飞羌舞演艺中心及演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凤飞羌舞演艺中心及演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凤飞羌舞演艺中心及演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凤飞羌舞演艺中心及演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凤飞羌舞演艺中心及演出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1总论
1.1项目名称
某县凤飞羌舞编排提升项目
1.2项目建设地点及规模
建设羌文化演艺中心大楼1座,占地面积1.5公顷,建筑面积建筑总面积7048平方米,设观众座席750个,配套建设道路、绿化、广场、萨朗湖等基础设施。
将现有的羌族民俗情景音画剧《凤飞羌舞》5个篇章提升扩充至10个以上篇章,演出时间延长到90分钟,对现有剧情、音乐、舞蹈、舞美进行全面提升,以适应文化旅游演出新要求;对现有的灯光、音响设备进行更新。
在古羌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羌文化演艺中心实现山水实景演出。
同时为适应演出要求,对某省文化产业示范单位——某县羌族艺术团进行扩充,招聘100名演职人员,打造全国一流的民族风情演出团队。
1.3项目性质
文化旅游演艺项目
1.4主要依据的法规、规范及标准
1.4.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a、《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03);
b、《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
c、《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
d、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2006);
e、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
1.4.2行业标准、规范
a、《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b、《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c、《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
d、《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T50298-1999)。
1.4.3其他依据
a、某市某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b、某县古羌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详细规划;
c、某县文化广电局及相关部门提供的基础资料和现场调研资料;
d、其它相关文件资料。
1.5研究内容
本报告主要对“某县《凤飞羌舞》编排提升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
在项目实施背景及必要性、项目实施条件、环境容量控制与游客量预测、市场研究、项目实施方案及工程技术可行性、环境影响与保护、资源节约、安全卫生与消防措施、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配置、项目管理及进度安排、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案、财务分析、社会评价、风险分析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分析研究。
1.6项目概况
1.6.1项目背景
1.6.1.1政策背景
一、国家政策鼓励旅游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坚实基础,将有力地支撑我国旅游业发展。
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正式发布,首次提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意见》提出的5大措施指明了旅游产业升级方向。
这为我国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某省集中力量加快旅游产业发展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某旅游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使旅游产业在加快西部强省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某省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陕政发〔2009〕48)。
同时,《某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到要“积极发展民俗风情、科教观展、温泉疗养、乡村、工矿等特色旅游”。
某县编制了《某省某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针对某县文化旅游业发展从整体上进行了规划,制订了发展方向,为某县文化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提供了依据及指导。
1.6.1.2行业背景
旅游行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某省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旅游业已成为全省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
2012年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2.33亿人次,比上年增长26.1%;旅游总收入1713.32亿元,同比增长29.3%。
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335.23万人次,同比增长23.9%;旅游外汇收入15.97亿美元,同比增长23.3%;接待国内游客2.29亿人次,同比增长26.5%;国内旅游收入1609.52亿元,同比增长29.8%。
旅游业的增长速度已明显高于全省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
但同时某省旅游业主要还是单一的传统观光旅游,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慢,从单纯注重经济功能向更加注重发挥旅游业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综合功能转变的效果仍不显著。
为巩固某省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和新增长点的地位,旅游产业仍需做到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产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就业、社会发展相协调,实现某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转变,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近年来,某市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五大突破”的重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来抓,大力建设“文化旅游精品工程”,努力塑造“四大品牌”,构建“五大板块”,打造中国西部旅游热点城市,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了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某县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生态示范县、省级文明县城和省级平安县,是全省首批旅游示范县之一,并荣获了中国最美小城、中国生态文化旅游强县、中国最佳羌族风情旅游名县、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名县等国家、省市荣誉70余项。
1.6.1.3文化背景
某县位于某省西南部,秦岭南麓、嘉陵江源头,与甘肃陇南相接,与四川毗邻,素有“秦蜀咽喉,汉北锁钥”之称。
某县古称凤州,历史悠久,至今已有6000多年历史。
境内古栈纵横,遗存颇丰,民风淳厚,周秦文化、巴蜀文化和黄河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
据《史记》等资料记载,早在春秋时期某县就是氐羌聚居地,羌人成为某县的第一代居民,在这里繁衍生息。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族、羌族和其它少数民族在某县和谐共处,周秦文化、巴蜀文化在某县交相辉映,孕育出独特的某县羌族文化。
近年来,某县县委、县政府把羌族文化作为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灵魂来培育,全面促进羌族文化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相融合。
先后建成了尔玛人家、古羌风情园等一批羌族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服务产业,实现了羌族文化保护传承与经济社会的有效融合。
为了进一步弘扬和传承羌族文化,不断深入挖掘羌族文化内涵,实现羌族文化活态传承,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发展,某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启动在《凤飞羌舞》编排提升项目。
1.6.2项目介绍
本项目主要包括演艺中心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剧场灯光、音响、舞美设施及《凤飞羌舞》剧目创意编排提升三部分。
①演艺中心及基础设施建设
羌文化演艺中心位于某县古羌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的东部,紧邻石头羌寨、羌王府等风俗旅游区。
根据《某县古羌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建设修建性详细规划》,羌文化演艺中心共建设演艺大楼1座,占地面积1.5公顷,建筑面积建筑总面积7048平方米,设观众座席750个,配套建设道路、绿化、广场、萨朗湖等基础设施,起到丰富古羌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的文化内涵,完善文化服务功能的作用,更好的为羌族文化主题文艺演出服务。
②剧场灯光、音响、舞美设施
根据演出需要购置功能优越、配套合理、科技水平高的灯光、音响设备。
在剧场内部完善碉楼模型、羌族民居模型、祭坛模型等舞美设施,添置多姿多彩的演出服饰,以达到编排提升的创意效果。
③《凤飞羌舞》剧目创意编排提升
聘请国内知名的文化旅游实景演出编导团队,将现有的羌族民俗情景音画剧《凤飞羌舞》5个篇章提升扩充至10个以上篇章,演出时间延长到90分钟,以更为丰富的羌族文化内涵,更为灵活的演出形式和更为震撼的演出效果适应文化旅游演出新要求;
1.6.3项目建设目标
通过项目实施,实现羌族民俗情景音画剧《凤飞羌舞》山水实景演出,在国际国内进一步扩大羌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塑造羌族主题的文化品牌和旅游品牌,使其成为西北地区首部山水实景演出的羌族民俗情景音画剧,成为保护弘扬羌族民族艺术,展示羌族生活习俗重要艺术平台,同时可丰富民族歌舞艺术形式,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应。
1.7主要建设内容
1.7.1主要建设内容
①演艺中心及基础设施建设
羌文化演艺中心位于某县古羌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的东部,紧邻石头羌寨、羌王府等风俗旅游区。
根据《某县古羌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建设修建性详细规划》,羌文化演艺中心共建设演艺大楼1座,占地面积1.5公顷,建筑面积建筑总面积7048平方米,设观众座席750个,配套建设道路、绿化、广场、萨朗湖等基础设施,起到丰富古羌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的文化内涵,完善文化服务功能的作用,更好的为羌族文化主题文艺演出服务。
②剧场灯光、音响、舞美设施
根据演出需要购置功能优越、配套合理、科技水平高的灯光、音响设备。
在剧场内部完善碉楼模型、羌族民居模型、祭坛模型等舞美设施,添置多姿多彩的演出服饰,以达到编排提升的创意效果。
③《凤飞羌舞》剧目创意编排提升
聘请国内知名的文化旅游实景演出编导团队,将现有的羌族民俗情景音画剧《凤飞羌舞》5个篇章提升扩充至10个以上篇章,演出时间延长到90分钟,以更为丰富的羌族文化内涵,更为灵活的演出形式和更为震撼的演出效果适应文化旅游演出新要求;
1.8投资估算及融资方案
1.8.1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8600万元,其中演艺中心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600万元,灯光、音响、舞美购置费用1000万元,剧目创意编排投资2000万元。
1.8.2融资方案
本项目资金筹措方案为:
县级财政配套1000万元,企业自筹2600万元,争取上级资金扶持5000万元。
1.9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分析计算,项目的各项财务经济指标均达到或好于行业的基准指标。
《凤飞羌舞》编排提升项目的投资利润率为19.84%,净投资利润率为14.88%,动态投资回收期为11-12年,投资利税率达到了20.66%。
1.10社会效益分析
⑴改善某县整体旅游产品结构,促进某县旅游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
⑵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⑶增加社会就业机会,有助于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
⑷促进某县古老羌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⑸提升某县对外形象,促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其它工作。
1.11研究结论及建议
通过分析论证,本项目建成后,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让游客在某县游览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嬉戏的同时,领略独有的羌族风情,提高旅游的文化品位,使游人在游憩之中得于享受。
更重要的是,项目的实施将有力地推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旅游收入,提高当地群众的文化艺术品位,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建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政策上和资金上予以大力支持,保证项目的尽早实施,以期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1)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产业背景分析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1世纪旅游业将成为世界头号产业,到2020年全球游客人数将达15亿,总收入达20000亿美元。
据世界旅游组织的调查报告认为,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旅游业作为经济支柱的地位不会改变。
据预测,未来10年旅游业是世界经济领域发展最快的部门之一,生态旅游、远洋旅游、探险旅游、文化旅游和名目繁多的主题旅游项目将迅速崛起。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旅游业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国向亚洲旅游大国的历史跨越。
从国内旅游业的收入看,1985年-2002年17年的数据表明,除1989年外,16年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2002年入境旅游者9790.8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0%;旅游外汇收入达203.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6%;国内旅游蓬勃发展,全年国内旅游人次达8.78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超过3878亿元,发挥了刺激内需、活跃市场、拉动经济的作用。
我国国际和国内旅游总收入突破5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44%。
近年来,随着假日旅游的深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入境旅游的强劲增长等利好因素的影响,中国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在未来20年里,我国要实现由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转变。
据国家权威部门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第四大旅游客源输出国,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
在未来2020年,我国旅游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将大幅提升:
旅游入境人数将达到1.35-1.60亿人次,将达到1998年5.9-7.0倍,旅游外汇收入520-570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3.1-3.4倍;国内旅游收入1.9-2.7万亿元,比1998年增长6.9-9.8倍。
届时,旅游业总收入将超过3.3万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8%,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目前,我国旅游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4%,而国际上旅游业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已超过10%,因此,各地政府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很高,目前全国已有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将旅游业作为重点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来发展。
旅游业的这种产业空间和发展态势,为我国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生存空间和操作平台。
(2)羌族文化旅游成为旅游发展新风尚
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0万,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正好位于羌族主要聚居区域。
5月24日,温家宝总理明确对中外记者表示,要保护好羌族的古老文化和文明,羌文化保护问题引起了官方的重视。
随后文化部与国家文物局、国家民委共同成立羌族文化遗产保护协调小组,其下设立专家委员会、文物保护工作小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小组和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小组。
政府规划提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同时提出“以人为本,尊重保护区域民众的诉求,保障和实现其享有的文化权益”的原则,这给羌文化保护提供了空间。
随着汶川地震后羌文化深受关注,羌族闻名全国,为响应国家号召保护和抢救羌文化,某县借助羌族故里的优势,发展羌族民俗特色文化演艺项目,一方面迎合了当地是发展旅游的需要,另一方面保护和弘扬羌文化。
羌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从语言、服饰、饮食到村落布局、羌族建筑、民间习俗、民间艺术、礼仪节庆等,均展现出浓厚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地方色彩。
特别是羌族歌舞等文化演艺项目是羌族文化的典型代表,羌族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羌族人生下来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
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因此其传承有相当的脆弱性,羌歌、羌舞是为数不多的羌族文化传承手段之一。
震后由于社会各界对于羌族文化的高度注视,必将有更多的人关注羌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势必开辟了羌族主题文化演出的新市场,开创了羌族聚居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羌族民俗文化旅游。
某县政府正是抓住这个机遇,借助羌族故里的优势,注重保护和传承地域特色羌族文化,培育以羌族历史文化为特质的旅游竞争力,大力挖掘羌族文化,积极推进《凤飞羌舞》编排提升项目建设。
(3)体验经济时代下发展体验旅游是实现旅游持续发展的最佳路由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已不再单纯满足于物质需要,越来越注重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享受。
体验经济正是顺应人们的这一新需求变化趋势所产生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1998年,B.JosephPineⅡ和JamesH.Gilmore在《体验式经济时代来临》一文中指出:
体验式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经济演进的过程随着消费形态的改变,已从过去之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转变至“体验式经济”。
在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所追求的不仅是感官刺激,还希望所消费的产品能够帮助他们找回对新生活的体验。
面对这样的顾客需求,旅游业若想摆脱目前的经营困境,在本已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不仅需要进行管理创新、文化创新,更需要寻找一种适合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体验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出售“体验”,或是将体验与商品捆绑销售,超越了市场经济简单的买卖形式,将物品与服务作为“体验”的载体,更加强调消费的人性化和参与性,使人们在得到物质享受的同时得到精神享受。
因此体验旅游,就是指旅游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载体,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旅游活动。
体验经济是人们需求变化的新趋势,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经济形式。
而旅游是一种天然的体验活动,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需求的不是物质结果,而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经历或者感受。
所以,旅游就是异地体验。
旅游是人们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寻求某种体验的一种活动,去海滨、到沙漠、到历史名城、到现代都市抑或到外国旅游,诸多的旅游形式都是人们为了体验某种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社会人文生活。
体验旅游服务就是在旅游过程中为游客创造异地游玩体验的全过程。
《凤飞羌舞》编排提升项目深度挖掘和弘扬羌族文化,给体验者打上深刻的烙印,对体验的回忆超越体验本身,使游客最终得到的是一种值得回忆的满足感。
(4)发展生态旅游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旅游业作为无烟产业和朝阳产业,由其创造的经济、社会、文化效益巨大而深远。
某县县政府确立“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积极发展旅游业,旅游业已成为某县“抓县域开放、抓生态环境、抓第三产业、抓投资招商”的抓手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涉及面广、辐射力大,对于相关产业具有突出的推动作用,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发展旅游产业、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及优化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某县县政府审时度势,顺应大势,提出了“以羌族文化为灵魂,带动整个县域旅游产业的突破发展,高标准、大手笔、高品位开发古羌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的宏伟战略,并制定和落实了一系列相关的优惠政策,为项目的进一步开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具有高品位旅游资源、良好旅游区位及逐年稳定上升客源市场的《凤飞羌舞》演艺项目彰显着某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巨大潜质,如何其作为旅游品牌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作大、作强某县旅游,推动某县乃至某的旅游发展,成为某县旅游开发的关键。
某县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项目,正是这种旅游发展趋势最现实的反映了必然的战略选择,可以说是把准了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脉搏,选准了旅游开发的项目导向。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推动某县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十一五”期间是某县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十一五”末比“十五”末地方生产总值增长了5.3倍,年均增长29.3%,一、二、三产比例也由“十五”末的18.8:
53:
28.2调整到 4.8:
62:
33.2。
这主要是以矿产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迅速发展拉动了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大大促进了全县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促进了第一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另一反面,某县经济又具有明显的资源依赖性特征,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过大,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科技含量不高,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能源消耗和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对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
以生态旅游业为重点加快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和历史人文资源的挖掘利用,可以培育形成新的产业链,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促进规模化发展和集约化经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全县经济运行质量,走出一条健康协调、又快又好的发展的路子。
(2)拓展某县旅游产业的时空布局
旅游业是开放性的外向型经济产业,旅游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开放程度的重要标志。
某县地处秦岭腹地,物产丰富,生态环境较为良好,群山之中的嘉陵江由县域的东北部发源蜿蜒贯穿县域,给人山青水秀的享受。
本底形象具有一定特色和区域优势,但缺乏重量级的旅游形象吸引力。
某县古羌文化产业园区综合开发项目,可以显著提升某县整体旅游形象,丰富旅游内涵,健全旅游产品体系,为全县精神文明和文化产业建设树立新的样板,成为对外开放的新“窗口”和对外形象的新“名片”。
因此,《凤飞羌舞》编排提升项目的实施与发展,将能够为某县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构建一个高起点、高规格、高效能的产业发展平台,为拓展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产业空间打造航空母舰,促进某县更快、更好地实现历史赋予的使命与目标。
(3)激活某县资源存量的经济价值
旅游业是具有广泛关联性的经济产业,旅游业的客流将有效地激活旅游目的地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凤飞羌舞》编排提升项目的实施与发展,将为某县带来每年人数众多的旅游者,这将促进某县的人文历史资源和山水旅游资源现实地转化为经济价值,促进某县更多的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生态的旅游资源最大化地转化为经济价值,从而有效地拉动了当地产业经济的发展。
(4)提升某县市民的生活品质
《凤飞羌舞》编排提升项目的实施与发展,可以有效推动某县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极大地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这将通过国民经济的产业链条渗透到某县的方方面面,并直接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改善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对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3项目建设的作用
(1)带动地区社会综合发展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带动作用很强的综合性经济产业、文化产业和生态产业。
《凤飞羌舞》编排提升项目的实施与发展,将极大地增加区域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对促进当地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关联带动效应,必将起到开发一个产品,带动一方经济,繁荣整个社会的积极作用。
①扩大对外开放
从对外开放角度来看,通过《凤飞羌舞》编排提升项目的实施与发展,可以使更多的海内外人士光临某县,了解某县,进一步拓展某县的对外影响与知名度,直接或间接地引来信息、技术和资金,改善地区投资环境,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②推动经济发展
从发展经济的角度来看,通过《凤飞羌舞》编排提升项目的实施与发展,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带动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饮食通讯、饮食服务、商品流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加快当地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③促进社会进步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旅游业每直接增加一个从业人员,就能为社会提供5个就业机会,全世界每9个就业中就有1个旅游就业,全球旅游行业每2.4秒就创造一个新的就业机会。
因此,《凤飞羌舞》编排提升项目的实施与发展,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通过大办旅游,可以创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门路,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确保社会的长治久安,促进某县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④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凤飞羌舞》编排提升项目实施地点周边范围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居民收入普遍不高,现在通过项目开发,正好可以为当地居民增加旅游购物、交通、餐饮、住宿服务等就业机会,同时可以起到较佳的生态效益,为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可能。
(2)解决区域旅游发展的资源分散、开发难度大瓶颈问题
由于某县缺乏全国知名度较高的旅游产品,全县的旅游资源范围分散,品位不高,没有形成规模的聚集,部分资源开发成本大,分散的资源已成为制约某县旅游发展的一个瓶颈。
旅游城市的整体形象不鲜明,美誉度有限,这给《凤飞羌舞》编排提升项目的推广增加了难度。
另外羌文化主题旅游项目开发也未全面启动,其对外宣传促销工作也未全面启动,而且其产品形象尚需进一步塑造,需要借助各种促销手段才能激发大众来旅游的意识。
因此,《凤飞羌舞》编排提升项目不仅应重视自身建设,还应提高对市场宣传促销的认识,加强形象宣传和旅游产品促销的力度,实施“边建边销,以销促建,内抓产品建设,外抓市场促销”的旅游开发战略。
(3)促进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城市居民特别是大城市居民为了排遣快节奏、紧张的都市生活给他们所带来的抑郁感,一种体验淳朴民族风情,返朴归真的游憩需求日益高涨,民俗文化旅游随之应运而生。
《凤飞羌舞》编排提升项目正以其独特的羌族文化意义和自然原始生态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城市居民。
可以说,《凤飞羌舞》编排提升项目的实施,是不断满足城市居民日益高涨的游憩需求的需要,可以起到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
3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3.1区位条件分析
(1)地理区位
某县古称凤州,位于某省西南部、秦岭腹地、嘉陵江源头,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4′19″-107°10′26″,北纬33°34′5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