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个专科患者安全质量目标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2301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97 大小: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个专科患者安全质量目标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19个专科患者安全质量目标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19个专科患者安全质量目标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19个专科患者安全质量目标_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19个专科患者安全质量目标_精品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9个专科患者安全质量目标_精品文档.doc

《19个专科患者安全质量目标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个专科患者安全质量目标_精品文档.doc(9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个专科患者安全质量目标_精品文档.doc

广东省医院急诊护理等19个专科领域患者

安全质量目标(2014版)

目录

1、急诊护理专科…………………………………………2

2、危重症护理专科及ICU………………………………5

3、心血管护理专科及CCU………………………………13

4、呼吸护理专科…………………………………………19

5、肾脏病(血透、腹透)护理专科……………………25

6、糖尿病护理专科………………………………………30

7、老年护理专科…………………………………………35

8、神经护理专科…………………………………………40

9、助产及母婴保健专科…………………………………45

10、新生儿护理专科……………………………………50

11、骨科护理专科………………………………………55

12、肿瘤护理专科………………………………………59

13、造口伤口护理专科…………………………………66

14、外科护理专科………………………………………73

15、精神护理专科………………………………………76

16、静脉治疗护理专科…………………………………79

17、医院感染管理专科…………………………………83

18、手术室护理专科……………………………………86

19、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专科……………………………93

一、急诊护理专科安全质量目标

(一)规范院前急救管理,提高院前急救的应急反应能力。

1.建立及完善120院前急救工作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流程。

2.院前急救人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应变能力,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能。

3.救护车定期保养维护,保证性能良好。

车载仪器设备、物品及药品100%处于完好备用状态,能够满足院前急救需要。

4.配置有效的通讯工具,能时刻保持与患者、院前急救指挥中心、医院及其它院前急救单元间的有效沟通。

5.院前急救电话专线专用。

(二)完善分诊系统,提高分诊准确率。

1.建立分诊标准、分诊工作指引及运作流程。

2.设置专门的分诊区域,配备分诊所需的仪器设备及物品。

3.建立分诊护士岗位职责,分诊护士必须经过分诊岗位培训,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并有效分诊。

4.做好分级分区的宣教、指引和标识。

5.合理安排患者的候诊区域和候诊方式,定期巡视及再次评估候诊患者。

6.定期进行分诊质量的审核和反馈,不断提高分诊准确率。

(三)完善急诊患者身份识别措施,确保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1.制定急诊患者身份核对制度及流程,护士熟悉制度和流程并履行相应职责。

2.在治疗和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床号,并使用唯一身份识别方式,如身份证号、病历号等。

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3.对急诊抢救室、留观或EICU的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标识;对传染性疾病患者、药物过敏患者等有相应的识别标志。

4.对无法进行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有明确的身份标识的方法和核对流程。

5.对婴幼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四)规范急救仪器设备、物品和药物的管理,确保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1.建立健全急救仪器设备、物品及药品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和落实“五固定”:

定品种数量,定点放置,定人保管,定期检查维护,定期消毒灭菌。

2.急救车内的标识清晰,物品及药品完备,摆放合理。

每班检查急救车及急救箱药品及物品,近期失效的药品或无菌物品有明显标识,保证物品及药物完好率达到100%。

3.制定急救仪器操作流程,定期进行培训,规范急诊护士对急救仪器设备的使用及保养。

4.加强输液安全管理。

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控制静脉输液滴速,预防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及其他输液并发症,一旦发生能及早预测、及时发现并处理。

5.加强对要求重点观察药物、特殊用途药物的管理。

依法进行毒、剧、麻醉类药品的登记和管理。

(五)建立并执行抢救情况下医务人员的有效沟通程序,准确执行医嘱。

1.医务人员对模糊不清、有疑问的医嘱,有明确的澄清流程。

2.有紧急抢救情况下使用口头医嘱的相关制度与流程。

3.正确执行医嘱,在实施紧急抢救的情况下,必要时可口头下达临时医嘱;护士要对口头临时医嘱完整复述确认,双人核查后方可执行,下达的口头医嘱应及时补记。

4.在院外进行抢救时,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应注意避免引起家属或围观者的误解。

(六)建立有效的急救绿色通道,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时效性。

1.急诊科设置符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

人力资源、设备、设施配备满足急诊绿色通道要求,实行7×24小时服务。

2.建立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制定和完善急危重症救治流程和指引。

3.有紧急会诊和优先入院抢救的相关规定。

重点病种和特殊病种设定急诊服务时限,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者。

4.急危重症患者一律遵循先抢救治疗后补办手续、先检查用药后补缴费用的原则。

5.制定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快速衔接流程。

6.根据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预案,制定大规模抢救工作流程,保障绿色通道通畅。

(七)规范急诊患者的运转与交接,确保患者得到连贯医疗服务。

1.制定急危重症患者转运流程,熟练使用“急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护理单”。

2.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安排合适的转运团队及转运工具,准备好仪器、物品及药物。

转运前,提前通知科室或相关医院的急诊科做好接收和抢救准备。

3.转运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原有监测治疗措施的连续性。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预见性发现病情变化,进行及时处理,必要时请求支援。

4.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认真做好床边交接班,交班内容包括主诉、初步诊断、生命体征、治疗方案、检查项目、使用药物情况、各种管道是否通畅、皮肤及伤口情况等。

5.成立安全转运小组,加强护士安全转运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培训,提高护士病情观察和应急处理能力。

(八)加强护士急诊医学基本理论及技能培训,提高救护水平。

1.根据广东省卫生厅《急诊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建设指南》建立急诊科护士在职继续教育与考评制度。

2.定期进行医护急救模拟演练,培养医护之间的协作精神,提高整体应急能力。

3.有计划开展急诊护士在职培训工作,每月进行急救理论和技能培训,每季度进行急救技能考核,每年进行急救理论考核。

4.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技能评价与培训间隔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年,有记录。

(九)严格执行“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提高对危急值处置的有效性。

1.有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

2.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确定医技部门“危急值”项目表。

3.护士知晓“危急值”报告制度及工作流程,并熟悉“危急值”的项目、数值范围及临床意义。

4.接获危急值报告的医护人员应当完整、准确记录患者身份识别信息、危急值内容和报告者信息,按流程复核确认无误后,及时向经治或值班医师报告、处理,并做好记录。

5.对所属“危急值”报告的检查、检验项目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有标本采集、储存、送检、交接的规定,并认真落实。

6.定期进行“危急值”管理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持续改进,保障危急值报告、处置工作及时、有效。

(十)加强职业安全防护,避免意外伤害发生。

1.建立职业安全防护的制度与流程,配备符合防治职业危害的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

2.定期组织职业安全防护的教育培训及考核,护理人员知晓有关规定。

3.认真执行职业安全防护制度,护理工作应穿戴适宜的防护用品,防护措施落实到位。

4.院前急救时要有适当的防护物品,保障现场救援过程中的自身安全,尽可能避免受到现场环境的干扰和人身伤害。

5.对职业安全防护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评价,持续改进职业安全管理质量。

二、危重症护理专科及ICU安全质量目标

(一)严密观察病情,落实高危风险动态评估。

1.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可降低危重症患者无法预见的并发症和猝死的发生,改善预后。

2.建立危重患者从头到脚的评估指引,护士掌握评估技术及高风险阈值。

3.依据患者的病情特点,评估时应当采用相应评估量表,如GCS、营养、肌力、镇静、疼痛、压疮、误吸危险度等。

4.通过风险评估量表的准确运用,确立危重症患者的专科病情观察重点。

5.护士能够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前瞻性分析,准确判断病情变化及其严重程度。

及时和医生沟通,制定及落实护理计划。

6.强调动态评估,每天至少一次全面评估,各班次监护中动态评估并记录。

7.护理记录应体现个性化、表格化、数字化和动态化,避免重复记录。

护理措施尽量通过护嘱表达并有护理结局评价的记录。

8.上级护士定期对患者的护理结局进行督导及评估,落实持续质量改进。

(二)早期发现病情变化,有效管理危急值。

1.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ICU有修订专科危急值相关指引,护理人员必须接受培训并掌握科室“危急值”项目及内容,能够有效识别和确认“危急值”。

(常见危急值:

血气分析、CVP、ABP、PH、高/低血钾、高/低血糖、快/慢心率、快/慢呼吸、突发体温升高、SPO2、出凝血时间、肌酐、尿素氮、每小时尿量等。

2.接获危急值核对及登记报告。

护士接获网络系统或电话报告患者检验、检查等危急值信息,应准确登记报告者工号、接报日期、时间;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危急值内容、接报者签名。

3.评估:

监测数值是否为危急值;评估监测数值是否在目标范围之外;评估护理人员能否处理。

监测数值超出目标范围或正常范围内要及时报告值班医生。

4.报告:

当监测值与患者临床症状不吻合或与前1小时的监测值相差悬殊,应当重新评估患者病情,确认后才报告医生。

5.处理:

按医嘱处理,及时追踪。

危急值报告后,护士必须持续监测患者病情。

在可处理范围内作紧急处理后继续观察患者病情(如吸痰),及时反馈效果,效果不理想及时报告医生。

6.跟踪、观察及记录。

护理文书填写监测项目危急值。

护理记录实时、准确。

护理记录显示已向医生报告记录、书写处理情况及跟踪记录。

(三)加强重要脏器功能管理,提高救治成功率。

1.强调以团队形式给予心肺复苏急救,因为大多数急救系统和医疗服务系统都需要施救者团队的参与,由不同的医护人员同时完成多个操作,保障救治成功率。

2.在ICU进行心肺复苏后的患者,为了保障重要脏器功能恢复,需关注对患者进行多学科治疗并对其神经系统和生理状态进行评估,重视低温治疗。

3.掌握2012年美国心脏协会为15种特殊心脏骤停情况给出特定的治疗建议。

包括哮喘、过敏、妊娠、肥胖症(新)、肺栓塞(新)、电解质失衡、中毒、外伤、冻僵、雪崩(新)、溺水、电击/闪电打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新)、心脏填塞(新)以及心脏手术(新)。

4.密切评估患者当前的状况、病史和体格检查。

随时分析重要的体征,常规Q1H观察和记录患者所有的症状和体征,如有病情变化随时观察、报告和记录。

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组织灌注及氧代谢指标等。

5.对于严重创伤、窒息、心脏疾病及药物过敏等引起的心搏骤停或严重病情变化的患者,确保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

6.呼吸功能监测:

监测脉搏氧饱和度,正确抽取出和分析血气分析,了解全身组织氧化情况,保证气道通畅和氧疗的有效实施。

遵守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做好气道的最佳湿化和通畅、固定,严格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

如有以下情况,及时报告医生:

RR>30次/分或<10次/分,SPO2<90%。

7.循环功能监测:

密切评估体循环灌注是否充分,正确实施抗休克的液体复苏。

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神志、毛细血管充盈状态、皮肤灌注、心输出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