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堂参与意识淡簿的原因与对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25564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课堂参与意识淡簿的原因与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学生课堂参与意识淡簿的原因与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学生课堂参与意识淡簿的原因与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学生课堂参与意识淡簿的原因与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学生课堂参与意识淡簿的原因与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生课堂参与意识淡簿的原因与对策.docx

《学生课堂参与意识淡簿的原因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课堂参与意识淡簿的原因与对策.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生课堂参与意识淡簿的原因与对策.docx

学生课堂参与意识淡簿的原因与对策

学生课堂参与意识淡簿的原因与对策

 

 

————————————————————————————————作者:

————————————————————————————————日期:

 

学生课堂参与意识淡簿的原因与对策

柳生强

甘肃省渭源县第二中学甘肃渭源748201

【摘要】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构建互动

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当前数学课学生参与意识淡薄的

原因,并提出了对策:

目的教育、精心教学、评价激励、培养胆量,唯此,才能解决学生参与意识淡薄的问题

【关键词】:

参与意识;原因;对策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是课改的具体目标之一。

但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不活跃。

他们不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教师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这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那么影响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活动的原因是什么呢?

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呢?

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笔者日前于所在学校初中部360名学生中抽取60名同学就“我不参与数学课堂活动的原因"这一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l、35%的同学认为老师教学没有吸引力,致使自己不能专心听讲。

知识没有搞懂,所以缺乏参与的知识基础.

2、30%的同学怕答错或提出的问题太幼稚而被老师批评或同学们讥笑。

3、14%的同学认为与教师的表情有关。

教师态度和蔼、笑容可掬,就能积极参与。

否则,有紧张感,一紧张就忘了.

4、11%的同学认为自己将来考不上大学,或不想上大学,没有必要参与。

5、5%的同学认为自己表达力差,有问题但没办法提出来。

6、4%的同学认为自己失去老师信任,所以不想参与。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应做到以下几点:

1、目的教育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在学习过程中、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在新问题不断出现和不断解决的情况下形成和发展的,所以要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

要把学好数学与确立理想抱负结合起来;把当前的课堂参与与飞速发展的高科技结合起来,把社会和学校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变成学生参与的正确动机。

2、精心教学课堂教学不仅要目标明确、内容正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而且要利用一切教学手段,将知识化枯燥为有趣,化繁难为简易,深人浅出,引人入胜。

创造条件,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要分层要求,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

既不能让学困生感到任务太难而产生挫折,也不能让基础好的同学因任务简单而失去兴趣,应让每个学生在他的最近发展区发展,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人人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

此外,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自参与探索和实践,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管理者、鼓励者、参与者和解难者的角色.

3、评价激励心理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肯定性评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能激励学生产生再接再厉、不断前进和力量。

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正确的要及时肯定,不完满或不着边际的回答,教师要恰当指引、延时判断,尽量挖掘学生回答中的合理成份和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达到既让学生发现问题,又要树立学习信心,增强参与意识的目的。

教师要多使用“回答的很好"“考虑得周到”“问得好"“有进步"“现在会做吗?

"等激励、鼓舞、亲切的话语,让学生在一种温暖祥和的气氛中感受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在无压力、无优虑的环境中参与课堂活动。

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本文为互联网收集,请勿用作商业用途

4、关爱学生冰心说过:

“我觉得‘师'和‘生’应当是互相尊重,互相亲爱的朋友.”夏丐尊也说过:

“教育之没有感情,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作为教师,我们要关心学生生活之冷暖、感情之喜恶,更要关心学习中的困难,对他们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使他们在内心深处敬佩、感激老师。

只有这样,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达到心理相容。

5、培养胆量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胆量是可以培养的。

在课堂上,对于胆小同学可点名回答,人为地增加提问次数和参与机会;在课外,多开展一些集体性活动,如数学兴趣小组、数学灯谜晚会、探究性活动等,并有意识地让胆小的同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担任主要角色.在这些具体的活动中,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深化同学之间的感情,培养胆量,强化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

  数学课堂通常是被认为比较枯燥、缺乏生动和激情,因此,努力创建既宽松、富有人情味又便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教学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和对数学的态度,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学生才会主动感悟数学,数学教学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

  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

为此,在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是生命的活动,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着自己。

课堂教学改革难题与对策

作者:

 来源:

本站  时间:

2006-12-16

 

 

    课堂教学改革难题及对策之一

    课堂越活越好吗?

    正如一位教育局长所感叹的:

“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却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然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课改实验区的调查发现,有的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动,有的教师又哄又奖,也只有少数学生动。

可当学生真正动起来后,新的担心又产生了—有的课堂热热闹闹,该讲的未讲清楚,该听的未听清楚,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有的课从表面上看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为活动而活动。

尤其是教师不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只满足于课堂此起彼伏的热烈场面。

请看一个教学案例:

一位教师在上《节约用水》这一课时,有位学生指出洗车场用水很多,而另一位学生却认为,洗车就需要用很多水才能洗干净。

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恰恰是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的焦点,而教师却轻描淡写地给予简单的肯定“很好”。

如果教师能就两个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如何解决“需要用水”和“节约用水”的矛盾,是不是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据了解,这种现象在一些实验区较为普遍.

教师们反映,课堂放开了,学生活跃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老师始料不及的问题,真不知如何回答。

还有的教师面对学生的争论感到无所适从,有的置之不理,有的给予的评价一律都是“好”。

这样,教师的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

由此可见,改变教学方法不能 ,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不只是调动积极性、主动性,不能把课改理解为就是让教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自主学习若离开教师的指导,势必如一盘散沙。

自主学习不等于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在学生提问时,应当认真倾听,待学生的问题提完后,与学生一道对问题进行归类,找出核心问题,以此组织课堂教学,并相机解决其他问题.动不应当是表面的、外在的,而应当使学生的思维处在活跃状态,积极思考问题,这种内在的、深层的动,要做到动静结合,收放适度,动得有序,动而不乱.这就要求教师即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

动要动得有序,不是杂乱无章,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首先要设计好问题,针对不同意见和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辩论,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问题,及时给以矫正。

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时,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时,要放手让学生活动,但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或活动过量,应当具体研究怎样放,怎样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

 

 

现在的问题是有的课堂无效提问、无效讨论过多,教师为了展示课堂的热烈气氛,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重复化。

有人认为学生反应积极,就是主动参与,就是面向全体。

表面上看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你说,我说,大家说,热热闹闹一节课,但仔细分析便会发现,思维的深度不够,导致的结果是传统的东西没有了,新的内容又没掌握。

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学生说时要言之有理,有条有理;学生做时要边做边思考,关键在于观察、分析、判断。

当然,更多的反映是,现在的课堂比以前“乱"。

深入课堂后才发现,正是这种“乱"让人看到了希望。

虽然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而且还伴着“我说、我说”的声音,虽然学生为了弄清学习上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声音此起彼伏,虽然学生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但都始终是处在积极的思维之中,这样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课堂实质上是变活了。

课堂教学改革难题及对策之二

如何保证学生主动参与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思说:

“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

”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

然而,专家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表面的、形式上的参与。

记者日前在新课程教改实验区某学校听课时发现,一个班40多个学生中有14个学生没有机会发言,而个别学生却发言8次.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抢着发言,有的学生却一言不发,甚至脸上连一点笑容都没有;有时一个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不认真倾听,而是各说各的。

实际上,在多数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实质性参与,合作学习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

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在新课程教改实验区,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依然采用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先设计好的答案。

师生、生生没有真正的互动起来,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什么是参与?

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

专家的观点是:

“应该说,站起来发言是参与,但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回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

"

厦门教育学院教师叶水湖曾作过两节课的比较。

一节数学课,讲的是《三角形的认识》,整节课教师提了107个问题,教师问,学生答,看起来气氛热烈,学生回答得也不错,但没有一个问题是学生主动提出来的.另一节一年级的数学课,讲的是《数的加减运算》,课堂上老师用多媒体显示一幅动画情景,让学生就画面上的情景自己提出,解决问题.同时,老师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数

 

 

学问题,整节课老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要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做文章.

现在,新课改实验区的许多教师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他们正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实质的变化。

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

有专家认为,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

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

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

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正如有的教师所说: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那么,如何评价学生的参与情况,河南省有关教育研究机构总结出五点:

看参与的主动性如何;看参与的深度、广度如何;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往情况;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智力活动情况、情感体验情况;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情况。

 

课堂教学改革难题及对策之三

教师节奏要跟学生走

记者在新课程教改实验区采访,经常听到教师反映,学生如果在课堂上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走,教师心理就塌实;反之,如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反而心理没数。

这说明,教师们是在长期形成的经验和习惯支配下进行教学“改革”。

走进中小学课堂便会发现,有的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很多,也很新,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改变,仍然是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置之不理,哪怕学生有胜过教师的独到见解也不予以鼓励,“这道题就这么答,不能改了”,最终以“教参”作为标准答案一锤定音。

为什么?

因为教师在潜意识里依然存在对学生、对课堂的控制和支配欲,希望学生沿着自己事先设定的思路回答问题,在自己事先安排好的空间开展“自主”活动,最后圆满地实现预定目标。

有一位教师在数学课上讲授试商,教师问学生:

“500除63,商几?

"一位学生脱口而出:

“商7。

”教师顿时不高兴了,为什么呢?

教师认为,既然是试商,就应该体现出“试”的过程,不能一下子就说出正确答案.

还有一位教师在黑板上展示了几排花,有红花、黄花、蓝花、粉花,然后问学生:

“那种颜色的花多?

”一个学生说:

“我知道。

”教师立刻示意学生坐下,

 

 

因为按照教师的计划,学生应该说不知道,然后沿着已经设计好的教学思路教学生统计分类。

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根据自己的阅读分析,给学生设定一条通向已定答案的小径,然后设法让学生沿着这条小径认同这个答案,似乎只有巧妙的引导学生找到这条小径和答案,教师的教学才是成功的。

岂不知,这种教学恰恰把学生的学习引入死胡同——为认同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

这些看似正确、深刻、全面的标准答案,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教师的表现说明了什么?

说明教师仍然要求学生必须按照教师设定的思路走.“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些谁都会说的理念,其实在教师思想深处并未得到真正认可。

教师应当随时提醒自己在课堂上是否给了学生活动的空间?

给了学生个性张扬的机会?

一个人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会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勇于表现自我,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发挥。

而这样一个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道理,却被教师们有意无意地疏忽了。

为此,课程专家提出建议: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求,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应当被教师的教学计划所控制,被教师的要求所制约.

对此,山东潍坊教育局局长李希贵有独到的看法。

他认为,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一个不变的程式,更不应该成为僵化的模式,而应该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模块。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浑然实现一体的过程,应该充满创造性、神奇而又多变的过程。

在落实新课程目标的课堂里,当教师把过程还给学生的时候,一堂课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已经远远不是在备课的时候就能完全了然于胸、把握在手的,它需要循着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或者情感的波澜,以自己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环节,三步、五环、七程序已变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思维是不是真正被激活,课堂里有没有充满学生主动学习的气息。

 

课堂教学改革难题及对策之四

避免走入僵化的模式

记者在实验区听课发现,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形式主义的东西。

为了让学生“主动”,就兜圈子提问;为了师生、生生“合作”,就进行小组讨论;为了完成多个教学环节,课堂上就开展许多活动,占用有效的学习时间。

这表明,新课程改革已经步入轨道,但是距离新课程倡导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原因之一:

有的教师将新课程改革理解为教学形式的改革,因而将改革的重心放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化上。

为了上好一节课,大包装,大容量,形式多而杂,十八般武艺样样齐全,恨不得把各种教学方法都展示一遍。

一节课结束后,黑板上、讲台前摆得花花绿绿,学生的身上也变得花花绿绿.不要说每天都这样上课,就是偶尔上一次,也够教师准备一番的。

原因之二:

有的教师把探究变成一种点缀,一种形式,总有一种贴上去的感觉,好像在完成一个过程、一道工序。

粗看上去很有创新,细细品味又感到缺乏深入的思考。

比如,新课程提倡“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欣赏”.而有些教师的课

 

 

只有读而没有感悟和欣赏,欣赏的环节被黑板上花花绿绿的图画代替了,被教师的描绘代替了。

应当明确的是,读仅仅是一种手段,感悟、欣赏才是目的。

而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展示的是手段,目的则显得不重要了。

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闪现出的思维火花,就在“读"中被教师忽略了。

为此,专家提醒,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任何情境都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更不能是虚拟的。

追求表面形式,反而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有的地方在新课改过程中出现了把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绝对化的倾向,探究变成了一种模式,变成了机械、刻板的操作。

有的教师把“自主、合作、探究”写在黑板上,作为一种固定的模式或程序,每节课照着去做.这样做实际上是把新课程的理念简单化,是机械套用.究竟需要不需要合作?

值不值得探究?

教师缺乏深刻的思考。

学习方式的转变绝不意味着用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要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接受学习。

对于这一问题过于片面或绝对化,反而会丢掉过去传统中非常好的做法。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贯穿于教学的环节中,而不是一种模式,教师追求的应当是本质的东西。

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包含科学探究的全部要素吗?

专家认为,不一定。

教学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受教师、学生、教材、其他课程资源、教学条件、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课堂探究不可能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理科课程标准中给出了科学探究的全部要素,是为了使教师有整体认识,但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包含科学探究的全部要素,也可以只包含其中的部分要素,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条件来决定。

那么,是不是每节课都必须使用探究式教学呢?

有关人士回答,不是。

新课程在强调探究式教学的同时,也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它的许多优势是传统教学方式所不可比拟的。

但是探究式教学方式也有其不足之处,它比接受性学习方式要多花很多时间,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不可能都采用探究式,而且有些内容也不适合于探究的方式。

教学方式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课程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方式也不应该是单一的。

不管教师在教学中采用那一种教训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以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课堂教学改革难题及对策之五

小组学习与合作学习

走进中小学课堂,合作学习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但调查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较多.

在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合作,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过一会儿用一次.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刚分好组,没说几句话,就被教师止住安排下一项内容了,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

还有的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

 

 

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属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

学生讨论后,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调查表明,尽管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但在具体实施中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

比如,如何处理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讨论出现分歧怎么办?

意见高度统一是不是好事?

如何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

对于这些问题,教师普遍感到困惑。

新课程为什么倡导合作学习?

有专家认为,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不仅是认知的需要,而且有着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不一定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教师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如方法多样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

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

不能认为,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讨论,就会出现合作的效应。

据专家分析,合作学习由以下要素构成:

积极的相互配合;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所有学生能进行沟通,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以及对活动成效进行评估等。

在这里,合作的动机和责任是合作学习,它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方式。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教师总结出要培养学生“三会”:

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合作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并不局限于不要教师指导,也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更不能认为教师可以推卸教育学生的责任。

学生讨论时,教师应该以听、看为主,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解上,在此基础上,迅速地加以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教师要做出最恰当的选择。

 

课堂教学改革难题及对策之六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纪律

与专家工作组成员一道,我们来到一所小学听课.授课教师手里拿的不是课本和粉笔,而是各种小礼品,还有五颜六色的图片和模型。

教师不断地提问题,学生跳着、喊着、抢着回答。

没有抢答上的学生则抗议:

“我还没有回答呢?

"这种课堂秩序别说是学生感到形象,就是教师也是头一回见,这种颇为新鲜的教

 

 

学方式令人耳目一新,这一改革举措对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然而,对于这样的课,有人提出质疑,也有教师产生顾虑和担忧:

“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