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五十年前的新安江移民新安江移民.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222175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寻访五十年前的新安江移民新安江移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寻访五十年前的新安江移民新安江移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寻访五十年前的新安江移民新安江移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寻访五十年前的新安江移民新安江移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寻访五十年前的新安江移民新安江移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寻访五十年前的新安江移民新安江移民.docx

《寻访五十年前的新安江移民新安江移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寻访五十年前的新安江移民新安江移民.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寻访五十年前的新安江移民新安江移民.docx

寻访五十年前的新安江移民新安江移民

【寻访五十年前的新安江移民】新安江移民

二十多年来,我跑遍浙皖赣3省,去过22个县200个村子的1000多户人家,寻访了2000多人,用了8本笔记本来记录他们的故事。

每到一地,移民都把我团团围住,想说话的人太多了。

    年轻人还知道这段历史吗?

――美丽的千岛湖,是在五十年前修建的新安江水库大坝的基础上形成的。

足有三千个西湖那么大的水库,淹没了淳安的贺城、狮城两座古县城,茶园、港口、威坪三座古名城,还有数不清的古村落。

不夸张地说,当年淳安人口集中的富裕村,都在水库底下了。

  新中国成立之初,华东电力极度缺乏,当时上海的全部电力是30万千瓦,浙江电力仅仅4.1万千瓦。

新安江水电站上马,每年能平均发电18亿度,相当于当时14个浙江省的发电容量。

  1956年,新安江水电站的建设列入了国家“一五”计划,它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电站。

共和国从此有了一个辉煌的大坝,华东工业从此有了充足的电力,生产出供应全国的生活必需品,中国现代工业也就此起步了。

  建水库必须先移民。

当时,除了远离新安江畔、生活在高山峻岭上的贫困山民,11万多户、44万多淳安人,50%以上离开了故土。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水库移民迁徙行动。

  在这20多万人的移民大军中,就有我一家人的身影:

奶奶、父母、我们五兄妹,全家八口人。

  在当时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对我们农民来说,大水瞬间就漫上来了。

田地被淹,房屋被淹,甚至来不及和祖宗道别。

  半个世纪过去了。

午夜梦回,我常常想,中国农民,是最值得信任的农民。

他们是中国工业经济起步、发展的奉献者,也是中国工业经济起步、发展的牺牲者。

    爸爸说,我现在就带大郎上坟去!

水电站开工那年我11岁。

对一个少年来说,那是不能承受的沉重记忆    淳安县威坪镇松崖古村,是我来到人世间的第一站。

  松崖四面环山,一条长渠穿村而过。

大巷小弄,平坦得没有一个台阶。

通道上是横铺的青石板――淳安人祖传有“不走泥路”的习惯,沙洲相连的田畈,邻里相通的里弄,都铺青石板,富村横铺,穷村直砌。

我们村的石板路一直通向最高的松毛岭,上下六千多个台阶全部用最好的青石板砌成。

  50岁那年,我带着妻儿重返松毛岭,小船穿岭而过,当年的六千多个台阶,全都沉入了水下。

  我们村里,还有四位童家太祖太公建的大宗祠,雕梁画栋,极尽辉煌。

据说,水库拆房队见到后都不愿下手。

宗祠前有一排四株千年翠柏。

家族老人讲:

“当时看到新安江水库的水一天天上涌,那四株参天柏树和童家宗祠一天天往水中沉,心真如刀割一样痛。

”  24万移民,几乎人人都对故乡怀着永远抹不去的美好回忆。

  故土难离。

20多万水库移民,近10万个家庭,几乎家家户户的故事都可以写成一本书。

我家,就是这10万个家庭的一个缩影。

  1959年4月15日,这一天我们全村人必须全部移走,今后走集体化道路,吃饭在食堂,不该带的东西都不要带。

只给20天时间准备。

  我和爸爸妈妈忙着一起搬家具、农具,最后一只大橱柜,爸爸跟我说:

“大郎,你妈腰不好,这只大橱柜就我们两个人抬吧。

”  从松崖到息村埠码头上船有5里路,当时身高不到一米五的我,抬着100多斤重的柏木橱柜,翻过了松毛岭,不知歇了多少次,流了多少泪。

  4月14日晚上,奶奶和爸爸妈妈坐在堂前的土油灯下,默默流泪。

那一晚,村里家家点着灯,家家一片呜咽声。

半夜,奶奶突然发话:

“我最担心大郎爷爷了,他的坟还在松毛岭脚下,水漫上来,首先淹到他爷爷啊。

”  爸爸说,我现在就带大郎上坟去。

  我随手拿起了作业本。

在爷爷坟前,我点着作业本上撕下来的纸,替代香纸。

我们拜了,念叨了,把作业本都烧尽了,爷爷原谅我们了么?

  我一生见到奶奶最悲伤的时刻,是那天清晨的“起锅”。

  当我们吃完最后一顿早饭,爸爸拿起柴刀,砸下铁锅一周石灰的一刹那,奶奶“扑通”一声跪在灶头前,撕心裂肺地大哭起来。

这口灶,伴了奶奶40年,抚育了儿孙两代人,见证了奶奶的辛酸和苦痛。

  我们扶着小脚的奶奶,走上了颠沛流离的移民之路。

    特殊背景下的特殊国家行动,时称“移民工作突击放卫星”。

如果换个年代,绝不会经历那么多的辛酸    我到桐庐寻访第一批移民时,他们反映,当时移民工作做得还是比较到位的,尽管刚迁来时,移民的房子都没有造好。

但移民说:

“我们该搬的东西都搬来了,损失么是有一些。

社会主义建设嘛,我们理解的。

”  当时的口号是:

国家不浪费,移民不吃亏。

如果能用好每位移民558元的安置费,执行好初步方案“山区移民移山区,平原移民移平原”,那么新安江水库移民会是一项成功的事业。

  然而,随着1958年的到来,花了几年时间精心制定的移民规划,在一次会议上就被推翻了。

从此,移民行动陷入了无产、无序的状态。

  缺乏科学性的移民计划被批准了,安置经费却一降再降,20多万移民每人大致拿到二百八九十元移民费,最低的只有50元,有的移民甚至至今一分钱也没有拿到。

  移民搬迁叫“洗脚上船”,又叫“行动军事化”,像战士般带上被褥衣服就走。

那段时间,新安江上一千多只木船白帆飘动,公路上移民大篷车穿梭往来,公路两旁,携儿带女、肩挑背扛的移民来去匆匆。

  水库原计划1960年截流蓄水,1961年发电,施工期限为五年。

当时美国普列斯托滩水电站也在修建,我们提出要和美国比速度,结果比原计划提前二十个月发电。

这样一来,七个月内要完成12万人的移民安置,让已经无序的移民工作雪上加霜。

  我从淳安移民办的档案里看到,仅1959年2月24日至4月30日的66天内,平均每天迁移186户,736人。

时称“移民工作突击放卫星”,当天晚上开会动员,会要开到天亮,早晨开始整理东西搬迁,中午12点钟,全村各户把东西全部搬上船,下午两点,移民的东西运到茶园码头,卸船后装上汽车,当天连夜全部搬迁到富阳。

  我的中学班主任厉汉杰告诉我,1959年10月初,他去参加淳安中学运动会,从开化到淳安的路上,几十公里的公路两侧,尽是各式各样的木家具和数不清的坛坛罐罐,像万国博览会。

平时难得一见的稀罕物也出现在公路边――明清两朝的千工床,黄花梨木的凉榻,都歪歪斜斜地遗弃在干结的泥田里――当时提出,移民要“多带好思想,少带旧家具”。

    我们全家八口人,七人得了血吸虫病。

爸爸的棺材起杠了,我捧着爸爸出工不离头的草帽,送他上了山    翻开当时的记录,真叫人心头沉重:

原计划5年完成20余万移民任务,压缩到4年完成,原来确定移向金华、嘉兴、建德三地29个县,一下子主要集中在淳安、开化、桐庐、建德这4个县。

从1959年开始,从来没有听说过血吸虫病的五万多新安江移民,被安置到了最贫困、又是重点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的开化、常山等地。

  我们松崖乡六七百人的大村,被安排在开化县青阳乡的几个自然村里。

我家和五六户人家,20多人挤在一幢房里,全家人只有一间房。

一日三餐,五六个灶头烧起来,整座屋里黑烟弥漫。

  淳安人不怕吃苦,怕的是毛主席说的那个“无奈的小虫”。

威坪镇蜀埠公社古虹大队移民到常山,大队老会计徐志林伤感地说:

“我们蜀埠山清水秀,泉水叮咚响,人人都健康。

到了这里,这片土地上到处有钉螺,水中无数看不见的血吸虫让人防不胜防,也不晓得怎么防。

不到半年,我们村上六百多人,四百多人都得了血吸虫病。

”  1971年,是一个多么撕心裂肺的年份。

前一年,我还在大学读书,家人却跟着乡里乡亲搬迁到江西。

我知道他们是在开化待怕了,穷怕了――除了奶奶,我们父母兄妹7人,全都得了血吸虫病!

直到今天,我的肝脏里还有血吸虫卵。

父母起早摸黑,开荒种地,也不知为啥,田里就是不长粮食,我妈挺着肝硬化的身体,风里雨里地摘野菜。

一年下来,家里要吃下三百多斤的蕨菜干,只为从嘴里省下米饭,供我们上学。

我的知识,是父母用血泪堆积的!

  迁到江西,生活并没有好转,在1971年的8月9日,母亲因患肝硬化去世了。

她才48岁,我那曾经那么健康的母亲!

  不料61天以后,我又走在奔丧的返乡路上――这次是我父亲,他才50岁!

  父亲是突然死去的。

奶奶向我哭诉:

“你妈死后,你爸像丢了魂,特别是9月份开始,村上的移民开始建房,而你爸自从医了两次血吸虫病后,身体就彻底垮了,他看到别人上山砍树,背回来一根根屋料,他就坐立不安,想自己背不动屋料了;又经常从抽屉里拿出剩下的移民安置费,不停地数,不停地自言自语:

只剩下二三百元钱,这房子怎么造啊,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啊。

大前天早上,天还没亮,你爸点起煤油灯,又拿着那叠钱数,后来就靠在床沿上不动了。

”  爸爸的棺材起杠了。

身为长子,本该捧着父亲的肖像。

可怜我父母,一生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给我们留下。

那天早晨,我捧着爸爸出工不离头的草帽,送他上了山。

    移民们的家搬了一次又一次,最远的,到了新疆石河子。

逃洪的人只要饭有得吃,柴有得烧,就满足了    我遇到的移民,几乎都说:

“我们不怪政府,只怪自己遇上的时代不好,移民高潮时正碰上大跃进,而后又连着三年困难时期。

”  跃进式的转迁、超常规的安置,使得移民缺田、缺地、缺山林、缺房、缺粮,住草棚,从此积累起大量难以破解的难题。

  1959年,移民进入了高潮,对安置地不满意,或者被血吸虫吓坏了,很多移民偷偷回到淳安,掀起了“倒流”浪潮。

到1967年,回来的人达到两万人,他们在水库周围搭起了茅棚,到了晚上,点点闪闪的土油灯和煤油灯像星星一样布满了水库四周和山凹、山坞。

  那些被移民的惨状吓怕了、不愿意搬迁的村民,水位一上涨,就往山上搬,这叫“后靠移民”。

搬家没几日,水就涨上来了,再往更高的地方搬,这山搬那山,一年搬好几次。

他们住窝棚,种非法的地,没有一分钱移民费,最后沦为“黑户口”。

  我曾经穿过72道山坑,爬上一座岭,找到了1962年从淳安下洋洲搬迁上来的许文涛老人。

他指着已经剥裂、残痕累累的泥墙,伤心地说:

“我们移民已经五十年了,从淳安的沿江边搬到了山头尖,从淳安的砖瓦房住到这泥墙屋。

下山参加生产队劳动,踏着过去只有牧童和砍柴的人踩出的一条山路,每天要走破两双草鞋。

”这里的生活现在依旧困苦。

  “文革”开始了。

1966年,也是淳安人灾难深重的一年。

那年暴雨不断,新安江水库的水位达到了历史之最。

没有搬迁的4100户、1.93万人,被迫逃洪。

逃洪的淳安人,后靠的水库移民,眼看着自己的房屋一座座倒塌,屋顶一个个浮起来,庄稼全部淹没,真是哭天抢地!

  那年的12月25日,两列货车哐当哐当,沿着浙赣线向南奔驰。

车厢里混装了人、畜和农(家)具。

逃洪灾民和经历过多次移民的淳安人,安静地啃着从淳安带来的豆腐干和苞芦稞。

他们的目的地,是地处福建、江西交界的黎川县德胜关垦殖场。

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奢望了,只要饭有得吃,柴有得烧,就满足了。

  第二天,火车在江西与福建交界的广泽站停下。

四千多男女老幼走下列车,面前白茫茫一片,厚厚的大雪阻挡了去路。

那一晚,他们用床板在火车站旁搭起了床。

  现在73岁的吴菊花老太太含泪回忆:

“那晚,我们露天睡在雪地里,六岁的女儿正在出麻疹,受了风,病情加重了。

我们被分到德胜关垦殖场的店口分场。

爬了两个多小时的雪山,才来到店口。

只见几幢竹篾房,糊着泥土。

当天晚上,我女儿就死了。

第二天一早,我丈夫用破衣包住女儿,带着两个儿子上山。

他们扒开雪,挖开一个洞,想安葬孩子,却全身发麻――一大堆冬眠的蛇蜷缩在一起。

两个儿子用柴棒拨开数了数,足足有100多条。

丈夫紧紧抱着女儿的尸体,自言自语――‘这个地方,不能住,不能住。

’”    淳安人有一句古话:

跌倒都要抓一把泥土回家。

浙江移民肯吃苦,敢开拓,在穷山恶水中创造奇迹    五十年过去了,新安江移民的数量已经增长到50万人。

改革开放的政策,让他们的生活出现了转机。

移到徽州的老移民方善贤说:

“一句话,国家苦,我们苦;国家好了,我们的生活也好了。

”  淳安人有一句古话:

不论遇到什么事,跌倒都要抓一把泥土回家。

  他们就是凭着这种精神,在穷山恶水中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开化县树范大队有个“大炮轰不走湖坑人”的故事――淳安湖坑村是个富裕村,当年全村移民到开化,第一次看到肚子像妇女十月怀胎、皮肤像杉树皮一样粗糙的血吸虫病人,吓得生产队长带着大家就往老家逃,半路被拦了回去。

没有了退路,他们下定决心要灭钉螺,拼了命开出三百亩田,消灭了血吸虫病,把芒草沙洲变成了良田。

邻村的当地人眼红了,想用土炮把他们轰走呢。

  不管是在江西还是在安徽,当地人都从内心掏出一句话:

你们浙江移民肯吃苦,敢开拓。

江西人说,移民种的田产量比我们高,办的厂效益比我们好,你们浙江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可是,直到今天,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移民的生活,还赶不上他们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移民前的水准。

我采访过两百多个村子,印象最深的一个村:

全村47户,156人,田150亩,亩产600斤,37年来只改造了三幢房子,其余都是危房。

三十七年来,村里没有一名高中毕业生。

  有人认为,我写的都是过去的事情,没必要再去重复。

可我觉得,这段被遮蔽的历史,应当重见阳光。

目的是想总结经验教训,给后人思考――思考如何降低水电建设的移民风险,如何保障移民的生存和发展。

  移民搬迁,面临着传统的社会关系和经济网络的破裂,移民安置不仅是简单的补偿与家园的重建,必须制定系统的移民政策,并且通过相关的法律和行政规章来保护移民的利益,规避移民风险。

  国外的经验是,移民以自己的房屋、田地来入股水电建设,实行股份制的利润分红,也许将来我们也要走这条路。

  关注新安江移民,其实我不是第一人。

早在1994年全国“两会”期间,当时的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就给党中央写过一部《关于新安江水库移民遗留问题的调查报告》的“万言书”,他为此专题调研了一周。

从此,党中央、国务院把解决移民遗留问题真正提上了议事日程。

20__年3月27日,江西省德兴市万村乡新村畈移民村的童解放,成了第一个享受国家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的对象,一家五口人拿到了20__年下半年的扶持金1500元。

  只有回首新安江移民五十年历程,你才能真切感受到今天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多么正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多么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