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220276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

《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x

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屯东小学绿色生态教育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伴随着工业发展的脚步,全球变暖、生态恶化、人口膨胀、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日趋严重,人类社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态危机。

这一切产生的根源正是人类自己,所以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惟一途径就是改变人类生存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基础做起,即通过教育形成人的环境、人口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能力。

因此,从长远看,“世界只有一个地球”,既是现代的生态观,也是现代的教育观,只有通过教育,培养一代高素质的、具有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思想与能力的公民,才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展开之时,通过认真解读,我们惊喜地发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

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可见,面对环保、生态问题,拥有足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已成为中小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我们尝试着将“绿色生态教育”这一概念引入学校课题研究活动之中,与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结合起来,开发“绿色生态”校本课程,并以此为中心,将生态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人的培养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内在潜能,形成“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育人观念,营造一个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形成学校教育的一个新的支点。

同时,“绿色生态”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方面,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此外,我校地处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身边的教学资源丰富,同时又有快捷的多媒体信息网络,为学生参与学习和研究打下了的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的涵义。

  生态,这一概念于生物学,后扩展至人类学、社会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在这里它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生态,还包含着一个适合学生成长成材的“绿色”环境的意思。

  “绿色生态”校本课程,则是专指学校根据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和理论,结合学生的需求和年龄特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和周边环境中所蕴含的环保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而编制出来的对学生实施生态环境教育的课程。

  三、课题的基本目标。

  目标之一:

从校园环境的绿化开始,通过课题的实施及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绿色”教育活动,让学生有机会热爱绿色、创造绿色,了解身边环境的现状及生态状况,用行动去让身边的生物变得更多姿多彩;从节约用水用电开始,学会如何节约能源,形成良好的利用能源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习惯、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敢于提出问题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并将其辐射到各学科及社区,将学校的德育扩展到家庭、社会。

  目标之二:

通过课题研究,发挥教师潜能,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使教师真正成为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探索出农村普通小学如何扎实有效地开发校本课程的途径与方法,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有效实施素质教育。

  四、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这种方法能兼顾每一个孩子的绿色生态教育学习,同时又能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不断地计划、行动、反馈和总结。

开展实践活动以后,实现师生在思想和行为上的良好变化,同时又能学习过程中实现循环的研究与实践。

  

(二)综合调查法。

在进行了充分的计划准备之后,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收集到一些资料,请学生进行分析和研究,还可以实地考察对象,以获得知识、能力与体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自己的学习研究方式。

  (三)个案研究法。

深入一些特定对象,了解他们在绿色生态教育教学中的建议和意见,关注他们已经有的知识,从中获得有益的信息,并以此指导课题研究,完善我们的研究内容。

  (四)在研究过程中还需结合运用文献法、实验法、总结法等。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依据

  1、学校教育具有统一性、系统性、专业性等特点,它有利于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知识,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及其行为习惯。

以“校本”课程来激活学校教育,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今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国外,尤其是美国,早在上个世纪就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尝试,积累了许多经验,这些均可成为本课题研究的参照和借鉴。

  2、EPD教育已经有部分成果,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的简称,它力图通过对青少年和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环境改善、提高人口素质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以人为本”为人类未来的发展负责的概念。

  3、中国政府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即科学发展观,重视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这已逐渐成为全社会共识。

  4、着名教育家孔子说:

“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说明孩子的习惯要及早养成。

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所以,学生刚入学时是培养学生习惯的最佳时期,从小就要让孩子养成与绿色生态环境相处的好习惯。

  

(二)可行性分析。

  1、目前一些发达地区的绿色生态教育经验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资料。

  2、据中国少年雏鹰网调查显示,上海、北京、广州、长沙等城市超过八成的小学生非常关注环保问题。

这就给环保、生态教育提供了很好契机。

  3、我国现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绿色生态教育已经得到党和政府的的进一步关注。

 

  4、结合学校自身的位置及环境,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和进行研究。

  六、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绿色生态”校本课程所实施的环境教育纳入了学校的整体教育工作中,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创造思维的发展。

  

(二)实践性原则。

  “绿色生态”校本课程的实施中,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从实践中学会了“用事实说话”,在事实中明白道理,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三)主体性原则。

  在“绿色生态”校本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自我表现的欲望。

  (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在实施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教育心理学、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等理论知识来指导,但更重要的是要尝试运用所获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七、研究的基本措施和途径。

  本课题从立题到现在已经近一年半了,在这段时间里,我校围绕课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课题组定期进行理论学习,定期召集课题组成员进行交流,有计划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课题研究工作运行正常,并富有成效。

主要工作有:

  

(一)加强校本课程师资培训。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师资培训,认真组织好固定的研究人员及课题组老师们,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和品社课程标准,及《研究性学习导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指南》,并制定严密的课题研究管理制度;经常举办培训,提高师资素质,推动生态教育的进展;同时把绿色生态知识输入学校互联网上,供师生学习。

  

(二)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为了把“绿色生态”校本课程的目标落实到实处,把学校建设创造成为优美的育人环境,使同学们耳濡目染,学校合理布置名人名言、保护生态标语、学校绿化、卫生等宣传栏,少先队大队部组织了以“绿色生态”为主题的班队观摩活动,班队会形式新颖,有故事、诗歌、小品、歌曲、知识竞赛等,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同时也举办了以“绿色生态”为主题的黑板报竞赛。

另外,利用“七色光”广播站、晨会课、夕会课等时间,定期向全体师生宣传生态环保思想,使之成为学校生态德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第三,结合地球日,带领同学深入社会进行实地空气质量考察,以及社会调查;结合爱鸟周,引导学生走向社区,张帖宣传标语,劝告人们与和鸟交朋友。

  以上这些措施真正使学校环境宣传教育无处不在,让学生在环保的氛围之中,有意无意地接受环保熏陶。

  (三)用课堂和活动全方位开展环境教育。

  课堂渗透是我校生态教育的主要方式。

结合本校实际,认真并严密组织研究人员依据低、中、高各年段学生的学情,按照从“认识”到“实践”的路线,编写好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课程》教材。

另还开设了《综合实践》课程,对低、中、高年级分别进行常见植物的认识、各种植物的认识和保护实践、植物的保护实践活动开展的教育和指导,同时指导中、高年级学生制作简单的标本和环保作品,如环保科技小制作、植物标本等。

  (四)加强学科渗透。

  1、充分挖掘、用好教材中关于生态的内容。

  现行小学各科教材中蕴含着许多环境教育的内容,我们先在语文、思品、自然、艺术、社会五大学科中进行摸底,统计出各册教材中蕴藏生态环保内容的课文,进行重点研究,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受到生态环保教育。

每学期初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我们都强调结合教材挖掘环境教育的渗透点。

每学期组织环境教育研讨课或教案评比活动。

  2、加强学科渗透,从小教室走向校园这座大课堂。

  有人曾有过这样一段精彩的论述:

“蓝天、白云、小溪、大山、草地、牛羊……是多好的课程资源,多好的教育场所。

可有的教师整天把学生关在狭小的教室里,与大自然隔绝,学生创造的天性不仅没有得到保护,还受到伤害。

严格地说,这不是教育。

”因此,我们呼唤“绿色”的校园,“绿色”的教育。

  我们努力将校园定格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大课堂,将课堂扩大至整个校园,充分挖掘校园中的育人因素,建立“校园亦是课堂”的概念。

语文课上,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参观校园的一花一草、一鸟一石,寻找写作素材;数学课,孩子们丈量土地,进行估算;美术课,孩子们写生素描,捕捉美丽图景、精彩瞬间;劳动课,孩子们干劲十足,热火朝天;自然课,能从校园这座大课堂中找到的教学素材则更是比比皆是、俯首可拾。

  八、实验后的成效与思考。

  综观整个的课题研究过程,我们感觉到,当初我们的设想有许多是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的,同时,我们又深切地感受到,新课程改革的东风又使我们这一课题研究的方向更明确、步伐更坚定,随着解读新课程的深入,我们又用新课程的思想丰富充实了我们的课题研究,使新课程理念成为本课题研究的坚强后盾。

  此外,我们觉得,本课题的研究不仅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了学校教育崭新的一面,也给广大教师以心灵上的触动和行动上的提升。

  

(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过本课题的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收集信息、吸收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

良好的信息素养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一系列的课题研究,使学生们懂得了一个资料、信息的获得有很多途径,如可以上网搜索、进阅览室翻阅有关图书资料、向父母或有关人员询问等,一种资料的保存也可以有多种方法,如制成剪报、进行摘抄等。

从而让学生明白“离开了老师,只要自己努力同样能够获得成功”这样一个道理。

  2、环保意识、环保习惯得到了培养。

学生们通过“绿色生态环保课”、少先队活动、等多种途径,了解了我国乃至整个地球所遭受的环境污染情况,了解了一系列与生环保有关的纪念日,了解了一些保护生态

 

保护环境的知识与做法。

尤其在校内开展“集废”运动以后,使孩子们懂得了保护环境贵在“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形成了良好的环保意识和习惯。

  3、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得到初步培养。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亲历了自己种植小植物、主动给受伤的小动物疗伤等过程,从中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得到初步的培养。

  4、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大自然的熏陶中,孩子们的创造热情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孩子们将蔬菜名称的标牌设计成各人心目理想的造型,涂上五彩的颜料。

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生活中关于生态的各个角落中寻找发现一个又一个“?

”然后查资料,问老师,问家长,写报告,忙得不亦乐乎。

试想,投入如此生动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创造热情怎能不被激发出来呢?

  

(二)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转变

  1、树立起现代教育教学观。

  通过本课题的实施,使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清晰地认识到,课堂的范围其实很广,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和教材仅仅是“大课堂”中的一小部分,只让学生紧抓住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每一名教师都应该树立大教育观,积极寻找生活中的教育素材,敏锐地进行挖掘利用,生成新的教育材料。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2、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

  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由于教育观念的转变,因而也有意识地改变了以往的教育教学方式,将更多的现代化学习手段和方法引入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从而提高了效率,使学生终身受用。

如:

课前资料的搜集,老师们会放手让学生通过上网、剪报等进行广泛搜集、汇编,并署上搜集学生的姓名,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在上作文课、美术课、思品课、社会课、自然课、数学课时,部分教师将一些适宜内容的教学移到了整个校园中,实现教学场所的开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之,我们觉得,将“教室”移至整个教室外,给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学生增添了无限的学习动力和活力。

在这里,我们需要指出的是,“课堂”的转移也应遵循需要性原则,即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切忌为转移而转移,牵强附会。

  3、改变了传统的学生观。

  “绿色生态”校本课程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评价学生的机会,使学生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长久以来,不少教师总是习惯地将遵守课堂纪律,考试成绩好的学生视作“优秀学生”。

现在通过实践活动,老师们发现:

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在离开教室这个小课堂之后,似乎并不是个个像原先那么棒了;那些平时被视为“学有困难”的学生也似乎并不像原先那样“一点潜力都无法可挖”了。

这就促使老师们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重新定位眼前的这批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而这就为学生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真正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4、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一所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一批青年教师的成长,青年教师的成长往往又依赖于一个好的课题的有效研究。

本课题开展研究以来,许多青年教师的科研素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和思考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写下了一篇篇小论文。

如黄跃华老师的《让孩子与环境对话》,钟清蓉老师的《论绿色生态音乐》等。

  九、后记。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尝试着以校园这一小生态环境为一个点,营造能让学生自由呼吸、自主发展的“绿色”空间,同时也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熏陶教师,提升素质,对教师而言,他们也同样需要这个良好的“绿色”空间,同时通过课题的研究,学校也创下了一定的特色,因此,我们觉得本课题的研究使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均有受益,其中学生的受益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本课题研究告一段落之时,仔细回想整个课题研究的全过程,我们觉得,教育需要建立一个更大的“绿色”空间,这个空间将延伸至家庭、社会,并涵盖整个学校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新课程改革越走越远、越走越扎实。

/

首页

上一页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