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十大著名战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216574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朝十大著名战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明朝十大著名战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明朝十大著名战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明朝十大著名战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明朝十大著名战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明朝十大著名战争.docx

《明朝十大著名战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朝十大著名战争.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朝十大著名战争.docx

明朝十大著名战争

明朝十大著名战争

从历史战争的范围角度来看,明朝的战争一共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内战

主要是朱氏皇族们为了争夺权力的叛逆性战争。

偶然的是,很多反叛性的行为都成功了。

2.与北方鞑靼、东南方倭寇等战争

少数民族和明朝之间的和平关系很难维持很久。

还有由于明朝的逐渐腐败,北方的一些

明朝的禁海令,使得倭寇们在海上气势更加嚣张。

3.对外的战争

从郑成功和葡萄牙的战争以及明朝帮助李氏朝鲜抵抗日本的入侵来看,反应了明朝时期中华民族坚决抵抗外来侵略的决心。

一、明军北伐河南之战-为攻克元大都铺平了道路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向有“中州”、“中原”之称,距元朝大都(今北京)1580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明太祖朱元璋要求北伐军先取山东,目的是为了撤除元廷屏蔽,而后移兵河南,则意在破其藩篱,使大都势孤援绝,为最后推翻元王朝统治创造条件。

洪武元年二月,明军平定山东以后(参见明攻山东之战),朱元璋立即指示北伐军移师河南。

是时元将脱因帖木儿驻守洛阳,兵力较强;李克彝、左君弼等驻守开封,降守不定。

根据当时的客观形势,朱元璋制定了南北两路并进夹击的战略方针。

南路由征南将军邓愈率襄阳、安陆、景陵等地驻军,于洪武元年三月初一日向南阳进发;北路由征虏大将军徐达督北伐主力于三月初溯黄河而上,西攻开封,夺取洛阳。

三月二十二日,邓愈进取唐州(今河南唐河),守将弃城逃遁。

二十六日趋逼南阳,败阻敌于瓦店。

次日,占领南阳,擒元守将史克新、张居敬(一作张敬)等26人,俘获士卒1500余人,马150余匹。

南路军的顺利发展有效地牵制了元军,为北路军的推进减少了阻力。

北路军于三月初五日由乐安出发,十六日抵济宁,开耐牢坡坝入黄河西上。

一路连下永城、归德(今河南商丘南)、许州(今河南许昌),二十九日至陈桥(今河南封丘境内),开封守将李克彝、左君弼相互推诿却战,最后李克彝率部西逃,左君弼投降。

四月初八日,徐达军自虎牢关(今河南荥阳汜水附近)西进,大败脱因帖木儿守军5万人于洛水北塔儿湾

今河南嵩县)、(今河南偃师境内),梁王阿鲁温投降,洛阳遂为明军所有。

于是乘胜连下嵩(陈(今河南睢阳)、汝(今河南临汝)等州。

二十二日,征虏右副将军冯宗异、都督同知康茂才等奉徐达之命西向攻克陕州(今河南陕县)。

二十六日,进占潼关,元守将李思齐、张

今陕西洛川境内)。

河南至此平定,用时不足两月。

思道分别西逃凤翔、鄜城(

点评:

攻取河南之役的胜利,使明军实现了对元都的弧形包围,进一步为攻克元大都铺平了道路。

二、明军北伐大都之战-基本摧毁了元朝的统治

明洪武元年(1368年)五月至八月,明北伐灭元。

在明军攻占山东、河南以及潼关以后,元朝大都(今北京)已经处于明军的弧形包围圈中,攻取大都的条件业已成熟。

洪武元年五月二十一日,明太祖朱元璋亲抵前线汴梁(今河南开封),与诸将商讨攻取元都之决策。

他采纳征虏大将军徐达提出的直捣元都的主张,并据图指示:

“北土平旷,利于骑战,不可无备,宜选偏裨提精兵为先锋,将军督水陆之师继其后,下山东之粟以给馈饷,由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趋赵(今河北邯郸),转临清而北,直捣元都,彼外援不及,内自惊溃,可不战而下。

”为使这一战略意图能够很好地得以实现,他还将亲自绘制的《征进阵图》交给徐达。

六月初,徐达令河南各军向河阴(今河南武陟西南)集结,各卫粮船由济宁起航,保障后勤供应。

七月二十九日,他又遵朱元璋之命,令都督同知张兴祖、平章韩政、都督副使孙兴祖、指挥高显等率益都、徐州、济宁之师集结于东昌,等待与河南诸军会师北进。

闰七月初二日,明军出师汴梁(今河南开封),一路势如破竹,连克卫辉(今河南汲县)、彰德(今河南安阳)、磁州(今河北磁县)、邯郸、广平(今均属河北)。

十一日至临清(今属山东),遂令集结于东昌之师来会,且令参政傅友德开通陆路,都督副使顾时开通河道,于十五日水陆两路并进。

师至德州,会征虏副将军常遇春、张兴祖、高显、毛骧、程华等师北进。

二十日下长芦(今河北沧州)、青州(今河北青县及天津静海等地),二十三日至直沽(今天津),二十五日败元军于河西务(今天津市武清东

北)。

二十八日克通州(今北京通县)。

元顺帝见大势已去,遂于当日夜三鼓携太子、后妃出建德门,由,居庸关逃往上都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

八月初二日,徐达等进师攻取元都,至齐化门,令将士填壕登城而入。

徐达本人亲自登上齐化门楼,杀死元朝监国宗室淮王帖木儿不花和右丞相张康伯等人,并俘诸王子6人,封存府库图籍宝物以及故宫殿门,令兵守卫。

命令士卒不得侵暴抢掠,居民各安其业。

同时遣将巡逻古北诸处关口,又命指挥华云龙经理大都,新筑城垣。

点评:

攻取大都之役的胜利,从根本上摧毁了元朝的统治,使残存在各地的元军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为明太祖朱元璋最终统一中国,夺取了战略上的绝对优势。

三、徐达大战王保保-明军掌握了攻略甘肃的主动权

在定西和榆中之间,有一个不太为人所注意的山沟---车道岭。

今天这里安静详和,可是在六百多年前的1370年,这里是金戈铁马的战场。

我省专家通过查阅史籍和实地考察,最终确定这里就是明军征战陇上的重要战场---沈儿峪。

1370年的沈儿峪大战成为明军控制甘肃的决定性战斗,获胜的明军掌握了攻略甘肃的主动权。

明军三攻甘肃

元末明初,明军攻克甘肃的战斗波折不小,从洪武二年到洪武四年,明军主力先后三次进军甘肃,最后在沈儿峪彻底击败元军残余主力后,才彻底攻占甘肃。

明洪武元年(1368年),名将徐达率领大军北伐元政权,顺利攻克大都北京后,随即将进攻的主要目标定在追击逃亡漠北的元顺帝和扫平西北方李思齐、王保保等元军残余集团。

据《明史纪事本末》等记载,当时元军残余主力分为四部分:

忽答驻扎在山西大同一带;扩廊帖木儿(王保保)先后占据山西、甘肃,纳哈出占据内蒙哲里木盟一带;失刺军占据甘肃的武威等地。

这四个元军残余势力,“引弓之士不下百万,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还拥有大批的牛羊、武器装备,战争潜力非常巨大。

元将王保保的传奇

扩廊帖木儿(王保保)是元末比较有名的地方实力派,他是河南沈丘人。

今天,很多人知晓他要归功于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

在该书中王保保是个非常忠于元朝皇帝的将领。

在现实中也是如此,王保保对元顺帝忠心耿耿,连朱元璋都称赞他。

元王朝是从蒙古高原上崛起的王国,元太祖成吉思汗几乎是白手起家,依靠过人的才智,短短几十年内就成为世界为之颤抖的人物。

因而,朱元璋非常害怕元顺帝及其后来者,会像成吉思汗一样在短短的时间内再次崛起。

故此,攻克大都后,朱元璋立即决定兵分两路乘胜追剿元军残余势力。

明军主帅徐达率一路出西安,主要目标是攻占定西、临洮等地,追击盘踞甘肃一带的扩廊帖木儿、李思齐等人;另一路从居庸关出发继续追击逃亡漠北的元顺帝。

出西安的明军,于洪武二年三月攻占凤翔府,将盘踞关中的元将李思齐击败。

李思齐一退数百里,逃到甘肃临洮,观望明军进攻方向,同时摆出进入青藏高原的架势。

徐达和明军各路将领商讨形势后认为,临洮是甘肃的军事要地,如占据临洮明军就可以夺取战略上的主动,向西南可以取河湟,向西可攻河西走廊。

于是,明军在徐达的指挥下,一路西进,先后攻克陇县、天水、武山、直抵巩昌(今陇西),元军守将不战而降。

随即攻克定西,然后明军分两路进兵,冯胜率一队人马取临洮;顾时、戴德率领一路进攻兰州。

此时元军残余势力已四分五裂,人心不稳。

李思齐无奈投降了明军,而兰州也被明军顺利攻占,占据兰州、临洮后,明军分兵进攻各地,陆续攻取会宁、静宁、平凉等地。

至此,兰州及其周边的大部分地区为明军攻占,洪武二年九月,徐达、汤和等人率军班师回南京。

谁知明军刚退,扩廊帖木儿就从河西卷土重来。

兰州首当其冲,被扩廊帖木儿的大军团团围住。

大战沈儿峪

兰州守将张温一边坚守,一边派人向朝廷求救。

扩廊帖木儿兵力强大,不仅在今天兰州白塔山东侧的山上修筑了王保保城,而且派出10万人马攻占定西和兰州间大片地方(即东岗镇到榆中车道岭一带),切断了兰州和定西之间的联系,其时,黄河已经结冰,蒙古骑兵通过冰桥很自由地在黄河上来往。

扩廊帖木儿(王保保)围困兰州后,为了便于防守,除了在黄河北白塔山东侧修筑了一座城堡,又在东岗镇一带的山上修筑了城堡。

面对西北地区严重的局势,明政府再次出动大军征讨。

此次,依旧是兵分两路。

徐达率邓愈、汤和过潼关,大军直逼扩廊帖木儿。

李文忠、冯胜则出居庸,追击漠北元军。

徐达率

军进逼定西,扩廊帖木儿(王保保)退守沈儿峪。

沈儿峪当在今天定西和榆中交界处的车道岭。

车道岭是平凉、天水通往兰州的咽喉,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黄土山梁,长约24公里宽约3公里,最高处海拔2457米,如今316国道由此通过。

但是也有部分专家认为,在今天的定西搀山口一带。

元明两军隔一条山沟对垒。

这场战斗极其惨烈,两军一日发生数次大战。

一开始势均力敌,不分胜负。

明军远道而来,元军则以逸待劳,故而争夺极为激烈。

最后,身为统帅的徐达亲临前线杀敌,明军士气大振,才将元军击败。

此次大战明军全歼元军,俘虏元郯王、文齐王及国公阎思考、平章哈扎儿、虎林赤等官佐1865人,普通士卒84500余人,马15280匹。

其他的骆驼、驴、骡、牛、羊数以万计。

扩廊帖木儿和妻子数人从宁夏黄河中漂浮的木头上渡河逃走,投奔和林。

至此,甘肃境内已无元军主力,明军分派各军攻

吐蕃部落归降,明政府依照元代旧制,把归降的部掠各地。

邓愈克河州(今临夏市),大批

落首领封分为土司。

第二年,冯胜、傅友德再次西征。

冯胜命颖川侯傅友德为前锋率五千骑兵,直取凉州,击败元将失喇军,缴获大批军用物资。

而冯胜则沿河西走廊向西进攻,先后攻占甘州、肃州、额济纳、瓜州,至此甘肃彻底归明中央政府管辖。

四、常遇春、李文忠攻开平之战

洪武二年常遇春,李文忠攻开平之战,一举拔掉元上都,元顺帝仓皇逃窜,一年后病逝,此战后,明朝修筑了开平卫,俯瞰整个北方蒙古草原,之后的几十年,虽然蒙古人偶有胜仗,但基本都是被明军追亡逐北。

点评:

虽说徐达攻克元大都标志着元朝的灭亡,但是在蒙古人败退大草原以后,真正导致明蒙双方攻守易形的则是开平之战,开平是元朝的上都,也是蒙古草原重要的战略要地,夺取了开平,也就意味着卡住了蒙古草原的咽喉,与游牧民族作战,一是要作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二是要要建立强大的骑兵队伍,三则是要抢占到关键的战略要地,汉武帝反击匈奴,第一枪就是在河套平原打响,因此才有了后来匈奴的仓皇西逃,唐朝反击突厥,首战也是先取定襄,才有了重创突厥的奇功,而宋之败亡也在于幽云十六州的丢失,使得宋军痛失战略要冲地,百年来一直处于强敌的压迫之下。

开平战役的意义也正在于此,虽然此战的战果算不上丰硕,但是战略意义重大,此战后,明朝修筑了开平卫,作为继续进逼蒙古帝国的基地,之后徐达蓝玉等人的一连串胜仗,也正是此战打下的基础。

遗憾的是,自宣德开始,处于削弱藩镇势力的目的以及文官统治集团的短视,开平卫最终被废弛,松散的蒙古部落联盟得以

继续骚扰长城沿线,以至于酿成了土木的惨案和明朝皇帝被俘虏的耻辱,前人攒钱,后人败光,不知当年病势于柳河川的常遇春将军若泉下有知,当做何感想呢。

五、明军北京保卫战

明正统14年,瓦剌大军在土木堡将明军打得全军覆没,并俘虏明英宗,名将于谦指挥北京保卫战,大破也先大军,迫使其交还英宗。

瓦剌军的兵败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也先在内讧中被杀,分散的蒙古部落又重新接受了明朝的册封。

点评:

十五世纪中叶是世界历史上值得记住的一段日子,从1449年到1453年,东西方两大文明古国---中国与罗马。

他们的首都相继遭到蛮族的围困,不同的是:

明朝以其充足的国力和出色的指挥打赢了北京保卫战,而东罗马则在弹尽粮绝后国破家亡,被土耳其人亡国灭种。

土耳其在东罗马的土地上把奥斯曼帝国推向了极盛,瓦剌人则在北京城下遭受到又一次沉重的打击。

事实上,土耳其灭亡东罗马是顺理成章,而瓦剌军兵败北京也是实力使然。

在封建时代,如明朝这样的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帝国,只要内政统一经济稳定,是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灭亡掉的。

宋朝积弱如此,但鼎盛时期的辽国也同样不能灭之,宋朝和明朝最终的亡国,其实是亡于腐败和国内严重尖锐的阶级矛盾,而此时的明朝尚未到这一步。

虽然此时的明朝正走向腐败,而朱元璋时期建立的卫所制度已经出现的腐化的情况,但是明军的实力尤存,土木之败确有士兵战斗力下降的缘故,但更重要的还是荒唐的指挥。

在明朝朝中,也存在着一批实干派的大臣,英宗被俘虏后,满朝哭哭啼啼,还好有于谦为首的一批明白人坚信明朝必胜。

而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在土木堡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后,明朝又在短短的时间里组织了22万精兵,这种惊人的战争动员能力以及物质基础,都是瓦剌人所无法相比的。

于谦并不是一个典型的职业军人,反而是一个文官,而此战也并非是考验他的战场拼杀能力,而是战略部署能力和统筹规划能力,对于此时的明朝来说,只要可以做到君臣一心,三军用命,此战的胜算就已超过八成,于谦很好的协调了各方面的矛盾,圆满的完成了这一切。

这一战明朝打败了瓦刺人,但是攻守双方却调了个,从此以后,明军更是龟缩于长城堡垒之中,很少再有大兵团出塞作战的战例。

而实力遭到严重削弱的瓦剌人,也没有再对明朝形成致命的威胁,至多只是骚扰明朝边境而已。

但是之后于谦对于明朝军队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还是使明军在一段时期里恢复了强悍的战斗力。

从北京保卫战胜利到瓦剌放还英宗的这几年间,瓦剌人屡次对明朝边境发动进攻,但是经于谦整顿后的明军均将其击败,最终换取了英宗归国和瓦刺内讧的结局。

遗憾的是于谦在夺门之变后被杀。

六、明成祖大破鞑靼军之战

永乐八年,明成祖第一次北征,在斡难河战役中大破鞑靼军主力,蒙古各部纷纷向明朝称臣,此战进一步削弱了蒙古各部落的实力,并瓦解了蒙古部落的内部。

战后明朝以势力均衡的原则对蒙古的几个主要部落进行册封,明朝在北方的武功达到了极盛时期。

点评:

从战略上说,明成祖的指挥只能用两个字来概括--稳进。

明军充分发挥了立国50年的建设成果,不仅打出了军威,更打出了明军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惊人的战争相持能力。

明军用步步为营的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而火器与骑兵相结合的打法不仅成为了蒙古骑兵的噩梦,也对后来明军的战术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明军的进攻精神发挥的最为淋漓尽致的一战,而这也正是永乐皇帝苦心经营的结果。

电视剧《亮剑》里有句话说的好:

一个统帅的气质也决定着一支军队的气质,一个统帅的灵魂也将成为一支军队的军魂。

明军这个时期的表现正是这句话生动的写照,马上皇帝永乐的进攻精神也渗透到他每个士兵的血液中,这是一支在当时世界堪称最强的军队,贴木儿东侵明朝路上病故,与其说是明朝的幸运,不如说是他自己的幸运,与这样的一支军队交手,赫赫威名的帖木儿大帝恐怕一生的英明都要付之东流水了。

遗憾的是,明军的进攻精神仅仅是在洪武和永乐两朝昙花一现,后世皇帝以防御为主的战略思想,大大限制了明军进攻战术的改良,也扼杀了明军的进攻精神。

宋朝进攻乏力是因为骑兵缺乏,但是明朝并不缺马,产马的甘肃和陕西西部地区都在明朝手中,内蒙地区的蒙古部落也多是臣服明朝的,明朝缺少的就是有头脑的战略家和有进取精神的统治者。

七、蓝玉将军捕鱼儿海之战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捕鱼儿海大捷,灭敌数万,俘虏七万多人,北元政权的统治机构被一窝端俘虏到南京来,此战宣告了北元政权的最后灭亡,从此蒙古高原已不再有如成吉思汗时代统一的政权,之后的二百年里,虽然瓦刺和鞑靼在蒙古草原轮流坐庄,却早已不具备抗衡中原的实力,或依附于明朝,或偶尔骚扰,却终难再锨起大风浪。

点评:

今天某些蒙古国史家对于北元历史津津乐道,企图寻找蒙古国合法化的证据,遗憾的是,蓝玉将军的大捷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北元在捕鱼儿海大捷后就已不复存在,如果说之前的明朝灭元以及攻克上都之战,都没有真正消灭蒙古的皇族的话,捕鱼儿海大捷却宣告了元朝帝国的最终灭亡。

这些作为元朝正统的皇族们一股脑的被押解到了南京,北元

的运作体系基本被摧毁。

如果说在这之前,蒙古贵族心中或许还有所谓反明复元的希望,那么捕鱼儿海战役后,希望就彻彻底底地破灭了。

从此,逐鹿中原只能成为他们可望而不可及的美梦。

此战的意义在于蒙古草原被分崩离析成了若干松散的部落,时合时分,相互征战不休却难以对中原政权造成致命的军事威胁。

而几大蒙古部落也先后向明朝称臣并接受了册封,无论是从现代的国家观念看还是从封建时代的国家关系来看,从这一仗开始,所谓的北元与明朝的对峙已经不复存在,蒙古部落与明朝的关系,渐渐的由国与国的关系变成了地方诸侯势力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后来的史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无论是瓦刺的也先也好,还是鞑靼的俺答也好,他们与明朝边镇战争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册封的爵禄,金庸老先生在《鹿鼎记》中尊清贬明,大谈满清给中国带来了多少领土云云,对比史实,不禁令人哑然失笑。

八、明朝抗倭援朝战争

明朝抗倭援朝战争,历时七年打败日本,不但确保了国土的平安,更使日本龟缩于岛中不敢扩张达300年。

点评:

直到今天,所谓的“抗倭援朝战争”依然被人争论不休,原因是明朝在抗倭战争中损失惨重,以至给了满清崛起的机会。

但是从今天看,这种说法是典型的形而上学。

满清的崛起是明朝自身的腐败所致,虽有抗倭援朝造成军力削弱严重的原因,但根子还要归结到明朝军事的腐朽和内政的失当中去。

但是对比抗倭援朝战争,满洲人同样应该叫一声幸运的。

从日本内战中走出来的日军,战斗力正达到其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地步,无论是装备还是作战能力,都要比后来的满清强很多,但遗憾的是,日军遇到的是中兴时期的明军,满清遇到的则是没落时期的明军。

中兴时期的明军在朝鲜打出了国威,在总兵力远少于日本的情况下,却最终给了日本致命的打击。

清朝某些史家评论此战,无不说是耗费巨资,惨胜如败,但是从战争的过程看,明朝打出了一系列可圈可点的胜仗,无论是多兵种联合作战的能力还是军事指挥能力,都达到了其整个朝代的最顶点水准,日本的失败则是空前惨烈,最后一战的露梁海战,500多艘日船,逃归的不足四十艘。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明朝选择坐视朝鲜不救,待日本势力做大而明朝进入衰落期后,中华江山纵然不会落到满族人手中,也多半会让日本人糟蹋个够戗,这是一场必须要打的战争,也是一场赢得漂亮的战争,之后的满清崛起是明朝自身的原因,即使没有这场战争,以明朝的腐朽速度,那也是迟早发生的事情。

清朝史官对于此战的诋毁,多半是处于政治的需要,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此战400年后,甲午战争

爆发,清朝的士大夫们居然还有人翻阅史书,去从明朝抗倭援朝战争里寻找破敌的良策。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事实是,明朝进行朝鲜战争,前后六年花费800万两白银,而满清单单是甲午战败的赔款,就有两万万两之具,对比之下,这场战争明朝是打对了。

九、名将戚继光平倭战争

明朝中后期,倭寇横行,名将戚继光等致力于平倭战争,奋战数十年后终于平定倭寇。

点评:

抗倭战争的胜利其实没有多少可炫耀的,几十万明朝大军,却奈何不得区区倭寇,这是骄傲还是耻辱,明朝的卫所制度在这一时期已经彻底腐朽,幸好还有如戚继光等一批名

张居正时代,以将,用私家军和募兵制的方式为明朝重新锤炼出一批精锐之师。

而在之后的戚继光为代表的一批抗倭将领也成为明朝军事改革的先行者。

黄仁宇在其著作《万历十五年》中把戚继光称为“孤独的将领”,此话并不为过,在整体军事制度已经腐朽的情况下,这些忠良之士仿佛是一批救火队员,为国家去扑灭燎原的烈火。

之后的隆庆朝和万历初年,明朝借鉴平倭战争的经验改良了装备,并对军事制度进行了一系列修补性的改革,使明军在辽东和宣府等地又重新拥有了一批精锐的军队,明朝以此军队打赢了朝鲜战争,也让明朝达到了其发展里程上又一个中兴的顶点。

其实所谓倭寇,很大部分成员都是中国沿海的海商集团,朱元璋欲以海禁拒倭寇,却让倭寇越演越烈,身为农民出身的他自然不会明白这种资本原始积累过程里的自然现象的。

倭寇平定后,明朝解除了海禁,从此进入了一个对外开放的黄金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远达美洲地区。

而西方的科技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广泛的传入。

但是明末的持续天灾以及李自成的人灾,使这一繁荣成就付注东流。

十、明朝水师重创葡萄牙水军之战

公元1517年,明朝水师在广东屯门和西草湾接连重创葡萄牙水军,葡萄牙军队损失惨重,之后渐渐改变了对中国的政策,转而以欺诈手段骗取了澳门。

此战对明军的影响在于,明朝的战船和火炮都在此战后吸取欧洲的技术得到了改良和革新。

点评:

单从军事角度上说,两场战役只能算是小规模的水战,不说和大型海战比,就是和明朝同时期的抗倭战争比也是小很多的,但是这毕竟是明朝水师与欧洲水师的第一次交手,长期生活在海禁与封闭里的中国人也第一次认识了来自遥远西方的陌生对手。

葡萄牙人原本要采取征服政策来对待明朝,却遭到了惨重的打击,之后陆续西来的荷兰等国也同样尝

到了类似的滋味。

明朝获得了欧洲的战船和火炮,并使自身的造船与火器技术得到提升,但是对于外面的世界,我们依然是一无所知。

明朝可以为小小的屯门与葡萄牙人大打出手,却愿意为两万两的税金放任其盘踞澳门,100年后,明朝同样为了靠近大陆的澎湖而将荷兰舰队重创,却对其占领台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不能不说是明朝长期锁国政策的悲剧:

但求大陆无事,化外之土不足取也。

而对于中国科技发展史来说,这场战争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件,明朝的东南沿海与欧洲殖民者进行的一系列小规模战斗,使大航海时代初期的欧洲人意识到征服中国只是愚蠢的想法,与中国搞好关系谋求经济利益才是正途。

于是才有了明朝中后期西方科技的陆续传入,并使中国古代科技达到了又一个飞速发展的高峰期,也使长期处于封闭状态里的明朝人开始放眼看世界,明朝时期最早进入中国的一批传教士,都惊叹于中国知识阶层对于西方科学的渴求精神,如徐光启等有识之士更开始尝试引进西方科技改良中国的天文,历法乃至农业生产,虽然起步稍晚,明朝却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着向知识时代的迈进。

遗憾的是,随着满清的入关,中国通向世界的大门被彻底的封锁,之后就是百年的屈辱史。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明朝宋应星的科技文献巨著《天工开物》正是在这一时期传入了西方,并对西方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力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接推动了科技革命的早日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