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核心考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215939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二核心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历史必修二核心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历史必修二核心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历史必修二核心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历史必修二核心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二核心考点.docx

《历史必修二核心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二核心考点.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必修二核心考点.docx

历史必修二核心考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

①就生产工具而言的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原始社会)→铁犁牛耕(春秋战国以来)

②就生产技术而言的耕作方式:

原始粗放(原始社会)→精耕细作(春秋战国以来)

③就经营方式而言的耕作方式:

集体耕作(原始奴隶社会)→个体农耕(封建社会)

2、农业生产工具和农用动力的进步:

①铁制农具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并逐渐推广普及。

②牛耕:

出现于春秋,推广于战国,普及于西汉时期。

③铁犁:

战国时出现并推广;西汉发明了犁壁,牛耕得以普及;唐代出现曲辕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④灌溉工具:

桔槔和辘轳(春秋战国)、翻车(东汉毕岚发明;三国马钧改进)、筒车(自动提水,唐朝发明)

⑤农用动力:

人力(战国以前)→畜力(战国出现牛耕,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自然力(唐朝出现筒车)

3、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①井田制的兴衰:

出现于商朝→鼎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②井田制的性质和实质:

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性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实质)。

③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

封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主要形式);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4、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的原因:

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税制改革和变法,从法律上确立土地私有制。

5、小农经济:

是一种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冶金业:

①青铜冶铸业:

①繁荣时期:

商周;②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特点:

数量多、品种全、造型生动、技艺精湛

②冶铁业:

①冶铁技术:

生铁、块炼钢(春秋)→灌钢法(南北朝);②冶铁燃料:

用煤冶铁开始于汉朝→普遍于北宋,用焦碳冶铁开始于南宋→流行于明朝

2、纺织业的发展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发展历程:

①原始社会:

养蚕并有了丝织品②商代:

织机出现,可织多种丝织品③西周:

斜纹提花织物④西汉:

政府织室规模大,有数千人⑤唐朝:

技术提高,吸取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⑥宋朝:

品种繁多,吸收写实风格⑦明清:

水平超过前代,特别是细致精密的缎。

(2)棉纺织技术:

①元朝革新棉纺织技术,推动棉纺织业发展的黄道婆作出巨大贡献;②元明时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③明朝后期棉布取代丝、麻、毛而成为主要衣料。

3、制瓷技术:

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出现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并大量出口,宋代瓷窑遍布全国各地,明清时期生产著名的青花瓷、彩瓷、珐琅彩;景德镇成为“瓷都”。

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整体地位:

手工业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但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欧亚非。

②发展趋势:

部门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进步,分工不断细密,重心逐渐南移。

③经营方式: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长期并存,并由官营为主到私营为主。

家庭手工业:

与农业紧密结合,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税,技术落后,生产分散。

官营手工业:

产品不入市场,生产不计成本,缺乏活力,明中期以前占主导地位。

私营手工业:

春秋战国时兴起,产品进入市场,明代中后期居主导地位。

④历史局限:

明清时期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制约了手工业的转型与发展。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古代商业发展的历程和表现

①原始社会出现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②商朝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③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官府垄工商业;④春秋战国:

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黄金、白银开始用作货币,形成许多著名都会;⑤汉朝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起步;⑥隋唐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闻名中外的大都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政府通过坊市制度等对商业严格统一管理;⑦宋朝打破坊市界限,乡村允许设市贸易;取消时间限制,出现晓市和夜市;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⑧元朝:

纸币广泛流通,商业进入新的高峰期;⑨明清商业市镇兴起;明朝中后期白银广泛流通;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著名商帮有徽商、晋商等。

2、古代商业特点:

①起源较早,不断发展,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艰难而又曲折;

②商业发展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商业功能逐渐增强;

③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发展,对外朝贡贸易,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④政府对城镇商业活动的行政限制逐渐减少;

⑤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没有占据主导地位。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1、古代经济政策的演变:

①商周时期,国家鼓励支持商业发展;②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③明清封建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2、重农抑商政策

①是一种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其实施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体原因则是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

②影响:

初期有利于保护封建小农经济发展,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明清时期阻碍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3、“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①明朝的“海禁”:

为了防止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统治,禁止中国民间私人出海与外国互市,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

②清朝的“闭关锁国”:

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开放广州一外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③主要影响 :

积极影响:

有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暂时延缓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使中国航海业迅速衰落并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消极影响:

阻碍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使中国脱离世界发展潮流,最终落后于西方。

4、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①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地区:

明朝中后期,江南经济发达地区。

②资本主萌芽的特征:

存在雇佣关系,从事商品生产,“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③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根本原因在于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和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和顽固性;农民遭受沉重剥削极端贫困,导致国内市场狭小;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导致官僚、地主和商人的大量资金用于置房买地影响扩大再生产;清政府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海外市场的扩大和科技文化交流;明清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专制,影响了近代科技的产生。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5课新航路的开辟

1、主要背景:

①经济根源在于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②社会根源是由于《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广泛流传,掀起一股到东方的“寻金热”。

③15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西欧各国通过地中海到东方去的传统商路造成的商业危机,迫使欧洲人需要开辟一条直达东方的新航路。

2、过程:

①迪亚士:

1487—1488年在葡萄牙支持下,沿非洲西海岸到达非洲的最南端好望角。

②达•伽马:

1497—1498年,在葡萄牙支持下,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到达印度。

③哥伦布:

1492—1493年,在西班牙支持下,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西印度群岛。

④麦哲伦:

1519—1522年,在西班牙支持下,率领船队向西航行到达南美洲,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和印度洋,绕过非洲好望角,回到欧洲,完成环球航行。

3、影响:

①对世界:

人类开始从分散孤立走向世界一体;引起商业革命,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贸易范围、商品种类发生巨变,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东岸。

②对欧洲:

引起价格革命:

金银剧增而物价猛涨,地主阶级实力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工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产生;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进步。

③对亚非美洲:

造成巨大的灾难和长期的贫困落后。

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最先走上殖民扩张的国家。

2、荷兰是17世纪第一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掌握着世界商业霸权,获得“海上马车夫”的称号,阿姆斯特丹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和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3、英国成为殖民霸主(18世纪下半期)

①成为殖民霸主的条件:

位于大西洋沿岸的世界贸易中心,地理位置优越;手工业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政治上较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军事上建立了欧洲最强大的海军。

②形成的过程:

1588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走上殖民扩张道路;成立垄断性贸易公司,发展海外贸易,在印度和北美拓展殖民地;为争夺商业霸权和殖民霸权发动三次英荷战争;1756-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夺得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等地。

4、17至18世纪世界市场的拓展

①方式途径:

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垄断贸易、抢掠财物、灭绝种族、贩卖黑奴。

②主要影响:

对西欧殖民国家而言,为西欧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条件;对殖民地来说,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断了亚、非、拉美的历史进程,同时也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世界历史而言,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5、早期殖民扩张

早期殖民扩张是指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欧洲列强在亚、非、拉美的侵略扩张活动。

其特点是以掠夺财富为主要目的,以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黑奴贸易为主要方式,伴随着种族奴役政策,它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巨额资本。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

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在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根本动力上,殖民扩张使英国获得海外市场并积累了大量资本;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获得了大量雇佣劳动力。

2、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珍妮纺纱机,工业革命开始;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交通运输进入一个以蒸汽为动力的时代。

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经济:

工厂代替工场,英国等先后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②政治:

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建立起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形成两大对立阶级。

③文化:

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潮兴起;促进了教育和科技发展。

④社会:

近代工业化城市起,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⑤世界:

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的全球扩张,以欧美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①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成就,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后来爱迪生发明电灯,贝尔发明的电话、发明留声机、电影放映机等,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内燃机和交通工具的创制和使用:

内燃机、柴油机相继问世。

1885年,德国人戴姆勒和本茨各自独立发明汽车。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③化工技术的发展:

化肥、塑料、炸药和人造纤维等多种化工生产出现。

④电信事业的发展:

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机,19世纪90年代,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多国齐头并进;俄日等国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以重工业为主。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是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②垄断组织的出现,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③生产结构变化,规模扩大,重工业成为工业的主要成分;

④社会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交往交流手段发生巨大变化;

⑤垄断资产阶级日益控制国家政治;

⑥资本主义经济上资本输出,政治上瓜分世界,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①导致其解体的最主要原因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②解体的表现:

首先出现于东南沿海地区;大量洋货涌入中国,“织”与“纺”分离,洋纱取代土纱;“织”与“耕”分离,洋布取代土布;传统手工业纷纷破产;中国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

③解体的影响:

中国经济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

2、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开展的洋务运动,创办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在教育方面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军事上筹划海防,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顺应了中国经济从传统向近代化迈进的历史趋势,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开始起步。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由于外国的入侵导致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洋务运动的诱导及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东南沿海地区产生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也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使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①时间:

甲午战争以后(19世纪末);②原因:

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③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2、短暂的春天(1912——1919年,一战期间)

①主要原因:

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②影响:

促进了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③特点认识:

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体现出当时民族工业鲜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也说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有实现民主独立,才能实现国家富强。

3、曲折的发展

①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

民族工业获得较快发展;

②抗战时期(1937—1945):

由于日伪政权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使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民族资本受到沉重的打击,日益萎缩。

③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由于美国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挤压,以及苛捐杂税和通货膨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①1949年—1952年,人民政权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实行土地改革。

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②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提出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③1953——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手工业通过参加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和赎买政策,对其进行和平改造。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

2、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失误(1956年——1966年)

①1956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共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②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提出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没有正确的贯彻执行。

③1958年发动了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高速度的“大跃进”运动和片面提高公有化程度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过程中一次严重失误。

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出现1959至1961三年经济困难。

④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到1965年,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

3、“文革”十年(1966--1976):

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中国失去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1975年,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经济短暂迅速回升。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伟大的历史转折

①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提出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经济体制改革

①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③1984年以后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扩大企业自主权,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①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提出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②992年十四大:

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③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④1997年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⑤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第13课对我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经济特区的创办:

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1988年海南建省,海南岛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3、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的发展。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①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

西装传入,中国服饰开始发生变化。

西餐由沿海进入内地。

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传统的四合院是北方地区典型民居,西式住宅最早在租界开始出现,建筑风格出现中西合璧的特征。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政治和思想领域中的重大事件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婚丧礼俗、装着打扮、社交礼仪等趋向简化、平等、自由、文明的发展特征。

但变化主要出现在大城市,农村传统的风俗习惯依然浓厚。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①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50年代﹣60年代:

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工农装流行,体现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社会风尚的主流。

由于社会经济水平不高和计划体制的制约,生活简单,差距不大,总体水平低。

②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物质供应丰富;由于教育的发展和知识的普及,社会风俗的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由于对外开放和思想解放,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特征明显。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铁路与公路

①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为使用畜力、人力和自然力的车马轿船。

②受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列强为了加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控制,客观上将西方近代交通通讯传入中国;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积极兴办,促进近代交通发展。

③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新中国成立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的沟通;“九五”期末,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位。

③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出现;近代公路修筑技术传入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发展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公路交通得到大发展。

2、水运与航空

①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垄断,推动了水运近代化的进程。

②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铁路、公路和民航事业的发展,轮船运输受到一定影响,有的转向旅游服务业。

但在对外贸易中,海上轮船运输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1909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3、通讯工具的变迁

①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限电报线。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无线电报局,主要用于军事目的或供官商通报。

②19世纪80年代,外国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③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电讯产业快速发展。

2003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一位。

④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经济交流发展,也促进了各地信息的交流,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加快了生活节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有力地推进了各方面的进步。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走向繁荣

①19世纪中期,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主要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

《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②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时务报》等,宣传维新变法;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创办的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宣传三民主义等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

报刊发挥着传播西方文明、制造舆论、唤醒民众和思想启蒙的作用。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创办的《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对夺取近代民主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④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

⑤改革开放以来,报刊业走向繁荣,呈现出种类多、数量大、集团化、市场化的发展特点。

2、影视事业和互联网的发展

①1905年摄制的《定军山》是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0世纪20年代后,电影事业迅速发展。

②新中国成立后,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成为电影的主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③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标志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改革开放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技术的进步,国家的政策支持,电视逐渐普及。

④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中国在1994年正式接入互联网。

网络媒介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费用低廉;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推动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①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具体原因是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

②1929年经济危机的特点是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

③危机的影响:

世界经济由繁荣进入大萧条时期;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