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英汉对比.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15852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 英汉对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二单元 英汉对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二单元 英汉对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二单元 英汉对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二单元 英汉对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 英汉对比.docx

《第二单元 英汉对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 英汉对比.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单元 英汉对比.docx

第二单元英汉对比

第二单元

英汉对比

2.1英汉语言对比

▪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

“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异之点。

拿外语跟汉语进行比较,可以启发我们注意被我们忽略过去的现象。

▪汉语和英语的对比研究,始于100年多前《马氏文通》,这是我国第一部汉语语法书,是在比较和模仿拉丁文法的基础上写成的。

▪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法,否则,人们就不能进行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的研究。

而通过分析和对比英汉两种语言,译员必将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译事之艰辛。

2.1.1主语与主题

▪中国传统哲学主张“天人合一”、“万物与我为一”,反映在语言上就是施事主体可以蕴含在行为事件的主观表现中。

▪因此在句子构造中,汉语并不把主语看成必要的成分。

正如王力所说:

“就句子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

法治的不管主语用得着用不着,总要呆板地求句子形式的一律,人治的用得着就用,用不着就不用,只要能使人听懂说话人的意思,就算了。

▪正因为汉语缺乏主语,语言学家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汉语是主题显著(topic-prominent)的语言。

▪你能找出“千里寻亲”、“活到老,学到老”中的主语吗?

为什么?

你能找出其中的主题吗?

▪试译以下这个简单的句子:

Adialectisknownbyeverylinguistinthisroom.

[参考译文1]一种方言被这间屋子里的每一个语言学家所懂得。

[参考译文2]有一种方言这间屋子里的每一个语言学家都懂得。

虽然参考译文1在形式上与英语句子的主谓结构相对应,但并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所以译者应善于将英语的“主语——谓语”结构转换成汉语的“主题——评论”结构。

(例句参考郭丽君、邓鹂鸣,2005)

 

课内练习现在请大家通过翻译以下的简单句子熟练掌握这一技巧

1.Iwouldnotbelievewhathesaid.

2.Ididnotrememberasinglepointdiscussedatthemeeting.

3.IknowMr.Wang.

4.Heisthebestsinger.

参考译文

1.他的话,我可不信。

2.会上讲了什么,我一点没记住。

3.王先生我认识。

4.唱歌,他是最棒的。

2.1.2形合与意合

▪英语国家沿袭了古代希腊人非常严格和规范的语词系统。

古代希腊人认为,语词系统与思维系统是相一致的,要表达一个清晰合理的思想就离不开清晰合理的词形和句法。

而在一个毫无条理的陈述结构中,思想肯定也是杂乱无章的,而杂乱无章的思想是没有意义的。

英语形合的特征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形成的。

▪与之相反,中国人重直觉,强调意念流,只要能够达意,词的形式是无关紧要的,词语之间的关系常在不言中,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常隐藏在字里行间。

正所谓“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没有一个谓语动词,但其所描绘的画面和包含的意蕴却是回味无穷的。

▪在不同的语言中,句子内部连接或外部连接几乎都是用三种手段:

句法手段(Syntacticdevices)、词汇手段(Lexicalequivalence)和语义手段(Semanticconnection)。

用前两种手段连接成为形合(hypotaxis),用后一种手段连接成为意合(parataxis)。

▪英语句法结构重形合,句中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常用适当的连接词语,以表示其结构关系。

▪汉语句法结构重意合,句中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多依靠语义的贯通,语境的映衬,少用连接词语。

试比较以下的英汉句子

1.Evenifthemonkcanrunaway,histemplecannotrunwithhim.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2.EvenifIweretobebeatentodeath,Iwillnottell.

打死我也不说。

3.Modestyhelpsonegoforward,whereasconceitmakesonelagbehind.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4.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5.Wewillnotattackunlessweareattacked.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课内练习现在请大家通过翻译以下几个句子掌握英汉语言的形合与意合

1.Astheweatherwasfine,wedecidedtoclimbthemountain.

2.Mysisterwasexpectingme,soIhadtogonow.

3.Abodyinmotionremainsinmotionataconstantspeedinastraightlineunlessacteduponbyanexternalforce.

4.Weknewspringwascomingaswehadseenarobin.

参考译文

1.(由于)天气很好,我们决定去爬山。

2.我妹妹在等我,我得走了。

3.没有外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就连续做匀速直线运动。

4.我们看见了一只知更鸟,知道春天快要到了。

2.1.3树状与竹状

▪西文句中名物字,多随举随释,如中文之旁支,后乃遥接前文,足意成句。

”(严复)英语句子“多随举随释”,枝杈蔓生,呈树状结构,分叉处有介词,关系代词连接。

而汉语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逐层展开,节节延伸,犹如竹子。

▪英语的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之间结构关系和逻辑联系必须交代得十分清楚。

英语的关系词(包括介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词等)十分丰富,英语正是靠这些关系词的过渡和连接,从形态上来维系句内和句间的各种关系的。

因此英语句子结构呈树状,往往有一主干(复合句中的主句或简单句中的某主要成分),主干上枝蔓横生:

句子成分随时可加以修饰,而修饰语中的某成分又可被别的成分修饰。

由此往往形成长句。

▪汉语句子结构呈竹节状,逐节(短语或小句)展开。

汉语的句子可以在同一施事或主题语之下按逻辑顺序铺陈,虽然小句间有逗号隔开,但语句的联系仍是紧密的。

这样,汉译时经常由英语的树状转化为汉语的竹节状。

例如:

Theboy,whowascryingasifhisheartwouldbreak,said,whenIspoketohim,thathewasveryhungraybecausehehadhadnofoodfortwodays.

[参考译文]男孩哭得心都快碎了,当我问及他时,他说饿极了,有两天没吃了。

从上例可看出,英语十分注重句子的形式和结构的完整,上面英语句子主干为Theboysaid,但节外生枝,叠床架屋,竟有5个从句,用了who,asif,when,that,because等多个连接成分,形成一个空间构架,犹如“枝叶繁茂的参天大树”,呈树状。

而相应的汉语节节展开,言简意赅,语意连贯,结构紧凑,呈竹状。

课内练习现在请大家练习翻译以下两个句子,特别注意句子的主干和连接部分的翻译

1.Themoonissofarfromtheearththatevenifhugetreesweregrowingonthemountainsandelephantswerewalkingabout,wecouldnotseethemthroughthemostpowerfultelescopeswhichhavebeeninvented.

2.Uponhisdeathin1826,JeffersonwasburiedunderastonewhichdescribedhimashehadwishedtoberememberedastheauthoroftheDeclarationofIndependenceandtheVirginiaStatuteforReligiousFreedomandthefatheroftheUniversityofVirginia.

参考译文

1.月球离地球非常遥远,即使那边山上长着大树,有大象在跑来跑去,我们用已经发明的最高倍率的望远镜也不能看到它们。

2.1826年杰斐逊逝世。

按他生前遗愿,在他墓地的石碑上刻着:

独立宣言和弗吉尼亚州信教自由法令的作者,弗吉尼亚大学创建人之墓。

2.1.4静态与动态

▪英语有一种少用(谓语)动词、或用其他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自然倾向;而汉语则有一种多用动词的固有习惯。

英语每个句子中只能使用一个限定式动词(Finiteverb),唯一例外形式是并列句动词谓语;而汉语中却存在着“连动式”和“兼语式”,如“他到了火车站发现火车已经开走了”,以及紧缩句,如“我们下雨也去”,有的句子几乎全句都是动词,如“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不怕没办法”。

▪英语的限定动词只能做谓语,而汉语中的动词(包括动宾词组、主谓词组等)无处不在,不仅做谓语,也可以做主语,如“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做宾语,如“鲁迅主张打落水狗”;做定语,如“讨论的问题很重要”;做状语,如“一定要批判地继承我国的文学艺术遗产”和补语,如“小溪旁那些女人们听得笑起来了”。

▪汉语为数不多的介词,大都是从古代汉语动词演变而来的,有些还具备动词的一般特点,兼属于介词和动词两类,因此有些语法学家称它们为“半动词”、“副动词”,“汉语中的绝大多数的‘介词’,应该划归动词的范畴,只是入句时,表现了相当于英语介词的作用”,如“他在家”中的“在”为动词,而“他在家看书”中的“在”则为介词。

▪由此可见,英语是“静态”的语言,而汉语则是“动态”的语言。

“英语的静态修辞实质是名词优势和介词优势,而介词优势又是名词优势的必然结果。

因为名词与名词之间要借助介词来联结。

”因此,在英译汉时常常要变“静”为“动”,摆脱名词化的框架和大量介词的干扰,突出原文的动态色彩。

课内练习请翻译以下几条标识语

1.AdmittanceFree

2.OutofBounds

3.NoAdmittanceExceptonBusiness

4.DangerofDeath–HighVoltage!

参考译文

1.免票入场

2.游客止步

3.闲人免进

4.高压(电),生命危险!

再翻译以下几个句子,看怎样变原文的“静”为译文的“动”。

5.Partyofficialsworkedlonghouronmeagrefood,incoldcaves,bydimlamps.

6.Whatfilmwillbeonthisevening?

7.Hewalkedaroundthehousewithagun.

8.Astudyofthatletterleavesusinnodoubtastothemotivesbehindit.

9.Theveryfirstsightofhermadehimfallinlovewithher.

参考译文

5.党的干部吃着粗茶淡饭,住着寒冷的窑洞,点着昏暗的油灯,长时间地工作。

6.今晚放映什么影片?

7.他拿着枪,绕着屋子走。

8.研究一下那封信,就使我们毫不怀疑该信是别有用心的。

9.他对她一见钟情。

2.2英汉文化对比

▪在跨文化交际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如果不了解各自文化的差异,便会造成交际障碍。

请看下面的小趣事:

某外教讲了近两个小时的课,为表示谢意,我们会说:

“老师,您辛苦了!

”(Youmustbetired!

)可是老外会想,难道我连课都讲不好,讲得那么累吗?

他会认为这是对他智慧的一种侮辱,英语中正确的表达是:

Didyouenjoyyourclass?

由此可见,作为一名扮演着跨文化交际者角色的译员,了解英汉文化的差异是一堂必修课。

2.2.1文化心理

▪当代心理学的实验对语言制约人的思维与认知作了肯定的论证。

根据Stroop干扰实验,熟练掌握自己母语的人,当使用某一特定词的时候,必然内心激发起这词的语意代码。

例如,中国人看到或使用“红(色)”一词时,经常跟喜庆、欢乐、荣耀、革命之类的意义联系起来,而西方人对red一词的联想除了有喜庆、欢乐的一面之外,却也有暴力、流血的一面。

▪中国人结婚偏爱红色,而英美新娘却以白色礼服见常;在汉文化中,丧葬、哀悼时多以白色为主,而英美则以黑色居多。

中文有“红人”一词,而西方人却不具备这种感情色彩,在他们的思维中,afairedhairgirl(金发女郎)必会受到上司的青睐,故而常用它比喻受宠的人。

在汉语言中,妻子有外遇,戏称给丈夫戴了绿帽子,若按字面直译为greencap西方人是无法理解的,这在英语中叫acuckold。

▪中国人讨厌狗,有一大堆与狗有关的贬义词,如“狼心狗肺”、“走狗”、“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嘴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等。

而英美人喜欢狗,习语中常表现出对狗的喜爱之情,如aluckydog,loveme,lovemydog,everydoghashisday等。

▪“虎”在汉民族中被认为是百兽之王。

汉语中有“龙腾虎跃”、“生龙活虎”、“狐假虎威”;而在英语中人们却认为狮子是“百兽之王”。

与此相对应,汉语中的“拦路虎”、“虎穴”在英语中表达为alionintheway,thelion’sden。

▪又如Sheisacat.,不是表示她像猫一样温顺,而指包藏祸心的女人。

aswiseasanowl这里把猫头鹰比作智慧的象征,这些联想意义在汉语的对应词上是空缺的。

▪再来看看“龙”这个在汉英语言中均存在的词。

在英语文化中dragon仅是面目狰狞的爬行动物,令人厌恶。

theolddragon并不表示“老龙”,而是“魔鬼”,dragonlady不再是我们所想像的“龙女”,而是“母老虎”、“母夜叉”。

而在汉语中却恰恰相反,“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古代,“龙”是帝王的象征,后来引申为“权贵”、“成功”、“生气勃勃”、“高贵”的形象,语言中相应出现了“龙颜”、“龙袍”、“望子成龙”、“生龙活虎”、“龙凤呈祥”等褒义的表达,因而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为了避免词汇空缺造成的译文背离,英译为fourlittletigersofAsia。

 

▪中国人会由“松”、“竹”、“梅”联想到岁寒三友具有的高风亮节,从而赋予了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英语的对应词pine,bamboo,plum却没有这种伴随意义;同样在英语中sea,shepherd,cowboy等词语对西方人所引发的联想和情趣是中国人所难以理解的,而汉语中虽然在字面上能够找到相对应的词,却难以找到这种联想意义。

▪类似的例子无法在此一一穷尽。

我们只是想让译者知道,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这种由于文化心理的不同所造成的翻译“陷阱”。

2.2.2文化价值

▪一个文化的价值体系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价值体系通常表现为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并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向该文化的成员灌输好与坏、正确与错误、真与假、美与丑的标准。

忽视价值观念在交际中的影响,便会造成交际障碍。

请看下面例子

▪一位60多岁的英国女教师在中国某高校任教,一次她生病了,中国同事便买了一些物品去看她。

当看到中国同事特地为她买了老年奶粉时,她生气地说:

“我不老,请将老年奶粉带回去。

▪显然,这是一场不愉快的交际。

交际障碍的产生完全是由于双方价值观念不同而造成的。

年龄在许多文化价值中都是重要的价值,但各个文化的侧重点却并不相同。

在东方文化中,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同时也是权力和权威的象征,所以在中国称“老”含有尊敬的含义。

然而对英美人直言其老,恐怕是一种冒犯。

▪古希腊罗马文明是欧洲文化的起源,与海洋的渊源造就了开拓创新、崇尚商业和航海的特点,中世纪基督教的产生与传播奠定了文化的宗教传统,英语文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后来,文艺复兴(Renaissance)、工业革命(IndustrialRevolution)、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Movement)、宗教改革(ReligiousReform)以及美国的独立战争(AmericanIndependentWar)唤醒了资产阶级对于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追求,个人至上的思想深入人心,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注重个体的价值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且这一理念也贯穿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英语文化以个体主义和功利心理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系。

▪中国是大陆国家,以农业经济为“本”,历史上虽有分裂与纷争,但统一是主流,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受一度兴盛的儒家伦理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的而不是宗教的,在“为学日进,为道日损”的熏陶下,人们关注的不是科学探索与物质积累,而是提高自我的精神境界。

▪因而,“耕读传家”成为理想的家庭模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文人的追求,造就了中国文化以家庭和家族为基础的伦理型群体主义文化。

▪概括来讲,英语是海洋性商业文化,虽有宗教传统,但是崇尚科学,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形成了个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系;而中国文化属大陆性农业文化,没有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受封建统治和儒家经典的影响,缺乏对科学的探求精神,崇尚伦理道德,形成了群体主义的价值观念体系”。

▪当然,“英汉价值观念系统并不是静止的,常常会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和影响。

随着国际交往的加深,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互相影响,取长补短,各自发生着变化,因此应该对其进行动态的认识和把握。

2.2.3风俗习惯

▪现代语言学之父、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说“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

▪在中国,吃饭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极为关心的事情,也成了人们常常议论的话题。

人们见面的招呼语“吃了吗?

”在英语中绝对是空缺的,因为这不符合他们的心理定势。

我们并不可以把它直译为Haveyoueaten?

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汉语中围绕着吃饭问题所营造的一系列词语表达法如“吃大锅饭”、“秀色可餐”、“吃闲饭”、“吃香”等,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述,只能根据它们的含义用英语民族所熟悉的方式表达为gettingequalshareregardlessoftheworkdone,“beautifulenoughtofeastone’seyes,leadanidlelife,beverypopular以力求满足不同民族的潜意识与思维定势。

▪那如果不问“吃了吗?

”,英美人打招呼时都说些啥呢?

其实,西方人在见面时的问候语通常是:

Goodmorning/afternoon;Howareyou?

Howdoyoudo?

等。

如果改为中国人问候习惯:

“你吃了吗?

(Haveyouhadyourbreakfast/lunch/supper)”?

“你最近在忙什么?

(Whatareyoubusywithrecently?

)”“你到哪里去?

(Whereareyougoing?

)”等问候方式,他们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中国人喜欢干涉别人的私事,甚至认为自己被监视了,而不懂得这仅仅是中国人通常的问候方式,从而造成双方的误会。

▪中国人请客吃饭时,席间常说:

多吃点,多吃点。

这是主人盛情款客的标志。

而英美人士在宴客时常说:

Helpyourself(请自便)。

▪另外,客人在告辞时,中国人会说我先走一步。

而在英语里,它的意思是时间不早了,客人该离开了,我给大家带个头,其他人跟上,也得马上离开。

▪英汉称呼语也有很大差别。

中国人称呼某人时,常把对方的行政职务加上,如张护士、李主任、王科长、万经理等等。

于是,就有了NurseZhang等称呼。

这不符合英美语言习惯。

▪英美人称呼别人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1)formalsituation(正式场合),一般用title+surname(头衔+姓氏),如Johnsmith可称作Mr.Smith;

(2)Ordinarysituation(一般场合),用title+surnameorgivenname(头衔+姓氏或直接叫名字),如:

JamesWell称为Mr.Well或James;

▪(3)informalsituation/closerelationship(非正式场合或关系密切),用givenname(直接叫对方的名字),如ClareHarkey可称Clare。

▪再说数字,如在英美文化中,2不是吉数,曾被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视为“劣根、邪恶之源”。

相反,奇数(13除外)却为吉祥数字,比如:

3被看成“完美的数字”、“造物主的象征”。

英语中有Allgoodthingsgobythrees(好事成三)的谚语。

▪而中国人普遍的说法是“好事成双”。

汉语中的“九”带有一种神圣的色彩,如“九重霄,九霄云外”等,而英语却没有这种含义。

▪汉语中的“四”因与“死”谐音,被视为不吉利,而西方人心目中象征不吉利的数字是13。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不难发现,一名优秀的译者,除了应当具备良好的双语功底之外,还应对双语的文化具有足够的敏感性,才不至于在翻译时出现“死译”、“硬译”的现象。

2.3英汉思维对比

▪语言是思维的艺术。

不同的思维模式产生出不同的语言。

这是人类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

而思维模式并非是天生的,它是一定地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在社会生活的交际中逐渐形成的,它是一种语言文化的反映,而这种语言文化借助这种思维模式不断巩固原有基础,同时不断吸收外来语言文化,不断创新,使之更加发扬光大。

我们见到很多这样的例子:

有的中国留学生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将幼小的孩子(有的两、三岁)带到国外,用不了多久这些孩子就能讲出一口地道英语。

同样很多外国人到中国来,也让他们的孩子上中国的幼儿园、小学,时间不长,这些孩子也能讲出一口地道的汉语。

所谓地道的英语和汉语,就是说所表达的语言符合英汉语思维习惯。

这除了说明儿童时期是吸收语言的最佳时机外,也说明思维习惯或思维模式是后天的,不是与生俱来的。

▪既然如此,我们现在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英汉思维的差异,以期为译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主要内容

▪思维方式

▪正反与虚实

▪褒贬与曲直

▪直率与含蓄

▪客体与主体

▪逻辑与感悟

▪抽象与具体

▪整体与局部

▪分析与综合

 

2.3.1思维方式

▪众所周知,语言和思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思维依靠语言,语言也可反映思维。

思维是全人类性的,但不同民族对客观外界和主观认识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影响到语言的基本结构、用词选句。

中国人习惯说“6岁以前”;英语则表示为undersix。

▪又如在时间的先后概念上,英语中用back指过去的时间,而用forward指称未来的时间,而中国人的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