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215094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教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教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教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教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docx

《教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docx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学与教育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三、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

2.教育学的独立化阶段

夸美纽斯是捷克的著名教育家。

他在1614—1618年担任捷克兄弟会的中学校长和牧师的职务。

夸美纽斯在1623年离开了他的祖国,先后侨居于波兰、匈牙利、瑞典、荷兰,从事编写课本和著述工作。

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大教学论》、《母育学校》、《泛智学校》、《世界图解》等。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基本主张:

百科全书式地教学;改革学校的教学工作方法,个别教学----集体教学;自然适应性的教学原则;建立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泛智的思想,就是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并使智慧得到普遍的发展。

所以《大教学论的》基本主张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的人”,提倡百科全书式地教育教学。

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根据人的自然发展规律,即儿童的天性,年龄特征使其得到自然的发展。

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的提出:

针对中世纪学校组织十分松散,学生入学和离校停学的时间没有同意规定的普遍现象,他提出了学校工作实行学年制的要求。

同一时间开学,同时放假,统一招生,学校应以年、月、日、按时计划教学,学年末,英国考试确定升级。

《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

这一阶段其他经典著作---------洛克的《教育漫话》绅士教育思想------白板说

卢梭的《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儿童中心说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

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指导教育实践。

三、指导教育改革。

第二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二、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

教育的概念:

“教育”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在《孟子·尽心上》有这样一段话: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

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普通学校的教育):

它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能力和体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二、古代社会的教育三、现代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整个教育融入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之中。

2、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是平等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儿童的。

3、没有文字和专门的教师。

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阶段

古代教育的标志:

学校的产生和发展

学校的产生的条件:

●社会上出现了剩余产品。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有了明显的分工。

●文字的出现。

学校

作为传授文化的学校,传说在夏朝就已经萌生了。

商朝甲骨文中则有“教”、“学”的记载。

西周的学校已分为国学和私学,都是政府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官学。

春秋时期,开始出现了私学,孔子就是儒家私学的创立者。

到汉代,无论官学还是私学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逐步建立了一套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制度,为后代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中央官学

汉代以来,中央官学主要有太学、国子学、四门学、宗学、武学及律、书、算、画、医等专设学校。

地方官学

书院

私学:

私学是古代民间私人兴办的学校,始于春秋时期。

汉代私学盛行,属于启蒙性质者有学馆,属于经学传授者有精舍,此外又有世传家学。

隋唐之后,私学更加名目繁多,有家塾、私塾、村塾、社学、经馆、精舍、蒙学、义学、冬学等。

古代教育的主要特点

1、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我国的奴隶社会,有“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之说。

唐朝的六学二馆,入学有严格的规定,等级分明。

弘文馆和崇文馆专收皇亲、大臣的子孙,国子学收文武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

太学收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四门学收七品以上及庶人之俊异者,书学、律学、算学收八品以上及庶人通其学者。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论语中记载:

“樊迟请学稼”,孔子说:

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孔子回答:

吾不如老圃。

樊迟退出后,孔子说,“小人哉,樊须也!

3、教育的形式单一

▪古代学校教育就其整体来说,教育形式单一,是个别施教。

以“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和棍棒教育”为特征。

现代社会的教育

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越来越高。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原理

v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v第二节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和决定教育的发展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一)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和决定教育的发展

⏹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和教育结构的确定。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

⏹4.生产力发展水平促进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它可以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还能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在掌握国家政权的同时也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

他们通过规定教育宗旨、教育方针,颁布法规、政策,控制教育经费,任免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规定教育内容,选编教科书等一系列措施,控制和影响教育,使之为本阶级服务。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里,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

谁受教育,受什么样的教育,受什么程度的教育,都是由这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培养具有什么样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的人,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

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

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

⏹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培养人才来直接维护和巩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通过传播思想、制造舆论来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三、教育与自然环境

(一)自然环境对教育的直接影响

⏹1.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

⏹2.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影响教育组织机构和组织形式的选择。

(二)自然环境对教育的间接影响

⏹1.影响教育的发展规模、层次和速度;

⏹2.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

四、教育与人口状况

(一)教育与人口数量

1.人口数量决定着教育的需求,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可能规模;

2.人口数量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二)教育与人口质量

1.人口质量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2.人口质量制约着教育的质量。

(三)人口结构与教育

五、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二)文化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

六、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任何教育都是在已有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教育具有自身运行、发展的规律,教育工作必须遵守教育规律

⏹教育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等具有反作用

第二节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三、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人的发展的内涵

Ø身的发展:

各种组织系统的正常发育体质的增强;

Ø心的发展:

认识能力的发展;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

几种主要的人的发展观

❑遗传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

❑二因素论;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

❑阶段性;

❑不平衡性;

❑个别差异性;

三、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

•环境

•教育

•主观能动性

(一)遗传素质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

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特点;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1.它提供了人发展的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人的发展过程及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4。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概述:

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之总和;

❑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人的发展;

1.它把人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2.它可影响遗传素质的发展变化;

3.它可以影响遗传素质的差异性;

(三)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一定的社会为了培养人才都需要设立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

❑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安排、实施都是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规律的;

❑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是经过专门培训的教育工作者;

(四)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驱力

❑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因;

❑它来自于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和人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人身心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

❑主观能动性是通过活动表现出来的。

社会实践范围越广阔、内容越深刻、形式越丰富,人的发展遂平也就越高;

第三节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二)教育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尊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施教;

❑尊重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关注年龄特征,科学地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尊重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三)教育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Ø重视早期教育;

Ø重视关键期教育;

Ø重视非智力因素;

第三章教育目的、学制与义务教育

(第一节 教育目的第二节 学制第三节义务教育)

第一节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一)概念

●广义:

是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即希望受教育者在接受了一段时期的教育后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达到怎么样的结果。

●狭义: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或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育和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者在完成某一个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任务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教育目的(国家的或理想家理想的)------总要求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特殊要求

课程的或教学的目标---------具体要求

(2)现代社会以来的教育目的

●蔡元培: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

●1929年国民党三民主义教育目的:

以充实人民生活,抉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1936年,颁布《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其中规定:

“中华民国教育之教育宗旨,在发扬民族精神、培养国民道德、训练自治能力,增进生活智能,以造成健全国民。

●1927年“八一”起义后:

进步的、民主的、大众的教育

●1931年11月,中央工农民主政府:

用教育与学习的方法,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与政治水平,打破旧社会思想习惯的传统,以深入思想斗争,使能更有力的动员起来,加入战争,深入阶级斗争,和参加苏维埃各方面的建设。

●1934年1月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

“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二、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演变

(二)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一)建国以来的教育目的

●1949年,《中国人民政府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1957年,毛泽东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1982年《宪法》: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各级各类人才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

“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方针,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根本特点——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总要求——培养劳动者

3、质量规格——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

生理的发展(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体质的增强)

心理的发展(德智美的发展)

三、教育目的价值倾向

(一)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

(二)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

(一)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

主张:

●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受制于社会,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靠社会提供营养,人的一切都从社会得来;

●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是真正的存在,人之所以为人,只因他生活于人群中并参与社会生活;

●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不具有任何决定教育目的的价值;

●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使个体社会化,使个人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

●教育过程就是把社会的价值观念或集体意识强加于个人,把不具有任何社会特征的人改造成为社会的人。

●教育目的中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划分,主要是对不同学者在教育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的价值选择和思想倾向所作的抽象概括;

●在实际中,纯粹和绝对的个人本位论者社会本位论者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不能把历史上的一些教育思想家以及他们丰富而复杂的教育思想简单而绝对地、非此即彼地划分到某一个理论派别;更多的学者在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取向上不过是厚此薄彼或厚彼薄此,绝对或无条件地反对社会或反对个人的教育思想家可以说是不存在的;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个人本位论者一般是针对社会现实损害了个人发展而强调入自身发展需要的;社会本位论者一般是针对个人发展脱离或背离了社会规范而强调社会发展需要的。

四、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

●1、人的全面发展是针对片面发展提出的

●2、全面发展就是劳动能力的发展

●3、全面发展就是充分、自由的发展

●4、全面发展是和人的解放、共产主义的实现同一个过程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人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第二节学制

●一、学制的概念

即学校教育制度,规定着一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它从制度上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国家和社会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和沿革

●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

●1913年《癸丑学制》

●1922年“六三三”学制

三、建国后学制及学制改革

(一)建国后学制的沿革

(二)我国现行的学制

第三节 义务教育

●一、义务教育概述

●二、义务教育制度的诞生和发展

●三、我国义务教育的实施

一、义务教育概述

(一)概念

2006年《义务教育法》第二条:

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二)特点

统一性、公益性、强迫性

二、义务教育制度的诞生和发展

三、我国义务教育的实施

(一)建国前

(二)建国后

●1、新中国普及教育的努力

●2、1986年《义务教育法》

●3、2006年《义务教育法》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师

第二节学生

第三节师生关系

第一节教师

●一、教师的含义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

●三、教师专业发展

●四、教师的素养

一、教师的含义

(一)教师职业的基本含义

●教师:

是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

劳动场所:

学校

劳动内容:

教育教学

劳动特点:

专业人员

(二)教师的角色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由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由居高临下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

●父母与朋友

●研究者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三、教师专业发展

一)职业与专业

1.职业:

赖以生存的不同的工作方式

v《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包括由粗而细的4个层次,即8个大类、83个小类、1506个职业项目,总共列出职业1881个。

其中8个大类是:

(1)专家、技术人员及有关工作者;

(2)政府官员和企业经理;(3)事务性工作者;(4)销售工作者;(5)服务工作者;(6)农业、牧业和林业工作者,渔民和猎人;(7)生产和有关工作者,运输设备操作者和劳动者;(8)不能按职业分类的劳动者。

2.专业(社会学概念)

●专业(profession)、专业人员(professional)、教授(professor)

●指一群人经过专门的教育和训练,具有较高深和独特的专门知识与技术,按照一定职业标准进行专门化的处理活动,促进社会进步并获得相应报酬待遇和社会地位的专门职业。

现代专业通过高、中等专门教育养成。

联合国劳工组织对专业有五个基本条件

●这个工作属于高度的心智活动

●恪守伦理信条

●必须经过长期专门的培养

●服务社会与他人为最高宗旨

●必须要靠终身的学习与发展来维持工作的特性

3.专业与职业的区别

v知识技能方面

v专业化训练方面

事业理想和职业声望方面

创新和学习需求方面

4.专业标准或专业化水平高低的判据

运用专门的知识与技能(首要条件)

v强调服务的理念和专业道德(核心要素)

v经过长期的培养和训练

需要不断地学习进修以实现专业发展

v享有有效的专业自治

形成坚强的专业团体

(二)教师:

专业技术人员

专业领域:

教育行动和教育活动

v专业角色:

学者+教育家

学者:

通晓“教什么”

教育家:

掌握“如何教”

v专业知能:

复合性、教育性

[举例]能力:

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善解人意)

教育管理能力

教育研究能力

四、教师的素养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

●职业道德

●知识结构

●能力结构

●身心素质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

●政治道德

●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

●师表形象

(二)凸显教育性的复合型知识结构:

●基础:

文化素养

●核心:

学科性知识

●催化剂与活化剂:

教育专业知识

●风格:

实践性知识

1.广博的文化素养

——专业成长的厚重根基

重要性与必要性:

✓工作对象与工作性质

✓建立学力信心

✓满足学生要求和敏锐感知学生潜能

[举例]

复旦大学的“博雅教育”

人文类知识

✓我国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传统美德: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

存心仁厚

民族精神:

●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

●“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的爱国情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

●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

文学修养:

名言警句和唐诗背诵

中国哲学常识

易文化

(夏)连山山道(墨家)连山止

(殷)归藏地道(道家)地势坤

(周)周易天道(儒家)天行健

●秩序严谨、生生不息的太极宇宙观

●物极必反、阴阳对峙的变易学说

●仰观俯察、“穷理尽性”的认识论

●“圣人成能”、“裁成辅相”的主体性思想

•“顺天应人”、“保合太和”的管理思想

●“仁义敬诚”、“刚柔相济”的道德主张

●“自强不息”、“乐天知命”的人生哲学

●“参赞天地化育”、“德牟日月光明”的超越理念

儒家:

儒家人文精神体现的四个“基本原则”

个人、群体(社会)、自然、“天道”

个人:

“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群体(社会):

个人和社会要进行健康的互动

自然:

人与自然持久和谐

天道:

人心与天道相辅相成

●天人合一

人和自然的统一

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

道德理想与自然理性的一致

●牛顿、爱因斯坦心目中的上帝与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

●道家(黄老之学):

清静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顺应自然。

历史与国情

基本的科学素养

Ø科学知识(基础)

Ø科学能力(核心:

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Ø科学方法(科学的认识方法)

Ø科学品质

(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

Ø科学意识

Ø对伪科学的识别:

科学必须能作出定量预言和具有可重复性

提高艺术鉴赏力

●美无处不在: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罗丹)

●对科学美、艺术美的鉴赏必须经过学习、训练。

文化素养=人文素养(向善)+科学素养(求真)+艺术素养(审美)

v科学:

是什么,怎么做人文:

应该是什么,应不应该做

爱因斯坦:

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