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
《浙江温州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温州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温州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浙江温州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小题(9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有一句话说金钱是万恶之源,我认为这句话是错的。
金钱本身是手段,它在道德上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恶,对它不能下道德的判断。
但是有一个东西是万恶之源,那就是贪婪。
问题出在对金钱的态度上面,可怕的不是钱,是贪欲。
一个人对金钱的态度取决于他的素质,不同的素质决定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态度又导致不同的结果。
所以,财富最后对于一个人的幸福到底起什么样的作用,起多大的作用,甚至是不是起副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这个人的素质。
在精神素质不同的人身上,财富会有不同的后果,可以促进幸福,也可以导致灾祸。
对财富的贪欲把精神素质差的人毁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现在官员腐败严重,利用权力拼命敛财,揭露出来的一些事例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我看过一个报道,内蒙古赤峰市原来的市长,叫徐国元,受贿3200万。
他每受贿一笔钱,就在自己家里设的佛堂上供好几天,然后放在盒子里,那些赃款箱,每个盒子里摆满了钱以后,四个角上各放一个小佛像,让佛来保佑他。
最后仍感到不安全,他认识云南的一个和尚,就把大部分钱转移到了那个和尚当住持的庙里,可是最后还是败露了。
弄了这么多不义之财,不敢花,天天提心吊胆日子,最后进了监牢,你说他到底图的是什么,非常可笑。
让我感到惊讶的不是这些贪官的贪婪,而是他们的愚昧。
安全是生命的基本需要,人活着是要有安全感的,这比有多少钱重要。
从更深的层面说,贪婪是人生道理上的大愚昧,是想不明白人生的基本道理。
人们往往从道德的角度评论这些贪官,说他们道德品质坏、堕落,其实许多贪官在日常生活中未必有多坏,可是恰好处在面对巨大诱惑的位置上,没有抵挡住诱惑,就一失足成千古恨了。
真正的道德修养不是刻意用一些规范来约束自己,而是人生整体觉悟的表现和结果。
内蒙古那个贪官求佛保佑他的赃款,正说明他对佛教没有一丝一毫的认识。
佛教把堕落的原因归结为无明,就是不明白,糊涂,没有想明白人生的道理。
佛是觉悟的意思,佛教就是要你做一个明白人、有觉悟的人,那样就一定会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苏格拉底说智慧就是美德,讲的也是类似的道理,把人生的道理想明白了,就自然会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想不明白人生的道理,不知道什么东西重要,什么东西不重要,把金钱看得太重要,就会贪婪,就会因为愚昧而堕落。
对财富的贪欲把精神素质差的人毁掉,一种情况是在获取时贪婪,不择手段,触犯刑法,另一种情况是在发了财之后——怎么使用财富,因为素质低,没有精神方面的需要,就只能是在物质的奢华上玩花样,在欲望的放纵上找刺激,无非吃喝嫖赌,生活糜烂,只能这样。
那些素质低的大款其实挺可怜的,他们内心很空虚,再多的钱也没有让他们感受到人生的幸福。
所以我说,财富是对人的精神素质的考验,财富越多,考验就越严峻,大财富要求大智慧。
你发了财,意味着人生对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必须提高自己的素质,让你的素质与你拥有的财富相称。
从财富给一个人带来的满足感的层次,可以准确地判断他的精神层次,低层次的人仅仅满足于物质享受,其次是从财富带来的社会地位中得到满足,所谓身价,一种成就感,实质是虚荣心的满足,高层次的人把财富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手段,获得的是真正精神上的满足。
——节选自周国平《财富的作用取决于人的素质》
9.下列关于”财富”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财富本身只不过是手段,无法对它进行道德的判断。
B.财富是人们实现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手段,能让人获得正精神上的满足。
C.财富会使大款内心空虚,感受不到人生的幸福。
D.财富增加了,意味着你有更高的素质与你拥有的财富相称。
10、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财富是一切犯罪行为的根源。
B.安全是生命的基本需要,它比金钱财富更重要。
C.真正的道德修养的养成,不需要用规范来约束自己的。
D.从财富带来的社会地位中得到满足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满足。
11.文章为什么说,贪婪是“万恶之源”,请分点概括。
(3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6题.(20分)
翠湖心影
汪曾祺
①有一个姑娘,牙长得好。
有人问她:
“姑娘,你多大了?
”“十七。
”“住在哪里?
”“翠湖西”。
“爱吃什么?
”“辣子鸡。
”过了两天,姑娘摔了一跤,磕掉了门牙。
有人问她:
“姑娘多大了?
”“十五。
”“住在哪里?
”“翠湖。
”“爱吃什么?
”“麻婆豆腐。
”
②这是我在四十四年前听到的一个笑话。
当时觉得很无聊(是在一个座谈会上听一个本地才子说的),现在想起来觉得很亲切。
③昆明和翠湖分不开。
很多城市都有湖,杭州有西湖,济南有大明湖,扬州有瘦西湖,然而这些湖和城市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
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
翠湖可不能挪开。
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
翠湖在城里,而且几乎就挨着市中心。
只能说:
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④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
湖之中,有一条很整齐的贯通南北的大路。
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
多数人只是从这里穿过。
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
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
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
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
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
翠湖每天每日,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
因此,昆明人——包括外来的游子,对翠湖充满感激。
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
湖不大,也不小,正合适。
小了,不够一游;太大了,游起来怪累。
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
堤边密密地栽着树。
树都很高大。
主要的是垂柳。
“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
湖水极清,常年盈满。
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
翠湖的水不深。
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
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
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
我是在翠湖才认识这种水生植物的。
我以后也再也没看到过这样大片大片的水浮莲。
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
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
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拔刺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
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
翠。
⑤一九三九年的夏天,我到昆明来考大学,寄住在同济中学的宿舍里,几乎每天都要到翠湖。
学校已经发了榜,还没有开学,我们除了骑马到黑龙潭、金殿,坐船到大观楼,就是到翠湖图书馆去看书。
这是我这一生去过次数最多的一个图书馆,也是印象极佳的一个图书馆。
图书馆不大,形制有一点像一个道观。
非常安静整洁。
有一个侧院,院里种了好多盆白茶花。
这些白茶花有时整天没有一个人来看它,就只是安安静静地欣然地开着。
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
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
有时我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门没有开,我们就在外面等着。
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
这个小图书馆藏书似不少,而且有些善本。
我们想看的书大都能够借到。
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干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十二点:
下班!
我们对他这种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完全没有意见。
因为我们没有一定要看完的书,到这里来只是享受一点安静。
我们的看书,是没有目的的,从《南诏国志》到福尔摩斯,逮什么看什么。
⑥路东伸进湖水,有一个半岛。
半岛上有一个两层的楼阁。
阁上是个茶馆。
茶馆的地势很好,四面有窗,入目都是湖水。
夏天,在阁子上喝茶,很凉快。
茶馆卖盖碗茶,还卖炒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都装在一个白铁敲成的方碟子里,昆明的茶馆计帐的方法有点特别:
瓜子、花生,都是一个价钱,按碟算。
喝完了茶,“收茶钱!
”堂倌走过来,数一数碟子,就报出个钱数。
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pia——”,碟子就落进了水里。
堂倌算帐,还是照碟算。
这些堂倌们晚上清点时,自然会发现碟子少了,并且也一定会知道这些碟子上哪里去了。
但是从来没有一次收茶钱时因此和顾客吵起来过;并且在提着大铜壶用“凤凰三点头”手法为客人续水时也从不拿眼睛“贼”着客人。
把瓜子碟扔进水里,自然是不大道德。
不过堂倌不那么斤斤计较的风度却是很可佩服的。
⑦除了到昆明图书馆看书,喝茶,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到翠湖去“穷遛”。
这“穷遛”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地遛。
“园日涉以成趣”,我们遛翠湖没有个够的时候。
尤其是晚上,踏着斑驳的月光树影,可以在湖里一遛遛好几圈。
一面走,一面海阔天空,高谈阔论。
我们那时都是二十岁上下的人,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可说,我们都说了些什么呢?
我现在一句都记不得了!
⑧我是一九四六年离开昆明的。
一别翠湖,已经三十八年了,时间过得真快!
⑨我是很想念翠湖的。
⑩前几年,听说因为搞什么“建设”,挖断了水脉,翠湖没有水了。
我听了,觉得怅然,而且,愤怒了。
这是怎么搞的!
谁搞的?
翠湖会成了什么样子呢?
那些树呢?
那些水、浮莲呢?
那些鱼呢?
⑾最近听说,翠湖又有水了,我高兴!
⑿但是我又听说,翠湖现在很热闹,经常举办“蛇展”什么的,我又有点担心。
这又会成了什么样子呢?
我不反对翠湖游人多,甚至可以有游艇,甚至可以设立摊篷卖破酥包子、焖鸡米线、冰淇凌、雪糕,但是不要搞“蛇展”。
我希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
我想这也是很多昆明人的希望。
(选文有删改)
12、文章一开始就讲了一个笑话,有什么作用?
(2分)
13、解释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4分)
(1)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2)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穷无尽地遛。
14.请从修辞和描写的角度简要赏析④段中的画线句子。
(4分)
15、根据文意,分析作者“很想念翠湖”的原因。
(4分)
16、本文主要记叙作者对翠湖的回忆,为何文末要提到最近几年所听说的变化呢?
作者对翠湖变化的态度表达了作家怎样的人生追求?
(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19分)
送冯文子序
(清)方苞
往者,长洲韩公为吏部,听事而归,喟然叹。
余问曰:
“公何叹?
”公曰:
“昔有医者,与吾故且狎,吾叩焉,曰:
‘人皆谓子之医能杀人,何也?
’曰:
‘非吾之医能杀人也,而吾不能不使之罢而死也。
吾固知吾术之不足以已其疾也,而不能不利其酬。
不获已,以物之泛而缓者试焉。
其感之浅,而与吾方相中者,固尝有瘳矣。
其浸寻反覆,久而不可振者,吾心恻焉,而无可如何。
’今某地告饥,上命发粟以赈,而大农持之下有司,核所伤分数。
夫民之饥,朝不及夕,而核奏议赈,在三月之外,有不罢而死者乎?
吾位在九卿,与其议而不能辨其惑,是吾负医者之责也。
”
余曰:
“公所见,其显焉者耳。
凡官失其职而事堕于冥昧之中皆足以使人罢而死而特未见其形也姑以所目击于州县者征之水土之政不修而民罢死于旱潦矣;两造悬而不听,情伪失端,而民罢死于狱讼矣;弊政之不更,豪猾之不锄,而民罢死于奸蠹矣。
岂独残民以逞者,有杀之形见哉?
先己而后民,枉下以逢上,其始皆曰:
‘吾不获已。
’其既皆曰:
‘吾心恻焉,而无可如何。
’此民之疾所以沉痼而无告也。
”
吾友冯君文子将令于礼县,为诗四章,自道其心与俗吏异。
因举昔之所闻于韩公及相语者以告之。
盖所望于良吏者,谓能已民之疾也,非徒不益之疾而已也。
民之疾常伏于无形,而大吏之为民疾者,复多端而难御。
令之职环上下而处其中,下以致民之情,而上为之蔽。
虑于下者不详,则为民生疾而不自觉;持于上者不力,将坐视民之罢死而无如何,其术不可不素定也。
君,韩公之门人也,能因是而自审其所处,则韩公之言,庶几其不旷也夫。
17、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吾故且狎狎:
亲昵。
B吾叩焉叩:
询问
C固尝瘳矣瘳:
病重
D而民罢死于旱潦矣罢:
通“疲”。
18、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听事而归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弊政之不更句读之不知
C因举昔之所闻于韩公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举昔之所闻于韩公及相语者以告之以地事秦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州县长官来举例,不重视修水土、听狱讼等方面,就像为了一己之小利的庸医那样杀人。
B.作者认为吏治的不清明是造成人民疾苦的重要原因,所以决不能拿“不获已”来掩饰、逃避为官的责任。
C.韩公、冯文子和作者三人之中,冯文子应是后学。
所以作者写了这篇赠序和四首诗,劝勉冯文子做良吏,“已民之疾”。
D.本文就近取譬,设喻精妙,论述平实而透彻,刻画失职的官僚入木三分,体现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的精神境界。
20、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3分)
凡官失其职而事堕于冥昧之中皆足以使人罢而死而特未见其形也姑以所目击于州县者征之水土之政不修而民罢死于旱潦矣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今某地告饥,上命发粟以赈,而大农持之下有司,核所伤分数。
(3分)
(2)君,韩公之门人也,能因是而自审其所处,则韩公之言,庶几其不旷也夫。
(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
(9分)
蝶恋花
王诜
小雨初晴迥晚照。
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
杨柳垂垂风袅袅。
嫩荷无数青钿小。
似此园林无限好。
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
坐到黄昏人悄悄。
更应添得朱颜老。
【注】:
作者因苏轼遭文字狱而受牵连被贬谪外放,七年后才回到汴京,妻子早已病故,这首词写于他回到汴京时。
22、简析下片首句中“似”字的妙处。
(3分)
23、对照上下阕,请分析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抒发情感的?
(6分)
2014学年第二学期十校联合体高三期初联考
语文试卷答案
出卷人:
温州市第十五中学
审核人:
乐清市第二中学
【备注】考生未按规定区域答题,每错一个区域扣卷面总分1分。
8.答案:
略(观点明确1分,理由阐述至少两点共4分,言之成理即可)
9、A(B把财富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手段而获得的是真正精神上的满足的是精神层次高的人,不是所有的人;C.不是所有的大款,是那些素质低的大款;D原文:
“你发了财,意味着人生对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必须提高自己的素质,让你的素质与你拥有的财富相称”,这是对你的要求,而不是财富增加的必然结果。
)
10、B(A.原文:
“有一句话说金钱是万恶之源,我认为这句话是错的”。
“有一个东西是万恶之源,那就是贪婪”;C.”不需要”与原文的”不是刻意用”意思不同;D从财富带来的社会地位中得到满足,实质是虚荣心的满足,真正精神上的满足是把财富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手段。
11、①素质差的人在获取时贪婪,就会不择手段,触犯刑法,②在发了财之后贪婪,就会寻找刺激,放纵自己的欲望。
(一点2分,两点3分)
12、通过讲述笑话,引发读者阅读兴趣,(1分)引出下文对翠湖的描写。
(1分)
16、①文末提到近几年听说翠湖的许多变化,作者或怅然、愤怒,或为之高兴,或有点担心,表达出作者对翠湖的牵挂与怀念,(1分)与上文对翠湖的回忆相互映衬,(1分)能够更好地丰富主旨,突出“心影”。
(1分)
②文章是作者聪敏的心智和有性灵的大自然之美相融合的产品,它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人间恬淡、自然和谐之美,既体现着作者天趣盎然的情调,又使人于一片天籁之中获得净化灵魂的神韵和力量。
(3分,意同即可)
17C解析:
瘳(chōu):
病愈。
18.B解析:
B项“之”的用法同为宾语前置的标志;A项而:
连词,表承接;连词,表递进。
C项因:
连词,于是;介词,通过D项以:
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
19、C解析:
我的朋友冯文子将要到礼县去任县官,写了四首诗,自己说他的心和一般的官吏不同。
于是拿以前从韩公那里听到的和我跟他说的话来告诉他。
“四首诗”是朋友写的,而不是作者写的。
附文言译文
以前,长洲韩菼(tǎn)担任吏部(疑系礼部的笔误)尚书,办理完政务回来,喟然长叹。
我问他说:
“先生叹息什么?
”先生说:
“以前,有一位医生,和我相熟而且亲昵,我向他询问说:
‘人们都说你给人治病会杀死人,为什么呢?
’(医生回答)说:
‘不是我给人治病会杀死人,是我不能不让病人在延误中死去。
我本来就知道我的医术不足以治愈他们的疾病,我却不能够不贪图他们的酬金。
不得已,就用效用一般而缓和的药来尝试治病。
病情不重,跟我的药方相合的,确实曾经有一些病愈。
那些病情逐渐加深又反复发作,长期不能治好的,我在心里为他们悲伤,却没有办法。
’现在某个地方报告发生饥荒,皇上命令分发粮食来赈灾,户部把命令下达给有关部门,核计受灾的程度和数额。
百姓的饥饿,在早上来不及考虑晚上的生活,然而有关部门审核上奏讨论赈灾,时间在三个月以上,饥民有不因为延误而死亡的吗?
我担任高级官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却不能够辨别他们的是非,这就如我有愧于一个医生的职责一样。
”
我说:
“先生看到的,是那些显而易见的事情。
所有的官员失职,使事态陷于昏暗不明之中,都足够让百姓因延误而死去,只是没有看清它的表现形态罢了。
姑且用我在州县亲眼看到的事情来证明它:
不抓水利工作,百姓在旱灾与水涝的延误中死去;对诉讼双方的意见置之不理不听分说,真伪失去头绪,百姓在官司诉讼的延误中死去;腐败的政治不改革,强横不守法度的人不铲除,百姓在为非作歹的人的压迫中延误而死。
难道只有那些任意残害人民的人,才有杀人的形迹可见吗?
先考虑自己再考虑百姓,枉害百姓来逢迎上司,开始都说:
‘我不得已。
’过后都说:
‘我心里悲伤,却没有办法。
’这就是百姓的疾病长久而且难治却呼告无门的原因。
”
我的朋友冯文子将要到礼县去任县官,写了四首诗,自己说他的心和一般的官吏不同。
于是拿以前从韩公那里听到的和我跟他说的话来告诉他。
对好官的期望,就是能够解决人民的疾苦,不只是不增添他们的疾苦就可以了。
百姓的疾苦常潜伏在看不到的地方,而且大官们造成人民的疾苦,头绪很多难以防范。
县令的职责,就是周围是上司和百姓,自己居于中间,向下了解百姓的情况,对上司要荫蔽老百姓。
为下面考虑得不周详,就在不知不觉中给百姓增添了疾苦;在上司面前不尽力坚持,就会等着老百姓在延误中死去却没有办法,这些办法不能不预先确定啊。
你是韩公的弟子,能够依照这个原则来审察自己所处的位置,那么韩公的这番话,也许就不会落空了吧
22、(3分)“似”意为“似乎”“好像”,词的上片将园林之景写得非常美好,但作者刚刚经历过七年的被贬生涯回到京城,重到了旧时园林,妻子早已病故,物是人非,自己又已垂老,园林纵然美好,可实际上在词人眼里哪还有“美好”可言,一“似”字写出了词人的无限辛酸、悲苦。
【评分标准】:
先解释字的基本含义(1分),联系该词进行简析并写出运用该字表达作者的情感(2分)
23、(6分)【参考答案】: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的表现手法。
上片写了初晴晚照、金翠楼台、杨柳袅袅、嫩荷无数,极写雨后初晴、夕阳晚照下,园林建筑的金碧辉煌及园林内的景色之美,一派生机盎然,此为乐景,然而词人此时正值“流落归来”,妻子已故,自己又已“朱颜老”,面对此景只能是“心情少”,哪还有当年朝夕乐于斯的心情呢,只能一个人孤独地坐到黄昏,因此,写景写得越富丽美好,则愈反衬出词人的伤心悲苦之情。
【评分标准】:
写出运用的表现手法(2分),结合诗词具体写出以怎样的“乐景”写出怎样的哀情(4分)
(如学生答其他答案,如象征手法(或比喻手法)。
首句写雨后初晴,夕阳返照的景象,象征(比喻)久遭迁谪始得召还的人生;天晴虽可喜,但夕阳黄昏又可悲,这又比喻了被贬之人被召固然可喜,但人生已垂暮又可悲的现实。
只要言之有理,便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4分)
附赏析:
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东坡以讥讽新法之罪名被逮下狱,王诜受牵连致遭重谴。
哲宗元祐元年(1086),始得召还。
此词即作于元祐元年。
词人经历了七年贬谪,回到汴京,妻子早已病故,自己也垂垂老矣。
此词正是其当时心境之写照。
“小雨初晴迥晚照”,雨后初晴,夕阳返照的景象,与久遭迁谪始得召还的人生,多么相似。
终见天晴固然可喜,可是夕阳黄昏,亦复可悲。
但就词面以观之,起句之基调还是明快的。
“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楼台本已巍峨壮观,再以“金翠”二字状之,气象更加富丽堂皇。
此金碧辉煌之楼台,沐浴于晚照霞辉之中,其倒影又映现于荷池之水面。
“杨柳垂垂风袅袅”,词人更以如画之笔,渲染出池塘上一片春色。
“嫩荷无数青钿小”,时值春天,初出水面之嫩荷,宛如无数青钿。
角目春意盎然,词人之心,宜乎为之得到一份抚慰,获得一份生机了。
“似此园林无限好”一句为上片作一小结。
园林如此富丽,春色复如此迷人,确乎可说无限之好。
但“似此”二字,实已暗将此美好之园林与自己之间推开一段距离。
“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重到了旧时园林,已是物是人非,经此重谴,词人临老,妻子已故,园林纵好,可是,哪还有当年朝夕乐于斯的心情呢?
词情至此,由极写富丽之景一变而为极写悲哀之情,真有一落千丈之势。
“坐到黄昏人悄悄”,遥承起句晚照而来,使全词有绾合圆满之美。
更重要的,还在于以时间之绵延,增加意境之深度。
坐到黄昏,极言其凄寂况味。
人悄悄,倍增孤身一人之哀。
“更应添得朱颜老”,园林依旧,朱颜已改,人生到此,复何可言。
全词结束于苍茫暮色与人之垂垂老矣!
24、
(1)宁移白首之心不坠青云之志
(2)其出人也远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3)可以横绝峨眉颠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4)宁赴湘流安能以皓皓之白
(5)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4、作文(参照浙江省作文评分标准)
【题目解读】
本题作文材料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段材料是周国平的话语,意思是,在这喧嚣的社会中,他选择安静的生活方式,安静地写作,安静地思考,不受外界的喧嚣干扰或诱惑,守得住自己的内心。
第二段是莫言在2014年南国书香节上演讲的观点摘录。
意思是,这是一个喧嚣的时代,生于斯,长于斯,谁人都不能避免直面喧嚣。
如何看待这个喧嚣的时代,如何应对这个喧嚣的社会,值得每一个人认真思考。
材料中的关键词有两个:
“安静”和“喧嚣”。
如果把“安静”理解为“宁静”“安宁”“平静”,把“喧嚣”理解为“喧闹”“热闹”,不作偏题处理。
“内容”层面,可侧重对“安静”和“喧嚣”意义的直接解读;“含意”层面,可以由“安静”和“喧嚣”引申到对现代人生活态度或生存方式的思考。
关于“自选角度”,学生可以在“安静”和“喧嚣”两者中任选一个作深入思考,也可以将二者综合起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