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1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202815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4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教案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科学教案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科学教案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科学教案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科学教案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教案12.docx

《科学教案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教案12.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教案12.docx

科学教案12

课时计划

课题

4吸热和散热

教时

5/212

学习目标

1.能够完成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能够设计并完成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快。

3.能用物体吸热、散热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学习

重点

认识到不同物质、同质不同色的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教学

准备

油、水、烧杯、温度计、酒精灯、火柴、石棉网、三脚架、彩色笔或墨汁等。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一复习导入

1.谈话:

前面我们学习了热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递方式,知道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形状和体积发生变化。

2.今天我们来研究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现象,好吗?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研究水和油的吸热和散热性能

1.质疑:

如果我们同时给相同重量的水和油加相同的热,它们温度升高的速度会一样吗?

如果同时停止加热,它们的降温速度会一样吗?

实验一:

我们怎样设计实验证明?

实验中应注意什么?

(1)学生设计实验。

(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2)师生共同实验,做好实验记录。

①同时加热等重量的水和油6分钟,每隔1分钟测量并记录水和油的温度。

②停止加热后,每隔一分钟测量并记录水和油的温度,也测量6分钟。

③引导学生根据数据画出曲线图。

(3)实验小组讨论与小结:

通过这组对比实验,你能得出油和水吸热和散热的规律吗?

(4)实验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活动

听师谈话回顾上节课内容。

齐读课题。

学生预测。

讨论过后,通过实验检验自己的预测。

学生设计实验。

学生记录。

学生根据数据画出曲线图。

实验小组讨论。

汇报实验结果。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5)小结:

在获得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油的升温速度比水快;在同时停止加热的情况下,油的将温速度比水快。

也就是说,不同物质的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同的。

(二)研究纸板和金属片的吸热和散热性能

1.盖有纸板和金属片的两个鞋盒放在阳光下晒,10分说一说钟后测一测盒子里的温度,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2按步骤做对比实验。

(1)把盖有纸板和金属片的两个鞋盒放在阳光下晒,10分钟后测一测盒子里的温度,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2)再把它们拿回阴凉处,8分钟后测一测盒子里的温度,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3)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4)小结:

这个实验在次说明金属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比纸快。

也就是说,不同的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同的。

三拓展延伸

为什么海边沙滩和海水的温度不一样?

四总结归纳

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通常情况下,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优于液体。

学生活动

学生了解小结内容,知道规律。

学生猜测。

按步骤做纸板和金属片的吸热、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实验小组讨论与小结: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实验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畅所欲言。

听师小结归纳内容。

板书设计:

4吸热和散热

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功能吸热  散热

油 快   快

水 慢   慢

课后作业:

(1)课上延展(观察、实验、归纳、总结)

(2)课前准备(查找资料、收集信息)

有机会到海边观察一下,沙滩和海水的温度。

(用温度计)

课题

4吸热和散热

教时

6/213

学习目标

1、能够设计并完成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知道深颜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快。

2、能用物体吸热和散热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学习

重点

认识同质不同色的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性能不同。

教学

准备

水杯、不同颜色的卡纸、温度计等。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一复习导入

1、提问:

不同的物体吸热散热性能不一样,那同一物体,不同颜色,它们吸热散热的能力又是如何的呢?

2今天我们一起继续探究。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散热性能。

1、引导学生按四人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师巡视,了解情况,作个别指导。

2提问:

不同颜色的同种物质吸热、散热的性能一样吗?

3提问:

怎样设计实验证明?

 

4小结:

同一物质,深色升温快,降温也快;浅色升温慢,降温也慢。

5引导学生到室外活动,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不但注重结果,还要仔细观察升温和降温的过程。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

6小结:

深色物体升温快,降温快;浅色物体升温慢,降温也慢。

(二)了解生活中常见吸热、散热现象的原理及应用。

1、谈话:

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物体的吸热、散热性能?

学生活动

 

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齐读课题。

1学生交流探究方案,修改完善。

尽可能想出不一样的方案。

2学生猜测,提出自己的观点。

3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

4.学生交流探究方案,修改完善。

5.学生分组实验。

6.学生汇报数据,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到室外分组活动。

汇报交流:

观察到什么现象?

能得出什么结论?

尝试自己独立设计探究方案。

 

学生思考问题。

课时计划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三)了解生活中常见吸热、散热现象

1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要吸热、哪些地方要散热?

人们是怎样做的?

2观察教材中的插图,思考这些现象与物体的吸热、散热性能有什么关系?

小结:

冰箱后面的散热板漆成黑色是因为深色物体的散热性能更好;沙漠地区的人们常穿的白色长袍吸热性能差,而且宽大的长袍中可形成气体对流,因此会使人感觉凉爽;海水和沙的吸热性能不同,在相同的光照下,沙升温快,海水升温慢,所以水中凉快,而沙滩温度高。

(四).学生设计并制作一个保温杯

1学生讨论,设计图纸,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展示交流,教师给予适当点评。

3.评一评:

哪个实验小组设计的保温杯好?

三拓展延伸

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要吸热、哪些地方要散热?

人们是怎样做的?

四总结归纳

油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比水快,不同物质、不同颜色的同一种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和师完善小结内容,进一步了解。

 

学生做一做,然后展示交流。

评一评。

学生思考问题,说一说。

 

学生跟师总结。

板书设计:

4吸热和散热

同一物质不同颜色吸热和散热的性能

深色快快

浅色慢慢

课后作业:

(1)课上延展(观察、实验、归纳、总结)

(2)课前准备(查找资料、收集信息)

找出生活中吸热和散热的地方,看一看人们是怎样做到。

课题

5水在加热冷却后

教时

7/214

学习目标

1.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

2.能够做雨、霜、雾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学习

重点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做造雨、霜、雾的模拟实验。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一复习导入

云、雾、露、雪、冰、雹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那么,水是怎样形成雨、霜、雾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探究雨、霜、雾的形成

1.造雨实验,探寻雨的成因。

(1)雨,同学们都淋过,可是雨是怎么形成的呢?

(2)引生学生分组做实验:

先准备半杯热开水,再把一块冷玻璃放在杯口,观察玻璃上是否有水珠。

(3)引生汇报观察结果:

是否有水珠?

想一想杯口玻璃上水珠是哪里来的?

(4)请将玻璃平拿举起,然后斜侧立起,观察到什么了?

这就是下雨。

(5)问:

雨是怎么形成的?

(6)小结:

当小冰晶穿过暖和的空气层时,会融化成雨水落下来,这就是下雨;如果空气低于0℃,就会下雪;如果夏天高空中凝结成的大冰晶穿过暖和的空气层时没有被融化,落下来的就是冰雹了。

2.造霜实验,探寻霜的成因。

(1)引生学生分组做实验,提出要求:

先把碎冰倒进干燥的椰奶易拉罐(或玻璃杯),

学生活动

学生读题。

思考问题。

学生分组做实验。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思考问题。

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了解小结内容。

学生谈谈霜是什么,在什么温度下出现。

水结成冰地条件是什么

课时计划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罐内放入一支试管,在试管和罐内各放一支温度计,在碎冰中加入盐,在罐底下放一块湿毛巾。

观察:

罐外是否有霜出现?

试管里的水结冰时,温度是多少?

(2)小结: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罐壁而凝结成小水珠(露珠),壁外温度降到零度以下便结成细小的冰粒,即为霜。

3.造雾实验,探寻雾的成因。

(1)雾,大家也见过,你知道雾是怎么形成的吗?

(2)学生分组做实验:

准备半杯不冒热气的温水,把一支冰棒或一块冰放在杯口,观察出现的现象。

(3)小结:

雾是悬浮于近地面层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多春秋季出现。

雾分辐射雾和平流雾。

三拓展延伸

水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多姿的形态?

四总结归纳

概括地说,雨、霜、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降温而凝结形成的。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

你发现了霜了吗?

试管里的水结冰时,温度是多少?

罐内温度计是多少度?

小组汇报

进一步认识水蒸气的凝结现象,了解雾的成因。

小组讨论:

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小组汇报。

小组讨论:

雾是怎么形成的?

小组汇报。

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先说一说。

板书设计:

5水在加热冷却后

模拟雨、霜、雾

蒸发现象雨:

凝结

霜:

凝华

雾:

蒸发

课后作业:

(1)课上延展(观察、实验、归纳、总结)

(2)课前准备(查找资料、收集信息)

网上查一查关于雨的形成。

课题

5水在加热冷却后

教时

8/215

学习目标

1.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2.能够通过对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

3.能够设计并完成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

4.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学习

重点

能够通过对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

教学

准备

玻璃杯、冰块、盘子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一复习导入

1提问:

云、雾、雨、露、霜、雪都是怎样凝结成的?

那么空气中的水是从哪儿来的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空气中水的来源,认识水的蒸发现象

看图片,讨论:

(1)衣服上的水跑到哪里去了?

(2)太阳照射水面,水会怎么样?

天空中的云是怎么来的?

(3)阅读资料,认识蒸发和凝结现象。

3.小结:

空气中的水是从哪儿来的呢?

(二)探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猜测:

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引生汇报实验情况:

(1)实验要求:

往两只大小不同的盘子里倒同样多的水,放在阳光下晒,观察水的变化。

(2)引生汇报实验情况:

水有什么变化?

哪个盘子里的水最先蒸发完?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与蒸发面积大小有关、与周围温度有关、等。

(3)小结:

蒸发的快慢与蒸发面积大小有关、与周围温度有关、等。

学生活动

学生举手回答。

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情境。

学生看图讨论。

学生阅读思考。

举手回答。

汇报实验情况。

继续汇报实验情况。

学生认识到蒸发快慢与蒸发面积有关。

课时计划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3.对比实验:

(1)实验要求:

在黑板上用水图出两块同样面积的水迹,用扇子扇其中的一块,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讨论:

为什么扇扇子的干得快?

这个实验说明蒸发快慢还与什么有关?

(3)小结:

这个实验说明蒸发快慢还与空气流通程度(即风的速度)有关。

(三)认识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大自然中的循环

1、分组探究:

水有哪几种基本形态?

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互相转化?

2.为什么年年下雨,雨水却总是降不完?

3.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

4.小结:

自然界中的水呈液态、气态、固态,三种形态的水会发生不断地循环转化现象。

三拓展延伸

自然界中的水呈哪三种形态?

水是怎样循环转化的?

四总结归纳

与蒸发面积大小有关、与周围温度有关、与空气流通程度。

学生活动

汇报结果。

小组讨论:

学生认识空气的流动可以加快蒸发。

汇报讨论结果

与蒸发面积大小有关、与周围温度有关、与空气流通程度。

按要求分组讨论、交流。

汇报讨论结果,听师小结。

学生举手说一说。

听师小结了解内容。

板书设计:

5水在加热冷却后

水的蒸发快慢:

面积

空气流动

温度

课后作业:

(1)课上延展(观察、实验、归纳、总结)

(2)课前准备(查找资料、收集信息)

画出水三种形态循环图。

课题

单元检测

教时

9/216

学习目标

通过测试,进一步检测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学习

重点

教学

准备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一填空。

1.___温度计___可以准确的测出物体的温度。

2._____传导___、____对流____、____辐射____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3.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__膨胀____;冷却时,体积会_收缩_____,这种现象叫做_热胀冷缩______。

4.蒸发的快慢与____蒸发面积的大小____、___空气的流动____及____温度____有关。

5.热总是从____高温____处向___低温____处传递

6、腊受热会熔化成___液_____体,冷却后又会凝结成___固____体。

7、液态的水受热后会变成气体形态的___水蒸气____,这种现象叫____蒸发___。

8、水蒸气遇____冷___后,又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___凝结____。

9、同一种物质,表面颜色深得比表面颜色浅的吸热___快___,散热___快___

二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水蒸气是白色的气体.()

2.云、雾、雨、雪、霜都是空气中的水凝结成的.()

学生活动

课时计划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3.夏天,自行车胎的气不要打得太足,以免热胀爆胎。

(√)

4.水在海洋、天空、陆地之间循环运动,永不停息.()

5.云就是水蒸气组成的()

6.全地球上的河水,日夜不停地流入海洋,迟早有一天,海洋会溢出来.()

1.冬季,有时水缸、自来水管会被冻裂,这是因为()

(1)水缸或自来水管里的水结冰时,体积膨胀,把水缸或自来水管胀破了

(2)水缸里的水结冰时都凝聚到一起了,这样把水缸或自来水管冻裂了

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的规律是:

()

(1)先快后慢

(2)先慢后快(3)均匀下降

2、深色物体升温(),降温();浅色物体升温(),降温()。

(1)快

(2)慢

3造霜时加入冰和盐是为了使温度降到()。

(1)0℃

(2)0℃以上(3)0℃以下

4铁球加热后,体积会()

(1)变大

(2)变小

三问答题。

为什么海水和海边沙滩的温度不一样?

学生活动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课上延展(观察、实验、归纳、总结)

(2)课前准备(查找资料、收集信息)

课题

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

1声音的产生

教时

1/317

学习目标

1.能用扩散性思维设计出各种制造声音的方法。

2.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抽象概括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学习

重点

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

准备

尺子、小鼓、绿豆、鼓槌、干净的透明瓶子、细盐、钹、保鲜袋。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

1.在我们周围,声音无处不在。

你都听过哪些声音呢?

这些声音都表示什么意思?

(声音可以表达信息)

2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

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板书)

二探究新知

(一)研究声音的产生:

振动产生声音。

首先让我们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1实验一:

一只手压住尺子,另一只手弹拨。

看尺子会怎样?

(1)分组实验,有什么发现?

(2)小组讨论探究:

尺子为什么会发声?

(3)汇报探究结果。

(4)小结:

尺子振动,发出声音。

2实验二:

鼓面上放些豆子,敲击鼓面。

有什么发现?

(有声音、豆子抖动)

(1)分组实验,有什么发现?

(2)小组讨论探究:

鼓为什么会发声?

你怎么发现鼓面在振动的?

(3)汇报探究结果。

(4)小结:

鼓面振动,发出声音。

实验三:

空瓶里放些细盐,吹瓶口。

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后举手说一说。

学生齐读课题。

学生明确要求。

学生分组实验,然后小组讨论探究。

汇报探究结果。

学生明确要求。

学生分组实验,然后小组讨论探究。

汇报探究结果。

学生明确要求。

课时计划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强调:

手感到瓶壁振动、瓶内细盐跳动代表空气振动。

(1)有什么发现?

(2)小结:

细盐振动,发出声音。

教师点拨:

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

实验四:

用手摸喉部,发“啊……”的声音。

终止发声后,你感觉有什么变化?

(1)有什么发现?

这组对比实验说明什么?

(声带振动产生声音,声带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小结:

振动产生声音;停止振动,声音消失。

实验五:

敲击音钹,然后轻轻按住,你有什么发现?

为什么声音会停止?

(1)你有什么发现?

为什么声音会停止?

(2)小结:

振动产生声音;停止振动,声音消失,这从反面证明:

振动产生声音。

三拓展延伸

揭示生活中你听到的声音是由什么振动产生的?

四归纳总结

那,什么叫振动呢?

物体快速地来回做的运动就叫做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

学生活动

分组实验,讨论探究。

汇报探究结果。

分组实验,汇报探究结果。

分组实验,汇报探究结果。

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听师总结本课内容。

板书设计: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方法:

看 摸 画 说

课后作业:

(1)课上延展(观察、实验、归纳、总结)

(2)课前准备(查找资料、收集信息)

物体发出声音,与什么有关?

课题

2声音的传播

教时

2/318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2.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

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

3.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学习

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通过物质传播的。

教学

准备

烧瓶、小铃、水、酒精灯、胶塞、弯玻璃管、乳胶管、皮管夹等。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提醒学生将前后听到的音量进行对比。

先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

2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

(板书)

二探究新知

(一)活动一:

发现沙子、水和空气能传播声音

1进行实验。

2隔着沙子、水和空气,倾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

(要求学生能按照教材的建议执行好实验方案)

注意认真观察实验过程中发现的任何一种现象,最好把它记录下来。

4.讨论交流:

①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效果最好?

哪个最不容易听到声音?

②坐正身体听和把耳朵直接贴在桌面上听,哪个效果更好?

小结:

声音能通过空气、液体、固体传播。

活动二:

游戏——打土电话游戏方法:

1教师通过打土电话,轻声告诉接听土电话的学生一些话,让全班同学猜老师所说的话。

2谈话:

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你耳朵里的?

讨论:

为什么棉线不拉直,土电话就不能工作?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听声音。

齐读课题。

学生进行实验。

做好实验记录。

学生讨论交流。

汇报交流结果:

(1)隔着空气、水和沙土都可以听到声音;

(2)有袋子比没有袋子听声音效果好;

(3)隔着沙和水听声音效果较好;

(4)隔着空气听到声音比较小。

学生讨论、交流情况。

课时计划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3.师生小结。

(二)自主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向

1.讲述:

设计一个研究声音传播方向的实验。

2.实验的途径提示:

(1)研究桌子、墙壁等固体物质中声音的传播方向。

(2)研究水等液体物质中声音的传播方向。

(3)研究空气等气体物质中声音的传播方向。

3教师了解并指导、帮助各小组确定活动内容及方法。

4小结:

固体、液体、空气都能传播声音。

声音会传到四面八方。

三课后延伸

(1)出示33页图片。

(伏地听声)

(2)提问:

这个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3)提问:

空气也可以传播声音,站着也可以听到啊。

(4)学生思考后回答:

声音在地里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快。

(5)教师演示课件,成语故事——伏罂而听。

四归纳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活动

学生明确实验内容、途径。

分组实验,把研究报告写在活动记录上。

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看图,思考问题。

学生回答:

因为土地可以传播声音,他能听到远处的声音。

看课件。

学生举手说一说。

回顾所学内容。

板书设计:

2声音的传播

空气

声音是通过液体传播的

固体

声音的传播方向:

向四面八方

 

课后作业:

(1)课上延展(观察、实验、归纳、总结)

(2)课前准备(查找资料、收集信息)

声音在什么环境中传播的快?

在什么环境中传播的慢?

课题

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时

3/319

学习目标

1、能从纸屏上小球跳动的实验推测人是怎样感觉到声音的。

2、了解人耳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知道什么叫噪声及其危害,知道如何保护耳朵。

4、有保护听力的意识和措施。

学习

重点

了解耳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正确区分噪声和非噪声。

教学

准备

塑料泡沫小球、纸屏、小鼓、鼓槌;耳朵的模型。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一复习导入

1声音是通过什么介质传播的?

2师: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人耳朵的学习,认识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板书)

二探究新知

(一)1提出问题:

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2、猜想与假设:

大家猜想一样,人耳要想能感受声波的振动,它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呢?

3让同学们每人吹一个气球,双手捧起,然后老师在讲台前用较低沉的声音大声说话,学生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4人耳中要有一个能接收声音的“膜”。

老师通过幻灯片讲解人耳的结构,及声音是如何被我们感知的。

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声音传递的路径是:

声源→耳廊→外耳道→鼓膜→听小骨→

耳蜗→听神经

5小结:

声波通过空气振动传过来,引起耳鼓膜振动。

耳朵里鼓膜振动的原理和纸屏振动的原理是一样的。

(二)尝试用骨传导听声音

方法1、用音叉听声音1将敲响的音叉放在耳朵附近,听音叉的声音。

学生活动

学生举手回答。

学生齐读课题。

学生明确问题。

猜一猜。

学生按要求做一做。

同桌互相说一说感受。

认真看幻灯片,了解人耳的结构。

听师讲解,体会。

认真听小结,了解内容。

学生按要求去做。

课时计划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方法2、用笔杆听声音

(1)先咬住笔杆的一端,用手指弹击他的另一端,感受声音的大小。

(2)将牙松开,仍用指弹击笔杆的另一端,这时再感受声音,两次的声音一样吗?

方法3、用录音机录下一个学生的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