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效课堂教学几种现象的分析解读.docx
《关于高效课堂教学几种现象的分析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高效课堂教学几种现象的分析解读.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高效课堂教学几种现象的分析解读
关于高效课堂教学几种现象的分析解读
张银鹰2012-9-21
课堂是学校的心脏,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关键在课堂教学,而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是当务之急,高效的课堂取决于高效的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老话题,但是如何从新的视角去观察、指导以及评价却是一个新问题,也是校本研究的主课题。
因此,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研究如何全面审视课堂教学行为以及如何构建系统有效的教学行为体系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下面探讨一下目前高效课堂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现象,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思路,欢迎大家指正。
现象一:
小组学习中的合作学习
合作交流学习是学生个体打破独自学习的习惯,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的有效方式。
也是高效课堂倡导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它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认为只要学生坐在一起就是合作学习,期间没有任何合作学习的过程。
有些时候纯粹是为了合作而合作;有时候当学生还没有进入探究状态时,教师就叫学生迅速合作;有时候当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时,教师突然叫停……常常成为高效课堂的装饰性教育,学生则成为教师运用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的道具。
行为策略:
①增强合作交流学习的意识。
教师要认清合作交流学习的必要性。
合作交流学习对改善课堂气氛和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学生来说,应用合作交流学习,可以从同伴中迅速得到高质量的帮扶,缩短了反馈和矫正的时间,也就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完成学习任务。
②把握合作交流学习的契机。
合作交流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强迫,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合作交流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交流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等等,一般出现下列情况时可运用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
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二是遇到大家都期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易或不能解决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③抓好合作交流学习的建设。
“让每一位学生都学得好”,其内涵之一就是关怀每一个学生,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占大多数的班级上课,合作交流学习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在班级里通过合作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学习,他们的学习才可能有持续的进步。
要实现合理高效的合作交流学习,还必须讲究合作策略:
首先,要选择好小组长,一般是将悟性好且有责任心的同学分到各组担任组长,每组6-8人,尽量做到“异组同质”。
其次,对学习最差的几个学生酌情对待。
第三,在组织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中随时注意他们的动向,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引导他们学会听取意见,接受好的方法。
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老师要及时给与表扬和鼓励。
现象二:
自主学习的教师定位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自主学习就是为学生获得终生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打下基础的。
”它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在学习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
行为策略:
1、学生自学的过程,教师要全程参与,要对学生的自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组织和调控,要让学生从自学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知识产生的过程,收获这个过程中的非知识元素,这样有利于锻炼思维、培养兴趣,促进可持续学习。
2、在自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体验疑惑的痛苦与顿悟的愉悦的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学。
经过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有实质性的发展。
所以在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注意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的知识起点组织、指导学生学习。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①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自学潜能。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
故意设置悬念,能够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能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②学生利用“引导发现法”自学新知识。
让学生提前完成练习,首先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利用“引导发现法”学习新知识,再让学生利用“引导发现法”自学新知识。
③讲课当中仍要发挥自学作用。
学生通过预习,仍然有弄不懂的地方,这时在他们的头脑中,就会产生一种请老师帮助尽快把它弄懂的心愿。
老师讲解这部分知识时,在他们的大脑皮层上就会出现一个“定向兴奋中心”,他们就会聚精会神听讲,开动脑筋思考,这时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就有了共同的基础和统一的目标。
所谓老师讲解,并非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法,仍要发挥学生的自学作用。
④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培养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这是进行自学的一个好习惯,它的好处是可以使学习克服学生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初始阶段,教师要向学生布置预习提纲或导学案,提出思考题和提示自学重点。
现象三:
学习交流中的展示方式
一般情况下,学习成果展示是在教师指导下,首先进行小组展示,交流预习成果,在小组讨论中,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积极地投入,除了接受信息外,更多的是带着怀疑的心态去思考,其反应除了听之外,更多地是赞许、补充、质疑。
然后是全班性的展示,全班性的展示要展示“普遍”问题,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一般主张由学习较弱的学生多展示,对展示的内容教师要学会取舍,太难和太易的都不作为展示内容。
展示过程教师要敢于“利用”学生,实现学生自身能力差异的资源共享。
由于学生的差异性永远都存在,教师的集中讲解不可能照顾全部学生,因此,充分利用优生资源,变一个老师为多个老师,实现生生互帮、互助,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策略。
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虽然每个学生的学习深度各不相同,但是通过发言,每个人把最美丽的一面展示出来,日积月累,自信心也得到培养。
现象四:
当堂训练中的检测形式
“当堂训练”是指运用所学知识,当堂完成作业,其目的有二:
一是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教学目标,做到“堂堂清”。
二是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堂训练是保证学习目标达成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做到:
①要保证训练时间不少于10—15分钟,让学生能在做题的实践中,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②要注意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所以教师务必精心设计习题,要出有价值、高质量的题,不要粗制滥造的题。
③要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作业要低起点,多层次,根据学情,把作业分为“必做题、选作题和思考题”,重点出好必做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
④要指导学生做题方法,先复习再做题,死记活用。
在做作业之前要再看一遍例题,先消化理解所学的内容。
不要一拿过作业本就做,这样往往容易出错。
⑤要强调学生当堂独立完成。
教师不辅导学生,不干扰学生,确保学生聚精会神地做作业,如有错误,待课外辅导。
做作业如同考试,限时当堂独立完成,就很好的保证了学生能及时练习,独立练习,快节奏练习,解决了学生因课下做作业时自觉性差,随意性大而导致的抄袭作业或不做作业等问题。
⑥课堂作业要有代表性,适度和适量,确保能在下课之前完成。
⑦要强调学生纠错。
有题必做,有错必纠。
教师批改以后的作业,学生如果做错了,必须更正,要指导学生认真分析查找原因,及时更正错误。
学习既是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补漏改错、融会贯通的过程。
教师和学生都要建立一个“错题集”,每次作业(含测试和考试)之后,将其中做错的题目及时记录下来,这些就是知识的漏洞。
教师既要重视这些错题,从中找出教学难点和规律,又要督促学生经常看看这些错题,反复练习,时间长了,漏洞就会补上。
⑧要注意矫正学生的坐姿和规范书写,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现象五:
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民主
课程改革实践以来,我们的课堂发生了一些变化,课堂形式从沉闷封闭走向了快乐开放,教师团队从激烈竞争走向了双赢合作,师生交流从反对话走向了心灵对话。
高效课堂必是重视民主,体现民主的课堂。
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民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生大于等于师,做民主的朋友。
新课程理念中有一句话:
“教师要做学生的伴游,而不仅仅是导游。
”无论在我们的课堂上,还是在平时的思想教育上,教师都应创立一个民主的环境,怀着民主理念与孩子们一起分享成长的快乐。
2、解读把握教材,做民主的保障。
只有在深入解读教材,全面考虑设计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拥有民主的保障,给学生一个自由飞翔的知识空间。
3、谨记所设疑问,做民主有心人。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意外提出一些自己不理解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有些教师会时刻关注,留意;而有些教师则会敷衍,带过算数。
而这样的差别就是“民主”的差别。
4、尊重学生情感,做民主倾听者。
教师在要求学生学会听,认真听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先成为一个倾听者。
教师应耐心并用心地听孩子说的每个句子,每个词语,每个字,给孩子的情感一个回应,任何人都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发言有个情感的回赠。
让学生明白,我们是被老师关注着的,爱护着的。
现象六:
集体备课中的研讨方式
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实现资源共享的一种重要形式。
围绕课堂教学,通过集体参与,共同讨论,互相启发,彼此交流,集思广益,有利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较好地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进行教学研究和讨论,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整体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
集体备课是各学科组要开展的常规教学活动。
各学科集体备课事先确定主备人,主备人超前一周按课时准备好说课提纲,集体备课时,结合主备人说课内容,备课组成员研讨教与学的最优化方法,形成集体备课的教案。
个人备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切合教学实际的个性化教案。
下次集体备课时,首先反思得失,然后再修订教学方案,更新教案内容。
集体备课中,重要的是组长要组织教师认真开展研讨活动,研讨既要认真地研究教材,更要侧重于研究学生,要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教案设计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条件,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通过集体备课,教师要达到以下目标:
(1)落实基点。
落实本课的基本知识点、基本技能训练点及其与思想教育的基本结合点,明确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点以及学法指导点和科学方法训练点;
(2)突出重点。
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知识和能力要求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点;(3)突破难点。
明确课堂教学中的知识难点、能力训练难点,有突破难点的措施和方法;(4)巧析异点。
明确本节课中的知识点与以前或与其它学科的知识点间的联系与区别;(5)激发疑点。
提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适当的设疑;(6)体现特点。
能够体现本节课的特点,反映了学生特点和教师的教学特色。
以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的要求。
现象七:
教研活动中的评课形式
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
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
具体地说:
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我们经常看到,老师在一起评课说某某老师上课的一大堆优点,而说到这节课的建议和不足时就没有话了。
由于评课者站的角度不同,所以观点也不能一样,泛泛听,泛泛评,评完之后没有什么实际效果。
也没有解决什么具体的实际问题,往往是甲老师出现的问题又在乙老师课堂上出现。
评课首先要明确评课的视角。
把握有效评课的视角,就是要体现出层次性,不同的人——骨干教师,侧重教学思想、教学特色、教学艺术、教材处理的独创性的分析总结;胜任教学的教师,重在课堂结构和教法的改革、学习方式的指导、教材内容的优化组合、先进课改经验的推广运用;有待提高的教师,重在教学目标是否明确、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教学程序是否清晰、教学方法是否得当以及教学基本功的评析。
不同的课——实验课、示范课,突出一个“研”字,集思广益,抓住突破点、成功点、闪光点;评优课,突出一个“严”字,体现选拔功能。
有待改进的课,突出一个“扶”字,引导理性反思,诊断问题,寻求改进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其次要明确评课的标准。
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初步的意义是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学生活动要关注:
(1)学生动起来了没有?
(关注少数与全体的效应)
(2)是不是自主地动起来了?
(关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3)是内心里动起来了?
还是表面动起来了?
(关注思维与精神领域)
教学效益方面要关注:
(1)教学资源优质利用
(2)教学潜能有效开发(3)实践过程有机展开。
最后,要聚焦评课的内容。
听课者每人带着不同的目标和观测点进教室听课,评课时,每人就自己的观测点和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说。
然后教研组将评说内容重点聚焦到课堂教学某一个方面,再组织听课教师进行讨论,形成优化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策略,让大家去分享、去实施。
现象八: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活动是以问题而展开的。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学离不开问题的设计。
但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多为事实性问题,预设性问题多、生成性问题少,共性问题关注多、个性问题关注少,优秀群体的问题关心多、弱势群体的问题关心少。
问题的设计是一门艺术,提问应该在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能动的思考行为之间拉起纽带,它应该是将教师要讲授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想学习的内容的契机。
必须教的东西不能直接讲授,必须将其转化为学生想学的东西,这才是发问的本质。
课堂教学基本环节的问题设计,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班情、学情,精心构建问题链,让问题驱动教学,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度化。
问题的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问题”设计的趣味性(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②“问题”设计的启发性(利于思考,富于启迪)。
③“问题”设计的导向性(强化“双基”,突出重难点)。
④“问题”设计的层次性(铺设“阶梯”,逐步深入)。
⑤“问题”设计的创新性(强化思维,求异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