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第八章 上肢数字X线体位设计与影像质量评价.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198656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08第八章 上肢数字X线体位设计与影像质量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08第八章 上肢数字X线体位设计与影像质量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08第八章 上肢数字X线体位设计与影像质量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08第八章 上肢数字X线体位设计与影像质量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08第八章 上肢数字X线体位设计与影像质量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8第八章 上肢数字X线体位设计与影像质量评价.docx

《08第八章 上肢数字X线体位设计与影像质量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8第八章 上肢数字X线体位设计与影像质量评价.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8第八章 上肢数字X线体位设计与影像质量评价.docx

08第八章上肢数字X线体位设计与影像质量评价

第八章上肢CRDR体位设计与影像质量评价

第一节上肢CRDR体位设计的体表定位标志与注意事项

一、上肢体表定位标志

二、上肢CRDR体位设计注意事项

1、长骨DR体位设计中,必须包括上下两个关节,或邻近一端的关节,以便观察其解剖位置,常规为正侧位。

2、一张胶片上同时摄取两个位置时,肢体同一端应放在胶片的同一端,以利诊断。

3、长骨DR体位设计时,其长轴应与X线胶片长轴平行。

4、四肢DR体位设计的焦片距,一般采用75~100cm,无屏摄影时应采用近距离。

5、在一张胶片上同时摄取两个位置时,不曝光的一侧用铅皮遮盖。

6、在检查骨与关节时,胶片必须包括周围的软组织。

7、对一侧病变有疑问时,可摄对侧片,以便比较。

对婴儿的骨关节摄影一般需两侧同时摄影,以便鉴别诊断。

8、四肢DR体位设计一般不采用滤线器,增生性病变、肿瘤、髂关节应加滤线栅。

9、根据检查部位大小,适当缩小照射野。

10、各体位摄影尽量保持其正常的解剖形态,减少变形。

11、对于重症患者,在不影响摄片质量情况下尽量减少搬动。

12、X线标记应准确无误,位置准确。

必要时在体表加金属标注。

13、探测器表面黄标记放置应固定于某一侧。

第二节上肢CRDR体位设计与影像质量评价

一、锁骨

(一)体位设计

1、锁骨后前位

用途:

观察锁骨正位影像。

体位设计相关解剖:

体位设计要点:

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或站于摄影器前,背向球管,被检侧锁骨中点对台面或探测器中线。

头部转向对侧,使锁骨与台面靠紧。

手臂内转,手掌向上。

肩部下垂,使肩部与胸锁关节相平,将锁骨中点对探测器中心。

中心线:

对准肩胛骨上角,与探测器垂直。

曝光技术:

80kV,20mAs,100cm,滤线器(+)。

标准影像显示:

锁骨、肋骨、肱骨后前位影像。

临床应用:

2、锁骨轴位

用途:

观察锁骨上下位情况。

体位设计相关解剖:

体位设计要点:

患者仰卧摄影台上,肩背部略垫高,头转向对侧,患肢下垂。

探测器横立肩上,略向后倾30°角,探测器内缘紧贴颈部,背面用沙袋支持,尽量包括锁骨全部。

中心线:

与水平线呈向下20~30°角,经锁骨中点射入探测器。

曝光技术:

80kV,20mAs,100cm,滤线器(+)。

标准影像显示:

为锁骨轴位像,内2/3向上(前)弯曲,锁骨的前、后面皮质呈切线位。

临床应用:

(二)影像质量评价标准(5分制扣分,得分≥4.5为甲级片;<4.5分,≥4分,为乙级片;<4分,丙级片)

二、肩胛骨

(一)体位设计

1、肩胛骨前后位

用途:

概括观察肩胛骨的形态和骨质结构。

体位设计相关解剖:

体位设计要点:

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肩胛骨对台面中线。

然后将对侧肩部用沙袋垫高,头部转向被检侧,使肩胛骨紧靠台面。

被检侧上臂外展,与躯干成90°角,以减少肩胛骨与肋骨的重叠。

手掌向上,腕部放沙袋固定。

探测器上缘超出肩部,下缘包括肩胛骨下角。

中心线:

对准喙突下方4~5cm处,与探测器垂直。

曝光技术:

75kV,15mAs,100cm,滤线器(+)。

标准影像显示:

临床应用:

肩胛骨、肩关节和部分肋骨的前后位影像,但肩胛骨与肋骨有较多的重叠。

2、肩胛骨侧位

用途:

概括观察肩胛骨前面(肋骨面)的切线位像及胸廓后面的肋骨群。

体位设计相关解剖:

体位设计要点:

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或站立于摄片架前,被检测肩胛骨对台面中线。

对侧肩部和上肢抬高,肘和膝关节都弯曲,用以支撑身体。

被检侧上肢高举过头,头枕于上臂上。

然后转动身体,被检测肩部紧靠台面;使肩胛骨内外缘联线与台面中线垂直。

探测器上缘超出肩部,下缘包括肩胛骨下角。

中心线:

对准肩胛骨内缘中点,与探测器垂直。

曝光技术:

80kV,20mAs,100cm,滤线器(+)。

标准影像显示:

肩胛骨呈侧位像,不与其他组织重叠,部分肱骨、锁骨及肋骨也可显示。

临床应用:

(二)影像质量评价标准(5分制扣分,得分≥4.5为甲级片;<4.5分,≥4分,为乙级片;<4分,丙级片)

三、肩关节

(一)体位设计

1、肩关节前后位

用途:

观察肩关节诸骨的正位投影形态,特别是肱骨头与关节盂的关节间隙。

体位设计相关解剖:

体位设计要点:

1、肩部自然下垂,不应抬肩;

2、中心线应垂直通过喙突;

3、为使肩关节无肱骨头重叠呈切线显示,应取150斜位。

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肩胛骨喙突对台面中线,然后将对侧的肩部和髋部用沙袋或枕头稍垫高,头部转向被检侧,使被检侧肩部紧靠台面。

被检侧手可伸直,手掌向上。

探测器上缘超出肩部,外缘超出上臂,或将喙突对探测器中心,前臂处放一沙袋固定。

中心线:

对准喙突,垂直射入。

曝光技术:

75kV,15mAs,100cm,滤线器(+)。

标准影像显示:

1、肱骨头与肩胛盂有1/3呈“纺锤状”重叠面;

2、肱骨头与肩峰分离约4mm,不应重叠,肱骨大结节显示;

3、肩峰与锁骨远端相邻形成约2-5mm的肩锁关节面。

肩关节、肱骨上1/3和肩胛骨及临近锁骨的正位影像。

临床应用:

2、肩关节轴位

用途:

观察肱骨头与关节盂的轴位情况。

体位设计相关解剖:

体位设计要点:

被检者仰卧摄影台上,患侧上臂外展与肩齐,肩背部垫高约5cm,头向对侧扭转,探测器横向直立肩上,肩峰部对探测器中心。

中心线:

在被检侧从足向头水平投射,向内倾斜约10°角,经腋窝皱褶射入探测器。

曝光技术:

80kV,20mAs,100cm,滤线器?

(+)。

标准影像显示:

为肩关节轴位像,肱骨头喙突后、肩峰前与关节盂构成肩关节,肩锁关节重叠肱骨头上,肱骨小结节向前,大结节与肱骨头相重叠。

临床应用:

(二)影像质量评价标准(5分制扣分,得分≥4.5为甲级片;<4.5分,≥4分,为乙级片;<4分,丙级片)

1、布局与对称性:

(1)对称性:

长骨的长轴应与照片长轴平行,偏离1cm以上扣0.5分。

(2)左右布局:

肱骨长轴在照片中外1/3的交界线上,偏离1cm以上扣0.5分,偏离2cm以上扣1分。

(3)上下布局:

肩关节面中心在照片中、上1/3交界线上,偏离1cm以上扣0.5分,偏离2cm以上扣1分。

2、局部定位:

被照侧手臂靠近躯体,掌心向前,关节面清晰显示,否则扣0.5分。

四、肱骨

(一)体位设计

1、肱骨前后位

用途:

概括观察肱骨骨质结构、关节形态和软组织情况。

体位设计相关解剖:

体位设计要点:

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手臂伸直稍外展,手掌向上。

对侧肩部用沙袋垫高,使被检侧上臂容易紧靠探测器。

探测器上缘包括肩关节,下缘包括肘关节。

如病变局限于一端,可包括邻近一端关节。

探测器长轴与肱骨平行,前臂处放一沙袋固定。

中心线:

对准肱骨中点,与探测器垂直。

曝光技术:

75kV,4mAs,75cm,滤线器(-)。

标准影像显示:

肱骨前后位影像。

临床应用:

2、肱骨侧位

用途:

概括观察肱骨侧位形态、骨质结构和软组织影像,与正位同为常规位置。

体位设计相关解剖:

体位设计要点:

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对侧肩部用沙袋垫高,被检侧上行紧靠探测器。

手臂与躯干分开,肘关节弯曲,前臂内旋,使肱骨内上髁与外上髁相互重叠,成侧位姿势。

探测器上缘包括肩关节,下缘包括肘关节。

如病变局限于一端,包括邻近一侧的关节。

探测器长轴与肱骨干平行,前臂处放沙袋固定。

中心线:

对准肱骨中点,与探测器垂直。

曝光技术:

75kV,4mAs,75cm,滤线器。

标准影像显示:

肱骨侧位影像。

临床应用:

3、肱骨近端侧位(穿胸位)

用途:

被检侧上臂不能活动时,观察肱骨的头、颈、骨干的形态。

体位设计相关解剖:

体位设计要点:

被检者患肢外侧靠近持片架上的探测器,对侧上臂上举,以前臂与手环抱于头上,尽量使对侧肩部上移。

被检侧尽量下垂,使肱骨外科颈部对探测器中心。

中心线:

水平方向通过对侧腋下,经胸腔及被检侧外科颈部射入探测器。

曝光技术:

85kV,40mAs,150cm,滤线器。

标准影像显示:

为肱骨近端侧位像,投影于胸椎和胸骨之间,有肺纹理与肋骨影像与之相重叠。

临床应用:

(二)影像质量评价标准(5分制扣分,得分≥4.5为甲级片;<4.5分,≥4分,为乙级片;<4分,丙级片)

五、肘关节

(一)体位设计

1、肘关节前后位

用途:

概括观察肘关节正位投影形态和骨质情况。

体位设计相关解剖:

体位设计要点:

1、前臂伸直掌心向上,上臂与前臂在同一平面放置;

2、中心线垂直肱骨内外髁中点下约1cm。

被检者侧身坐于摄影台一端,患侧上臂侧向抬高,前臂伸直,背侧向下平放探测器上(与侧位同摄一张片时,用含铅橡皮遮挡另一部分)。

肘关节放置在探测器中点,下端包括腕关节。

中心线:

对准肘关节,与探测器垂直。

曝光技术:

75kV,6mAs,75cm,滤线器(-)。

标准影像显示:

1、关节间隙呈“一”字样阴影,肱桡关节面无骨性重叠;

2、肱尺关节面有尺骨鹰嘴重叠但关节间隙仍清晰;

3、桡骨粗隆少许与尺骨重叠,尺绕关节间隙界线不清晰;

4、肱骨纵轴线与尺骨纵轴线在外方构成1650-1700(女多为1650,男多为1700)

临床应用:

尺、桡骨近端及肱骨远端,肘关节前后位影像。

2、肘关节侧位

用途:

观察肘关节诸骨及关节的侧位骨质、形态,如桡骨头与肱骨小头的关系,尺骨半月切迹,鹰嘴、喙突与肱骨的关系。

体位设计相关解剖:

体位设计要点:

1、前臂与上臂呈900弯曲,且在同一平面放置;

2、掌呈半握拳,腕、肘关节呈侧位;

3、中心线垂直肱骨外上髁。

患者在摄影台旁侧坐,肘部弯曲成直角。

手掌侧立,拇指向上。

肩部放低,与肘关节相平。

前臂用沙袋固定。

肘关节放在探测器中点,呈90°角。

中心线:

对准肘关节,与探测器垂直。

曝光技术:

75kV,4mAs,75cm,滤线器(-)。

标准影像显示:

1、肱骨内外髁重叠构成圆形致密影;

2、鹰嘴呈切线投影,肘关节间隙呈半圆形透亮影;

3、桡骨头与尺骨喙突呈“△”形重叠。

尺、桡骨上端及肱骨下端,肘关节侧位影像。

临床应用:

3、肘部轴位

用途:

观察尺神经沟的切线位、鹰嘴的轴位。

体位设计相关解剖:

体位设计要点:

被检侧上臂抬高,置摄影台探测器上,与肩水平,极度屈肘,使手指掌面达肩,两髁连线呈水平,置探测器中心。

中心线:

经鹰嘴突下方5cm处垂直射入探测器;X线管向肩部倾斜30°角,经鹰嘴与内髁间射入。

曝光技术:

75kV,4mAs,75cm,滤线器(-)。

标准影像显示:

鹰嘴轴位像:

尺骨鹰嘴突出于肱骨髁下方,尺神经沟的前缘及垂直面显示在鹰嘴突的内方,为一微凹的切线像。

尺神经沟像:

尺骨鹰嘴突与肱骨远端有较大的重叠,尺神经沟的凹面较深,为其后方及垂直面的切线影像。

临床应用:

(二)影像质量评价标准(5分制扣分,得分≥4.5为甲级片;<4.5分,≥4分,为乙级片;<4分,丙级片)

1、布局与对称性:

(1)对称性:

长骨的长轴应与照片长轴平行,偏离1cm以上扣0.5分。

(2)左右布局:

关节面中心应在照片的左右中心,偏离1cm以上扣0.5分,偏离2cm以上扣1分。

(3)上下布局:

关节面中心应在照片的上下中心,偏离1cm以上扣0.5分,偏离2cm以上扣1分。

2、局部定位:

肘关节正位关节面不能旋转,侧位弯曲角度为900角,否则扣0.5分。

六、尺桡骨

(一)体位设计

1、尺桡骨前后正位

用途:

概括观察尺、桡骨和前臂软组织的正位投影形态和骨质情况。

体位设计相关解剖:

体位设计要点:

被检者侧身坐于摄影台一端,患侧上臂侧向抬高,前臂伸直,背侧向下平放探测器上(与侧位同摄一张片时,用含铅橡皮遮挡另一部分)。

上端包括肘关节,下端包括腕关节。

中心线:

对准前臂中点,与探测器垂直。

曝光技术:

70kV,3mAs,75cm,滤线器(-)。

标准影像显示:

尺、桡骨全长,腕关节、肘关节前后位影像。

临床应用:

2、尺骨、桡骨侧位

用途:

概括观察尺桡骨及前臂软组织侧位的形态和骨质变化。

体位设计相关解剖:

体位设计要点:

患者在摄影台旁侧坐,肘部弯曲成直角。

前臂摆成侧位,尺侧紧靠探测器,桡侧向上。

肩关节放低,尽量与腕关节和肘关节相平,这样可避免前行移动。

探测器上缘包括肘关节,下缘包括腕关节。

手部放一沙袋固定。

中心线:

对准前臂中点,与探测器垂直。

曝光技术:

75kV,3mAs,75cm,滤线器(-)。

标准影像显示:

临床应用:

尺骨、桡骨、腕关节与/或肘关节的侧位影像。

(二)影像质量评价标准(5分制扣分,得分≥4.5为甲级片;<4.5分,≥4分,为乙级片;<4分,丙级片)

七、腕骨

(一)体位设计

1、腕部尺偏位

用途:

此位置使舟骨的长轴与探测器平行,可获得舟骨正面投影,并避免与其他骨重叠。

体位设计相关解剖:

体位设计要点:

患手掌面向下并向尺侧偏移。

腕部置探测器中心,探测器下垫置远端抬高20°角的盒。

或指骨掌屈,探测器平放。

中心线:

经尺桡骨茎突连线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

石膏固定腕远端不能抬高者,中心线向肘侧倾斜20°角,经舟状骨射入。

曝光技术:

75kV,5mAs,75cm,滤线器(-)。

标准影像显示:

为舟骨长轴展开影像,与其他骨的邻接面显示清晰。

临床应用:

2、腕骨轴位

用途:

观察腕骨掌面情况。

体位设计相关解剖:

体位设计要点:

腕部掌面向下,手掌稍向桡侧偏移,腕部皱褶处对探测器后2/3处:

①使手掌抬起,极度向背侧屈曲,可让被检者自己用对侧手协助牵拉;②被检者背向摄影台站立,上臂向后,手掌平置探测器上,前臂极度向手背屈曲。

中心线:

向肘部倾斜25°~30°角;向指端倾斜25°~30°角。

均经第3掌骨基底部上方2cm处射入探测器。

曝光技术:

75kV,5mAs,75cm,滤线器(-)。

标准影像显示:

腕骨轴位投影呈半月状排列,豌豆骨、大多角骨、钩骨及舟骨的掌面骨质显示清晰,其他部分重叠。

临床应用:

(二)影像质量评价标准(5分制扣分,得分≥4.5为甲级片;<4.5分,≥4分,为乙级片;<4分,丙级片)

八、腕关节

(一)体位设计

1、腕关节后前位

用途:

概括观察腕骨、掌骨近端、尺桡骨远端的骨质、关节及周围软组织情况,多用于腕部外伤。

观察小儿发育情况,需摄取双侧腕部正位。

体位设计相关解剖:

体位设计要点:

1、手指半握拳,使腕关节贴近探测器;

2、中心线垂直通过尺桡骨茎突连线中点。

患者侧坐于摄影台旁,肘部伸直,约成直角。

腕关节放于探测器中心,手半握拳,使腕部掌面靠紧探测器。

前臂放一沙袋固定。

中心线:

对准尺骨和桡骨茎突连线的中点,与探测器垂直。

曝光技术:

70kV,3mAs,75cm,滤线器(-)。

标准影像显示:

1、腕桡关节面清晰,软组织轮廓清晰;

2、腕部诸骨清晰可见;

3、肢体长轴与照片长轴平行。

显示腕骨、掌骨基底部,尺骨及桡骨远端的正位影像,软组织轮廓可分辨,成人各腕骨多有重叠,腕桡关节面清晰。

腕骨出现因年龄而异,形态也不完整,相互间距离较大。

临床应用:

2、腕关节侧位

用途:

对检查腕骨、尺骨和桡骨下端骨折的骨块移位和关节脱位情况很有帮助,尤其对月骨脱位的诊断更有价值。

体位设计相关解剖:

体位设计要点:

1、被检者侧坐,前臂伸直,肘腕关节呈侧位;

2、中心线垂直通过桡骨茎突。

患者在摄影台旁边侧坐,肘部弯曲,约成直角。

手和前臂侧放,将第5掌骨和前臂尺侧紧靠探测器。

尺骨茎突放于探测器中心,前臂处放一沙袋固定。

中心线:

对准桡骨茎突,与探测器垂直。

曝光技术:

75kV,3mAs,75cm,滤线器(-)。

标准影像显示:

1、关节面清晰可见;

2、桡骨、尺骨重叠。

腕骨、掌骨近端和尺桡骨下端的侧位像,但互相重叠。

适用于腕骨、尺骨、桡骨远端的骨折及移位和关节脱位。

临床应用:

(二)影像质量评价标准(5分制扣分,得分≥4.5为甲级片;<4.5分,≥4分,为乙级片;<4分,丙级片)

1、布局与对称性:

参照膝关节

2、局部定位:

正位关节面不能旋转,否则扣0.5分。

九、手指(除拇指)

(一)体位设计

1、第2~5指骨侧位

用途:

观察第2~5指骨侧位影像,与正位片为相互垂直方向的常规片。

体位设计相关解剖:

体位设计要点:

第2、3指侧位,患指伸直,其余4指屈曲,手内旋并外翻,使外侧面贴近探测器。

第4、5指侧位,手指伸直分开,使掌面向上,尽量内旋,使被检指呈侧位,探测器置患指下。

中心线:

经被检手指的外侧垂直射入探测器。

曝光技术:

70kV,2mAs,75cm,滤线器(-)。

标准影像显示:

为被检指的单指或多个指骨侧位影像。

临床应用:

(二)影像质量评价标准(5分制扣分,得分≥4.5为甲级片;<4.5分,≥4分,为乙级片;<4分,丙级片)

十、拇指

(一)体位设计

1、拇指正位

用途:

观察拇指及其关节或软组织的正位影像。

体位设计相关解剖:

体位设计要点:

此位置有两种摆法,掌下正位:

见手侧位片,探测器下垫纱布卷,使拇指保持水平。

掌上正位:

手内旋并外翻至掌面向上(转360°),将拇指背面平置探测器上。

使拇指长轴与探测器长轴一致。

中心线:

对准拇指近端垂直射入探测器。

曝光技术:

70kV,2mAs,75cm,滤线器(-)。

标准影像显示:

为拇指正位影像。

临床应用:

2、拇指侧位

用途:

观察拇指骨质及关节改变,了解拇指软组织异物在掌面或背面深度。

体位设计相关解剖:

体位设计要点:

患手第2~5指屈曲呈半握拳状,手背向上,拇指外侧向下置探测器上。

中心线:

对准拇指近端垂直射入探测器。

曝光技术:

70kV,2mAs,75cm,滤线器(-)。

标准影像显示:

为拇指及第1掌骨侧位影像。

临床应用:

(二)影像质量评价标准(5分制扣分,得分≥4.5为甲级片;<4.5分,≥4分,为乙级片;<4分,丙级片)

十一、手

(一)体位设计

1、手后前位

用途:

概括观察手骨形态、软组织阴影、关节和异物等。

为手的常规片。

体位设计相关解剖:

体位设计要点:

1、被检者侧坐,肘部弯曲成直角;

2、手掌与探测器垂直,手指稍分开;

3、中心线垂直通过第3掌骨头。

患者在摄影台旁侧坐,肘部弯曲成直角。

手掌紧贴探测器。

将第3掌骨头放在探测器中心,各手指稍分开,前臂处放一沙袋固定。

指骨软组织距离探测器边缘2.5cm处。

中心线:

对准第3掌骨头,与探测器垂直。

曝光技术:

70kV,2mAs,75cm,滤线器(-)。

标准影像显示:

1、拇指呈斜位投影,其余手指呈正位投影;

2、骨皮质与骨髓质层次分明,可见软组织轮廓。

为单手及双手的掌下正位影像,显示2~5掌、指骨的正位投影,拇指的掌指骨呈斜位像,腕骨的舟骨为轴位投影,豌豆骨与三角骨重叠,钩骨的钩突与体部重叠,其他骨的邻接面多有重叠,骨皮质与髓质层次分明,软组织轮廓清晰可见。

临床应用:

2、手侧位

用途:

观察手部软组织内异物的位置。

和观察骨折或脱位时的骨块移位情况。

体位设计相关解剖:

体位设计要点:

1、手掌内旋使掌面手背与探测器呈450角;

2、各手指自然分开并稍弯曲,指尖触及探测器台面;

3、中心线垂直通过第3掌骨头。

患者在摄影台旁侧坐,肘部弯曲约成直角。

小指和第5掌骨紧靠探测器,使手掌和探测器垂直。

拇指前伸,前臂处放沙袋固定。

中心线:

对准第2掌骨头,与探测器垂直。

曝光技术:

75kV,2mAs,75cm,滤线器(-)。

标准影像显示:

1、掌骨基底部稍重叠;

2、掌、指骨的前内缘、后外缘呈切线像。

腕骨包括在片内与第2掌骨、第3掌骨、第4掌骨、第5掌指骨呈现侧位第1掌指骨呈正位影像,诸骨相互重叠。

临床应用:

3、手后前斜位

用途:

用于观察第1、2、3掌、指骨及其关节的侧斜位影像。

因4、5掌骨部分重叠,4、5指骨显示为斜位影像,故适于观察各掌指骨的背侧皮质。

体位设计相关解剖:

体位设计要点:

患者在摄影台旁侧坐,肘部弯曲约成直角。

将小指和第5掌骨靠近探测器外缘,手放成侧位。

然后将手内旋,使手掌与探测器约成45°角。

各手指均匀分开,稍弯曲。

前臂处放一沙袋固定。

曝光技术:

70kV,2mAs,75cm,滤线器(-)。

中心线:

对准第5掌骨头,与探测器垂直。

这样斜射线将掌骨分开,不致有过多的重叠。

标准影像显示:

临床应用:

腕部包括在片内。

拇指呈侧位,其他诸骨均呈斜位。

4.手前后斜位

用途:

观察手的掌上斜投影图像,适于了解各掌、指骨的掌侧内部、背侧外部(2~5掌、指)骨皮质和拇指掌、指骨的掌侧外部、背侧内部的骨皮质情况。

体位设计要点:

患者面向摄影台正坐。

前臂伸直。

将小指和第5掌骨靠近探测器内缘,手放成侧位,然后将手外旋,使手掌与探测器约成45°角,各手指均匀分开,前臂处放一沙袋固定。

中心线:

经第3掌骨头垂直射入。

曝光技术:

70kV,2mAs,75cm,滤线器(-)。

标准影像显示:

临床应用:

4及5掌骨及诸关节斜位像显示清晰,1~3掌骨基底部有较多重叠,拇指在照片上为侧影像。

临床应用:

(二)影像质量评价标准(5分制扣分,得分≥4.5为甲级片;<4.5分,≥4分,为乙级片;<4分,丙级片)

1、布局与对称性:

手摄影,摄影位置应根据临床要求,确定具体部位为照片中心,正侧位二分割片时四肢骨影像应在同一平面,上下左右对称,否则扣0.5分。

2、局部定位:

手摄影时,临床没有要求时,除兴趣区外,须整个手包括完整,否则扣1分。

斜位不能有兴趣部位重叠,否则扣1分。

3、信息丢失:

兴趣部位有丢失,为技术性废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