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第20课 三国鼎立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96539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第20课 三国鼎立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历史第20课 三国鼎立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历史第20课 三国鼎立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七年级历史第20课 三国鼎立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七年级历史第20课 三国鼎立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第20课 三国鼎立教案设计.docx

《七年级历史第20课 三国鼎立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第20课 三国鼎立教案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第20课 三国鼎立教案设计.docx

七年级历史第20课三国鼎立教案设计

初中历史标准教材

七年级历史:

第20课三国鼎立(教案设计)

Historyplaysanimportantroleinworldoutlook,outlookonlifeeducation,edificationofsentiments,etc.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七年级历史:

第20课三国鼎立(教案设计)

教材简介:

历史作为一间基础学科在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学科能力、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陶冶情操等方面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历史科目,教案学习有利于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一致进行,配合教案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学习到教材里的内容,下载后可以打印或者用于电子教学。

  第20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洲等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

  三国鼎立局面主要是通过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形成的,这两点即是本课的重点。

曹操统一北方一是符合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二是展现了曹操个人的雄才大略。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刘备、孙权联合抵抗曹操,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的难点。

教师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结合,又应还历史的真实性,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个真实的完整的了解。

  导入新课

  请学生听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提问学生这是什么曲子,问学生阅读过这部小说没有,这部小说反映了什么内容?

  展示:

曹操、诸葛亮的图片

  师:

你知道他们是谁吗?

  生:

曹操、诸葛亮

  师:

他们是时代造就的英雄,他们推动着历史的发展。

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造就英雄的三国时代。

说出本课课题——三国鼎立

  教学过程

  

(一)官渡之战

  师:

分立的政权总离不开频繁的战争,在军阀的混战中逐渐形成了几支比较强大的势力,在北方形成了以曹操和袁绍两支最大的军事集团。

最终双方发生了军事决战——官渡之战。

大家认为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学习一次重大的战争?

(建议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影响五个方面学习战争。

)请学生根据提示的五个方面朗读课文并做作出简要的回答。

  师:

一场官渡之战让曹操名扬天下,只有3万兵力的曹操为什么能够打败拥兵10万的袁绍?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胜利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曹操胜利的原因。

  袁绍虽然人多势众,但他为人刚愎自用,治军不严,而且心胸狭窄,遇事优柔寡断,军队战斗力不强;而曹军方面则士气旺盛,上下一心,袁军的短处恰恰是曹军的长处。

曹操重视人才如荀彧、郭嘉最初在袁绍手下,后因不堪忍受袁绍的刚愎自用、嫉贤妒能,便投到曹操麾下,深得曹操器重。

  师:

官渡之战是曹操、袁绍两个军阀集团为了争夺对长江以北地区的控制展开的一场战争。

胜利后的曹操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班师回朝的途中意气风发的曹操挥笔写下了《龟虽寿》,让我们来齐读节选的四句,共同感受诗人气吞山河的豪迈气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官渡之战,营军以少胜多,为曹操统一黄河流域奠定了基础。

战后第二年,袁绍忧愤而死。

在以后的几年中,曹操率军占据了原先袁绍所有的地盘,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曹操为什么能够统一北方?

  ①政治上:

挟天子以令诸侯

  ②用人:

唯才是举(荀彧、郭嘉最初在袁绍手下,后因不堪忍受袁绍的刚愎自用、嫉贤妒能,便投到曹操麾下,深得曹操器重。

曹操素闻荀攸大名,当他得到荀攸时,喜不自禁,甚至不无夸张地说,得一人比得一州之地还高兴。

事实证明,曹操的胜利,与其重用人才是密切相关的)

  ③经济上:

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二)赤壁之战

  师:

统一北方后的曹操已年过50,他的壮心是什么?

顺利实现了吗?

发生了什么?

  生答:

统一全国。

赤壁之战

  而此时的南方有两股较大的力量。

介绍江东孙权势力的稳固,刘备“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辅佐后正伺机发展,使学生既了解三分天下的三种势力的基本情况,又对孙权与刘备有了初步的印象。

孙刘在大敌面前选择了联合抗曹。

  师:

相信大家对赤壁之战是非常熟悉的,请你自己读课文,标出重点。

请同学给大家讲你了解的赤壁之战。

  学生朗读课文,同位间交流自己了解的赤壁之战,选代表向全班讲述。

  师:

学生从战争的五个因素方面回答,如有不足教师做补充。

通过一段录像感受“火烧赤壁”的壮烈场景。

  师:

请学生思考孙刘联军为什么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生讨论,从各个角度提出个人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给予积极的评价。

  总结: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2)自恃有20万大军,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3)战术错误,用铁链把战船连起来。

  (4)大敌面前孙刘两家精诚团结。

  曹操兵败退回北方后再也无力南下;刘备趁机占据荆州大部取得了立足之地;孙权在江东的势力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明确三国鼎立的形成是在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建立魏国,才正式进入三国时期。

此后蜀、吴相继建国,三国鼎立局面出现。

  小结:

  三分天下的政治局势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割据混战的结果,也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经阶段。

分裂的三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英雄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智慧演绎着自己的多彩人生,谱写着壮丽的历史篇章。

  探究:

  1、从曹操名扬官渡到兵败赤壁只有短短的八年时间,结果却是天壤之别,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新的认识?

如何正确的评价曹操?

(点明真实的历史与小说的区别)

  2、三国鼎立局面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

  板书设计

  一、曹操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2XX年)——曹操战胜袁绍,基本统一北方

  二、三国鼎立

  1、赤壁大战(2XX年):

孙刘战胜曹操,三国鼎立奠定

  2、形成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国号

  220年

  曹丕

  洛阳

  曹魏

  221年

  刘备

  成都

  蜀汉

  229年

  孙权

  建业

  孙吴

  练习巩固

  1、下列事件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作者有关的是()

  ①三顾茅庐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八王之乱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2、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历史事件是()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三顾茅庐  d.七擒孟获

  3、曹操统一北方的决定性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昆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4、在东汉末年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曹操为增强实力而采取的措施有()

  ①把汉献帝劫持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  ②招贤纳士,善于用人  ③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④官渡之战,大败袁军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5、杜甫诗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中所赞颂的政治家是()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

  6、在下列人物中最先称帝和没有称帝的是()

  ①刘备  ②孙权  ③曹操  ④曹丕

  a.④①  b.④③  c.③②   d.③①

  7、218年,在中华大地上,占据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湖南湖北四川的军阀分别是()

  a.袁绍、孙权、刘备    b.曹操、孙权、刘备

  c.袁绍、孙权、刘表    d.曹操、孙权、刘表

  8、“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曹操《龟虽寿》

  请回答:

  

(1)这首诗创作于公元2XX年,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

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

  

(2)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以多败少?

  (3)赤壁之战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4)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

  (5)曹操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功绩?

  答案

  1—5bacad6、b7、b

  8、

(1)同意全国;

  

(2)官渡之战中战术得当。

赤壁之战中,孙吴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大败曹军、骄傲轻敌等(学生如从重视人才,听从建议与否方面分析,亦可)。

  (3)使曹、刘、孙的实力更加接进,使天下三分的局势初步形成。

  (4)战术战略得当;时机成熟;谦虚和骄傲的关系、知己知彼等(学生只要谈出一点感受,且言之有理即可)。

  (5)1.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

  2.曹操是魏国的奠基人,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有着重大贡献。

  3.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4.曹操也是一位诗人,在文学也有贡献。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