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培养方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95416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级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培养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级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培养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级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培养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级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培养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级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培养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级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培养方案.docx

《级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培养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级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培养方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级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培养方案.docx

级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培养方案

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培养方案

一、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科学素养和专业素质,具有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掌握坚实的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的现代诊疗技术;具备较强的中医临床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与地方特色医疗技术手段,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和一定的临床教学能力,具有较强的传承能力与创新精神,同时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和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能在医疗卫生领域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的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诊治工作的高水平高素质中医学专业人才。

【培养要求及实现途径】

(一)培养要求

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

(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诚实守信,忠于人民,遵纪守法,遵守医德规范,品行端正,志愿为人类健康而奋斗。

(2)热爱中医事业,积极运用中医药理论、方法与手段,将预防疾病、祛除病痛、关爱患者与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3)重视患者的个人信仰、人文背景与价值观念差异。

尊重患者及家属,认识到良好的医疗实践取决于医生、患者及家属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

具备依法行医的观念,能够运用法律维护患者与自身的合法权益。

(4)尊重生命,重视医学伦理问题。

在医疗服务中,贯彻知情同意原则,为患者的隐私保密,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患者。

在应用各种可能的技术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能够充分考虑患者及家属的利益并发挥中医药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5)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自我完善意识与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

具有科学的态度,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6)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安全处理的医疗问题,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

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2.专业知识要求

(1)掌握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尤其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哲学、文学、史学等内容,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疗实践。

(2)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基本知识。

(3)掌握中医经典理论,了解中医学术思想发展历史和主要学术观点。

(4)掌握中医药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基本知识。

(5)掌握中医养生、保健、康复等基本知识。

(6)掌握必要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知识。

(7)掌握必要的药理学知识与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8)熟悉必要的心理学与医学伦理学知识,了解减缓病痛、改善病情和残障、心身康复及生命关怀的有关知识。

(9)熟悉预防医学与全科医学知识,了解常见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传播的基本规律和防治原则,以及中医全科医生的工作任务、方式。

(10)熟悉卫生法规,了解国家有关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

(11)具有较高的古汉语水平,具有熟练阅读中医古典医籍的能力;将中医经典理论深入到专业课程理论学习,并能够运用到临床实践教学当中,使中医经典理论知识与临床相结合。

3.临床能力要求

(1)具有运用中医理论和技能全面、系统、正确地进行病情诊察、病史采集、病历书写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2)具有正确运用中医理法方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论治的能力。

(3)具有运用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体格检查的能力。

(4)具有合理选择现代临床诊疗技术、方法和手段,独立、规范地承担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的能力。

(5)具有对常见危急重症进行判断以及处理的能力。

(6)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具有与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等交流沟通与团结协作的能力。

(7)具有对患者和公众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宣传教育的能力。

(8)具有阅读中医药古典医籍以及搜集、整理、分析临床医案和医学相关文献的能力。

具有信息管理能力,能够利用图书资料和计算机数据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

(9)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传承学习及临床研究能力,具有一定的临床教学能力和学术论文撰写能力。

(10)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和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

(二)实现途径

根据本专业培养要求,学校提供了基本实现途径,学生要能够明确课堂学习不是获取知识、锻炼技能、提高素养的唯一方式,能够主动拓展有利于达到培养要求和个人发展的新途径,努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建立终身学习意识。

培养要求

实践途径

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

1.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诚实守信,忠于人民,遵纪守法,遵守医德规范,品行端正,志愿为人类健康而奋斗。

军事训练、形势与政策、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的和学生自己通过图书馆、网络获取的学习资源

1.2热爱中医事业,积极运用中医药理论、方法与手段,将预防疾病、祛除病痛、关爱患者与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新生入学专业思想教育、医古文、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等课程,和所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中有关世界观、人生观和职业观的教育内容,教师提供的和学生自己通过图书馆、网络获取的学习资源

1.3重视患者的个人信仰、人文背景与价值观念差异。

尊重患者及家属,认识到良好的医疗实践取决于医生、患者及家属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

具备依法行医的观念,能够运用法律维护患者与自身的合法权益。

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等课程内容,教师提供的和学生自己通过图书馆、网络获取的学习资源

1.4尊重生命,重视医学伦理问题。

在医疗服务中,贯彻知情同意原则,为患者的隐私保密,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患者。

在应用各种可能的技术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能够充分考虑患者及家属的利益并发挥中医药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医患沟通、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等课程内容,教师提供的和学生自己通过图书馆、网络获取的学习资源

1.5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自我完善意识与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

具有科学的态度,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读书笔记、综合实训、暑期专业实践活动、毕业实习等实践;网络学习;各类各级学科竞赛等第二课堂;医学综合和学术论文的撰写,教师推荐的学习资源

1.6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安全处理的医疗问题,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

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课堂作业、读书笔记、各类考试、综合实训、暑期专业实践活动、毕业实习等实践;网络学习;各类各级学科竞赛等第二课堂;医学综合和学术论文的撰写,教师推荐的学习资源

2.专业知识要求

2.1掌握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尤其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哲学、文学、史学等内容,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疗实践。

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难经选读、古医籍阅读训练、古代天文历法及气象学、易学基础等课程;相关网络课程及内容;专题讲座、学科竞赛、志愿者服务等第二课堂;教师提供的和学生自己通过图书馆,网络获取的学习资源

2.2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基本知识。

中医学导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选读、针灸学等课程;相关网络课程及内容;学术报告、跟师门诊等第二课堂;毕业实习、阶段见习等实践;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

2.3掌握中医经典理论,了解中医学术思想发展历史和主要学术观点。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各家学说等课程;相关网络课程及内容;学术报告、跟师门诊等第二课堂;毕业实习、阶段见习等实践;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

2.4掌握中医药治疗各种常见、多发病的临床诊疗基本知识。

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等课程;相关网络课程及内容;学术报告等、跟师门诊、学习研究社团,第二课堂;毕业实习、课程见习等实践;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2.5掌握中医养生、保健、康复等基本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养生康复、预防医学等课程;相关网络课程及内容;学术报告等、跟师门诊、第二课堂;毕业实习、学习研究社团,课程见习等实践;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2.6掌握必要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知识。

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急诊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免疫与病原生物学等课程;相关网络课程及内容;学术报告、学习研究社团等第二课堂;毕业实习、阶段见习等实践;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

2.7掌握必要的药理学知识与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药理学、中药药理学、临床中药炮制学等课程;相关网络课程及内容;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学习研究社团,第二课堂;毕业实习、阶段见习等实践。

2.8熟悉必要的心理学与医学伦理学知识,了解减缓病痛、改善病情和残障、心身康复及生命关怀的有关知识。

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等课程内容,和教师提供的和学生自己通过图书馆、网络获取的学习资源

2.9熟悉预防医学与全科医学知识,了解常见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传播的基本规律和防治原则,以及中医全科医生的工作任务、方式。

预防医学、传染病学、第二课堂性教育与艾滋病等课程;相关网络课程及内容;学术报告、社区宣教实践等第二课堂;毕业实习、阶段见习等实践。

相关网络课程及内容;专题讲座、社区宣传等第二课堂;毕业实习、阶段见习等实践。

2.10熟悉卫生法规,了解国家有关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

形势与政策、医疗活动中的法律问题、医患沟通、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等课程内容,和教师提供的和学生自己通过图书馆、网络获取的学习资源

2.11具有较高的古汉语水平,具有熟练阅读中医古典医籍的能力;将中医经典理论深入到专业课程理论学习,并能够运用到临床实践教学当中,使中医经典理论知识与临床相结合。

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难经选读、古医籍阅读训练、古代天文历法及气象学、易学基础等课程;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各家学说等课程;相关网络课程及内容;学术报告、跟师门诊等第二课堂;毕业实习、阶段见习等实践;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

3.临床能力要求

3.1具有运用中医理论和技能全面、系统、正确地进行病情诊察、病史采集、病历书写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症状鉴别诊断等课程;相关网络课程及内容;学术报告、专题讲座、跟师门诊、学习研究社团等第二课堂;毕业实习、阶段见习、暑期专业实践等实践;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

3.2具有正确运用中医理法方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论治的能力。

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西医眼、耳鼻喉、口腔科学等课程;相关网络课程及内容;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学习研究社团、跟师门诊等第二课堂;毕业实习、阶段见习、暑期专业实践等实践;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

3.3具有运用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体格检查的能力。

诊断学、临床医技学等课程;相关网络课程及内容;学术报告、专题讲座、跟师门诊等第二课堂;毕业实习、阶段见习、暑期专业实践、综合实训等实践;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

3.4具有合理选择现代临床诊疗技术、方法和手段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初步诊断、治疗的能力。

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全科医学、临床医技学等课程;相关网络课程及内容;学术报告、专题讲座、跟师门诊等第二课堂;毕业实习、阶段见习、暑期专业实践、综合实训等实践;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

3.5具有对常见危急重症进行判断以及初步处理的能力。

中医急症学、急诊与灾难医学等课程;相关网络课程及内容;学术报告、专题讲座、跟师门诊等第二课堂;毕业实习、阶段见习、暑期专业实践、综合实训等实践;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

3.6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具有与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等交流沟通与团结协作的能力。

3.7具有对患者和公众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宣传教育的能力。

医患沟通、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等课程内容,相关网络课程及内容;学术报告、专题讲座、跟师门诊、志愿者服务等第二课堂;毕业实习、阶段见习、暑期专业实践、综合实训等实践;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

3.8具有阅读中医药古典医籍以及搜集、整理、分析临床医案和医学相关文献的能力。

具有信息管理能力,能够利用图书资料和计算机数据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

古医籍阅读训练、难经选读、古代天文历法及气象学、易学基础等课程;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各家学说、医学信息检索、四大经典临床应用、络病学等课程;相关网络课程及内容;学术报告、学习研究社团、跟师门诊等第二课堂;毕业实习、阶段见习等实践;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

3.9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传承学习及临床研究能力,具有一定的临床教学能力和学术论文撰写能力。

科研方法、循证医学、医学信息检索、预防医学(含医学统计学)等课程;相关网络课程及内容;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学科竞赛、学术报告等第二课堂;毕业实习、阶段见习等实践;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

3.10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大学英语等课程;相关网络课程及内容;以及研究生阶段的参与科学研究,提高学生查阅外文文献的水平。

二、修业年限及待遇

学制8年,分5年本科培养和3年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硕士研究生培养相结合两个阶段,毕业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

具体如下:

时间段

培养要求

待遇

阶段培养目标

第一阶段:

一年级—五年级

完成中医学专业本科培养

享受本科生标准奖、助学金等待遇

获得中医学专业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

第二阶段:

六年级—八年级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六年级结束后须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

享受研究生标准的奖、助学金、科研经费等待遇

获得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中医硕士毕业证书、中医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三、主干学科、核心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

1.主干学科:

中医学。

2.核心课程:

本科阶段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选读、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推拿学。

硕士研究生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医学英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3.实践性教学环节:

课程实验、临床课程见习、暑期见习、临床技能培训与岗前培训、临床小实习、中期临床教学实习、本科毕业实习、科学创新活动、社会实践等。

4.主要专业实验(实训):

正常人体解剖学实验、生理学实验、病理学实验、药理学实验、体格检查训练、中医四诊技能训练、中医内科临床技能训练、中医外科临床技能训练、针灸技能训练、急症临床技能训练、医患沟通技能训练等。

5.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后,一体化人才培养学生同时也是参加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其临床能力训练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进行。

其临床轮转培训时间不少于33个月,临床轮转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4个月,第二个阶段9个月。

根据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特点,要求将师承方式融入到培训之中,跟师学习可与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同步进行,每周半天,每年不少于30次。

四、课程设置

本科部分:

本科部分采用学分制,课程设置为必修课、选修课和第二课堂三大类。

其中选修课分为限制性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包含面授课程和网络课程。

课程性质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平台,分为素质教育课程模块、医学人文课程模块、中医学基础与经典课程模块、中医临床课程模块、现代医学课程模块、实践技能课程模块、专业拓展与创新创业课程八个模块。

(一)必修课

1.公共课——素质与自然科学模块

包括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体育、就业指导、创业教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课程。

通过该模块课程学习,综合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政治素质以及计算机、外语等基本素质,培养、引导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2.医学人文课程模块

包括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医患沟通、医古文等课程。

通过该模块课程学习,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文化知识背景,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3.中医学基础与经典课程模块

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选读、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中医各家学说等课程。

讲授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诊断方法、常用中药、方剂及中医历代医家的主要学术观点,使学生掌握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为后续中医临床各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讲授经典理论知识,深化学生对中医理论源流和辨证论治体系的理解,强化训练中医思维能力和古籍阅读能力,提高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诊治疾病的综合能力。

4.中医临床课程模块

包括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眼、耳鼻喉、口腔科学等课程。

通过临床各科疾病的系统讲授,培养学生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诊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

该模块主要采用课堂教学和床边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5.现代医学课程模块

包括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

有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预防医学、传染病学、临床医技学等课程。

主要讲授人体形态结构基础知识和功能活动规律,患者机体的病理变化,人体免疫与疾病,现代药物作用机理。

掌握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诊疗技能。

6.实践技能模块

包括军事课、基础课程实验、课内见习、暑期见习、临床技能培训与岗前培训、临床小实习、本科毕业实习。

(二)选修课

选修课分限制性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限制性选修课包括拓展专业知识、加深学习层次、培养创新思维的公共、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

公共选修课包含面授课程和网络课程,主要为通识教育课程。

1.限制性选修课

限制性选修公共课有:

(1)科研基础模块

包括创新教育训练、医学信息检索、科研方法等课程。

(2)医学人文课程模块

包括易学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医学心理学等课程。

限制性选修专业基础课有:

(1)中医基础模块

包括中国医学史、广西常见中草药(含中药饮片识别)、难经选读、古医籍阅读训练、古代天文历法及气象学、临床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壮医药学概论等课程。

(2)基础医学课程模块

包括组织胚胎学、局部解剖学、人体寄生虫学、病理生理学等课程。

限制性选修专业课有:

临床课与专业拓展模块包括四大经典临床应用、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医养生康复、络病学、中医急症学、急诊与灾难医学、妇产科学、循证医学、临床医技学、社会医学、全科医学等课程。

2.公共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包括自然科学、美育与文化自信、思政教育、国防安全、创新创业、职业素养、传统文化、哲学社科素养、法律、外语、健康指南、兴趣空间等通识课程,具体课程清单见《选课指南》。

(三)第二课堂

包括劳动教育、学科竞赛、学科知识兴趣小组、义诊、校内劳动、公益活动等等(时间不列入培养方案内,由各二级学院自行安排),具体学分取得途径参照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二课堂相关管理规定执行。

本科阶段总学分为290分,其中必修课为183.5学分,限制性选修课为19.5学分,理论课(含课内见习)总学时2980。

集中实践包含军事理论与技能、暑期见习、临床技能培训与岗前培训、临床小实习、本科毕业实习共71学分,共2840学时。

第二课堂、公共选修课(含网络通识课)共16学分,为课外完成。

所有课程学分与学时分配见表1。

表1理论课课程设置表(教学时数、学分比例表)

课程分类

学分

学时

学时合计

理论

实践

网络

公共课

51

502

164

174*

666

专业基础课

72

913

214

105*

1127

专业课

60.5

667

224

134*

891

限制性选修课

19.5

296

296

课内总学时(含课内见习)

2980

集中实践

临床技能培训与岗前培训(周)

5

40

200*

临床小实习(周)

12

480*

暑期见习(周)

4△

160*

本科毕业实习(48周)

48△

1920*

军事理论与技能

2△

80*

集中实践总学时

2840

第2课堂

8△

公共选修课(含网络通识课)

8△

毕业总学分

290

注:

见习、实习1周计40学时,收费学分为220学分。

“△”号学分为免学费修读,“*”号学时不计入总学时。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广西中医药大学2018级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人才培养指导性教学进程表》。

硕士研究生部分: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在第6学年第1学期内完成,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临床实践、教学实践五部分组成,总学分要求不少于21学分。

课程内容包括:

中医辩证思维、临床实践课、临床科研方法、中医临床进展、经典医籍,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人文素养与职业道德、医学伦理、法律法规、人际沟通等。

课程安排如下:

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课程性质

公共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0

学位课

自然辩证法

20

1.0

学位课

医学英语

40

2.0

学位课

循证医学

40

2.0

必修课

医学统计学

45

2.5

必修课

文献检索

20

1.0

必修课

人文素养与职业道德

20

1.0

必修课

基础理论课

临床思维(中医辨证思维)与人际沟通

12

1.0

必修课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

12

1.0

必修课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

40

2.0

必修课

医学伦理与医学法律法规

30

1.5

必修课

专业课

中医临床经典选讲

40

2.0

学位课

研究方向进展

20

1.0

学位课

教学实践

参与教学实践20学时,其中给本科及本科以下的学生进行理论教学或临床实践教学不少于6学时

20

1.0

必修环节

临床实践

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以临床能力训练认定

33个月

------

必修环节

五、教学实施

(一)教学安排和时间分配(见表2)

表2教学安排和时间分配

入学、毕业教育

教学

(含实验、见习)

实习

教学地点

1

2

31

4

13

51

学校本部

34

4

14

52

学校本部

28

12

4

8

52

学校本部及第一临床医学院

28

16

4

4

52

学校本部及各实习医院

14

32

4

2

52

第一临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