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冈中学届高三必修二选择题精选训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95080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2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黄冈中学届高三必修二选择题精选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湖北黄冈中学届高三必修二选择题精选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湖北黄冈中学届高三必修二选择题精选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湖北黄冈中学届高三必修二选择题精选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湖北黄冈中学届高三必修二选择题精选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黄冈中学届高三必修二选择题精选训练.docx

《湖北黄冈中学届高三必修二选择题精选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黄冈中学届高三必修二选择题精选训练.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黄冈中学届高三必修二选择题精选训练.docx

湖北黄冈中学届高三必修二选择题精选训练

1.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的右边“卜”字,是象形,表示在地上竖杆子,右边那一点是太阳的影子。

“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位置。

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

这表明()

A.中国文化博大精深B.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

C.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D.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

2.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生产经验的积累总结B.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C.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D.生产组织的规模扩大

3.《耒耜经》记载:

“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

……所以进退,曰评。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

左右系,以乎轭也。

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出现于()

A.春秋战国B.西汉C.东汉D.隋唐

4.据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B.“秋七月,初税田”

C.“庶人食力,工商食官”D.“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

5.阅读下列改革措施,据此判断它们共同的历史意

表l

时间

改革措施

管仲在齐国改革(公元前七世纪中期)

相地而衰征

鲁宣公改革(公元前594年)

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

商鞅变法(公元前四世纪中期)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A.直接瓦解了分封制B.土地私有权得到了诸侯国法律承认

C.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为争霸、兼并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6.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

”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

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

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D.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

7.常德澧县城头山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址。

其中发现的距今6500多年的水稻田遗址,是当今世界上发现的历史最早、保存最好的水稻田遗址。

这一考古发现最能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哪一特点()

A.精耕细作,男耕女织B.各地区农业发展不平衡性

C.独立发展,自成体系D.南稻北粟的作物分布结构

8.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9.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

这主要是因为()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

C.资本主义的萌芽D.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10.明朝时,浙江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从纺所成,或纱或布,侵晨(注:

清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的现象。

该材料反映了()

A.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B.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出现了以棉纺织业为中心的城市D.商品经济渗透到浙江一些村镇

11.中国传统工艺如蜀锦某些制作工艺在古代就已失传。

究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官营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B.传统制作工艺难教难学

C.国家对技术传承重视不够D.传统工艺品市场需求不足

12.数据记载:

“元月十五日时,……皇帝特地下诏,当天京城大街特许夜行,官府不加取缔。

”这段文字描述的景象最可能发生于何时?

()

A.唐代B.宋代C.明代D.清代

13.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西亚流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这主要是()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求B.适应中原贵族生产多样化的要求

C.反映了汉唐时期民族之间联系的加强D.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14.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

“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A.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B.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C.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D.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

15.下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16.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

“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

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卖铺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腊脯之类……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及诸路罢任官员土物.香药之类。

”这反映出的北宋商业活动的特点是()

A.已出现了繁荣的“夜市”和“草市”B.已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

C.商业活动受到相国寺的控制D.已出现了专业化的商品交易场所

17.清乾隆年间黄霆在《松江竹枝词》中写道“满天霜雪尚鸣机,腊月寒纱价甚微。

官税才输私债急,几曾裁剪作新衣”。

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江南地区商品经济比较发达B.家庭手工业受到官营手工业排挤

C.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小农经济D.松江地区农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18.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城市兴起。

据《管子》载:

“(临淄)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材料表明。

临淄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A.按人与自然亲近的理念设立居住区B.严格区分官营和私营手工业作坊区

C.按居住地接近工作地设立居住区D.严格区分贵族与平民的居住区

19.相传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但最忌讳茴香(谐音“回乡”)和萝卜干(谐音“落泊”),所以至今徽州地区仍然流传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萝卜干”。

这说明徽商()

A.经营活动都在异地进行B.大都以经营小商品为主

C.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D.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

20.“(苏州)为水陆冲要之区,凡南北舟车,外洋商贩,莫不毕集于此。

……即如嘉、湖产丝,而绸缎纱绫,于苏大备,价颇不昂。

若赴所出之地购之,价反增重,货且不美。

”材料没有反映的信息是()

A.形成丝织品集散中心B.商品物美价廉

C.市场受官府严格控制D.城市商贸繁华

21.据资料统计:

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

B.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C.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22.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来薄往”、“市舶使”、“十三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A.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B.古代繁荣的大城市

C.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D.古代发达的造船业

23.雍正年间“……各省青蓝布匹……染色之后,必用大石脚踹砑光。

即有一种之人,名曰包头,置备菱角样式巨石、木滚、家火房屋,招集踹匠居住,垫发柴米银钱,向各店领布发碾。

每匹工价银一分一厘三毫,皆系各匠所得……”这段话反映的是()

A.官营手工业经营状况B.以织助耕的小农经济

C.集中生产的雇佣劳动D.近代企业已初具规模

24.清代学者陶煦说: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这种观点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土地兼并现象盛行B.“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社会风气盛行

C.小农经济的瓦解D.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24.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材料中清朝实行的政策对社会发展的最大影响是()

A.强化了自然经济的稳定性和封闭性B.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拓展

C.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丧失了与西方商业竞争的能力

25.有人这样描述1904—1907年中国兴办实业的情景:

“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

”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A.直接推动力是办厂政策的宽松B.与中国人民的政治斗争联系密切

C.主要原因是国际环境的暂时改变D.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26.“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

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

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上海开放为通商口岸,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生丝

B.清政府废止“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发展

C.中国纺丝业使用机器生产,自然经济瓦解

D.苏杭地区传统纺丝业衰弱,上海近代纺丝业发展

27.轮船招商局成立后,在华的英国太古、怡和、美国旗昌等轮船公司,三次(分别为1877年、1883年和1889年)签订“齐价合同”:

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确定水脚(水上运输费用)收入和货源分配方案。

这说明轮船招商局的成立()

A.开启中国水上运输近代化进程B.借鉴了国外先进管理方式

C.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国的权利D.没有摆脱对外资企业的依赖

28.张謇曾说:

“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

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

”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

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D.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29.历史学家黄宗智认为,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

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这确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

以下是对黄宗智这一观点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A.中国农耕经济开始全面滑坡,脱离世界潮流

B.以传统方式来实现的增长,实际“劳动生产率”没有增长

C.小农经济的落后性暴露无疑,中国经济总量落后世界

D.中国经济总量增加,“劳动生产率”也在增长

30.“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

31.《清文献通考》卷33载,“(顺治四年)户部议复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

‘佛朗西国人寓居濠镜澳,以其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盖已有年。

后深入省会,至于激变,遂行禁止。

今督臣以通商裕国为请,然前事可鉴,应请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载货下澳贸易可也。

’上从之”。

这段记载充分说明()

A.明末对外封闭政策在清初得到延续B.清朝认识到开放澳门市场可以“裕国”

C.清廷中开放派的主张得到暂时推行D.清朝前期只准许在澳门与外商贸易

32.“1530年以降,自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美洲大规模开采白银,并通过菲律宾马尼拉出口中国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方式为之一变:

……出口和贸易造成货币流失的担忧就不再是主要威胁了,……而代替这一切的,则是以商品和物资的大规模出口以换取美洲白银货币的时代潮流。

”上述材料能够佐证()

A.商业革命催生了中国的贸易逆差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有利的地位

C.价格革命引发了中国的社会巨变D.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3.福州船政局是1866年左宗棠向清廷建议而设立的,由法国人日意格、德克卑主持建厂和造船,还雇佣几十名法国工匠。

1869年造成的第一艘轮船“万年清”号下水。

此材料表明()

A洋务运动得到了清政府的全力支持B船政局创办以后完全被外国人控制

C船政局打破了外国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D船政局以维护清政府统治为初衷

34.中国近代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中学”“西学”的态度不同。

下列言论属于洋务派的是()

A.“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35.阅读下列有关近代中国境内工业统计资料(外国人办的企业略),从中我们获得的有关中国经济的正确信息是()

第一时期l872一l894年

第二时期l895—1913年

设厂数

53

463

商办

资本(千元)

4697

90801

官办和官商合办

设厂数

19

86

资本(千元)

16196

29469

A.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B.官僚资本经济从此逐渐走向消亡

C.民族资本在社会经济中占支配地位D.甲午战后民族资本获得迅速发展

36.杨德才教授言及近代某次战争时说:

“这场战争虽然持续的时间不长,但中国为此付出的成本却十分昂贵,其不仅阻碍了中国向近代化国家的缓慢转型,而且也暴露了……遏制中国发展的险恶用心。

这就是通过索要巨额战争赔款,切断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所需的资本供给。

”材料所说的“这场战争”的后果是()

A.清政府提出“预备立宪”的方案B.清政府逐渐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C.洋务派掀起一场旷日持久的自救运动D.国民政府大力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37.1865年,赫德在进呈给清政府的《局外旁观论》中说道:

“通经原为致用,而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精通,使之出仕,而于人所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

”赫德实质上揭示了近代中国()

A.洋务运动缺乏人才资源B.倡导学习西方科技文化

C.官员执政能力普遍薄弱D.传统教育与安邦治国脱节

38.“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而且全然没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和现代变革的概念。

由此,他们的努力只不过造就了散落在一个传统国家的一些新派孤岛而已”。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维新变法运动D.辛亥革命

39.根据表中数据判断,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期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征是()

1865年——190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状况统计表

时间

进口数(单位:

两)

出口数(单位:

两)

平衡

1865年

55,715,458

54,103,274

-1,614,184

1875年

67,803,247

68,912,929

+1,109,682

1885年

88,200,018

65,005,711

-23,194,307

1895年

171,686,715

143,293,211

-28,402,504

1905年

447,503,943

377,338,166

-94,165,777

A.民族企业发展促进了经济总量的增加B.列强对中国原材料展开疯狂地掠夺

C.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对外贸易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40.19世纪40—60年代,中国的传统手工业纺织业日益衰落,制茶、缫丝、皮革加工等手工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

部分手工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B.洋务运动中近代工业的崛起

C.自然经济解体的必然结果D.西方对工业原料的需求扩大

41.钱理群《天地玄黄》记载某民国杂志刊登了一则“小品”:

“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谁曰不宜!

”小品所反映的“路不拾遗”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42.下图为某学生绘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

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它是()

A.A—B段B.B—C段C.C—D段D.D—E段

43.在192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天津的永利碱厂生产的纯碱获得了金奖,在获奖证书中永利碱厂被称为“发展中华民国主要化学工业之象征”。

永利碱厂获此殊荣主要得益于()

A.南京国民政府的鼓励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民族工业走向世界D.民族资本家的积极探索

44.《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

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在于追求()

A.工业化的实现B.发展资本主义

C.民族独立富强D.实现民主政治

45.宪法的内容体现了时代特色,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的发展与变化。

下列各项内容选自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国家保护合作社的财产,鼓励、指导和帮助合作社经济的发展”反映的是三大改造

B.“农村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组织。

现阶段农村人民公社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

C.“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反映的是1960年对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

D.“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46.时任山东范县党委第一书记的谢惠玉说:

“到那时:

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大盘……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为建立此“新乐园”,全国开展了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7.《共产党宣言》指出: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的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

”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措施中客观上符合上述思想的是()

A.全行业公私合营B.农业合作化

C.土地改革运动D.“文化大革命”

48.某同学在一篇名为《我的爷爷》的作文中写到:

“①我的爷爷出生于1920年,18岁参加了工农红军闹革命;②之后跟随部队参加了百团大战等战役;③解放战争时期,又随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来到大别山脚下并扎根下来,率领当地农民进行土改运动;④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我爷爷担任人民公社书记,带领社员开荒修渠……”这段文字的四处叙述中,与史实相比

A.①②正确,③④错误B.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C.②③④正确,①错误D.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47.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历史学家评说,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

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

这主要取决于

A.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开展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   D.国家宏观调控的执行

48.1955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

“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经济中的“左”倾错误已经抬头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建D.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49.邓子恢在《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53年4月)中指出:

“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必须帮助贫苦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3.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当时政府帮助农民克服困难的措施是()

A.增加对农业的投入B.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C.大力发展商品经济D.确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50.1962年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

自留地一般占生产队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到七,长期不变;鼓励社员饲养家畜家禽;进行家庭手工业生产及副业生产;房前屋后的果树竹木,永远归社员所有。

由此可以看出国家()

A.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对农村政策作出适当调整

B.认识到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端并从根本上加以否定

C.为了恢复经济,在农村开始推行经济体制改革

D.把恢复发展经济作为党的工作重心

51.1950年颁布的《土地改革法》第一条总则规定: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这表明土地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废除封建土地制度B.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C.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D.适应“一五”工业化需要

52.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

“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

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

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B.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53.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

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B.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

C.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D.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54.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份的出现是因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B.实行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

C.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起步D.改革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5.下图反映的是1949~1990年间我国()

A.粮食生产基本状况B.钢铁生产基本状况

C.人民公社入社人数基本状况D.个体工商业户数量基本状况

56.《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主编、英国学者麦克法夸尔说:

“1949年是政权的更替,1979年才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从这个意义上讲,邓小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比毛泽东高。

”作者的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