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饮食保健学》--常用食疗保健饮食.ppt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1935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PPT 页数:131 大小:2.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饮食保健学》--常用食疗保健饮食.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中医饮食保健学》--常用食疗保健饮食.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中医饮食保健学》--常用食疗保健饮食.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中医饮食保健学》--常用食疗保健饮食.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中医饮食保健学》--常用食疗保健饮食.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饮食保健学》--常用食疗保健饮食.ppt

《《中医饮食保健学》--常用食疗保健饮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饮食保健学》--常用食疗保健饮食.ppt(1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饮食保健学》--常用食疗保健饮食.ppt

,第十章常用食疗保健饮食,【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清热、解表、健脾的常用食物和食品(重点)2掌握补气、补血的常用食物和食品(重点)3了解化痰止咳平喘的食物和食品(难点)4了解滋阴、助阳的食物和食品,第十章常用食疗保健饮食,一、解表饮食二、清热饮食三、化痰止咳平喘饮食四、健脾消积类饮食五、利尿通便类饮食六、理血类饮食七、补气类饮食八、补血类饮食九、助阳类饮食十、滋阴类饮食,一、解表饮食,常用食物

(1)辛温解表类食物:

苏叶、生姜、葱白、芫荽

(2)辛凉解表类食物:

桑叶、菊花、薄荷、豆豉常用食品五汁饮、姜糖苏叶饮、桑菊薄竹饮、薄荷糖,紫苏叶【基原】为唇形科植物皱紫苏或尖紫苏的叶。

【异名】又名苏叶。

【性味归经】辛,温。

入肺、脾经。

【功效】发表散寒,理气和中,行气安胎,解鱼蟹毒。

【应用】1风寒感冒:

紫苏叶10g,生姜10g,红糖20g,沸水冲泡饮。

2咳逆短气:

紫苏叶30g,人参10g,共研末,煮汤饮。

3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单用或配伍应用。

4食鱼蟹中毒,腹痛吐泻:

可单用煮汤,或配伍生姜、白芷同用。

【使用注意】气虚多汗者不宜食用;本品芳香,不宜久煮,可冲泡饮或煮汤。

生姜【基原】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异名】嫩者名紫姜、子姜;宿根名母姜;干燥根茎名干姜。

【性味归经】辛,温。

入脾、胃、肺经。

【功效】发表散寒,健脾止呕,解毒。

【应用】1.风寒感冒:

生姜6g,紫苏叶30g,水煎顿服。

2.呕吐不止:

生姜汁汤匙,和醋少许,空腹服之。

3.半夏中毒:

生姜汤一盅,白矾少许,调匀内服。

4.中寒水泻:

干姜(炮)研末,饮服6g。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服。

【现代研究】生姜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姜醇、姜烯等。

挥发油能刺激胃液分泌,促进消化,有健胃作用。

生姜对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

【按语】自古生姜即是一味常用药,也是一味常用的食疗佳品。

嫩姜多作日常调料和做酱菜用,入药治病多用老姜。

为呕家圣药。

胃寒疼痛,可煎饮生姜,加红糖调匀,有暖胃祛寒作用。

葱白【基原】为百合科植物葱的鳞茎。

【异名】葱茎白、葱白头。

【性味归经】辛,温。

入肺、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应用】1风寒感冒:

葱白头与豆豉合煎。

2脱阳:

葱白五根细切,捣烂,酒500m1,煮至200m1,分三次服。

3阴寒腹痛、腹泻、痢疾:

可单用煮汤,或配伍应用。

近代用于细菌性痢疾、肾结石。

【使用注意】表虚多汗者忌服。

【现代研究】葱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A、B和C以及矿物盐、钙、镁、铁。

此外还有挥发油,油中成分为蒜辣素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另外从葱中提炼出一种葱素,用于心血管硬化治疗已初见成效。

【按语】经常吃葱的人,虽脂多体肥,但胆固醇不高,并且体质强健。

芫荽【基原】为伞形科植物芫荽的带根全草。

【异名】胡荽、香菜。

【性味归经】辛,温。

入肺、脾经。

【功效】发汗透疹,消食下气,清热,利尿。

【应用】1小儿痘疹令速出:

芫荽150g,水煎服。

2小肠积热,小便不通:

葵根一大握,芫荽60g,滑石30g(为末)。

上三味,将二味细锉,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入滑石末,温分三服。

亦治血淋。

【使用注意】痧疹已透,或虽未透出而热毒壅滞,非风寒外束者忌服。

本品多食耗伤气血,气虚及有胃溃疡者则不宜多食。

【按语】芫荽为日常生活常用的调味品,芳香开胃,小儿出麻疹未透,可以芫荽煎汤外洗(头面部不洗),促进外周血液循环,而使皮疹出透。

日常食之可温暖脾胃、健胃助食,适于寒性体质、胃弱体质以及肠腑壅滞者食用,常用养生方如芫荽汤。

桑叶【基原】为桑科植物桑的叶。

【异名】又名铁扇子、冬桑叶、霜桑叶。

【性味归经】甘、苦,寒。

入肺、肝经。

【功效】疏风清热,清肝明目。

【应用】1风热感冒:

本品轻清凉散以疏风热,可单用煮水代茶饮,或配伍菊花等同用。

2风热眩晕、目赤肿痛、多泪:

可配伍菊花、枸杞子、黑芝麻等同用。

3肝阴不足,眼目昏花:

桑麻膏,取桑叶研末、黑芝麻研末,加入适量白蜜熬膏,空腹时用盐汤、临睡时用温酒调食。

【使用注意】诸养生不忌。

【按语】桑叶为清热凉血养生食品。

日常饮之可清肺泻胃、清肝凉血,适于热性体质以及肠胃积滞者食用。

菊花【基原】为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

因产地、花色、加工方法的不同又有白菊花、黄菊花、杭菊花、滁菊花等不同。

【异名】又名金精、甘菊、甜菊花。

【性味归经】辛、甘、苦,微寒。

归肺、肝经。

【功效】疏风清热,平肝熄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应用】风热感冒及温病初起,发热头痛:

可配伍桑叶同用;或用菊花粥,以粳米煮粥近熟,再入菊花略煮,调以白糖进食。

【使用注意】清热宜用黄菊花,养生宜用白菊花。

【按语】菊花为清热解毒养生食品,适于热性体质、肠胃积热、以及老年人食用,尤宜暑期炎热食用。

常用养生方如菊花拌鸡丝、菊花馅饼等。

薄荷【基原】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全草或叶。

【异名】又名番荷菜、升阳菜。

【性味归经】辛,凉。

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止痛,宣散透疹。

【应用】1风热感冒及温病初起。

多配伍应用,薄荷研细末,加入蜂蜜或白砂糖,制丸食,善清风热,名为薄荷糖。

2风热咽喉肿痛。

可配伍桔梗等同用。

或用薄荷甘草汤,薄荷、甘草适量,煮汤代茶饮,为口齿咽喉圣药。

3麻疹初期,疹透不畅以及风疹瘙痒。

可配伍荆芥等同用。

此外,还可用于肝郁气滞,胸闷胁胀,血痢。

【使用注意】有表虚自汗及阴虚血燥者不宜食用。

【按语】薄荷为清利头目养生食品。

适于热性体质、肝郁气滞体质者食用,常用食疗方如薄荷糖等,亦可煎汤代茶饮。

淡豆豉【基原】为大豆经加工而成。

【异名】又名香豉、淡豉、豆豉,做调味品供食。

【性味归经】苦,寒。

归肺、胃经。

【功效】解表、除烦、宣郁、调中。

【应用】1用于感冒风寒或风热,多配伍应用。

2用于胃脘胀闷、食欲不振以及断乳后乳胀。

可单用煮汤食。

3用于伤寒暴下及滞痢腹痛。

常用豉薤汤:

豆豉、薤白,煮汤食。

【使用注意】诸养生不忌。

【按语】本品为调畅气机养生食品。

日常食之可调畅脾胃气机、安胎养孕。

适于脾胃气滞体质以及孕妇食用。

常用养生方如豆豉炖鸡。

五汁饮(温病条辨)【配方】梨1000g,鲜藕500g,鲜芦根100g,鲜麦冬500g,荸荠500g。

【制法】洗净的鲜芦根、梨去皮核、荸荠去皮、鲜藕去节和鲜麦冬切碎或剪碎,以洁净的纱布绞挤取汁。

【效用】不拘量,冷饮或温饮,每日数次。

适用于外感热病、口渴、咽干、烦躁等症。

【按语】本品原用于治太阴温病,口渴甚,吐白沫粘滞不快者。

为肺胃津伤,热盛所设。

方中鲜果皆为甘寒养阴之品,着重清肺经之火热,鲜芦根除清肺热外尚清胃热,鲜麦冬兼清肺胃经之火热,诸味相配,共成外感温热病之清热佳品。

又方,重订广温热论新定五汁饮,以鲜生地、鲜石斛、鲜芦根、梨、甘蔗绞汁,饮服。

本方增加清胃经火热之力,除用治肺热证以外,尚可用治内伤消渴和呕吐等症。

脾胃虚寒者不宜多服。

姜糖苏叶饮(本草汇言)【配方】生姜6g,紫苏叶3g,红糖适量,沸水适量。

【制法】生姜切丝,苏叶捻碎和红糖放入瓷杯中,以沸水冲泡,温浸片刻。

【效用】趁热频频饮用,适合用治风寒感冒,胃寒型呕逆,泄泻,腹胀疼痛,以及因吃鱼虾所致的轻微食物中毒症状。

【按语】本饮品名为后人所加。

原用于治外感风寒,现为外感风寒引起胃脘不适者常选用的饮料方。

生姜和苏叶皆为辛温发散风寒之品。

生姜兼温胃降逆,苏叶兼理气解海鲜食物中毒之功效,红糖补中温中,诸味相须配伍共奏行气解表,温中降逆,除胀止泻之效。

桑菊薄竹饮(广东原茶方)【配方】桑叶10g,菊花10g,苦竹叶30g,白茅根30g,薄荷6g。

【制法】上项原料洗净,放入茶壶内,用沸水冲泡温浸30分钟。

【效用】代茶频饮,可治疗外感或内热所致的目赤,头痛,发热,喉痛等症。

【按语】本饮原用于外感风热,为肺、肝有热常用的饮品。

桑叶、菊花辛凉解表,尤以清肺、肝大热,明目为长;苦竹叶、白茅根苦凉以清肺、心经之内热;薄荷辛凉,除可发散肺经之表热,尚可疏解肝经之郁热。

诸物配伍,共成清散表里火热之佳品。

本饮除可作为治疗性饮料外,夏季也可作为防暑清凉饮料。

薄荷糖(简便单方)【配方】薄荷30g,白砂糖500g,水适量。

【制法】白砂糖放在铝锅中,加水少许,以小火煎熬至较稠厚时,加入薄荷细粉,调匀,再继续煎熬至用铲挑起即成丝状,而不粘手时,停火。

将糖倒在表面涂过食用油的大搪瓷盘中,待稍冷,将糖分割成条,再分割约100块即可。

【效用】经常含化食用,有疏解风热、清咽利喉的功效。

可治疗感冒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等症。

【按语】本方原用于风热诸证,为治疗风热诸证的常用方。

风热客肺,皮毛疏泄,故发热恶风,咽为肺之通道,肺热伤津,故口渴咽痛。

法宜疏风清热。

此糖中薄荷解表疏风,散热发汗;白糖清热利咽,合用而成疏风热、利咽喉之方。

薄荷少量应用尚有疏解肝郁之功效,如逍遥散中伍用薄荷不足一钱即是此意,故薄荷糖用于肝郁气滞证也颇为相宜。

本品意在疏解风热,性质偏凉,风寒外感者不宜食用。

二、清热饮食,常用食物

(1)清热泻火类:

茭白、香椿叶、香蕉、粟米、茶叶

(2)清热凉血类:

芹菜、茄子、黑木耳、藕(3)清热生津类:

番茄、甘蔗、西瓜、橄榄、豆腐(4)清热解毒类:

绿豆、苦瓜、黄瓜、马齿苋常用食品金银花露、西瓜番茄汁、荷叶糯米粥、清蒸茶鲫鱼,茭白【基原】为禾本科植物菰的花茎,经茭白黑粉刺激而形成的纺锤形肥大的菌瘿。

【异名】菰首、菰笋、茭瓜。

【性味归经】甘,寒。

入肺、脾经。

【功效】清热除烦,催乳。

【应用】1产后无乳:

茭白15g30g,通草9g,猪脚煮食。

2便秘心胸烦热,高血压:

鲜茭白60g,加旱芹菜30g,水煎服。

【使用注意】脾胃虚冷作泻者忌食。

【按语】茭白以粗壮白嫩为佳。

性寒,对于阴虚内热,便秘溲赤、咽干等热病相宜。

香椿叶【基原】为楝科植物香椿的嫩芽。

【异名】香椿、香椿芽、香椿头。

【性味归经】苦,平。

入肝、胃、肾经。

【功效】清热化湿,解毒。

【应用】1唇上生疔:

取本品嫩叶,捣烂,和酒服之。

2赤白痢疾:

香椿叶100200g,加水煎服。

【使用注意】慢性病者不宜食用。

【按语】香椿叶自古为时令名品。

可作摊鸡蛋,盐渍、凉拌食用,均具风味。

香蕉【基原】为芭蕉科植物甘蕉的果实。

【异名】蕉子、蕉果。

【性味归经】甘,寒。

入脾、胃经。

【功效】清热,润肠,解毒,止痛。

【应用】1痔疮及便后出血:

香蕉二个,不去皮,炖熟,连皮食之。

2牙痛:

香蕉两枚,煎热汁一碗,含漱。

【使用注意】进食过多,会导致胃肠功能障碍。

【现代研究】果肉中所含的5羟色胺可使胃酸降低,香蕉本身又能缓和对胃粘膜的刺激,故对一些药物等诱发的胃溃疡有保护作用。

每日食入5羟色胺10mg对胃肠功能并无障碍,但食入过多,则可引起障碍。

成熟香蕉之果肉甲醇提取物的水溶液有抑制真菌、细菌的作用。

【按语】临床发现,糖尿病病人摄入香蕉中的糖类后,尿糖较进食别的糖类为低。

香蕉中果糖与葡萄糖之比为1:

1,这一天然组成,对治疗脂肪痢是合适的,也适用于中毒性消化不良。

香蕉质润性软,适合于老年人、习惯性便秘、高血压、冠心病者经常食用。

粟米【基原】为禾本科植物粟(su)的种仁。

【异名】小米。

【性味归经】甘、咸,凉。

入脾、胃、肾经。

【功效】健脾和胃。

【应用】1脾胃虚弱,食不消化,呕逆反胃:

粟米半升,捣如粉,水和丸如梧子,煮令熟,点少盐,空腹和汁吞下。

2胃热消渴:

粟米煮饭。

【使用注意】粟米不宜与杏仁同食,食则令人呕吐腹泻。

【现代研究】粟米中含蛋白质及脂肪量较高,蛋白质中含多量谷氨酸、脯氨酸、丙氨酸和蛋氨酸,有补益作用。

【按语】粟米,山东最多,五谷中最硬,谓之硬粟,但得浆水则易化。

小米煮的焦饭锅巴,又名黄金粉。

性味甘平,能补中益气,健脾消食,止泄。

北方产妇多喜服粟米粥,亦是婴幼儿良好食品。

此外,发芽的粟米称为粟芽,内含淀粉酶、维生素B、淀粉、蛋白质等,有良好的消化作用,可晾干研末服用。

茶叶【基原】为山茶科植物茶的叶。

【性味归经】苦、甘,凉。

入心、肺、胃经。

【功效】生津止渴,清热解毒,祛湿利尿,消食止泻,清心提神。

【应用】1霍乱后烦躁卧不安:

干姜(炮为末)6g,好茶末3g。

上二味,以水一盏,先煎茶末令熟,即调干姜末服之。

2热毒下痢:

好茶500g(炙),捣末,浓煎一、二盏服。

久患痢者亦宜服之。

3血痢:

盐水梅(除核研)一枚,合腊茶加醋汤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