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传播环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93451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 传播环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九章 传播环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九章 传播环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九章 传播环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九章 传播环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章 传播环境.docx

《第九章 传播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 传播环境.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九章 传播环境.docx

第九章传播环境

第九章传播环境

     环境是指人生活在其中并给人以影响的境况和条件。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孤立、封闭的传播活动。

传播活动必然要以某种形式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而一定的环境因素也必然要以某种方式影响、规定、制约着人类的传播活动。

人类每时每刻都在根据自己的需要改造着环境,而环境也按着它所固有的形象、准则和文化塑造着每一个人。

因此,我们不仅要正确认识和理解环境的特征、形貌以及对传播活动的作用,而且要知道创造环境和营造怎样的环境才有利于提高传播效果。

本章内容共有四节:

传播与环境的关系、传播环境的特性与类型、地理环境与物理环境、媒介环境与社会环境。

要求认识传播对环境的依赖与环境对传播的作用,把握传播环境的特性与类型,根据实例理解硬环境和软环境、行为环境与心理环境、地理环境与物理环境的不同作用;重点掌握媒介环境对塑造媒介形象的作用和社会环境对传播的发挥与限制作用。

 

第一节 传播与环境的关系 

 

 弄清客体与环境的关系,大概是研究者正确、全面地认识这一客体(研究对象)的最常见的、最富有成效的途径之一。

因为,客体的具体存在,总是这样或那样地依赖于它周围条件和前后关系,或者环境。

同样,如果不谨慎地对待环境这个概念,不从环境中区分出传播的所有属性,那么谈论传播是没有意义的。

一、传播对环境的依赖

传播活动必然要依赖一定的环境来进行,或者说,它必然要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

德弗勒和鲍尔──洛基奇(L.DeFleur&Ball-Rokeach,1990)认为,如果撇开环境,单纯地孤立地观察各个具体媒介,那么观察再细致,也无法理解当今社会大众传播系统的整体,因为媒介的历史大于其各个部分之和,任何媒介的产生和发展都深深地植根于一系列独特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之中。

为什么报刊媒介在将近一个世纪中一直发展缓慢?

为什么电影经过快速发展之后又跌入低谷?

为什么电视、电脑能很快席卷全球?

这都与环境的特点和状况有关。

今天的大众传播已成为我们的体制结构的一个中心部分,即既是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一部分,又是文化体制、教育体制、家庭体制的一部分。

媒介的生存与发展已经无法抗拒环境对它的全面渗透。

   传播活动不是某种抽象的、纯粹的存在,它总是以具体的形貌或质的规定性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

因此,要对传播活动进行描述和分析,就必须先了解环境。

传播与环境不可分离。

“原子,如果不在一定的物理条件下,就不能保持自己的结构”;“如果使人在幼儿的某个时刻突然处于社会环境之外,人的存在也将丧失形成完整的人类个性的可能性。

”所以,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客体(研究对象)的某些属性例如速度的存在,在不考虑‘参照物’(环境)时,就不能加以研究和描述。

”但是,客体与环境又是有区别、有间隔的,各自独立的。

间隔与融合、独立与统一的矛盾,反映在传播与环境的关系中,具体表现为:

传播与相应的“内部”环境是融合、统一的,而对于“外部”因素又是独立的、有间隔的,即既有依赖性又有独立性。

   环境既是媒介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也是人类进行传播活动的基础和条件。

环境作为人类进行传播活动的“场所”和“容器”,传播活动既在它里面“表演”,也在它里面存放和发展,环境对传播起着维护和保证的作用。

因此,环境的缺失和剥夺,不仅直接影响、制约着媒介产品的生产及其质量,而且直接关系到媒介产品营销、扩散和消费。

研究表明,当作者处于一个拥挤、嘈杂、混乱、污浊的环境之中,其思维和编码亦呈现出某种类似的特征;当读者处于混乱的文化环境(风俗习惯不同、语言符号各异等)和恶劣的接受环境(教室和桌椅破旧,编码序列不适当、无组织,噪音干扰)之中时,会导致其知觉辩别不良,出现理解偏差,阻碍智能发展。

正因为传播对环境具有很大的依赖性,一旦媒介组织或传播者个人条件允许,就会重视环境建设,努力营建一种有利于提高文本质量和传播效果的环境。

二、环境对传播的作用

既然传播对环境具有较大的依赖性,那么环境就必然要对传播产生作用。

   首先,环境对传播的作用是非定向的,即没有固定不变的目标和对象,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环境作为传播活动的存在所特有的条件的总和,它是以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形式,既与传播表现为构成统一体的共轭范畴,又对传播施加“六亲不认”的公平影响。

   其次,环境对传播的作用是自发的而非自觉的。

因此,不论环境的作用是积极的、正面的,还是消极的、负面的,都不能被认为是有意图的。

环境永远是自然而然地释放能量。

   第三,环境的作用是潜在的、渐进的和渗透性的。

它很少以一种明显的、突进的和聚合性的方式对传播活动产生作用。

孔子说: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即人的性格相近,由于习染不同,时间一长便相距甚远。

俗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不同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道理。

“囊萤照读”、“凿壁偷光”的传说,更说明人对良好环境的选择和追求总是积极主动的。

古代曾有“孟母三迁”,她先从“其舍近墓”到“迁居市旁”,又从身居市旁到迁居“学官之旁”,最后终于使儿子孟轲在良好环境的影响下成为著名学者。

这个传说既反映孟母对传播环境作用的朴素认识,也表明适宜的传播环境确实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和人才的成长。

   传播环境,是指存在于传播活动周围所特有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

在这种情况下,传播与环境表现为互动互助、相辅相成、共进共荣的互制关系。

就是说,理想的环境有助于提高媒介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助于提高传播者和受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有助于提高传播和接受效果,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反,恶劣的环境则可能破坏传播活动。

因此,高明的媒介领导者、传播者或受传者,总是积极地营造和选择适宜的理想环境,以充分发挥环境作用的正面效应。

   不过,我们必须指出,环境虽然在传播活动中起着某种决定性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机械地决定传播活动的成败和效果。

不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传者,他们都不是简单消极地、被动地接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而总是积极、主动地对环境的影响加以鉴别、选择、转化,甚至抵制。

因此,尽管不同的环境对传播有不同的影响,但相同的环境对传播的影响却不一定相同。

环境不会自觉地、主动地、有目的地释放自己的能量,但会在复杂的互动中产生影响。

 

 

 

 

 

 

 

 

第二节传播环境的特性与类型

 

一、传播环境的特征

传播环境是传播活动赖以进行的多种条件和状况的总和,也是一张无形的制控传播效果的网络。

对它进行全面观照和审视,可以归纳出如下五个特征:

   1、无限性

   传播环境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没有中心也没有边际。

蚁穴之微,宇宙之大,只要它成为存在于某一传播活动周围的能产生一定影响的情况和条件,都可构成传播环境。

传播环境不仅指人类传播的外在地理环境和物理环境,也包括内在心理环境;不仅指现时传播者编码、传播的多种情况和条件,也包括万里之外受传者接受讯息的环境状况。

总之,传播环境无边无际、无微无著、无始无终,具有空间上的无限性。

  2、开放性

  传播环境没有“围墙”也没有“大厅”,信息传播不要“签证”,自由出入。

首先,传播环境对多种信息传播活动或事物具有广泛接纳性,即在同一环境内可以包容各不相同的信息或事物,也可以进行各不相同的人类活动(生产活动、传播活动、娱乐活动等);其次,它表现为对多种事物或传播活动的普遍辐射性,即它会持续不断、一刻不停地自发地向外输出具有影响的能量;再次,它表现为媒介系统内部与外部在影响上的“通透性”或信息上的沟通性。

这三点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传播环境的开放性特点。

   3、差异性

   传播环境形形色色,千姿百态。

在人类的传播活动中,人找不到绝对相同的传播环境。

一些貌似相同的环境,实际上仍然存在着许多差异。

即使两家媒体按照相同的图纸建造和装修大楼,这相同的物理环境也无法导致相同的文化环境和媒介环境。

各种环境总是相互渗透、相互重合的。

当传播者试图“划定”一块空间作为自己的活动环境时,说不定它正是另一更大环境的一部分;而这一更大环境,又可能被另一还要大的环境所分割。

传播环境无法拒绝多种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和政治、经济条件的介入,这也是导致环境千差万别的原因之一。

   4、相关性

   环境必然与一定的主体活动进行能量交换,发生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关系。

作为传播环境,它是传播与环境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传播活动不能凭空地、不需要空间和条件地进行,而与传播活动无关的环境亦不能称之为传播环境。

传播环境应与一定的传播活动相关。

若干研究表明,传播环境对传播活动的影响程度,同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成正比,即它们之间的关系愈密切,环境的影响力愈大;其关系愈松散,环境的影响力愈小。

  5、影响性

  环境是个无所不在的磁场,其纷繁复杂的影响力存在于传播活动的周围和过程之中,无人能够摆脱。

“环境对人类的传播行为的影响带有多方面的性质。

这种多面性是由环境的宽广性、传播行为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两者的互感、互动所引起的”因此,环境对传播活动的影响可能与传播目的一致;它对传播者和受众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正面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负面的;它对媒介产品的生产与行销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

总之,对环境的影响性一定要十分重视,并予以科学优化和合理控制。

   二、传播环境的类型

环境具有宽广的、复杂的结构和形貌特点,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大环境、小环境

这是依据环境的伸展面所作出的分类。

所谓大环境,是指同传播活动有关的各种状况和条件分布在较大的空间或领域。

小环境则是指紧贴传播活动周围的那些关系密切的因素和条件。

  从空间上看,大环境包容、笼罩着小环境,小环境融合、渗透进大环境。

其内容既相互交叉、重合,又相互区别、分离。

它们像大小不等的同心圆,传播活动位于圆心,小环境离圆心最近,大环境离圆心较远。

它们又像一种圈层结构,小环境与大环境是一圈套一圈地分布在传播活动的四周的,而传播正是在这种层层叠叠的环境氛围中进行的。

   从环境因素看,虽然大环境和小环境中包含着众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自然条件等因素,但小环境较多地强调物理环境(如书房环境、办公环境、制播环境)和媒介环境(如媒介声誉、集体精神、干群关系),大环境较多地强调社会环境(如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环境(如国民素质高,文化气息浓)。

传播者往往首先要求有好的小环境,接下来则希望有好的大环境。

如果大环境不佳但小环境好,他仍会安心工作;相反,大环境好而小环境恶劣,他就会产生离异之心。

所以,媒介领导者一定要花力气建好小环境。

   从作用方式看,这两种环境对传播活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但其作用方式不同,影响力大小不等。

通常,小环境对传播活动的作用是直接的显性的,释放出来的能量较大;而大环境对活动主体的作用则是间接的隐性的,影响力不是很大。

但是,如果大环境中的某些因素与小环境中的某些因素产生共振,引起共鸣,那么它也会转化为显性的直接的影响力;而某些普遍性的小环境因素,天长日久也会转化为隐性的间接的影响因素。

   总之,不论是小环境还是大环境,它们都是影响传播活动的重要因素,都应引起媒介领导者或传播者、受传者的高度重视。

(二)硬环境和软环境

硬环境和软环境,是依据传播活动参加者的感受所作出的分类。

所谓硬环境,是指由传播活动所需要的那些物质条件、有形条件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

所谓软环境,是指由传播活动所需要的那些非物质条件、无形条件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

就存在形式来说,硬环境是一种物质环境,软环境是一种精神环境。

作为物质环境,它被限定或固定在一定的地理位置上(如湖畔的出版大厦,山顶的发射塔)和人为的具体的物质空间之中(如大礼堂、会议室、演播厅)。

它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体验之外,具有静态的和硬性的特征。

作为精神环境,它反映了社会风气、媒介管理、群体风貌、生活状况、信息交流等情况。

它是一个被人体验和意识的世界,具有动态的和软性的特征。

   就条件准备来看,由于硬环境是存放、容留传播活动的由有形物质条件构成的空间和场所,其重要性、紧迫性容易立即呈现出来,因而引人瞩目、容易得到重视;而软环境是围绕、弥漫在传播活动四周的由无形的精神因素构成的境况和气氛,其重要性、影响力是缓慢呈现的,因而容易被人忽视。

另外,硬环境的需求比较具体、明确,一旦满足即可看到成效;而软环境的需求往往比较模糊,难以量化,即使付出代价也难立即看到效果。

这也是人们忽视软环境建设的一个原因。

正是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希望人们在重视硬环境建设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软环境的建设。

否则,不仅传播活动在硬环境中获得的良好效果会消失在软环境之中,而且会由于能量内耗而导致两种环境都产生负面效应。

(三)行为环境、心理环境

依据传播活动中人类皮肤内外的情况,环境可以分为行为环境和心理环境。

   行为环境是指由人类自身皮肤之外的种种行为或活动所组合而成的影响传播的情况和条件。

心理环境是指由人类自身皮肤之内的种种心理活动所构成的情感状态。

   行为环境还可分为宏观行为环境和微观行为环境两种。

宏观行为环境反映了较大区域(如国家、省辖区域、民族集中居住区、城市等)内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人口素质、人群关系、生活水准等社会状况。

它能决定大众传播媒介的规模、形态和媒介产品的内容、形式,因而对传播活动具有规范、控制、调节的功能。

所谓微观行为环境,是指在相互接近的一群人(如报社、新闻部)之间共同形成的有一定约束力和规范性的行为准则、纪律制度以及相互信赖、和睦共处的气氛等综合情况。

这些综合情况表现在传播活动中,不仅能决定传播者说什么、怎样说,而且能决定受传者听什么、怎样听和怎样做。

今天,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和大众传播对生活的全面渗透,人类已经无法摆脱行为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心理环境与行为环境之间的关系,既十分密切,又有区别。

心理环境是在行为环境中形成的,是某种行为环境的内化;而某种行为环境的出现(如揭露某些社会腐败现象),可能又是某些心理环境的集中反映。

这样,喜悦、愤怒、悲哀、痛苦、怜悯、欢乐等情感因素构成的心理环境,就必然要对信息传播及其成效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传播过程中,不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传者,总是力求保持内心的平衡、和谐和愉快,竭力抑制、摆脱那种倾斜的、矛盾的和悲苦的心境。

传播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传播活动中的任何一种与该活动有关的愉快的情绪体验,都能使这种活动强化,产生良好的效果;而不愉快的情绪只会抑制这种传播活动。

古人云:

“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

”传播活动的参与者一旦形成愉快的心理环境,他不仅会给媒介及其产品一个高于实际的主观评价,而且会给行为环境也抹上一层瑰丽的主观色彩,进而对自己所参与的传播、接受活动予以进一步强化。

相反,如果他们出现不愉快的心境,那么他们就会给本来不错的外在环境主观地涂上灰色,对该活动给予较低的评价,并进而抑制或削弱参与的积极性。

   但是,一个人心理环境中特殊能量的释放、辐射,并不是有目的的和有针对性的,而是遭遇性、碰撞性和弥散性的;不是必然的而是偶然的。

在这里,我们需要反复提醒媒介领导者和传播活动参与者:

营造和构筑良好的心理环境,对于优化传播活动、提高接受效果,都是至关重要的,千万不要因小而失大。

   下面,我们联系实际对具体的地理环境、物理环境和媒介环境、社会环境作重点分析,以便人们正确地认识它、了解它,进而更科学地利用它。

 

 

 

 

 

 

 

 

 

 

第三节 地理环境与物理环境

   

地理环境和物理环境的共同特点是:

(1)它们主要由物质构成,即由有质地、形状、重量的具体而实在的物质实体构筑而成;

(2)它们基本上是硬性的,给人的感觉是可见、可触、可感的存在;(3)它们是静态的,一般较少变化、移动。

它们的不同点主要表现为:

地理环境是一种自然环境,物理环境是一种人工环境。

一、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貌、植被和自然资源等。

这里主要是指构成同人们生活和传播活动有关的自然条件的那一部分,而不是指整个无限的自然界。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没有这样的物质基础和活动空间,人类无以为生,无从发展。

因此,人类不仅无法割断与地理环境的密切联系,而且也无法摆脱地理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制约和影响。

作为人类的传播活动,地理环境中的种种情况和条件必然要或多或少地直接或间接地制约和影响着它的过程和成效。

   首先,地理环境制约着媒介人才的聚集、媒介场所的建设。

大众传媒都集中在人口稠密的大、中、小城市,除非战争时期,不会有哪家媒介愿意搬到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的山区。

在城市,媒介大楼与金融大楼都是引人瞩目的高层建筑,内部装修豪华。

而媒介作为信息和知识的生产基地和传播港口,也聚集着大量的专门人才。

   其次,地理环境制约着信息的质量、数量和特色。

通常,媒介离信源的距离越远,其可靠性越低,数量越小;相反,则质高量大。

因为,近距离的新闻易采集、易核实。

不同地理环境下所产生的信息亦各有特色:

陕北民歌高亢、悲凉,蒙古曲调嘹亮、致远,江南小调活泼、欢快;北京是政治、文化信息中心,香港是金融、贸易信息中心。

   第三,地理环境还制约着媒介的经济效益。

在我国,对媒介实行的是相同的政策和管理制度,但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天津等省、市,媒介的经济效益要远远高于内地和边远省份的媒介,城市传媒又远远高于其他传媒。

在报社、电台、电视台、杂志社广告收入排行榜中,前10名媒体都分布在沿海城市。

   从信息接受的角度分析,优美的地理环境可以提高人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早晨或傍晚,大学生们在小溪边、树林中、草地上、长廊里读书温习,不仅空气新鲜,景色宜人,有益于身体健康,而且也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人们生活在肮脏零乱、嘈杂不宁的地理环境之中,就容易变得焦躁不安、情绪不稳,不利于专心致志地从事工作和学习;而当人们起居于风景秀丽、清静幽雅、和谐统一的地理环境之中,又容易变得精神舒畅、欢快和悦,有利于全身心地从事智力活动。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因为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能战胜环境,不受恶劣环境的左右。

人们常常见到:

许多著名专家、学者、记者、编辑,他们是来自边远山区的贫困家庭。

这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贪图安逸享乐的人,美好的环境只能助长他的惰性;而执着追求理想的人,即使面临十分恶劣的环境,也会力排干扰,奋力前行。

   总之,“地理既是历史的母亲,又是历史的儿女。

”([法]莫里斯·迪韦尔热,1973)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地理环境既存放、呵护着传播,又制约、影响着传播,但作为传播活动主体的人总是可以的发挥积极、能动的作用。

二、物理环境

众所周知,人类的绝大部分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人为的物理空间(如会议厅、演播厅、办公室、教室、书房)中完成的。

这样,传播效果的获得或传播目标的实现,就免不了受到物理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在传播活动中,客观上存在着一系列具有各种不同价值观并能减弱或加强传播效果的物理情境。

那些解决重大决策问题的场所(如中共一大会址、遵义会议会址),担任崇高职务或享有巨大威望的人物的住宅(如周恩来总理故居),同人民所尊敬人物有某联系的地方(如韶山、淮安),纪念性、象征性的高大建筑物(如人民英雄纪念碑、渡江纪念碑、毛泽东纪念堂),由于置身于这样的物理环境中,能使人油然而生景仰、昂扬之情,有利于提高人的社会责任感,进而树立远大抱负,通常被认为是开展政治传播、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环境。

   这些地方之所以能产生那种特殊的教育作用和传播效果,是因为受传者不得不以这些客观条件为背景而进入那些在他们的生活中留下明显痕迹的或预存定势的相互作用之中。

在这种互动中,受传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赋予或接受这些特殊环境的影响作用。

   不过,对于历史性的物理环境,在利用其积极的影响作用时,一定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

因为,如果多次不合理地加以利用,就会事与愿违,导致参与者精神疲乏,注意力分散,降低活动的价值。

而且,多次地将受教育者置于一种完全相同的物理环境中,反复说教前后相同的枯燥乏味的观点或内容,也会使人产生一种厌烦、回避、怀疑的情绪。

   除了历史性的物理环境影响传播活动,现时性的物理环境也能促进或阻碍受众对传播者所持立场、观点和所传信息、知识形成肯定的态度。

正在使用的办公室,临时布置的会场(如礼堂、大型会议室),如果事先进行了认真整理和科学布置,做到范围合适,气温适中,光线充足,空气清爽,显得整洁、美观、庄重,令人赏心悦目,那么这样的环境就会使人安坐、催人静听,易于进行智力活动。

相反,如果会场或工作场所的环境污秽,空气混浊,桌椅设备破烂、拥挤,杂物多,噪音大,光线太强或太弱,温度太高或太低,场所太大或太小,等等,都会分散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注意力,使人心情烦躁、精神疲惫,影响环境气氛和传播效果。

   西方环境心理学家曾对办公室的空间影响力进行过一系列研究。

研究表明,媒介员工不喜欢一个个“单门独户”的很小的办公室。

这种办公室有点象监狱里的“牢房”,不利于员工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影响集体智慧的发挥。

他们也不喜欢有足球场那么大的可以容纳上百人在一起工作的场所。

这里桌子整齐划一,排列成行,行与行之间只有狭窄的过道。

他们称之为“牛栏”、“生产车间”。

这里人声嘈杂,人影晃动,互相干扰,难以集中精神工作。

但是,他们比较喜欢园林化办公室。

园林化办公室是一种环境设计革命。

它用低矮的屏障(不超过4英尺高,由隔板、书橱和各种纱、帘、幕、屏风以及各种花木盆景组成)隔成一个个办公室,不仅造价低廉、便于清扫、组合自由,而且使人感觉宽敞、景色别致,便于交流和发展友谊,没有等级和心理隔阂,工作效率高。

   对工作场所的环境要认真对待,回到家里也需要有一个好的智力活动环境。

如果传播者(如记者、编辑、专家、学者)在他的住宅里有一间经过精心布置的书房,那么,他就容易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气氛,其工作效率就会比在其他地方(如卧室、客厅、图书阅览室、人多的办公室)高。

但是,如果他在书房里布置得很马虎,不够科学,效果也可能相反。

例如,将床放在写字台前面,或者将休息时经常用的沙发或躺椅摆在自己的视线之内,这些家俱就会诱发人的休息欲望;把写作和研究时常用的参考书籍放在不能立即随手拿到的地方,每一次的费力寻找或起身抽取,就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从而影响思考的连续性和写作的连贯性;在写字台前面或玻璃台板下布置刺激官的艺术品或美人照,甚至裸体画之类,这又会引人离开正题,产生种种稀奇古怪的联想;把电视机、影碟机放置在书房或自己的视线之内,其诱惑亦难拒绝;写字台、坐椅的高度、宽度、造型对自己不适合,窗口面对车水马龙的街道,室内光线过于强烈或暗谈,都会引起消极、负面的作用。

   物理环境应经常打扫和整理,以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和环境的整洁。

有时也可以在室内摆放几盘鲜花,点燃一支卫生香或施放一些香料,使其对人的精神和身体产生积极影响。

科学研究表明:

玫瑰花香能使人精神集中,柑橘类香味使人精神振奋,茉莉花香或薄荷味有提神醒脑的功用,墨香有镇静安神的效果,木材香味则有轻松致远的感受,苹果香味则有利于提高电脑操作者的工作效率。

据说,采用“背景香味”治疗、刺激大脑,以提高学习、工作效率,这在公元五世纪就已有文献记载。

最近几年,芳香疗法已在西方悄然兴起。

生理学家和医学家们发现:

一些高血压病人闻苹果芳香后,血压便可下降;燃香可以消除夜间失眠和焦虑不安的情绪;有15种鲜花的香气对心血管疾病、哮喘、肝硬化、神经官能症等有疗效。

(张秋臻,1995)

   但是,以上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论的,并不适合一切人。

比如,我国“古时候就曾有‘囊萤照读’、‘凿壁偷光’的志士。

”(鲁迅《且介亭杂文》)高尔基曾经爬上房顶以靠近月光读书;巴斯德是在老鼠“纵横驰骋”的破阁楼上从事研究工作的;塞万提斯的名著《唐·吉诃德》是在楼梯边一张破桌子上写成的;列宁曾多次在大街的路灯下看书;曹雪芹的创作环境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