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大兴区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大兴区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大兴区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北京市大兴区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大兴区2018-2019学年高三一模试题(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科幻文学通常是建立在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借助幻想的外衣,表达作者对未来人类社会的一种认知和思考。
一直以来,科幻文学在我国并不受重视,发展也十分缓慢。
科幻写作费时费力,投入巨大,对作者的知识结构要求极高,也因此使得许多人望而却步。
而读者的分布不均且数量不多,也导致出版机构不敢或不愿涉足这一领域。
1979年《科幻世界》杂志在成都创刊,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的科幻杂志。
1998年创办于天津的科幻杂志《科幻时空》定位于“大科幻”,先后发表了当时国内一线的科幻小说作者星河、叶永烈、韩松等人的作品,还翻译引进了日本科幻小说家星新一的作品。
不过,好景不长,虽然新杂志定价并不太高,但出版发行两辑后,由于发行渠道的不畅,编辑出版投入巨大等原因而遗憾停刊。
科幻文学发表阵地的严重匮乏,也成为中国科幻文学发展的一大痛点。
不过近年来,我国科幻文学的创作与出版赶上前所未有的机遇。
2015年,刘慈欣凭借科幻长篇小说《三体》获得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三体》三部曲被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2018年11月9日,刘慈欣又获得克拉克基金会颁发的2018年想象力服务社会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人。
据去年11月召开的“2018中国科幻大会”公布的数字,2017年全国新出版和重版的科幻图书共232种,其中新书占比约23.6%。
根据刘慈欣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于2018年底的贺岁档上映,成为现象级科幻电影,票房有望达到47亿人民币,并且围绕这部电影形成诸多热点话题。
而随着更多的科幻小说被改变为电影、网络剧、网络电影,更多的科幻发表平台的问世,可以预料,2019年将是中国科幻的发展“大年”,科幻文学将迎来黄金时代。
(取材于赵强等文章)
材料二
《流浪地球》体现了好莱坞电影所代表的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许多差别。
《流浪地球》将中华文化元素和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注入电影,既让观众体验到浓浓的人情味,也让中国文化元素有了新表达。
在好莱坞电影中,当地球不再适合人类生存时,情节设定可能是英雄人物登上太空飞船远离地球去寻找新的避难所。
但是《流浪地球》却反其套路,人类带上地球一起去“流浪”。
中国人深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不论距离多远,遭遇怎样的挑战,都愿朝着家的方向努力前行。
正是这份“乡土情怀”,让人们有了“带着地球一起流浪”的念头,奠定了整个电影故事的发展基石。
《流浪地球》中有句著名的台词“希望是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
是的,只有敢于“与天抗争”,才有生的希望。
“与天抗争”的豪情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与面对末世求生的电影主题不谋而合。
即便2500年、100代人的“流浪之旅”未必定能成功,人类依然选择离开太阳系;即便科学家已经测算没有可能,人类依然用空间站的燃料以死相搏。
中国人始终坚信“人定胜天”,甘于奉献、不惧牺牲,用坚持和努力点燃希望,走向美好。
甚至《流浪地球》电影的拍摄过程,也是郭帆、吴京等电影人不退缩、不放弃的结果。
与西方科幻片不同,《流浪地球》并没有采用超级英雄拯救地球的惯用叙事套路,而是以40余万人、5000台发动机、7万个火石,以及剧情最后各国救援队调转车头,驶向背离家园的方向等宏大场景,讲述了全人类集中力量成功拯救自我的故事,成为了科幻片中的“一股清流”。
而这就是中国人对未来世界的清晰理解,对“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理念的深刻阐述。
现实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立足与此。
《流浪地球》的走红,对于本土科幻作品的未来发展更具意义。
在以刘慈欣为代表的科幻作家的成功实践基础上,中国科幻电影创作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世界科幻文艺创作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故事。
(取材于《<流浪地球>:
中国文化元素的新表达》,有改动)
材料三
科幻电影有“硬”和“软”之分,区分“硬科幻”与“软科幻”的标准在于科技含量的多少。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的高级工程师饶骏认为,“硬科幻”应该是以某一科学原理和技术为主题(或是故事背景),主要的情节推进、场景表现、道具细节等等要比较严格地遵循物理法则,符合工程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特别是各项技术之间的平衡配套展示,这一点是绝大部分科幻电影最易产生bug(漏洞或缺陷)的地方,达到了以上要求和条件的科幻电影,才称得上“硬科幻”。
“软科幻”并不是非常注重技术和科学原理,甚至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很小。
饶骏认为《流浪地球》不能冠以“硬科幻”之名。
《流浪地球》的“硬”,更多的在于特效、背景和道具所呈现的科技感与工业感上。
《流浪地球》一开始就交代了人类和地球不得不“流浪”的原因,即不远的将来,发生了“氦闪”的太阳急剧衰老和膨胀,地球面临着被太阳吞没的灭顶之灾。
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专家看来,太阳发生“氦闪”的概率微乎其微,更不会突然衰老和膨胀。
大概数十亿年之后,太阳才会退出“主序恒星”的行列,衰老和演化为“红巨星”。
电影中,面对毁天灭地的灾难,暂居于地下城的人类启动了“流浪地球计划”的第一步,即于各个大陆板块布设行星发动机、停止地球的自转,而“领航员号”空间站执行“火种计划”,以防“流浪地球计划”失败。
相关领域的专家表示,从现有的科学认识和工程技术、以及未来数百年里人类可能实现的科学进步和技术突破来看,建设行星发动机、地下城和“领航员号”级别的空间站等等,完全超出了人类的能力范围,“流浪地球计划”的科学性和工程可操作性都值得商榷。
《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表示,中国科幻电影在制作上与好莱坞仍有25年到30年的差距,只有包括航天工业在内的国家科技实力足够强大,拍出的科幻片才能更被观众信任;中国电影人要让更多的资本方看到中国科幻类型电影成功的可能性,随着更多资金的进入,会有更多的中国导演有机会尝试拍科幻片,为科幻电影走向世界提供了信心与机遇。
(取材于《中国硬科幻曙光已现,但还需再等一等》,有改动》
1.下列不属于中国科幻文学发展缓慢原因
一项是
A.作者数量少B.读者数量少C.发表阵地少D.杂志定价低
2.下列不能说明中国科幻文学发展“赶上前所未有的机遇”的一项是
A.作家获国际大奖B.中国召开科幻大会C.出版体量剧增D.科幻发表平台更多
3.下列对《流浪地球》体现的中国文化元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情怀B.与天抗争C.英雄崇拜D.世界大同
4.下列与《流浪地球》体现的精神不同的一项是
A.愚公移山B.卧薪尝胆C.女蜗补天D.精卫填海
5.下列对“硬科幻”电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影整体的科技含量高B.故事背景符合科学原理
C.道具也要遵循物理法则D.技术配套展示易出bug
6.《流浪地球》不能冠以“硬科幻”之名,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特效等科技感工业感过多B.故事发生的背景几乎不存在
C.局部情节的科学性有争议D.技术工程不符合发展趋势
7.对中国科幻电影更好地走向世界,你有哪些建议?
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回答。
【答案】1.D2.B3.C4.B5.D6.A
7.①中国科幻文学作家能为科幻电影提供优秀的剧本,②中国科幻电影要注重表达中国元素,③中国电影人对科幻电影有不懈的追求与突破,④中国航天等科技的迅猛发展为科幻电影提供科学支持,⑤资本方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解析】
【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筛选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
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快速寻找答题区间,归纳概括出答案要点,然后与选项比对。
本题要求选出不属于中国科幻文学发展缓慢原因的一项。
本题对应的是材料一。
找到材料一中阐述中国科幻文学发展缓慢的相关内容,找出原因,然后结合选项加以比对。
D项,“杂志定价低”不符合题干要求。
材料一第二节中“不过,好景不长,虽然新杂志定价并不太高,但出版发行两辑后,由于发行渠道的不畅,编辑出版投入巨大等原因而遗憾停刊”,可知,定价代应是有利于中国科幻文学发展,发展缓慢原因是“发行渠道的不畅,编辑出版投入巨大等”。
故选D。
【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筛选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
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快速寻找答题区间,归纳概括出答案要点,然后与选项比对。
本题要求选出不能说明中国科幻文学发展“赶上前所未有的机遇”的一项。
B项,“中国召开科幻大会”的内容能说明中国科幻文学发展“赶上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召开大会本身这件事并不能表明中国科幻文学发展“赶上前所未有的机遇”。
故选B。
【3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筛选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
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快速寻找答题区间,归纳概括出答案要点,然后与选项比对。
本题要求分析《流浪地球》体现的中国文化元素。
C项,“英雄崇拜”不是《流浪地球》体现的中国文化元素。
材料二说“与西方科幻片不同,《流浪地球》并没有采用超级英雄拯救地球的惯用叙事套路”。
故选C。
【4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筛选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
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快速寻找答题区间,归纳概括出答案要点,然后与选项比对。
本题要求分析《流浪地球》体现的精神。
B项,“卧薪尝胆”不是《流浪地球》体现的精神。
有关《流浪地球》体现的精神,材料二第三节是说“即便科学家已经测算没有可能,人类依然用空间站的燃料以死相搏。
中国人始终坚信“人定胜天”,甘于奉献、不惧牺牲,用坚持和努力点燃希望,走向美好。
甚至《流浪地球》电影的拍摄过程,也是郭帆、吴京等电影人不退缩、不放弃的结果。
”这其中并没有“卧薪尝胆”。
故选B。
【5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阅读文本,理解概概念的内涵。
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
然后审题,抓住与概念相关的内容进行理解,然后结全合选项进行比对。
本题要求“硬科幻”电影这一概念。
D项,“技术配套展示易出bug”不能体现“硬科幻”电影的特点。
材料三是说“特别是各项技术之间的平衡配套展示,这一点是绝大部分科幻电影最易产生bug(漏洞或缺陷)的地方”,这是各项技术之间的平衡配套展示的不足或缺陷,这不是“硬科幻”电影应具备的特点。
故选D。
【6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筛选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
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快速寻找答题区间,归纳概括出答案要点,然后与选项比对。
本题要求选出《流浪地球》不能冠以“硬科幻”之名的原因。
A项,“特效等科技感工业感过多”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材料一第二节是说“饶骏认为《流浪地球》不能冠以“硬科幻”之名。
《流浪地球》的“硬”,更多的在于特效、背景和道具所呈现的科技感与工业感上”,可知“特效等科技感工业感过多”是《流浪地球》的“硬”。
这只是“硬科幻”其中的一个特点,“硬科幻”还有更多的特点,《流浪地球》在并没有体现出来。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归纳概括的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
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快速寻找答题区间,抓住关键词句,归纳要点,顺应问题的方向,然后组织答案。
本题要求根据三则材料,对中国科幻电影如何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提出建议。
材料二最后一节“在以刘慈欣为代表的科幻作家的成功实践基础上,中国科幻电影创作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世界科幻文艺创作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故事”,可概括出中国科幻文学作家要能为科幻电影提供优秀的剧本。
材料二第一节中“《流浪地球》体现了好莱坞电影所代表的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许多差别。
《流浪地球》将中华文化元素和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注入电影,既让观众体验到浓浓的人情味,也让中国文化元素有了新表达”,中国元素是中国科幻电影的独特之处,因此中国科幻电影要注重表达中国元素。
材料三最后一节“中国电影人要让更多的资本方看到中国科幻类型电影成功的可能性,随着更多资金的进入,会有更多的中国导演有机会尝试拍科幻片,为科幻电影走向世界提供了信心与机遇”,可总结出中国电影人对科幻电影有不懈的追求与突破。
材料三最后一节中“中国科幻电影在制作上与好莱坞仍有25年到30年的差距,只有包括航天工业在内的国家科技实力足够强大,拍出的科幻片才能更被观众信任”可总结出中国航天等科技的迅猛发展为科幻电影提供科学支持。
材料三最后一节中“随着更多资金的进入,会有更多的中国导演有机会尝试拍科幻片,为科幻电影走向世界提供了信心与机遇”,可总结出需要资本方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点睛】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归纳概括的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
归纳概括段意,提炼主要观点要有切层分层意识:
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
同一关系取其一;相属关系取其“属”;相并关系取其“和”;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分析归纳时,要整体把握,全面准确。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汤问于伊尹曰:
“欲取天下若何?
”伊尹对曰:
“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
可取,身将先取。
”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
故反其道而身善矣;行义则人善矣;乐备君道而百官已治矣,万民已利矣。
故上失其道则边侵于敌,内失其行,名声堕于外。
是故百仞之松,本伤于下,而末槁于上。
商、周之国,谋失于胸,令困于彼。
五帝先道而后德,故德莫盛焉;三王先教而后杀,故事莫功焉。
当今之世,巧谋并行,诈术递用,攻战不休,亡国辱主愈众,所事者末也。
夏后相与有扈氏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相曰:
“不可。
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
”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子女不饬,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诗》曰:
“执辔如组【1】。
”孔子曰:
“审此言也,可以为天下。
”子贡曰:
“何其躁也?
”孔子曰:
“非谓其躁也,谓其为之于此,而成文于彼也。
圣人组修其身,而成文于天下矣。
”故子华子曰:
“丘陵成而穴者安,大水深渊成而鱼鳖安矣,松柏成而涂之人已荫矣。
”
孔子见鲁哀公,哀公曰:
“有语寡人曰:
‘为国家者,为之堂上而已矣。
’寡人以为迂言也。
”孔子曰:
“此非迂言也。
丘闻之:
‘得之于身者得之人,失之于身者失之人。
’不出于门户而天下治者,其惟知反于己身者乎!
”
(《吕氏春秋·先己》,有删减)
注释:
【1】拿缰绳赶马就像织丝一样。
意思是说,拿缰绳赶马,只控制住马嘴就能达到万里之外;织工只管织丝,花纹也自然形成于其中。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其身而天下治治:
太平安定
B.六卿请复之复:
再战
C.审此言也审问
D.何其躁也躁:
快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上失其道则边侵于敌名声堕于外
B.期年而有扈氏服不出于门户而天下治者
C.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丘陵成而穴者安
D.成其身而天下成其惟知反于己身者乎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反其道而身善矣
所以,反对他们的道理自身就完善了
B.三王先教而后杀,故事莫功焉
三王先施行教化再实行刑罚,所以事业没有不成功的
C.圣人组修其身,而成文于天下矣
圣人用织丝的道理来修养自身,成就的是天下太平。
D.得之于身者得之人
能得到自身修养的人就可以得到人心
11.翻译下面句子
①是故百仞之松,本伤于下,而末槁于上
②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
12.请用自己
话概括本文的主旨。
13.请结合下列各句的内容,谈谈如何做到“先己”。
(1)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2)季康子问: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
(3)子曰: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
(4)定公问:
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对曰: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
【答案】8.C9.C10.A
11.
(1)因此百仞高的松树,在下面的根受伤了,上面的树枝就会枯槁。
(2)从此,他坐卧时不铺两张席子,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菜肴,不打开琴瑟(演奏),不整修钟鼓。
12.君主治理国家必先修养自身。
13.①自身行得正;②对人民庄重(不随便,不轻浮);③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④做事谨慎专一⑤讲信用,⑥节约费用,⑦爱护人民,⑧以礼待臣子。
【解析】
【8题详解】
该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推断能力。
推断文言实词必须将该词放入句中,将句放入语段中,结合前后文进行推敲理解,不能孤立去理解这个词,更不能以现代汉语中该词的常见义项来代替它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C项,审,是明白、知道、懂得的意思。
不是审问的意思。
故选C。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
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平时学生中要注意积累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A项,于,前一个是介词,表被动,被;后一个是介词,在。
B项,而,前一个是连词,表修饰,可不译;后一个也是连词,表转折。
C项,两个“者”,都是代词,可译为“……的人”。
D项,其,前一个代词,他的;后一个是语气词,表推测,大概。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
该题第一句中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
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A项,反,通“返”,返回的意思。
不是“反对”的意思。
“反其道”的意思是返回到修养自身的根本原则。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
该题第一句中,是故,因此;本,根,树根;于,介词,在;末,树梢;槁,枯槁。
第二句中,于是,从此;重,两张;张,打开,指演奏;修,整修。
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
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1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文言要点归纳概括能力。
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题干概括的内容方向,然后通读原文,整体感知,确定答题区间,理解后加以归纳,分点概括。
概括的时侯注意用词要准确。
本题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旨。
第一节中汤问于伊尹的话“欲取天下若何”,是本文谈论的话题,伊尹回答的内容“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
可取,身将先取”表明他的观点态度,同时也是文章的主旨。
汤问伊尹:
“想要取得天下该怎样做?
”伊尹回答说:
“想要取得天下,天下不可能取得。
可以取得(天下)的话就要先取得自身。
”并且结尾还借用孔子的话再次表达这一看法,“‘得之于身者得之人,失之于身者失之人。
’不出于门户而天下治者,其惟知反于己身者乎!
”意思是能得到自身修养的人就可以得到人心,失去自身修养的就失去人心。
’不用出门就可以治理天下的人,只要懂得反省自身就行了!
因此可以总结,本文的主旨是君主治理国家必先修养自身。
【13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内容,分析理解和归纳概括能力。
该题要求考生结合提供的四句话,,谈谈如何做到“先己”。
首先要明白“先已”这一词语的意思,然后理解提供的四句话,再加以分析理解,最后概括。
“先己”,意思是要先正自身,只有正自身,才能使自己性情得以修养,同时让人信服。
第一句话“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简单明了,强调自身行得正。
第二句话“临之以庄,则……”强调对人民要庄重;“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强调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
第三句话“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强调做事谨慎专一;要讲信用,要节约费用,要爱护人民。
第四句话“君使臣以礼”强调以礼待臣子。
这四句话的大意分别是:
(1)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2)季康子问道:
“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
”孔子说:
“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3)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就应当严肃认真、恭恭敬敬的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讲求信用,而不欺愚百姓;节省开支,不奢侈浪费;正确的使用官吏,役使老百姓应该在农闲时间。
(4)鲁定公问:
“君王差使臣子,臣子事奉君王,依什么原则?
”孔子回答说:
“君王差使臣下要依礼相待,臣下事奉君王以真心无欺为准。
”
【点睛】文言实词推断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
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
(1)常识识记法。
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
(2)联想迁移。
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
(3)通假代入法。
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
(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
(6)语法推断法。
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参考译文:
汤问伊尹:
“想要取得天下该怎样做?
”伊尹回答说:
“想要取得天下,天下不可能取得。
可以取得(天下)的话就要先取得自身。
”古代的圣明君主,成就自身从而成就天下,整治好自身就可以整治好天下。
所以,返回到修养自身的根本原则上自身就完善了;推行仁义就能使众人完善了;乐于准备为君之道,那么百官就已经管理好了,百姓就有利了。
所以,如果君王失去了为君之道,边疆就会被外敌侵忧,在国内丧失德行,在国外声名败落。
因此百仞高的松树,在下面的根受伤了,上面的树枝就会枯槁。
商、周国家(的末代君主),胸中没有(正确的)谋略,政令在外自然难以推行。
五帝先施行道法再实行德政,所以德政没有不兴盛的;三王先施行教化后实行刑罚,所以事业没有不成功的。
当今世界,智巧与谋略并行,欺诈层出不穷,攻伐战争不停,亡国和辱主越来越多,(是由于)他们致力的(不是治国的根本而是)注重细节。
夏代的君主启与有扈氏在甘泽开战没有胜利,六卿请求再战。
夏君启说:
“不可以。
我的土地不少,我的百姓不少,但是打不赢,这是(因为)我的德行太浅薄,教化不好。
”从此,他坐的时候不铺两张席子,吃的时候不上两种以上的菜肴,不打开琴瑟,不整修钟鼓,不打扮子女,亲近亲人,尊敬长者,尊重贤良的人,任用能干的人。
满一年后有扈氏就归降了。
所以说,想战胜别人的人一定要先战胜自己,想评论别人的人先要评论自己,想了解别人的人先要了解自己。
《诗经》说:
“拿缰绳赶马就像织丝一样。
”孔子说:
“审度清楚这句话就可以治理天下。
”子贡说:
“这么快?
”孔子说:
“不是说快了,是说做的是这件事,成就的是那个结果。
圣人用此道理来修养自身,成就的是天下太平。
”所以,子华子说:
“形成了丘陵的话,穴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