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1718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186472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1718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1718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1718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1718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1718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1718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1.docx

《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1718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1718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1.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1718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1.docx

区胶南第一高级中学1718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1

高二下学期月考1——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在中国古代,“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

这里所评述的制度(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使君臣关系趋于平等

C.方便了官员升迁                                              D.有利于完善君主专制

2.“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

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

”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3.《尚书》中记载周公曾经告诫康叔说,“元恶大憝(duì,奸恶),矧(shen,况且)惟不孝不友”要“刑兹无赦”。

西周时期告诉权中规定“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

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

A.初步确立起儒家伦理道德                              B.道德观念与家族政治结合

C.社会秩序实现长期稳定                                  D.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4.下表为北宋名臣事迹

 

性格描述

结果

吕端

老成持重,宽厚多恕,识大体,以清简为务,对于各种争议和分歧,很少发表意见。

被太宗称赞为“吕端大事不糊涂”,在宰相位置上退休。

毕士安

张洎、毕士安候选翰林学士,最后毕士安胜出,理由是“但(张)履行(资历)远在下尔”。

官至宰相。

病逝时宋真宗亲至其府邸哭吊,异常悲恸。

寇准

书生气浓,对社会现实很敏锐,有胆略,有锐气,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似嫌不足。

三次为相,三度被贬,终雷州司户参军,病逝于雷州。

材料表明(  )

A.重文轻武,文官待遇较高                              B.政治相对保守,老成持重者受重视

C.理学兴起,重视内心反省                              D.科举考试完善,所选人才各有所长

5.终汉武帝之世,汉初封侯的143人中,只剩5侯;武帝因功封侯的75人中,失侯的68人;推恩封侯的175人中,失侯的113人。

据此推知汉武帝(  )

A.在封侯问题上反复无常                                  B.以政治统一促思想统一

C.从根本上解决割据问题                                  D.以此加强专制中央集权

6.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周亚夫,其子曾购买甲盾之类的葬器,以备老爹死后发丧用,被人告发。

周亚夫因此而下狱,闭食自尽。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周亚夫的儿子愚昧迷信                                  B.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C.西汉严禁民间私藏武器                                  D.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7.宋太祖曾鼓励功臣宿将:

“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

”宋太祖此举旨在(  )

A.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B.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8.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市议、尚书执行的程序。

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

各逞意气。

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

”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

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9.明初,朱元璋在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

这一举措(  )

A.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                      B.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

C.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D.缓和了君相之间矛盾

10.古希腊城邦建立之初所征服的本地居民,原来是依附民或农奴身份。

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以及人力的缺乏,必定使他们上升到了自由民的地位。

这些自由民,连同希腊本土来的新移民,构成城邦的非贵族的平民大众。

这表明(  )

A.城邦公民权利对外邦人开放                          B.殖民运动促成了希腊的政治共同体

C.城邦民主改革加速民族认同                          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催生了新秩序

11.古代雅典城邦不允许公民只关心自己私人事务,梭伦立法甚至规定:

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

可见古代雅典(  )

A.公民的个人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B.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C.城邦事务与私人事务同等重要                      D.人文主义思想浓郁

12.在古代雅典,主持审判的庭审官依据成文法律的字面含义向人民陪审团作解释,陪审团则根据这些解释及其理解进行判断投票,庭审官最终根据对投票的统计结果作出判决。

据此可知在古代雅典(  )

A.注重对事实和法律的分析                              B.司法制度融合了民主制度

C.形成严谨完备的司法程序                              D.法律是正义与理性的体现

13.苏格拉底说:

“不论是民众所推选,抑凭抽签委派,抑凭暴力或欺骗而执政,单单掌权还不是王者,不算治国者,只有具备治国的专门知识的人才是王者。

”据此可知(  )

A.苏格拉底反对雅典的民主政治                      B.苏格拉底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作辩护

C.苏格拉底要求统治者具备治理才能              D.苏格拉底主张实行君主政体

14.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公民自杀要得到批准,若公民未经允许而自杀将被视为犯罪行为,梭伦执政时又要求公民不能以人身做抵押,来偿还债务。

古代雅典的这些规定主要是为(  )

A.保障城邦民主政治的运行                              B.防止公民人数减少影响税收

C.彰显雅典的人文主义精神                              D.体现法律限制公民人身自由

15.“公民自己而不是通过推选代表来制订法律。

在吸收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参加,每年约集会40次的公民大会上,雅典人就城邦的重大问题进行辩论和投票,如宣战、签约、使用公共基金等。

最下层的鞋匠和最富有的贵族同样享有在议会表态,投票和任职的权力。

”这表明(  )

A.雅典公民参政热情高                                      B.雅典城邦实行直接民主制度

C.雅典民主的广泛性和公正性                          D.雅典民主制度的成熟和完善

16.公元前427年,希腊小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

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

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

据此可知,在古代(  )

A.希腊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权                              B.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

C.大邦争霸阻碍了希腊统一                              D.雅典公民大会有时违背民意

17.梭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抽签选举绝大多数国家官职,就是先由各大行政单位(当时称部落)投票预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然后再进行二级选举,在候选人之间差额抽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

以执政官为例,当选人数与候选人数比例为1:

3。

这一选举法(  )

A.维护了贵族统治地位                                      B.完善了权力运行机制

C.未采用财产资格限制                                      D.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

18.雅典和罗马是西方古典文明的杰出代表,对后来西方的历史和文化影响深远。

二者都有(  )

A.皇帝制度                  B.司法陪审制               C.完备法典                  D.陶片放逐法

19.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

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

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20.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

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

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政府丧失民众信任

21.公元3世纪,罗马著名法学家乌尔比央认为:

“皇帝的任何吩咐都具有法律的效力,因为人民已经把权力转让给皇帝了。

”这表明罗马法(  )

A.崇尚自然法的人权精神                                  B.具有服务于政治的特点

C.规定皇帝由民众们选出                                  D.法律条文都系皇帝制定

22.古罗马法规定,家父是家庭财产的唯一所有人,他不仅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置家庭财产,家子取得的财产不论来源,原则上均归家父所有。

然而对于家子之债,家父却不一定有责代偿。

这反映出古罗马法(  )

A.注重人伦关系的渗透                                      B.突出男性成员的法律地位

C.保留了野蛮的习惯法                                      D.用血缘亲情维护共和体制

23.罗马法主张,“家父权”并不触及“公法”。

当子成为将军时,可能会指挥其父;成为高级官吏时,需要审判其父亲的案件。

查士丁尼《法学阶梯》规定,如果子女有不法行为,父亲可把子女交出以免除自己的责任。

这反映出古代罗马(  )

A.侧重于保护私有财产                                      B.法律高于血缘伦理

C.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D.压制人的自由发展

24.在罗马法院的广场上,耸立着一尊自由女神的雕像。

在雕像的背后,镌刻古罗马法格言:

为了正义,哪怕天崩地裂。

这反映出(  )

A.罗马帝国治下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              B.古罗马境内实现了人人平等

C.古罗马维护社会秩序的自然法理念              D.罗马妇女已经获得了公民权

25.有法学家指出:

“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

”罗马从共和国建立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产生的法律统称为(  )

A.习惯法                      B.公民法                       C.自然法                      D.万民法

26.某学者认为:

过去确实有过这样一个时期,把这仅仅是“市民法”的一个卑贱的附属物的“万民法”,认作为一切法律所应该尽可能依从的一个伟大的、虽然还没有发展的模式。

这个巨变是正当希腊的“自然法”理论被适用于“罗马所有国家共有的法律”的实践中的时期。

”由此表明(  )

A.万民法实际附属于“市民法”                      B.万民法成为一切法律的模式

C.自然法精神推动了罗马法演进                      D.罗马法始终体现自然法精神

27.早期罗马法规定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妻子不能拥有任何独立财产,公元6世纪的法律规定,妻子可以保持其人身和财产的独立,甚至从“某些方面看,当时的妇女甚至要比当下大多数文明国家法律下的妇女获得了更大的解放”这一变化(  )

A.蕴含着自然法精神                                          B.适应了帝国建立的需要

C.体现了公民法的灵活性                                  D.使妻子和丈夫分庭抗礼

28.孟德斯鸠曾说:

“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

”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  )

A.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                                      B.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

C.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                                      D.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

29.1832年的英国议会改革,一方面通过给予资产阶级和上层中产阶级选举权,赢得了新兴社会阶层的忠诚;另一方面,成功地抵制了来自中下阶层的压力,令工人阶级的激进运动陷入孤立境地。

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

A.民主政治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B.工人的经济状况没有改变

C.工业革命的开展助推社会进步                      D.社会阶层裂痕进一步拉大

30.“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这里的“它”是指(  )

A.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B.光荣革命的胜利

C.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                                      D.议会制度的改革

31.英国国王的活动总原则之一是“国王不能为非”,即国王永远没有是非错误,国家政策中出现的一切错误,都不能归咎于国王,国王永远不对国家的任何政治决策负政治责任。

这原则(  )

A.违背了《权利法案》的基本精神                  B.实质是对国王行使权力的限制

C.表明国王已经失去自由权利                          D.意在为国王的行为开脱责任

32.19世纪晚期时,在英国,首相和内阁是议会多教党的“党魁”和领导核心。

除非多教党自身发生分裂,议会几乎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

即使通过了不信任票。

内阁还可以“诉诸选民公断”,提请英王解放下院,在新议会选举中。

内阁因处于执政党的有利地位,获胜也不成问题。

这反映英国(  )

A.责任内阁制开始得到确立                              B.议会已不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

C.立法权对行政权制衡削弱                              D.内阁权力膨胀推毁了宪政制度

33.18世纪初期,在汉诺威过惯了小朝廷生活的德意志君主乔治一世父子,依据《王位继承法》先后继任了英国国王,他们对英国事务不感兴趣,大臣们有事不再找国王,而是自己先商定对策,然后再提交国王认可。

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

A.已经建立了责任内阁制政府                          B.限制王权获得了重大进展

C.出现君主立宪制发展的良机                          D.尊重外国王公入主的传统

34.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一些惯例。

如“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一旦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就要辞职向议会谢罪,或解散下院提前大选”,“内阁无需预先征得国王同意,即可召开会议”等。

这反映出英国代议制的特点是(  )

①内阁对议会负责②国王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③议会权力高于王权④国王、议会和内阁互不统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5.1689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

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

A.天赋人权                  B.民主共和                   C.君主立宪                  D.权力制衡

36.1832年,在两次否决改革法案后,英国议会上院第三次表决时,国王以增加上院贵族人数相威胁,加上强大的民意压力,反对派议员接受国王的劝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

改革法案的通过表明(  )

A.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                          B.上院在议会中有决定性作用

C.保守势力最后时刻做出让步                          D.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

37.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

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38.1786年,美国国会建议,它将有权控制国内外贸易、自行规定并征收税款、惩罚欠款不缴的州,各州必须向国会选派议员,对公然反抗国会管辖权的州可以使用武力以外的所有强制手段。

这表明美国(  )

A.意识到邦联制的弊端                                      B.不断完善联邦制政体

C.改变了中央的软弱无力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39.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

方案二(新泽西方案)

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

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

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

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40.一位在狱中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德国老鞋匠,在1906年刑满释放后的某日,打扮成一名少尉,带领在街头偶然遇到的一小队士兵,来到某镇财务所,说:

“我是皇帝派来的,赶快把钱给我。

”财务官员立即把钱交出,老鞋匠敬了一个标准军礼,拿着钱带着士兵扬长而去。

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德国(  )

A.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B.专制体制臻于极盛   C.政府官员纪律松弛  D.军国主义弥漫社会

 

二、材料阅读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

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

有明一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30余处,总督1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

——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在清政府致力于实行立宪政体之后,它处理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行政制度的改革。

在义和团事件之后不久,政府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整饬吏治和改组过时的官僚机构。

但是这种努力遇到了很多困难。

造成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和。

官僚制度落后过时的原因被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存在着“捐纳”制度,特别是卖官鬻爵。

以前当政府需要额外收入时,它就临时求助于卖官鬻爵的办法,但是自从太平军战争以后,这个制度就成了一项长期措施。

结果官场中有很多人是以金钱或军功获得他们的官职的。

人们认为这种作法造成了大量的贪污腐化。

此外,有很多官署几乎没有职守。

在中国,子女们被认为应遵循由父母规定的成例行事,因此,由历代皇帝设立的衙署即使在时移世易和需要改组时,仍然被保持了下来。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的原因及其特点。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行政制度改革与明代地方行政管理改革目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13分)

 

4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_。

(15分)

材料一在美国宪法的制定过程中,一些政治家认为,“人民”和“人民的代表”(国会)是不同的;“人民”高于“人民的代表”;“由人民制定、政府不能更改的”宪法高于“由政府制定、政府能够更改的”普通法律;国会的立法如果违宪,“自然不能使之生效”。

根据这些理论,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和总统行政命令是否符合宪法。

但是,1787年美国宪法没有相关规定,即未建立起司法审查制度。

在初期美国政府中,既无财权、军权又无民意基础的最高法院的地位明显低于总统和国会。

——摘编自(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

材料二1803年,最高法院对“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做出判决:

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力,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

该判例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从而使最高法院足以与国会或总统相制衡。

——摘编自(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创立司法审查制度的理论基础。

(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_学知识,说明“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对于美国民主制度的影响。

(8分)

高二下学期月考1——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解析】材料的“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指代谏议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