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答案解析.docx
《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答案解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附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间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释】武均州:
即武巨。
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指洛阳。
朝陵墓的使者。
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墓前往祭扫。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
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 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 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 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2)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1)D
(2)①驿道梨花处处盛开,②渲染使者奔驰的热烈气氛,③表达诗人对故土收复、皇陵得以朝祭的欢愉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
【解析】【分析】
(1)D项,错在“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
这首诗写诗人听到捷报传来后不能自已的欢欣鼓舞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
故选D。
(2)“驿路梨花处处开”是以景结情,描写寒食时节译路上梨花处处盛开,以盛开的梨花渲染朝陵驿道上使者骑马奔驰的热烈氛围;作者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这里化虚为实,通过联想想象,突出了诗人激动兴奋愉悦畅快的感情;本诗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矩报捷官军收复西京洛阳面作的,以梨花处处开的春日美景,寄寓着作者对国家中兴收复失地的美好祝愿。
整理归纳以上条目就可以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驿道梨花处处盛开,②渲染使者奔驰的热烈气氛,③表达诗人对故土收复、皇陵得以朝祭的欢愉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
【点评】⑴该题为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⑵该题主要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
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
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富水驿①
杜牧
益戆②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③。
当时物议朱云④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释】①富水驿,原名阳城驿。
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指斥奸佞、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
②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
戆,愚直。
③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
④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中借汲黯事赞颂阳城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
B. “终须南去吊湘川”暗用贾谊被贬之典喻阳城,表达对阳城忠而被贬的惋惜。
C. 诗将朱云因年少被时人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
D. 全诗叙议结合,多处用典,借古以论今,表达情感丰富充实、含蓄蕴藉。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
诗人希望朝天者从中获得怎样的警示?
【答案】
(1)C
(2)①不要轻易改动阳城驿的驿名,留着它一警醒路过此地的官员。
②保持刚正不阿,敢于忠言直谏,不谄媚权力;③因正直被贬,即使清贫困顿,也始终要保持一腔正气。
【解析】【分析】
(1)C项,“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错误,“当时物议朱云小”中“朱云小”指的是象征皇帝威望的“赤云”为之变小。
并无“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之意。
故选C。
(2)本题需要先大出尾联的含义,再分析诗人写作此联的用意。
尾联“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意思是:
我看这个阳城驿的名字不要轻易便改了,留着它,使得凡是到长安做京官路过此地的人,都能感念到阳城大夫的风节,而警惕自己不要贪污腐化呵!
诗人直言“阳城驿”不该改名,是对指斥奸佞、犯颜直谏的“阳城”的肯定和赞美,诗人希望朝天者能像阳城一样刚正不阿,保持清贫人格。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不要轻易改动阳城驿的驿名,留着它一警醒路过此地的官员。
②保持刚正不阿,敢于忠言直谏,不谄媚权力;③因正直被贬,即使清贫困顿,也始终要保持一腔正气。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句内容、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和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考生要先透过题干把握考点,然后再结合全诗意思的基础上,把握尾联诗句内容、意象、特点、手法、情感等,进而准确作答。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柳秀才往连州①看弟
马戴
离人非逆旅,有弟谪连州。
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
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
何处江关锁,风涛阻客愁。
【注释】①连州,位于广东清远。
(1) 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2)联系全诗,概括“客愁”的原因。
【答案】
(1)①选取典型景物(意象):
选取了“楚雨”“湘云”“猿”“雁”“蒹葭”“星月”等景物(意象);②视听结合:
“雨”“云”“蒹葭”“星月”是视觉形象,“猿”指猿啼,是听觉形象;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将愁苦之情寓于萧瑟清冷的景物之中。
(2)弟弟遭贬;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惜别友人。
【解析】【分析】
(1)“列举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
蒹葭行广泽,星月棹寒流”,选取了“楚雨”“湘云”“猿”“雁”“蒹葭”“星月”等景物(意象);写景角度,“雨”“云”“蒹葭”“星月”是视觉形象,“猿”指猿啼,是听觉形象;结合文本分析写景的作用,即从景与情的关系等方面作答。
(2)此题概括“愁”的原因,根据诗中“有弟谪连州”可知弟弟遭贬;“楚雨沾猿暮,湘云拂雁秋”可知路途遥远;“蒹葭、广泽、星月、寒流”可知路途艰难;题目“送柳秀才往连州①看弟”“客愁”可知,惜别友人。
故答案为:
⑴①选取典型景物(意象):
选取了“楚雨”“湘云”“猿”“雁”“蒹葭”“星月”等景物(意象);②视听结合:
“雨”“云”“蒹葭”“星月”是视觉形象,“猿”指猿啼,是听觉形象;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将愁苦之情寓于萧瑟清冷的景物之中。
⑵弟弟遭贬;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惜别友人。
【点评】⑴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诗歌景物描写角度的分析理解能力。
描写景物的角度:
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多感官结合;虚实结合等。
本题中, 颔联、颈联选取典型景物(意象)、视听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想象(虚写)、俯仰结合来写景,注意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与情感的理解鉴赏能力。
答题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本题中,“客愁”的原因包括弟弟遭贬;路途遥远;行路艰难;对友人的惜别。
联系全诗,概括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秋斋独坐寄乐天兼呈吴方之大夫
刘禹锡
空斋寂寂不生尘,药物方书绕病身。
纤草数茎胜静地,幽禽忽至似佳宾。
世间忧喜虽无定,释氏销磨尽有因。
同向洛阳闲度日,莫教风景属他人。
(1) 简要赏析颔联的表达效果。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1)以动衬静,以忽至的幽禽反衬出环境的静谧;作者以静谧的环境烘托出内心的宁静以及孤独;并照应开头的“空斋寂寂”。
(2)劝勉、宽慰友人莫负风景;作者身处困境的豁达乐观;也暗含远离政治中心,只能消磨时光的一丝无奈。
【解析】【分析】
(1)这两句明显写景,可以从描写手法(动静的角度)、结构(照应上文)来分析。
前句“纤草数茎胜静地”写出了环境的幽静,后句“幽禽忽至”,突然飞来几只幽禽,以鸟的飞来衬托幽静的环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所有的景都与情相关,这里的环境的幽静与题目的“独坐”联系起来,以静谧的环境烘托出内心的宁静以及孤独。
在结构上此句的“静”与上文“空斋寂寂”形成照应。
(2)尾联“同向洛阳闲度日,莫教风景属他人”中“莫教风景属他人”,劝勉、宽慰友人莫负风景;“同向洛阳闲度日”中“闲度日”说明作者没有得到重用,身处困境,但他依然劝诫朋友“莫教风景属他人”,这里其实也是自我劝慰,体现了他的豁达乐观;“闲度日”,每天只能无所事事,聊以度日,也暗含远离政治中心,只能消磨时光的一丝无奈。
故答案为:
⑴以动衬静,以忽至的幽禽反衬出环境的静谧;作者以静谧的环境烘托出内心的宁静以及孤独;并照应开头的“空斋寂寂”。
⑵劝勉、宽慰友人莫负风景;作者身处困境的豁达乐观;也暗含远离政治中心,只能消磨时光的一丝无奈。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⑵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发五连驿忆弟
曾国藩
朝朝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
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破万山苍。
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
大壑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第一句既紧扣题中“早发”二字,又直接写出了奔波中的感受,凌晨出发,天天如此,劳碌疲惫,确是苦不堪言。
B. 第四句写万山环绕让诗人感到路途的艰辛,鸡鸣破晓反衬诗人身处环境的空寂,一“苍”字又增添一份悲苦苍凉之意。
C. 尾联大壑、高崖与劲风等意象强化了诗人的情感,诗人借助雄浑阔大的意境,彰显自己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
D. 全诗以情绪的流动起伏贯穿其中,对思念之情、宦路之苦反复咏叹,感情真挚,格调苍凉,收到悠远绵长的艺术效果。
(2)本诗颈联“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广受后世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
【答案】
(1)C
(2)①反复,“曰归”“有弟”反复连用。
下句中兄弟天各一方,无从团圆,诗人只能在旅途的孤独寂寞中思念远方的弟弟。
整联在反复强化情感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
②直抒胸臆,作者表达了思归念弟的凄苦悲怆的心声。
故园之思、手足之情真挚充沛。
【解析】【分析】
(1)C项,“彰显自己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说法错误。
纵观全诗,本诗是曾国藩通过“早发”二字,来表达奔波中的劳苦,对家中弟弟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宦路之苦的感叹。
诗歌通过“岁云暮”“天一方”这些时间、地点的词语,写出了自己“曰归”的无望;“何当吹我送君旁”,再次喟叹与弟弟团聚的渺茫,所以,“彰显自己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说法错误。
故选C。
(2)曾国藩用“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表达了自己在早行途中的喟叹,“曰归”“有弟”反复连用,用反复手法表达兄弟天各一方,无从团圆,诗人只能在旅途的孤独寂寞中思念远方的弟弟。
整联在反复强化情感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
另外,作者把这种思念家中亲人,想回家团圆的情愫直接表达出来,“曰归”“有弟”,直抒胸臆,作者表达了思归念弟的凄苦悲怆的心声。
故园之思、手足之情真挚充沛。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反复,“曰归”“有弟”反复连用。
下句中兄弟天各一方,无从团圆,诗人只能在旅途的孤独寂寞中思念远方的弟弟。
整联在反复强化情感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
②直抒胸臆,作者表达了思归念弟的凄苦悲怆的心声。
故园之思、手足之情真挚充沛。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寒食还陆浑别业①
宋之问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②。
【注释】①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的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别墅,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②典出《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无事。
有八九十老人,击壤(古代一种木制的玩具)而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雪,形象地写出洛阳满城飞花、缤纷如雪的美景。
B.诗歌第二句与首句形成对比,说明山中景色与洛阳城的不同,花朵才刚刚绽放,可尽情欣赏。
C.颔联紧扣标题中的“还”字,诗人早上告别洛阳城中的美景,晚上就看到了陆浑别业的美景。
D.诗人在寒食节回到陆浑别业,山中不但春景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2)尾联中的“野老”,有人认为是诗人自己,有人认为是山野中的寻常老人,你怎么看?
请阐述理由。
【答案】
(1)D
(2)【示例1】指诗人自己。
①尾联中的“酣歌”一词,是承接颈联中的“酒”而来,两联一以贯之,都是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及感受;②诗人摆脱了公务的烦扰,在山中化身乡野老人,怡然自得,表达了对山中生活的喜爱,对太平盛世的歌颂。
【示例2】指山野中的寻常老人。
①诗人在洛阳为官,此诗旨在歌咏太平盛世,山中之人犹如生活在尧舜时期,将“野老”理解为寻常百姓,更符合诗歌主题;②由颈联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到尾联写山野中寻常人的生活,诗人视野有所拓宽,诗歌内容更加丰富。
【解析】【分析】
(1)D选项“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错误,由诗歌注释“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可知,诗人是公务闲暇来山中享受休闲时光。
但没有信息体现“归隐之情”。
故选D。
(2)“野老”指当地居民,也可兼包诗人自己。
谓处此山中人无异于尧舜太平盛世的百姓,当酣歌一曲,终老此地。
这个结尾,不无歌咏升平的意味。
但话说得很艺术,很富诗情,并不是硬贴上去的颂圣尾巴,与全诗的内容风格也比较统一。
武后统治时期,统治集团内部尽管矛盾斗争不断,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诗人所歌咏的“太平”,并非纯粹的粉饰之词。
故答案为:
⑴D;
⑵【示例1】指诗人自己。
①尾联中的“酣歌”一词,是承接颈联中的“酒”而来,两联一以贯之,都是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及感受;②诗人摆脱了公务的烦扰,在山中化身乡野老人,怡然自得,表达了对山中生活的喜爱,对太平盛世的歌颂。
【示例2】指山野中的寻常老人。
①诗人在洛阳为官,此诗旨在歌咏太平盛世,山中之人犹如生活在尧舜时期,将“野老”理解为寻常百姓,更符合诗歌主题;②由颈联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到尾联写山野中寻常人的生活,诗人视野有所拓宽,诗歌内容更加丰富。
【点评】
(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⑵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把握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
一般包括: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②分析描写手法,抓住人物特征。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等直接描写,也要抓住间接描写,即侧面衬托;③体察诗人写作意图,注意联想和想象。
本题中,将“野老”理解为诗人自己或者山野中的寻常老人皆可,但要能自圆其说,若理解为诗人自己,可主要从诗歌整体的连贯性来阐述;若理解为山野中的寻常老人,则可从诗歌主旨、诗歌内容方面来阐述。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其十九)
李白①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②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③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为古体组诗其中一首,开头两句分别交代了游仙之地和所遇之仙,即西岳华山的莲花峰和明星仙子,展现出一个奇异瑰丽的神话世界。
B. 三到六句紧承第二句,具体描写明星仙子的美好形象,既有肌肤之美,又有超然神韵,从不同角度描绘出一幅栩栩欲活的仙女飞天图。
C. 七到十句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诗中用卫叔卿的故事暗暗关合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不事权贵、傲岸不羁的性格。
D. 本诗与《蜀道难》手法上有诸多相似处,如这里的“豺狼”与“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里的“豺狼”都喻指叛军,此外两诗均多处运用联想与夸张的手法。
(2)本诗前十句和后四句在内容、写法、思想情感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
(1)D
(2)①内容,前十句写游仙,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营造出美妙洁净的仙境;后四句写现实,转写安史之乱叛军攻破洛阳后恣意凌虐中原的情景,描写血腥污秽的人间。
②写法:
前十句运用虚写(想象)用的手法,文风飘逸,体现出浪漫主义风格;后四句,为实,文风沉郁,体现出现实主义风格。
③思想情感:
前十句表达出渴望超脱尘世、独善其身的出世思想;后四句表达出憎恨安史叛军、忧国忧民的入世思想。
【解析】【分析】
(1)选项D,本诗主要运用想象的手法。
此诗写法奇特,前十句虚拟游仙之事,后四句忽然转入现实,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于此亦可见李白诗天马行空、想象奇诡之处。
故选项D。
(2)诗中虚构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仙境,以此反衬中原地带叛军横行,人民遭难的残酷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安史叛乱的谴责。
萧士赟注认为"此诗似乎记实之作,岂禄山入洛阳之时,太白适在云台观乎?
"郁贤浩《李白选集》云:
"疑安史乱起时,李白正在梁苑(今河南商丘)至洛阳一带,目睹洛阳沦陷,乃西奔入函谷关,上华山。
此诗为天宝十五载春初在华山作。
"朱谏注认为此时李白在庐山隐居。
总之此诗写法奇特,前十句虚拟游仙之事,后四句忽然转入现实,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于此亦可见李白诗天马行空、想象奇诡之处。
这是一首用游仙体写的古诗,诗中表现了诗人独善兼济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内容,前十句写游仙,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营造出美妙洁净的仙境;后四句写现实,转写安史之乱叛军攻破洛阳后恣意凌虐中原的情景,描写血腥污秽的人间。
②写法:
前十句运用虚写(想象)用的手法,文风飘逸,体现出浪漫主义风格;后四句,为实,文风沉郁,体现出现实主义风格。
③思想情感:
前十句表达出渴望超脱尘世、独善其身的出世思想;后四句表达出憎恨安史叛军、忧国忧民的入世思想。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分析比较诗歌内容思想感情等能力,结合诗句内容,抓住核心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海棠
(唐)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①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菩萨蛮
(唐•五代)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注释】①莫愁:
古代美丽女子的代称。
(1) 郑谷诗的颔联抓住了海棠在________时秾丽的颜色和娇娆的形态。
(2)郑诗写“莫愁粉黛临窗懒”,温庭筠词写“懒起画蛾眉”,两诗都写到人物之“懒”,作用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新著雨、花待放
(2)①本诗写莫愁的懒是表现她临窗欣赏海棠入迷,所以忘记梳妆,从侧面表现出海棠的娇艳美丽,用女子来衬托海棠,能更加突出海棠的形象特征。
②温诗中的“懒”是一种慵懒,表现女子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的孤寂,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
(1)首先圈出颔联,即“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然后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即海棠花最秾丽是在刚刚著雨之时,最妖娆在要开的时候,由此可见,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
海棠花蕾“新著雨”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
海棠显得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
(2)首先看郑诗,“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
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尽得风流。
此处写美人、梁广其实是为了侧面衬托海棠的特点。
然后再看温词,“懒起画蛾眉”,意思是“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此处的“懒”是“慵懒”,这是直接描写美人的情态,从词中来看,美人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故“起”是“慵懒”,“画蛾眉”也是慵懒,这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
故答案为:
⑴新著雨、花待放
⑵①本诗写莫愁的懒是表现她临窗欣赏海棠入迷,所以忘记梳妆,从侧面表现出海棠的娇艳美丽,用女子来衬托海棠,能更加突出海棠的形象特征。
②温诗中的“懒”是一种慵懒,表现女子美貌如花却无人相伴、无人赏识的孤寂,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句与把握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考生结合诗歌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把握其性格、情感、心理等形象特征。
本题中颔联抓住了海棠颜色和形态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⑵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与鉴赏诗歌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做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
对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我们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对诗歌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此题形式是比较诗歌题不同处,可以考虑手法,情感态度方面。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
刘长卿①
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④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
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②阖闾城,苏州城。
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④王昌龄,盛唐诗人。
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