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黑龙江省高三模拟精编大考卷三 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80137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1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黑龙江省高三模拟精编大考卷三 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届黑龙江省高三模拟精编大考卷三 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届黑龙江省高三模拟精编大考卷三 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届黑龙江省高三模拟精编大考卷三 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届黑龙江省高三模拟精编大考卷三 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黑龙江省高三模拟精编大考卷三 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黑龙江省高三模拟精编大考卷三 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黑龙江省高三模拟精编大考卷三 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黑龙江省高三模拟精编大考卷三 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黑龙江省高三模拟精编大考卷三生物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2018年模拟精编大考卷(三)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内物质和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丙酮酸、核苷酸、氨基酸、脂肪酸都含N元素

B.病毒核酸的复制需要宿主细胞的呼吸作用提供能量

C.磷脂是构成线粒体、中心体、内质网等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之一

D.脂肪、糖类都可以直接给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答案】B

【解析】

氨基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丙酮酸的组成元素为C、H、O,核苷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脂肪酸的组成元素为C、H、O,A错误;病毒是寄生生活,病毒核酸的复制需要宿主细胞的呼吸作用提供能量,B正确;磷脂是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中心体不含膜结构,C错误;ATP直接给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D错误;答案是B。

【考点定位】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核酸等的组成元素;生物膜的组成

【名师点睛】知识脉络

2.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DNA分子水解后能得到4种脱氧核苷酸,而一个蛋白质分子彻底水解后就能得到20种氨基酸

B.同一生物体内不同细胞的功能不同,主要是由不同细胞内有机物的种类和含量差异引起的,而构成这些细胞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基本是一致的

C.蛋白质和DNA分子的多样性都与它们的空间结构密切相关

D.淀粉、糖原、纤维素和麦芽糖彻底水解后,得到的产物是不同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一个DNA分子水解后能得到4种脱氧核苷酸,但一个蛋白质分子彻底水解后故一定能得到20种氨基酸,故A错误。

同一个生物体内不同细胞的遗传物质是相同的,但功能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有机物的种类和含量会有所不同,但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又基本是相同的,故B正确。

蛋白质的多样性与空间结构有关,而DNA分子的多样性与空间结构无关都是双螺旋,故C错误。

淀粉、糖原、纤维素和麦芽糖彻底水解后,得到的都是葡萄糖,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3.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核孔数量越多的细胞其代谢越旺盛,核仁越大

B.线粒体内膜上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外膜,功能更复杂

C.哺乳动物精子中的线粒体聚集在头部,利于游动

D.浆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不断接受和分泌囊泡,利于膜成分的更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细胞代谢旺盛,说明细胞正在大量合成蛋白质,需要细胞核内DNA转录生成大量mRNA,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进行翻译,所以核孔数量较多;同时核仁对于rRNA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而rRNA是核糖体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核糖体对于蛋白质的合成是不可缺少的,A项正确;生物膜上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其功能越复杂,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为反应的进行提供大量的酶,B项正确;哺乳动物精子中的线粒体聚集在尾部,为尾部的运动提供能量,C项错误;浆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不断接受内质网产生的囊泡,将囊泡中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并分泌囊泡,囊泡运往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将囊泡内的抗体分泌出去,同时利于膜成分的更新,D项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4.下列关于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线粒体和叶绿体均含有少量的DNA

B.叶绿体在光下和黑暗中均能合成ATP

C.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ATP均来自线粒体

D.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所含酶的种类相同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线粒体和叶绿体均含有少量的DNA和RNA,A正确;叶绿体在光下能合成ATP,黑暗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细胞所需的ATP除来自线粒体外,还可以来自细胞质基质和叶绿体,C错误;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所含酶的种类不相同,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5.下列有关物质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小分子物质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

B.神经元维持静息电位时,Na+和K+都是主动运输

C.胞吐过程一定会产生分泌泡与细胞膜的融合

D.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运输速度存在饱和值,其大小取决于细胞内外葡萄糖浓度差值

【答案】C

【解析】

【分析】

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运输方式

运输方向

是否需要载体

是否消耗能量

示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到低浓度

水、气体、脂质(因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如甘油)

协助扩散

高浓度到低浓度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

低浓度到高浓度

几乎所有离子、氨基酸

 

此外,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

【详解】有的小分子物质如水、甘油等可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而有的小分子物质如离子、氨基酸、葡萄糖等则通过主动运输进出细胞,A错误;神经元维持静息电位时,K+外流是协助扩散,B错误;胞吐过程一定会有高尔基体产生分泌泡与细胞膜的融合,C正确;由于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属于协助扩散,所以其运输速度的饱和值大小主要取决于相应载体的数量,而不是由细胞内外葡萄糖浓度差决定,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区分能力,考生要能够识记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分别从运输方向、是否需要消耗能量、是否需要载体等方面进行区分识记,对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比较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6.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渗透作用实验装置,实验开始后,烧杯中水分子通过膀胱膜进入长颈漏斗中的相对速率为

A.AB.BC.CD.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问题的实质:

①水分子是顺着相对含量梯度进行运输的;②蔗糖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水分子可以透过半透膜,据此结合题意和图示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即可做出判断。

【详解】分析题干信息和题图可知,膀胱膜是半透膜,水分子能通过,蔗糖分子不能通过,漏斗内是蔗糖溶液,烧杯内是蒸馏水,因此开始阶段水分子进入长颈漏斗的数量多于水分子进入烧杯的数量,使漏斗内的液面升高,随着内外浓度差的减小,水分子进入漏斗的速率减慢,最终水分子进入长颈漏斗的数量与水分子进入烧杯的数量达到动态平衡,此时水分子通过膀胱膜进入长颈漏斗中的相对速率为0,漏斗内的液面不再升高。

故选:

C。

【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渗透作用的原理及液面升降的判断,要求考生能够判断液面变化的原因,明确达到渗透平衡后漏斗内溶液浓度高。

7.很多蔬菜和水果中富含维生素C。

科学家在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维生素C(实验组)以研究其对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培养过程中定时检测处于分裂期细胞的百分比,得到如图曲线。

据此分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癌细胞的出现是抑癌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并表达的结果

B.在10-11h时,实验组细胞对培养液中含氮物质、含磷物质的吸收速率最快

C.在10h时,对照组中所有细胞的染色体数和DNA数均为体细胞的2倍

D.维生素C对癌细胞分裂间期的抑制作用比对分裂期的抑制作用明显

【答案】D

【解析】

癌细胞的出现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A错误;含氮、磷的物质是合成DNA和蛋白质的重要原料,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发生在间期,而实验组细胞在10-11h时分裂期细胞百分比迅速升高,所以此时对培养液中含氮、磷的物质吸收速率最慢,B错误;10h时对照组中细胞均处于分裂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其中前期、中期和末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均和体细胞相同,且末期细胞中的DNA数也和体细胞相同,C错误;由图可知,使用维生素C后分裂间期的时间明显延长,而分裂期的时间基本不变,说明维生素C对癌细胞分裂间期的抑制作用比对分裂期的抑制作用明显,D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癌变

8.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是动植物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中重要的生命现象,以下仅存在于有丝分裂而不存在于减数分裂过程的是

A.分裂间期的DNA复制与有关蛋白质合成

B.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的一个细胞周期

C.联会后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部分交换

D.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在前,时间长大约占90%~95%,细胞数目多)+分裂期(在后,时间短占5%~10%,细胞数目少),分裂期又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详解】细胞在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均进行DNA复制与有关蛋白质合成,为分裂期进行物质准备,A不符合题意;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细胞周期存在于有丝分裂过程;而减数分裂完成后,细胞不再分裂,因此减数分裂无细胞周期,B符合题意;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部分交叉互换,而有丝分裂过程不会出现交叉互换的现象,C不符合题意;同源染色体分离与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此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周期、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明确细胞周期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9.如图表示植物细胞内甲、乙两种生化反应,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种生化反应场所不同

B.两种生化反应可以同时进行

C.两种生化反应均伴随ATP的产生

D.影响两种生化反应的因素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甲为水的光解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乙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表示[H]和氧气结合生成水,其场所是线粒体内膜上。

【详解】甲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乙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两种生化反应场所不同,A正确;绿色植物细胞在光下可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B正确;甲为水的光解过程,该过程同时还伴随着ATP的产生;乙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该阶段能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有部分能量转移到ATP中,C正确;影响甲的外界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影响乙的外界因素主要是温度,即影响两种生化反应的因素不同,D错误。

【点睛】本题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部分生理过程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知识网络构建的能力,属于基础题,但是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光合作用光反应、暗反应以及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10.为了探究大蒜叶片在不同温度下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强度,某小组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不同温度下a、b值变化如图乙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a表示大蒜叶片的呼吸速率,b表示大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

B.在13〜16℃时,随着温度的升高,细胞呼吸强度增强,实际光合作用的强度不断减小

C.在16℃条件下,10小时光照,10小时黑暗,大蒜叶片最多能增重10mg

D.14℃条件下大蒜叶片的实际光合速率最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甲图中:

无光处理1h叶片重量减少的量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即a代表呼吸速率;光照处理1h重量增加的量表示净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的量,即b+a代表净光合速率、b+2a代表实际光合速率.

乙图中:

在13℃~16℃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呼吸作用强度逐渐增强,实际光合作用的强度增强.

解:

A、a表示大蒜叶片的呼吸速率,b+a表示大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A错误;

B、a代表呼吸速率,在13℃~16℃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呼吸作用强度逐渐增强,实际光合作用的强度增强,B错误;

C、在16℃条件下,维持10小时光照,10小时黑暗,则计算公式为:

净光合作用强度×10﹣呼吸作用强度×10=(净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10,而净光合作用强度=a+b,呼吸作用强度=a,所以净光合作用强度×10﹣呼吸作用强度×10=(净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10=1×10=10mg,C正确;

D、实际光合速率为b+2a,所以16℃条件下大蒜叶片的实际光合速率最大,为1+4+4=9mg,D错误.

故选:

C.

考点: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11.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B.格里菲思对S型细菌进行加热处理,使蛋白质变性,而DNA仍保持其分子特性

C.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若32P标记组的上清液放射性较高,可能原因是搅拌不充分

D.格里菲思通过细菌转化实验提出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遗传物质发现的实验及其内容:

包括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的DNA分子,在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DNA分子进入大肠杆菌,经离心后处于沉淀物中。

由此可知上清液中不应该带有放射性,现测得上清液带有放射性,其原因可能是:

(1)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的DNA还没有注入大肠杆菌内;

(2)培养时间过长,噬菌体大量繁殖使部分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这样上清液就具有了少量放射性。

【详解】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而不能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RNA,A错误;格里菲斯对S型细菌进行加热处理,使蛋白质变性,而DNA相对稳定,仍能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B正确;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若若32P标记组的上清液放射性较高,则可能原因是培养时间过短或过长,C错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要求考生识记不同时期不同科学家进行的实验过程、采用的实验方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得出的实验结论,能结合所学的知识的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2.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由EBV(一种丝状单链RNA病毒)引起的,EBV与宿主细胞结合后,将其核酸-蛋白复合体释放至细胞质,通过下图途径进行增殖。

如直接将EBV的RNA注入人体细胞,则不会引起EBHF。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过程②的场所是宿主细胞的核糖体,过程①所需的酶可来自宿主细胞

B.过程②合成两种物质时所需的氨基酸和tRNA的种类、数量相同

C.EBV增殖过程需细胞提供四种脱氧核苷酸和ATP

D.过程①所需嘌呤比例与过程③所需嘧啶比例相同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过程②的场所是宿主细胞的核糖体,过程①所需的酶可来自宿主细胞,A错误;过程②翻译形成两种不同的蛋白质,因此所需的氨基酸和tRNA的种类、数量不同,B错误;EBV增殖过程需细胞提供四种核糖核苷酸、ATP等,C错误;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RNA中嘧啶比例与mRNA中嘌呤比例相同,因此过程①所需嘌呤比例与过程③所需嘧啶比例相同,D正确;答案是D。

【考点定位】中心法则及其发展;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名师点睛】技巧点拨:

三个方面巧判中心法则五过程

(1)从模板分析:

①如果模板是DNA,生理过程可能是DNA复制或DNA转录;②如果模板是RNA,生理过程可能是RNA复制或RNA逆转录和翻译。

(2)从原料分析:

①如果原料为脱氧核苷酸,产物一定是DNA,生理过程可能是DNA复制或逆转录;②如果原料为核糖核苷酸,产物一定是RNA,生理过程可能是DNA转录或RNA复制;③如果原料为氨基酸,产物一定是蛋白质(或多肽),生理过程是翻译。

(3)从产物分析:

①如果产物为DNA,生理过程可能是DNA复制或RNA逆转录;②如果产物为RNA,生理过程可能是RNA复制或DNA转录;③如果产物是蛋白质(或多肽),生理过程是翻译。

13.下列有关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一个种群中,若仅考虑一对等位基因,可有4种不同的交配类型

B.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F2的表现型比为3:

1

C.若要鉴别和保留纯合的抗锈病(显性)小麦,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自交

D.通过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数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一对相对性状遗传:

1、若以A、a这一对等位基因为例,可有6种不同的交配类型。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鉴别方法:

(1)鉴别一只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

(2)鉴别一棵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3)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4)提高优良品种的纯度,常用自交法;(5)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采用测交法。

【详解】若以A、a这一对等位基因为例,在一个种群中,可有6种不同的交配类型,即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错误;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B错误;鉴别一棵植物是否为显性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所以自交可用于鉴别和保留纯合的抗锈病(显性)小麦,C正确;由于测交是与隐性个体杂交,而隐性个体只能产生1种含隐性基因的配子,所以通过测交后代表现型种类和比例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但不能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数量,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的过程、孟德尔的解释、验证方法及结论,理解测交法的作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4.遗传工作者在进行遗传病调查时发现了一个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系谱如图所示。

其中甲病(H、h基因控制)为自毁容貌综合征,乙病是人类的秃顶,在男性中只要有一个秃头基因(b)就有秃头的性状;而在女性中需要在纯合状态下才有秃头性状。

秃头基因在人群中的出现频率是0.3。

已知Ⅰ-1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Ⅱ-9为纯合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乙病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C.Ⅱ-3与Ⅱ-4生出患甲病孩子的概率为1/8

D.Ⅱ-5与Ⅱ-6生一男孩两病兼发的概率为3/8

【答案】C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需要先判断出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然后根据遗传系谱图与题干信息判断出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及可能的概率,然后用逐对分析法对遗传病的概率进行计算。

【详解】分析遗传系谱图和题意可知,I-1与I-2不患病,II-1患有甲病,且I-1不携带甲病致病基因,因此甲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I-1与I-2不患病,II-2患有乙病,说明乙病是隐性遗传病,II-3患乙病,II-4不患乙病,二者的女儿II-9为纯合子,因此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错误;分析题图可知,对于甲病来说,II-3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2XHXH或1/2XHXh,II-4的基因型为XHY,二者结婚生出患甲病(XhY)的孩子的概率为1/2×1/4=1/8,C正确;分析甲病,II-5不患甲病,其基因型及比例为1/2XAXA或1/2XAXa;II-6不患甲病,其基因型为XAY,II-5与II-6婚配的男孩患甲病(XaY)的概率为1/2×1/2=1/4;再分析乙病,I-1与I-2不患乙病,而II-1不患乙病(BB),II-2患乙病(_b),因此其父亲的基因型为BB,母亲的基因型为Bb,II-5的基因型及比例是1/2BB或1/2Bb,II-6患乙病,且有患乙病的姐妹,因此其父母的基因型均为Bb,进而可知II-6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3bb或2/3Bb,II-5与II-6婚配所生男孩正常的概率是1/2×2/3×1/2+1/2×2/3×1/4=1/4,患乙病的概率为1-1/4=3/4,因此两种病都患的概率是1/4×3/4=3/16,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人类遗传病的分析,判断遗传系谱图的关键是先判断显隐性,再根据假设法来判断致病基因是位于常染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然后判断系谱图中各个体可能的基因型及比例,再根据题意进行相关的判断及概率计算。

15.如图为甲豌豆的A基因(控制高茎)和乙豌豆的B基因(控制黄色豆荚)发生突变的过程.已知豌豆甲、乙突变前均为纯合高茎、黄色豆荚的品种,且A基因和B基因是独立遗传的.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突变产生的a基因与A基因的关系是等位基因

B.突变后的豌豆甲长成的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

C.上述两基因发生突变的共同特点均是DNA一条链上的一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替换

D.若b基因控制豆荚为绿色,则豌豆乙突变后长成的植株的表现型是高茎、绿色豆荚

【答案】D

【解析】

突变产生的a基因与A基因的关系是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A正确;由于豌豆甲突变前为纯合高茎、黄色豆荚的品种,基因型为AABB,所以突变后的豌豆甲长成的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B正确;图示两基因发生突变的共同特点均是DNA一条链上的一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替换,C正确;由于豆荚的颜色与当年母本相同,所以若b基因控制豆荚为绿色,则豌豆乙突变后长成的植株的表现型仍是高茎、黄色豆荚,D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16.甲海岛上的某种鸟一部分迁徙到乙、丙两个海岛(三个岛屿相互隔绝),下图为刚迁入时和多年后决定羽毛颜色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B-黑色、b-灰色、B1-黄色)。

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A.三个岛屿上的这种鸟既存在地理隔离,也存在生殖隔离

B.鸟类迁入新岛屿后会与岛上其他生物和无机环境共同进化

C.甲、丙两个岛屿的相同环境决定羽毛颜色朝着相同方向进化

D.乙岛屿的环境促进羽毛颜色基因发生定向突变,产生B1基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甲岛上的鸟迁到乙、丙两岛后,存在地理隔离,但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生物的进化是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因此鸟类迁入新岛屿后会与其他生物和无机环境共同进化,B正确;甲岛上的鸟在进化过程中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丙岛上的鸟在进化过程中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二者进化的方向不同,因此生存的环境不同,C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D错误。

 

17.研究者将大鼠置于冰水中,以探究冰水对大鼠生理功能的影响,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冰水刺激大鼠皮肤产生的兴奋,可沿反射弧双向传导到骨骼肌引起战栗

B.大鼠刚放入冰水时出现战栗的现象,该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C.研究者手接触冰水感到冷属于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D.大鼠要再次被放入冰水时表现惊恐,这种反应属于条件反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需要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有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与效应器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所以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详解】冰水刺激大白鼠皮肤的冷觉感受器,经反射弧单向传导骨骼肌而引起战栗,A错误;大白鼠刚放入冰水中时出现战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