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思政.docx
《教育学思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思政.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思政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教育的内涵已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学是泛指对教育领域的各种问题的研究及其结果。
如我国划分的是一个大的学科门类中就有“教育学”,下面分有多个二级学科,;狭义的教育学一般是指师范类学院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
2、《学记》——《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较为系统地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转述。
因此,有人认为他是“教育学的雏形”。
它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具体论述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十分显著。
3、布鲁纳——结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是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教育过程》,他强调学科结构的重要性,要求按照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来设计课程,把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作为教材的中心。
他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有很大潜力,只要课程设置得当,他坚信“任何学科都能以理智诚实的形式有效地教给任何适龄的儿童”。
但他强调,课程形式难度的加深不能依靠老师的灌输和学生被动的学习,而应该通过启发教导,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所以他特别倡导运用发现法进行教学,他的思想对世界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4、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制约教育,教育适应与促进社会发展。
5、经济对教育的制约性——a、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性:
生产力为教育的变化和发展提供相应的条件;生产力对教育的变化和发展提出一定的需要,b、社会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性:
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经济结构制约教育结构。
6、政治对教育的制约性———一定社会的教育要反映一定社会政治的要求,为当时的政治服务,即政治制约着教育。
:
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教育内容;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政治体制改革制约着教育体制改革;政治意识形态钳制教育思想。
7、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性——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决定教育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和教育内容的选取。
8、教育的文化适应性——旨在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教育要适应本国、本地域、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反映国家、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色,是教育改革适应民众的文化心理。
9、人的发展——指个体从胚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其身心发生的连续不断地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10、遗传素质——指生物的亲代能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后代的现象,包括有机体的构造、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11、环境——只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产生影响的外部客观世界。
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2、主体因素——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指人类知识和改造环境和自我的能力和活动。
13、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身心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个体身心的发展是具有一定顺序的,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向发展。
14、国家教育制度——也称国民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及其实现教育目标的保障机制。
他反应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体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及民族文化传统以及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和特定历史时期国家的教育方针、目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15、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组织起学校教育活动的规则体系和各级各类学校体系。
学制作为规则体系,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相互之间的衔接关系。
16、教育法规——一个社会的统治阶级根据自己在教育方面的意志,通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据法定程序制定的、调整有关的法律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的综合。
17、教育政策——是指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根据党和国家在该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行动准则。
18、义务教育——是指依照法律法规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9、家庭教育——广义地讲,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即在家庭里,不论是长辈对晚辈、同辈之间、晚辈对长辈,一切有目的有意识施加的影响;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有家长对晚辈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20、学校教育——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受教育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针对性、有组织、有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教育活动。
21、社会教育——校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及社会宣传,新闻媒体,社会交往等对学生的教育影响。
22、社区教育——以一定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双向服务,互利互惠,学校服务于社区,社区依赖于学校,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
23、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24、教师——教师是学校中传递人类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专业人员。
25、学生观——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当成那样角色,对学生采取的态度。
26、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特定的工作关系和心理关系,它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
27、教育目的——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即社会对人才质量和规格的期待。
28、德育——是指教育着培养教育品德的活动。
德育的组成:
政治;思想;法纪;道德品质。
29、智育——一般指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技能,发展能力的教育。
30、美育——使受教育者掌握、形成运用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1、课程——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32、学科课程——根据教育目标和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按照各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编写教材、学习顺序、学习周期和学习时间分学科进行安排的课程。
33、现代课程表现形式——现代的课程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对于一个学校而言,总的表现是分成学校课程计划、学校课程标准和教材。
34、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是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他从整体上规定了某门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规范确定教学目标、内容范围、顺序,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南,编写教科书和测评教学质量的依据。
35、儿童中心课程论——又叫经验主义课程论,主张一“儿童为中心”来编排课程,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爱好和动机、需要和态度等是课程编制的基础,认为课程的实质就是经验。
36、教育原则——是指具体指导教育活动的一般原理、法则,是对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37、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教师以正确的科学的知识、观念来武装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美育,并要求教育方法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38、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智力活动的心理因素。
而且培养学生的兴趣、情感等非智力活动的心理因素。
39、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再教育活动中起领导和组织的作用,始终牢记教育目的,积极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增强工作的责任感。
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明确学习任务,掌握学习方法,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40、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教师既要向学生提出合理的、严格的教育要求,又要要求热爱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
把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的有机结合起来。
41、教育方法——所谓教育方法就是为学校实现教育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活动和方法的总称。
它蕴涵了学校的给各个部分和环节。
42、教学方法——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学习而采取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综合。
43、课堂教学策略——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组织学生利用现有教学条件,在实现教学目标中,呈现教学内容而选择的各种具有效率意义的教学行为。
4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师常规性的、周期性的和最基本的教学工作内容。
45、课外活动-——学校在课堂教学以外有目的、计划的、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教育活动。
46、广义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一切为达到学习目的、掌握学习内容而采取的手段、方式途径,以及学习所应遵循的一些操作性原则、组织管理等环节。
47、狭义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的措施与策略。
48、谐音法——利用不同字有相同或者相似的读音来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49、过度学习——为了避免学习后遗忘,经常在100%学习之后在增加若干的练习。
50、聚类组织法——归纳法,是一种按照材料的特征或类别进行整理、归纳的方法。
51、反思学习法——是指对自己的学习目的、任务、要求、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的使用以及学习结果预测等环节进行自我觉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的一系列方法和程序。
52、调查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地运用座谈、访谈等手段来收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
53、实验法——为了解决或探索教育中的某一问题、规律,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或设想,人为地控制某种实验因子或因素,创造实验条件、组成有计划的教研实践。
54、经验筛选法——就是对教育实践中创造出的经验进行思维加工、深化认识,筛去一些非本质的、非规律性的部分,对本质的规律性的内容进行优化处理,从而得出具有普遍意义性的教育规律和经验的一种方法。
55、观察法——教育研究者为了掌握教育中的某类现象而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官区感知观察对象,或借助于某些一起设备或其他高科技手段去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
56、教育行动研究——是一种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于一体的,通过教育实践者自身的实践,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判断题
1教育一词作为偏义的概念理解时,往往是专指思想品德的教育。
T
2实用主义教学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提出和发展起来的。
T
3孔子曰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F
4教育目的本质就是“上层建筑“。
F
5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人类的教育是更高层次的教育动物界只有低级形式的教育活动。
F
6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
F
7教育政治功能的发挥是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原因。
T
8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过程中,教育要适应本国、本地域、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反映了国家、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色,是教育改革适应民众的文化心理传统。
T
9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教育的基本属性。
F
10人类的教育活动不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如何都客观存在,所以教育不受经济的制约。
F
11具有“道德性、等级性“是古代的教育显著特点。
T
12教育世俗化”和“重视教育法,依法治教”是现代教育出现的重要特征。
F
13我国的教育基本制度,是通过“义务教育法“进行体现的。
F
14根据教育法的规定:
中考、高考属于国考。
T
15因为制定和实施教育法规是以教育政策为指导,所以在推行教育政策时,可以超越教育法规所规定的范围。
F
16家庭教育就是家长对于子女的照顾和指导。
F
17孩子是通过父母的言行来认识和评价周围世界的,因此,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T
18独生子女的行为问题是先天就存在的。
F
19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途径,学校的其他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展开。
T
20学校教育是一种“共性教育“,家庭教育一种”个性教育“。
T
22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学生的任务不单纯接受,而是创造。
T
23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知识授受的关系。
F
24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是密切联系的。
T
25杜威是“教师中心说”的典型代表。
F
26教师只有自己不断追求人生的更高价值,创造事业与人生辉煌,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走向成功。
T
27智育中的“智”是指智力。
F
28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T
29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T
30“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因此,教育除了社会的目的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F
31全面发展不是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的平均发展、均衡发展,而是人的素质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T
32课程是教育内容的在组织,是教育目的的贯彻。
T
32.5活动课程是以社会为本位的课程类型。
F
33影响课程的因素只有知识、社会和儿童。
F
34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F
35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只有专家的不适应问题,没有老师的不适应问题。
F
36教育原则主要是指导老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不适合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
F
37教育史上“形势教育派”和“是指教育派”就如何处理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有过长期的争论。
前者主张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后者主张教学的任务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有用的知识。
T
38一般认为,现代教育派片面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强调一切“以儿童为中心”,从而忽视了老师的主导作用。
T
39一个教育原则只能指导一种具体的教育方法。
F
40教师应该依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育观来选择教育原则。
T
41离开了教学方法的指导,教学策略将失去系统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最终呈现出“为策略而策略”的机械状态。
F
42通常情况下以熏陶、感染学生为主的教学策略比较适合完成“隐性课程”的教学目标T
43对于后进的教育,应以严格要求,抑制其弱点的表现为主。
F
44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规范的操作要求,在使用过程中必须按照各种方法的要求严格执行,不能自行改变。
F
45由于学生班级本身就具有育人功能,因此培养班风良好的班集体,既是班级管理的目的,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T
46学习方法只是完成任务的一系列有效地手段,因此与学习内容无关。
F
47学习方法研究是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T
48学习方法总是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紧密联系的,一方面儿童的身心发展制约着他对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适宜的学习方法有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T
49教师最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只需要按照程序,统一要求就能达到预期效果。
F
50小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重要侧重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地培养,对于少数能力强的学生也可以适当加大要求。
T
51实验法的基本形式有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和轮组实验法。
T
52一个实验有较高的信度就有好的效度。
F
53任何教育实验应体现正面教育性,要保证对学生不会产生有害的影响。
T
54在行动研究中,反思是贯穿于整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F
55访谈时要注意取得被访者的信任,先问一般性问题,再问深入性问题。
T
三填空题】
1根据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可将人类教育的发展分为生活化教育、专门化教育、扩大化教育和普及化教育四个阶段
2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进入了专门化阶段,教师开始成为社会的一种职业。
3赫尔巴特最早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他被世人公认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及“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4如果说实验研究侧重于教育事实的发现,行动研究侧重于教育问题的解决,那么叙事研究的侧重点是教育经验或意义的反思和理解。
5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的各种矛盾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6英国教育家洛克有关教育的代表作是《教育漫话》,他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的理论体系;法国思想家卢梭有关教育学的代表作是《爱弥儿》,他阐述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7赫尔巴特提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完美德行”的人,并把教育分成管理、教学、训练(德育)三部分,强调严峻的纪律和教师的绝对权威。
他还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
8《教育诗》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代表作;《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代表作;《教学与发展》与《和老师的谈话》是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的代表作。
9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简单地说,经济制约教育,教育反作用经济。
10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主要是指教育与经济制度的关系以及教育与物质资料生产的关系
11社会经济制度简称为经济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制度是一个社会最根本的制度。
它对教育的制约性表现在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和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
12一定社会的教育要反映一定社会政治的要求,为当时的政治服务,或者说政治制约着教育,同时,教育又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性。
13教育的文化功能首先具有稳定性、系统性、和持久性特征;其次,教育的文化功能具有自觉的主动性、保守性。
14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15人的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
16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主体因素。
17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可以概括为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互补性。
18从历史看,具有现代意义的学校教育制度大致有三种:
双轨制、单轨制和分支型学制。
19目前我国进行的教育评估主要包括合格评估、水平评估。
20我国的教育基本法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1在我国,国家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等都属于法律规范的构成法源。
22我国现代学制是在清朝末年由西方引进的。
大致经历了从引进到发展到基本定型,经历了晚清的葵卯学制、民国初年的“壬子癸丑学制”和1922年的壬戌学制三个发展阶段。
23社会教育具有终身性,广阔性,多样性,复杂性,灵活性等特点、
24学校教育一般包括: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25社区教育一般有社会举办、学校举办、个人举办。
26社区是有一定数量的人口为主体,按照一定的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着一定地域界限和认同感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7教育途径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完成规定的教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渠道。
28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与传播者;教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者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
29教师的能力素养包括细致观察学生,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能力、组织能力、教育机智和自制能力以及善于表达的语言能力
30学生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是正在成长变化的人;学生是以接受教育为主要任务的人,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
31师生间的情感相互影响、相互感染、相互交融、相互激励,是心理交流的基础,是师生心里交往学习的支柱与动力。
32制约教师树立威信的基本因素有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人格魅力、与学生交往的能力和评价手段的运用。
3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34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的
34.5教育的目的具有引导和控制作用、制约和影响作用以及检查与评价作用。
35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中规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6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都是为了实现国家的教育目的。
全面发展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
37课程的本质是进行文化选择,构成合理的教育内容并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地组织。
38按照课程的表现形式,可以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潜在课程和显性课程。
39课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教育性因素、社会性因素、受教育者因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
但并不是所有因素都是对课程有大影响的。
我们把影响较大的称为主要因素。
一般而言,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是知识,社会,学生。
40课程编制一般包括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41课程编制理论有很多模式,但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是两种经典的模式。
目标模式的代表是美国的泰勒。
42教育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制定的,是教育活动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43顺序性和一致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教师既按照学科知识逻辑系统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特点进行系统的教育,又要注意调动、协调校内外的一切积极的教育因素,形成教育“合力”
44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机敏智慧。
它不仅可以体现一般的教育活动中,更容易体现在教师能及时妥善地处理某些不测的问题上。
45人的知识按照来源可分为间接经验、直接经验两大类。
46对学生既要尊重和信任,又要严格要求。
在严格要求学生时,应尽力能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提出适当、明确、有序、有恒的教育要求。
47从教师组织教学的角度,教学过程各环节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指导与批改,课外辅导,考查与考试及成绩评定等几个基本环节。
48在教学实践中,一般根据一堂课完成任务的多少,可以把的类型划为成两类,即单一课,综合课。
49备课的基本工作内容一般包括钻研教学材料、了解学生、设计教学式样和编写教学计划等四个方面。
50班集体社会化功能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传递社会价值观,教习社会规范和培养社会角色等三方面。
51在培养班集体中,开好班会是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
班会一般有以下三种:
班务会、主题班会、民主生活会。
52“提问单”的主要形式有计划、监控、评价。
53“五步阅读自学法”的具体步骤是概览、初读、细读、提要、检测。
54狭义的学习方法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采取的具体活动措施、策略。
55文献一般分布在书籍、期刊、特种文献、电子资源中。
56选择研究课题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什么;制定研究计划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怎样进行研究;实施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地实行研究计划。
57一篇完整的教育研究论文一般由三部分构成:
前置部分、主体部分、附录部分。
58行动研究一般由计划、实施、观察、反思等四个环节组成。
59文献的检索一般包括检索工具查找法、参考文献查找法。
四选择题
1“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是《说文解字》对教育的解释。
2在教育学的发展史上,《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产生。
3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
《孟子》。
4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孟禄。
5在教育史真正为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6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德国教育家梅伊曼。
7“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出自《学记》。
8学而优则仕反映了儒家文化重视何种社会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
9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出自于《大学》。
10先秦儒家中,强调学习与教育是社会分工之一的是荀子。
11人的发展是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12在历史上持“遗传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高尔顿。
13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了主导作用作用。
14人的身心发展速度在其整个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着体现的是不平衡性。
15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这说明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提出的。
16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
年满6-7岁的儿童,都必须接受至少九年的义务教育。
17下列各项中,写实性学业证书不属于学历证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