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综合能力知识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177890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综合能力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级综合能力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级综合能力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级综合能力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级综合能力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级综合能力知识点.docx

《中级综合能力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综合能力知识点.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级综合能力知识点.docx

中级综合能力知识点

2016年中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复习知识点1

老年阶段

1、老年阶段的生理、心理及社会性发展特征

65岁后人进入老年期。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有:

生理功能和认知能力有较大退化,容易回忆过去,社会角色减少,开始退出社会生活的中心等。

(1)生理发展

进入老年期后,各项生理功能和认知能力发射功能较大退化。

毛发脱落、脊椎弯曲、骨质疏松、记忆力下降,各类老年疾病开始出现,身体逐渐依赖他人。

(2)心理发展

进入老年期后,人们的思维内容偏重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及对角色转变和发挥余热的认知。

怀旧是老年人将意义赋予生活过程的一部分,在向下一代讲述过去生活的时候,怀旧同时也充当了一种社会化的工具。

(3)社会性发展

老人会经历退休、儿女离家、丧偶、丧亲等重大人生事件,虽然退休使得闲暇时间增加,但是,对数人对此有失落感,心理上抗拒退休,他们的社会参与减少并越来越封闭,从而导致社会地位下降。

2、老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艾里克森认为,自我整合与绝望是该时期要处理的主要心理危机,如果处理不当就无法摆脱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而危机成功解决后则会形成“智慧”的美德。

这一阶段的主要问题有:

推出就业领域可能产生无用感,经济收入减少会发生生活上的困难,退出社会生活的主要领域会使人际关系淡化,进而产生孤独感;各类疾病增加,受到疾病的折磨。

作为应对,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各项老人社会保障政策,确保其基本生活和健康,维护其各项合法权利与生活尊严,推动其积极的社会参与,并适时对条例加以修订,保证老人能同步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

社会工作应该维护老人权益、促进老人实现其社会功能,并强化老人的自我权能。

个案工作定义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专业方法,作为最早被认可的方法,可以说个案工作的起源就是社会工作的起源。

1、定义:

个案工作是专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基础)、以个别化的方式(原则)为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对象)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内容),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的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目标)服务的主体是社工。

在此,需要强调三点:

(1)价值的重要性在于给我们一个精神的立场,让我们在行动的过程学会以一种平等、尊重、公正的姿态去关怀、服务别人,同时也是一个动力,它支撑着许许多多的社工一直走下的动力所在。

在社会日趋个体化的现今,很多人都已经习惯了以个体的形式行为,缺乏别人的关怀,也很难去关怀别人,在这样的背景下社工去服务别人,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毅力的,这些就是我们的价值观所能提供给我们的。

(2)个案工作的核心原则是个别化,在一对一的服务中,突出个性、承认每个个体的独特性。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此,服务方法的运用必须根据不同的个体进行不同的选择。

(3)个案工作的目标包含三个层次。

一是初级目标,既满足案主基本需要,解决案主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疏解案主的情绪困扰(例子)。

其二,中层目标,协助按住在自助的原则下适应生活和社会(例子)。

其三,终极目标是实现案主的自我发展,是案主在提升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前提下,发掘出自己的潜能,主动积极地去追求理想和目标(例子)。

三个目标不可能在一次个案服务中都能达到,但是这是促使个案工作发展的动力。

2016年中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复习知识点2

个案工作的特征

(1)个案工作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角色与个性的互动。

工作者扮演者服务的角色,面对的案主则要充分展现其个性。

工作者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沟通和服务技巧,同时还必须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按社会工作的行业规范进行服务。

而案主则需要在工作者面前表现最本真的自己,向工作者坦白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利益单向性。

即服务的目的在于帮助案主解决问题或克服困难,一切以案主的利益为出发点,围绕案主的问题和需求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当然,随着专业的发展,很多学者在质疑这种利益的单向性可能只是一种理想。

很多行动者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反思,工作者在服务中的目的性问题。

这也是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老年人服务中心—职业、知识、研究等的目的)

动态的关系。

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发展的关系。

通过专业技巧和方法为案主提供服务,目的在于解决案主的问题或困难,实现案主的自我发展,在互动关系中,会随着时间的改变和介入程度的加深,产生不同的改变过程。

改变不仅仅发生在案主的身上,还会在二者的关系上和工作者的身上得到不同的反应。

(2)个案工作是一项助人自助、自助助人的专业。

助人自助、自助助人是社会工作的本质,意思是什么?

助人自助也许很容易理解,自助助人做何理解?

二者放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助人本质,即通过帮助案主建立自助的能力,来达到助人的目的,同时,在助人的过程中实现工作者的自我发展和成长。

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相信每个人都具有潜能,具有自我做主的权利和能力,我们应该尊重个体的这种权利,并通过助人的过程让案主意识到自我的这种潜能,从而让他们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克服困难和排除困扰,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接案或转介

社会工作的接案是指把有需要的求助者纳入个案工作的工作程序中。

个案工作的工作重点如下。

(1)了解求助者的求助愿望对于前来寻求帮助的,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了解他们的愿望,进行一个简要的评估,确定是否需要立即给予必要的帮助。

(2)促使有需要的求助者成为服务对象对于那些需要立即帮助的求助者,社会工作者应给予必要的鼓励,增强他的改变动力和信心,促使其成为能够获得机构有效服务的服务对象。

(3)明确服务对象的要求通常求助者对机构的服务抱有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社会工作者在确定了求助者成为服务对象之后,就需要及时给予必要的说明和解释,让服务对象正确了解机构的服务内容和范围,并鼓励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积极配合,减少服务对象的依赖。

(4)初步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明确了服务对象的要求之后,社会工作者就需要与服务对象一起对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进行一个初步的探索,并与服务对象建立口头或者书面的契约关系,让服务对象正式成为服务机构的案主。

社会工作者在与服务对象初次接触时,应专注聆听服务对象的困扰,运用简洁明了的语句表达自己的同理和接纳,避免将服务对象界定为有问题的人。

并且还需要做以下工作。

①对那些立即需要帮助而本机构或者社会工作者无法给予及时帮助的服务对象提供转介服务,即通过一些必要的手续把服务对象介绍给其他能够给予及时必要帮助的服务机构或者其他社会工作者。

②对于服务对象来说,寻求服务机构的帮助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社会工作者应尽可能减少对服务对象的伤害,在转介之前需要征得服务对象的同意,并且说明转介的理由。

转介通常包括:

a.服务对象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属于本机构的服务范围;b.服务对象生活在本机构的服务区域之外。

2016年中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复习知识点3

收集资料

收集资料是指详细收集与服务对象问题有关的资料,并对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和发展变化进行评估的过程。

(1)收集与服务对象问题有关的资料个人资料收集包括服务对象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情况,环境资料包括服务对象的家庭、同辈、社区和工作环境等情况的收集,还包括个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互动情况。

(2)对服务对象的问题进行评估社会工作者在资料收集完成之后需要依据收集的资料对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和发展变化过程进行评估,主要从三方面做出确定:

①服务对象的问题;②服务对象问题产生的原因;③服务对象曾经做出的努力。

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

1、宗教改革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张扬

(1)基督理念:

仁慈、博爱(行善积德、爱),社会工作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来源;

(2)人道主义(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助人活动的思想基础。

2、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西欧主要国家完成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一方面促进了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日益加速的工业化、城市化也引发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并对这些国家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贫穷、饥饿、失业、堕落充斥着社会,迫使政府对这些问题作出反应。

3、制度背景

1601年,《伊莉莎白济贫法》

意义:

①指出政府对社会救助负有责任②确立了助人自助的观念③规定要有专门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为社会工作职业化奠定了基础。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1、欧美国家出现的有组织的志愿性济贫救困活动也为社会工作产生准备了条件。

18世纪中期的“友善访问员”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有关助人的知识和技巧。

2、美国在国内战争时期出现了一些给薪的社会服务工作者,社会服务成为一种职业,是社会工作者的前身。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美等国出现了许多民间的社会服务组织(慈善组织),这为社会工作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在这一过程中,英美国家的政府也制定社会政策,建立社会服务行政系统,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发展。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形成

(一)专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

英美等国家的慈善组织于19世纪末开始关心对志愿人员和服务人员的训练,改善社会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和正规化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形成。

1893年,英格兰开设“慈善训练”学校

1898年,美国纽约慈善学院对给薪的友善访问员进行专业训练,荷兰成立阿姆斯特丹社会工作学院

1904年,纽约社会工作学院成立。

191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开设社会工作课程。

(二)专业方法的确立

社会工作职业的形成经过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确定,并通过出版书籍、教育培训等方式传递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助人模式、问题解决模式等方法和技巧的路径。

个案工作:

里士满《贫困中的友善访问》(1898)、《社会诊断》(1917)、《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1922)

小组工作: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社区工作:

20世纪60年代

社会工作行政:

20世纪70年代

(三)专业组织的建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国家大量出现慈善组织会社,协调政府与民间各慈善组织的活动;而英美国家的睦邻组织运动则从社区的角度为社会服务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此基础上,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组织建立起来。

1918年,美国成立“美国义务社会工作者协会”

1919年,成立“美国学校社会工作者协会”

1955年,美国成立“全国社会工作人员协会”

2016年中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复习知识点4

认知行为理论

一、认知行为理论的来源

认知行为理论是折衷性的理论,主要有两个来源:

其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认为人们的外在行为不受内在心理过程的影响。

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人们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因此,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

其二是认知学派。

认为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

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

所以,要改变人的行为,就要首先改变人的认知。

二、认知行为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

第一,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当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直接影响个体的行动。

第二,认知的形成受到“自动思考”机制的影响,即人们有时会不加思考地按照既有的模式行动.

第三,根据认知的“ABC情绪理论框架”,非理性的认知会产生非理性的情绪和行为。

注意:

它由埃里斯提出A代表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events);B代表对诱发性事件的认知和信念(Beliefs);C代表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或结果(Consequences)。

第四,借用社会学习理论的三个要素来认识和改变人的行为,这三个要素是前置事件、目标行为和结果。

第五,强调认知在修正行为中的重要性。

三、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重点)

1.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原则

第一,界定对服务对象(受助者)问题看法的原则。

即认为服务对象的问题是学习得来的,也可以经过学习改变的;解决这些问题既要通过行为训练修正行为,也要通过调整个人的认知来促进行为的改变;认为注意受助人问题及其处境的独特性是正确界定和评估受助人问题的前提.

第二,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运用认知理论的原则。

即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鼓励服务对象形成积极的态度,以实现助人和自助的目标。

第三,关于助人目标的原则,即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颇和不理性的想法;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2.认知行为学派的助人过程

第一,确定评估重点,即服务对象的思想、情绪和行为。

第二,专业关系的建立,即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在协商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协议建立起结构性的、有期限的角色联系。

第三,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包括教育者和伙伴。

3.服务的步骤

第一,确定不正确的、扭曲的思维方式或想法,确认它们是如何导致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的;

第二,要求服务对象自我监控自己的错误思维方式或者进行自我对话;

第三,探索其错误思维方式与潜在感觉或信念之间的关系;

第四,尝试运用不同的具有正面功能的、正常的思维方式;

第五,检验服务对象新建立的对自我、世界和未来的基本假定在调整行为和适应环境上的有效性。

4.结案和跟进

当受助人的行为发生预期改变就可以进入结案阶段。

在结案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和服务对象一起商讨确定在结案以后的若干具体的行为改善目标,一则作为服务对象自我监督和努力的方向,二则也可以作为他/她在结案以后进行跟踪访问的依据.

生态系统理论

一、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其应用始于赫恩,后来平克斯和米纳罕使系统论在社会工作中得到广泛运用。

他们认为,人们生活于其间的社会环境分成三类:

非正式的或原生的系统、正式系统、社会系统。

如果人与这些社会环境或系统不能良性互动就会产生问题。

因此,服务对象的问题可来自于系统,而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

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环境中的不利因素,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

二、生态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杰曼和吉特曼是生态系统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与环境进行互惠式的互动,要理解个人必须将其置于环境之中,对个人问题的理解和判定也必须在其生存的环境中来进行。

社会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加强人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并影响人们的环境,以使人与环境的互动更具适应性。

三、系统生态理击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重点)

系统生态理论的关键在于将服务对象放在一个系统之中,将服务对象与其所生活的环境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看待,通过改变系统来实现个人需求的满足。

在实务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社会环境是个人产生问题的重要因素,应从人与环境互动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要注重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动态关系,从不同系统的层面来看待和解决问题。

2016年中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复习知识点5

个案工作的本质

一、什么是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三大专业方法,作为最早被认可的方法,可以说个案工作的起源就是社会工作的起源。

从玛丽理士满、鲍尔斯到廖荣利均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定义了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的定义:

个案工作是专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基础)、以个别化的方式(原则)为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对象)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内容),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的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目标)

1、个案工作的基本要素:

根据以上定义,个案工作的基本要素可总结为3点:

(1)个案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个人或家庭

(2)个案工作的核心原则是个别化,在一对一的服务中,突出个性、承认每个个体的独特性。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此,服务方法的运用必须根据不同的个体进行不同的选择。

(3)目标是协助个案与周围环境或者他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具体而言,个案工作的目标包含三个层次。

一是初级目标,既满足案主基本需要,解决案主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疏解案主的情绪困扰(例子)。

其二,中层目标,协助按住在自助的原则下适应生活和社会(例子)。

其三,终极目标是实现案主的自我发展,是案主在提升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前提下,发掘出自己的潜能,主动积极地去追求理想和目标(例子)。

三个目标不可能在一次个案服务中都能达到,但是这是促使个案工作发展的动力。

2、个案工作的定义

(1)是一门专业的工作方法

(2)是一连串的工作过程。

(3)是帮助遇到困难的个人或家庭调动自身以及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

(4)对人的尊重和肯定是个案工作的基本价值观,表现在个案工作的整个服务活动过程中。

二、个案工作的本质

个案工作的本质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恢复和增强个人或者家庭的社会功能。

(一)社会功能的恢复。

指个人或者家庭具备基本处理困境的能力、个人或家庭具有基本的社会环境适应性、个人或者家庭与社会环境能够形成相互促进。

(二)社会功能的增强。

是指对个人或者家庭自身拥有的能力的关注,个人或家庭运用周围环境资源能力的提高,个人或者家庭困境处理能力和问题与防能力的同时提高,个人或者家庭与社会环境能够形成相互促进。

2016年中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复习知识点6

个案工作各阶段的工作重点

个案工作程序即个案工作的基本步骤,国外和中国台湾的学者对个案工作程序有不同的划分标准,总体上而言包括两个划分标准:

按时间和服务内容两个标准。

按时间划分,可分为开始阶段、中间阶段和结束阶段;按服务内容划分,可分为接案和建立关系、资料收集和分析、诊断和计划、治疗和服务、结案和评估、持续的治疗等阶段。

结合时间和服务内容两个标准,可将个案工作程序化分为:

接案或转介、收集资料、制定计划、签订协议、开展服务、结案、评估和追踪等不同的阶段。

一、接案或转介

接案:

工作者与求助对象进行初步接触,对其带来的问题进行初步评估,并根据机构的功能与求助者商讨是否可以提供服务,是求助者成为案主。

接案的工作重点包括:

了解求助对象的求助愿望

求助对象现实性的心理反应受以下因素影响:

他可能不需要立刻接受服务,仅仅是进行咨询和试探;

是已有失败的求助经历,从其他机构转介过来的

被迫寻求帮助,例如监禁人员、强制戒毒者、未成年人等。

认识到自身的问题,自愿前来求助

工作者必须对求助者的现实心理反应进行了解和分析,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不需要立刻服务的求助者要对其问题进行一个简单的评估,看是否真的不需立刻服务还是有其他的原因;对询问信息者,要尽量为其提供有帮助的信息;对有求助意愿的,应鼓励其成为案主。

促使有需要的求助对象成为服务对象

对那些有求助意愿的案主,工作者要给予鼓励,树立其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对机构和工作者的信心。

为此,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非常重要,工作者真诚的态度、机构具有的资源是鼓励求助者成为案主的必要条件。

明确服务对象的要求

即澄清求助者的期望,求助者将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给机构和工作者,难免会对工作者寄予过大的期望,此时,工作者一定要明确求助者的要求,并向求助者澄清机构的服务范围和要求,并告诉服务对象,问题的解决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而不仅仅是工作者和机构单方面的事。

初步评估问题和需要

了解求助者的需要,对其问题进行简单评估,目的是决定机构是否需要对求助者提供服务。

为此工作者需要了解以下问题以便作出初步的评估:

求助者的求助意愿如何?

是主动还是被动?

求助者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怎么产生的?

求助者期望达到什么目标以及需要什么结果?

求助者曾经为此寻求过什么帮助和自己做过什么努力?

机构的资源和工作者的能力能否为求助者提供必要的服务?

机构对求助者的要求和求助者对工作者和机构的要求是否能够协调?

工作者需要将初步评估与求助者一起分享,以便保证结论的准确性。

经初步评估后,认为机构和工作者可以为求助者提供适当的服务,同时求助者也希望与机构建立专业关系,求助者才成为真正的案主。

如果机构或者工作者不能为求助者提供他所需的服务,则需要进行转介。

转介:

即针对一些非机构或者个人所能提供服务的个案,经过必要的程序,转送到其他机构或者个人,是求助者能够得到适当的服务。

转介服务发生在两种情况下:

一是工作者判断求助者所需解决的问题不属于本机构服务的范围;二是服务机构仅仅为某一个区域的人提供服务,求助者不属于这个区域,例如机构只为芙蓉区的老人提供服务,那么对于天心区的求助老人就要实行转介。

二、收集资料

此阶段的工作重点包括两个:

一是收集与服务对象问题相关的详细资料;二是结合资料对案主的问题进行确切评估

收集与服务对象问题相关的详细资料

资料包括个人资料和社会环境资料,个人资料包括:

基本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心理方面;生理方面;价值观和能力

环境资料包括家庭系统、朋辈环境、社区环境、工作环境和与案主相关相互关系等方面的资料。

对案主的问题进行确切评估

从三个方面对案主的问题进行诊断,即服务对象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案主已采取的措施。

对案主问题进行诊断一定要在资料收集齐备的基础上进行,并要求工作者与案主一起进行,工作者需要坚持个别化原则、避免对问题进行简单归因,尽量避免价值介入。

三、制定计划

根据案主的问题,工作者与案主一起制定服务目标和计划。

服务计划包括以下6个方面的内容:

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即案主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等

见要准确描述并列出案主的主要问题和相关问题

案主要达到的结果与工作者的工作目标,目标包括直接目标、中间目标和终极目标;在每个目标中又可分为多个子目标,对所有的目标应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排序。

基本阶段和方法,以及每个阶段需要采用的方法和需要动用的资源达到目标所用的期限,即工作时间表

2016年中级社会工作者《综合能力》复习知识点7

社会工作的功能:

社会工作的作用

分为两个方面:

对服务对象的功能和对社会的功能

(一)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功能:

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

1、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

(1)什么叫正常生活?

从个人层面看:

正常生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发挥了自己应有的能力进行生活的状态;

从社会层面看:

正常生活是人们普遍秉持的“应该如此”的价值在大多数人那里得到实现的状况

(2)社会工作者在物质帮助、精神和社会支持方面提供的援助是具体的,这可以解决服务对象遇到的迫切的基本问题。

但社会工作者的用意是服务对象的“自助”,而不是依赖。

(3)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包括:

增强他们的能力和权利、增进他们的社会功能、增进他们的尊严、促进他们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的改变,使他们能够像别人一样正常生活中华考试网

2、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

(1)社会工作者分析问题的基本观点是“人在环境之中”,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依存;

(2)社会工作者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是:

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和适应

(3)社会工作者希望促成人与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

增强服务对象能力适应环境的压力和挑战、调动环境资源、改善环境,向人们提供更多支持。

(二)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

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1、维持社会秩序

(1)社会秩序:

社会各部分关系协调、社会稳定的状态。

社会不稳定源自社会矛盾、特别是因贫困而形成的社会问题的积累。

(2)社会工作在最一般意义上来说是具体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活动,社会工作通过提供服务而间接地起着社会管理的功能。

社会工作可以在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秩序、维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重要功能。

2、促进社会和谐:

建设相互关怀的社会

(1)社会和谐是社会各构成要素之间良性互动,社会成员之间相互接纳、平等相处的生活状态,人们之间具有良好的关系和社会支持是健康社会的表现。

(2)我国对和谐社会的要求: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