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第1章免疫学概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176318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第1章免疫学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整理第1章免疫学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整理第1章免疫学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整理第1章免疫学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整理第1章免疫学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第1章免疫学概论.docx

《整理第1章免疫学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第1章免疫学概论.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第1章免疫学概论.docx

整理第1章免疫学概论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第一节医学免疫学简介

医学免疫学(MedicalImmunology)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其阐明免疫系统识别抗原后发生免疫应答及其清除抗原的规律,并探讨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病理过程和疾病的机制。

通过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为诊断、预防和治疗某些免疫相关疾病奠定基础。

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由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学科与免疫学的交叉和渗透,免疫学已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和现代医学的支撑学科之一。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2000多年前,人类就发现曾在瘟疫流行中患过某种传染病而康复的人,对这种疾病的再次感染具有抵抗力,称之为“免疫(immunity)”。

免疫这个词是来自罗马时代描述免除个人劳役或对国家义务的一个拉丁文词“immunitas”。

人体有一个完善的免疫系统来执行免疫功能,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表1-1)。

免疫系统的组成是《医学免疫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本书的第二章至第十一章(除第三章免疫原外)分别介绍免疫组织和器官、重要的免疫分子和免疫细胞。

表1-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分子

中枢

外周

膜型分子

分泌型分子

胸腺

脾脏

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

TCR

免疫球蛋白

骨髓

淋巴结

吞噬细胞

BCR

补体

法氏囊(禽类)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树突状细胞

CD分子

细胞因子

皮肤相关淋巴组织

NK细胞

黏附分子

NKT细胞

MHC分子

其他(嗜酸性粒细胞

和嗜碱性粒细胞等)

细胞因子受体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

T细胞

B细胞

机体的免疫系统除了识别和清除外来入侵的抗原(如病原生物)外,还可识别清除体内发生突变的肿瘤细胞、衰老死亡的细胞或其他有害的成分。

机体的免疫功能可以概括为:

①免疫防御(immunedefense):

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防御功能过低或缺如,可发生免疫缺陷病;但若应答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在清除病原体的同时,也可导致机体的组织损伤或功能异常,发生超敏反应。

②免疫监视(immunesurveillance):

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由基因突变而发生的肿瘤细胞以及衰老、凋亡细胞。

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③免疫自身稳定(immunehomeostasis):

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一般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细胞不产生免疫应答,称为免疫耐受,赋予了免疫系统有区别“自身”和“非己”的能力。

一旦免疫耐受被打破,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会导致自身免疫病和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此外,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一起组成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在调节整个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免疫原的整个过程。

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免疫(innateimmunity)和适应性免疫(adaptiveimmunity)两大类(表1-2)。

固有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immunity),适应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acquiredimmunity)或特异性免疫(specificimmunity)。

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参与固有免疫的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粒细胞、NK细胞和NKT细胞,其识别免疫原虽然不像T细胞和B细胞那样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但可通过一类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receptor,PRR)去识别病原生物表达的称为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pathogenassociatedmoleculepattern,PAMP)的结构。

例如许多革兰阴性菌细胞壁成份脂多糖(LPS),可被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细胞表面的Toll样受体4(TLR-4)识别,从而产生固有免疫应答。

适应性免疫应答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识别阶段:

T细胞和B细胞分别通过TCR和BCR精确识别抗原,其中T细胞识别的抗原必须由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APC)来提呈;②活化增殖阶段:

识别抗原后的淋巴细胞在协同刺激分子(co-stimulatorymolecule)的参与下,发生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效应细胞(如杀伤性T细胞)、效应分子(如抗体、细胞因子等)和记忆细胞;③效应阶段:

由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清除抗原。

与固有免疫相比,适应性免疫有三个主要特点:

①特异性:

特异性是指某一特定抗原刺激可从免疫系统淋巴细胞库(repertoire)中选择出相应的T细胞或B细胞克隆,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多样性是指T细胞库或B细胞库呈高度的异质性,是许许多多(估计在1012以上)特异性识别抗原细胞克隆的总和,赋予机体具有识别周围环境中数量极大的抗原种类并与之发生反应的能力。

②耐受性:

在胚胎期,凡自身组织成分与相应的淋巴细胞克隆相遇,这些淋巴细胞克隆被删除(deletion)或被禁忌(forbidden),出生后这些克隆丧失了针对自身组织成分的反应性,即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tolerance),但完好地保留了针对“非己”抗原的识别和反应能力。

免疫耐受机制是免疫系统区别“自身”和“非己”的关键。

③记忆性:

T细胞和B细胞在初次免疫应答过程中都会产生由经抗原刺激活化、增殖淋巴细胞分化而来的记忆细胞,这种记忆细胞与初始(或未致敏)淋巴细胞不同,当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时,可出现应答的潜伏期短、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再次免疫应答。

应该看到,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

固有免疫往往是适应性免疫的先决条件,如树突状细胞和吞噬细胞吞噬病原生物实际上是一个加工和提呈抗原的过程,为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识别准备了条件。

适应性免疫的效应分子可大大促进固有免疫应答,如抗体可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称为调理吞噬,或促进N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又如,许多由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促进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细胞的成熟、迁移和杀伤功能。

表1-2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比较

固有免疫

适应性免疫

获得形式

固有性(或先天性)

无需抗原激发

获得性免疫

需接触抗原

发挥作用时相

早期,快速(数分钟~4天)

一、安全评价4~5天后发挥效应

(1)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免疫原识别受体

除了房地产市场外,在不同职业和地点的工资差别中也可以发现类似的情形。

模式识别受体

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

由于细胞发育中基因重排产生多样性

免疫记忆

2.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内容无

有,产生记忆细胞

第二节 安全预评价举例

表三:

周围环境概况和工艺流程与污染流程;抑菌、杀菌物质,补体,炎症因子

T细胞(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等)

[例题-2006年真题]下列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的表述,正确的是( )吞噬细胞,NK细胞,NKT细胞

B细胞(体液免疫-抗体)

表四:

项目排污情况及环境措施简述。

免疫应答是《医学免疫学》的核心内容,本书的第十二章至第十四章将对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进行重点介绍。

第十五章和第十六章分别对免疫应答中的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的机制和应用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三、免疫性疾病

(2)列出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和评价对象被批准设立的相关文件及其他有关参考资料等安全预评价的依据。

免疫应答是把双刃剑。

当我们看到免疫功能给机体带来免疫保护作用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当免疫应答的水平过高或过低,当针对自身的免疫耐受被打破,当免疫调节功能发生紊乱时,所出现的异常免疫应答可导致多种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

在本书的第十七章“超敏反应”一章中,将集中阐述发生免疫相关疾病的机制。

根据发生机制的不同,可将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分为Ⅰ~Ⅳ型,并列举出各型超敏反应在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及其防治原则。

此外,本书还专门设置4章(第十八章至第二十一章),分别介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肿瘤免疫和移植免疫。

在这些属于临床免疫学的章节中重点介绍:

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对全人类有重大威胁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用免疫学的方法如何防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的肿瘤;脏器和骨髓移植。

这些内容无论是对于从事医学基础,还是从事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口腔医学等专业的医学生都是十分必要的。

『正确答案』A

四、免疫学的应用

《医学免疫学》的显著特征是将免疫学理论和免疫学技术与医学实践相结合。

本书的最后两章专门阐述了免疫学诊断、预防和治疗。

免疫诊断已成为临床各学科中诊断疾病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免疫学诊断的方法向着微量、自动、快速方向发展,新的诊断方法也层出不穷。

在免疫学诊断中,抗原或抗体的检测依然是主角,一方面是抗原抗体反应有高度的特异性,对某些疾病的确诊起着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标记技术的引入(如放射性核素、酶和免疫发光),抗原抗体检测的敏感性到达皮克(pg/每毫升)的水平,广泛应用于早孕和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疾病),多种病原生物(如HIV,甲型、乙型、丙型肝炎病毒,SARS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及其抗体,血清中多种肿瘤的标志物,引起过敏反应的血清IgE以及血型检测等等。

细胞免疫的检测使得免疫学诊断更加全面。

各种免疫细胞群和亚群分离和鉴定的技术日臻完善,应用单克隆抗体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分析方法,可以迅速确定各种白血病和淋巴瘤的免疫学分型。

T细胞、B细胞和吞噬细胞功能的新的检测方法也不断涌现。

通过接种疫苗,预防乃至消灭传染性疾病是免疫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接种牛痘,使全球消灭天花是免疫学对人类极其重要的贡献。

通过接种减毒活疫苗,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已指日可待。

由于重组疫苗的应用,乙型肝炎的发病得到有效控制。

通过计划免疫,我国在控制多种传染病尤其是儿童多发传染病已取得显著的成绩。

免疫生物治疗已成为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应用单克隆抗体在治疗肿瘤、移植排斥反应以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多种细胞因子在治疗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症、病毒性肝炎等取得良好的疗效。

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治疗白血病等造血系统疾病不可替代的治疗手段。

此外,采用效应T细胞和经肿瘤抗原修饰的树突状细胞正成为治疗肿瘤新的手段。

第二节免疫学发展简史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

人类对免疫的认识首先是从与传染病作斗争中开始的。

天花曾是一种烈性传染病,由于其通过呼吸道传播,人是惟一的易感宿主,死亡率极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

例如,18世纪发生在欧洲的天花大流行,造成6000万人死亡。

据考证,公元16世纪我国明朝隆庆年间已有有关种痘的医书记载。

将天花患者康复后的皮肤痂皮磨碎成粉,吹入未患病的儿童的鼻腔可预防天花。

这种种痘的方法不仅在当时国内广泛应用,还传到俄国、朝鲜、日本、土耳其和英国等国家。

在英国1772年王室开始允许在英国小孩中采用种痘的方法。

据记载,在天花流行时,种过痘的人群中死亡率差不多只有不接种人群的1/5到1/10。

种人痘预防天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为日后牛痘苗的发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公元18世纪后叶,英国医生EdwardJenner观察到挤牛奶女工因接触患有牛痘的牛后,可被传染并在其手臂上长出类似牛痘的疱疹,这些得过牛痘的女工却不会得天花。

他意识到人工接种“牛痘”可能会预防天花,并在一名8岁的男孩身上进行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试验,取得了成功。

1798年Jenner发表了“vaccination”的论文(vacca在拉丁语中是牛的意思,意为接种牛痘),开创了人工自动免疫的先河。

人类经过将近180年的努力,于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庄严宣布,全球已经消灭了天花,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的伟大事件。

图1-1种痘

二、科学免疫学时期

(一)科学免疫学的兴起

免疫学发展的初期主要是抗感染免疫。

病原菌的发现和疫苗的研制推动了免疫学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许多致病菌陆续被分离成功,德国细菌学家RobertKoch提出了病原菌致病的概念,大大深化了先前人类对“瘟疫”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将减毒的病原体给动物接种,可预防有毒的病原体感染所引起的疾病。

法国微生物学家和化学家LouicePasteur发现炭疽杆菌经40℃~43℃较高温度下培养后,可明显降低毒力,将其制成人工减毒的活菌苗接种牲畜可预防炭疽病的发生,其后Pasteur又将狂犬病病原体经过兔脑连续传代获得减毒株,制备成减毒狂犬疫苗。

在随后的20多年时间里,随着越来越多的致病菌被确定,多种多样的疫苗(vaccine)相继问世。

(二)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学派的形成

19世纪后叶,俄国学者ElieIlyaMetchnikoff发现了吞噬细胞可吞噬微生物,于1883年提出了细胞免疫的假说即吞噬细胞理论。

他高瞻远瞩地推测,吞噬细胞是天然免疫中的重要部分,并对获得性免疫也至关重要,并与众不同地提出,炎症并不是单纯的一种损伤作用,也是保护机体组织的一种机制。

这一理论对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Metchnikoff的伟大发现开创了固有免疫,并为细胞免疫奠定了基础。

经过近百年的努力,人们对参与固有免疫的细胞和分子,固有免疫细胞识别外来病原生物的机制,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以及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关系都有了深入的了解。

1890年,vonBehring和他的同事Kitasato将白喉外毒素给动物免疫,可在免疫动物血清中产生一种能中和外毒素的物质,称为抗毒素。

次年他们用白喉抗毒素血清成功地救治了一名患白喉的儿童。

白喉抗毒素的问世,挽救了成千上万患儿,开创免疫血清疗法即人工被动免疫的先河,也兴起了体液免疫的研究。

在众望所归中,1901年vonBehring成为第一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在抗毒素发现后不久,又相继在动物免疫血清中发现有溶菌素、凝集素、沉淀素等特异性组分,并能与相应的细胞、微生物及其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

其后将血清中多种不同的特异性反应物质称之为抗体(antibody),而将能诱导抗体产生的物质统称为抗原(antigen),建立了抗原抗体的概念,并陆续建立了体外检测抗原或抗体的多种的血清学技术。

1899年比利时医生JulesBordet发现可以溶解细菌的新鲜的免疫血清中,除了含有溶菌素即抗体外,还存在一种热不稳定的物质,在抗体存在的条件下,具有溶菌或溶细胞的作用,这种非特异性、能补充和加强抗体溶菌、溶细胞的物质称为补体(complement),并被应用于血清学诊断中,建立了可对抗原抗体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补体结合试验。

法国生理学家CharlesRichet在过继血清治疗法和过敏反应研究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差不多与vonBehring同时,Richet成功地建立了血清疗法,而更重要的贡献是他揭示了异常的免疫应答可产生对机体不利的影响,可导致机体发生过敏性疾病。

免疫化学的研究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对抗原决定簇和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开始有了认识。

20世纪初,KarlLandsteiner把称之为半抗原的芳香族有机分子偶联到蛋白质分子上,以此为抗原免疫动物,发现抗原特异性是由抗原分子表面特定的化学基因所决定,开启了抗体与半抗原关系的研究领域。

此后,Landsteiner进一步发现人红细胞表面糖蛋白所连接糖链末端寡糖结构的差异决定ABO血型,并将此成果应用于临床,避免了不同血型输血引起的输血反应,极大地推动了临床医学的发展。

Landsteiner是血型血清学的奠基者,他先后发现了ABO、MNP和Rh等血型系统。

1937年Tiselius和Kabat利用电泳的方法,将血清蛋白分为白蛋白以及α1、α2、β和γ球蛋白等不同组分,发现免疫血清中γ球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并具有明显的抗体活性。

据此,他们提出了抗体就是γ球蛋白。

事实上,γ球蛋白组分中富含抗体,而α和β球蛋白中也有部分抗体。

1959年,英国生物化学家RodneyPorter和美国生物化学家GeraldEdelman各自对免疫球蛋白分子结构进行了研究,阐明了免疫球蛋白的单体是由一对轻链和一对重链藉二硫键连接在一起,免疫球蛋白分子的氨基端组成了能与抗原结合的Fab或F(ab')2片段,不能结合抗原但易发生结晶的羧基端片段称为Fc段。

通过对Ig分子重链和轻链氨基酸组成特点的研究,发现了可变区和恒定区,为以后抗体多样性形成机制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免疫学重大学说和理论

在20世纪,创立了免疫学三个重要的理论,对免疫学的深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97年PaulErhlich提出了抗体产生的侧链学说(sidechaintheory),该学说认为抗体分子是细胞表面的一种受体,抗原进入机体后与这种受体可发生互补性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刺激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当受体大量产生并脱落到血液中便成为循环抗体。

从Erhlich的受体学说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当今关于B细胞识别抗原的B细胞受体,以及抗原刺激后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这一理论的皱形。

1957年澳大利亚免疫学家MacFarlaneBurnet提出的克隆选择学说(clonalselectiontheory)是免疫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理论。

而这个重大理论的提出,主要来源于对天然免疫耐受和人工免疫耐受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思考。

1945年RayOwen发现异卵双生、胎盘融合的小牛个体内,两种血型的红细胞共存而不引起免疫反应,在体内形成了血型镶嵌合体。

英国免疫学家PeterMedawar等人在1953年应用小鼠皮片移植的实验模型,成功地进行了人工免疫耐受的实验。

即新生鼠或胚胎期如接受了另一种品系的组织抗原刺激(注射脾细胞),成年后对提供脾细胞来源供体品系小鼠移植的皮片,能长期存活,而对其他无关品系移植的皮肤仍然发生强烈的排斥反应。

Medawar认为,动物胚胎期或新生期接触抗原,可使其发生免疫耐受,使动物到成年期对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的不应答。

Burnet的克隆选择学说认为,全身的免疫细胞是由众多识别不同抗原的细胞克隆所组成,同一种克隆细胞表达相同的特异性受体,淋巴细胞识别抗原的多样性是机体接触抗原以前就预先形成的,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获得的。

抗原进入机体只是从免疫细胞库中选择出能识别这种抗原的相应的淋巴细胞克隆,并使其活化、增殖,扩增出许多具有相同特异性的子代细胞,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清除入侵的抗原。

机体自身的组织抗原成分在胚胎期就被相应的细胞克隆所识别,这些在胚胎期结合了自身成分的细胞克隆产生了特异性免疫耐受,赋予于机体免疫系统区分“自我”和“非己”的能力。

实际上,在胚胎期任何进入机体的抗原都将被视为自身成分而产生免疫耐受。

图1-2 淋巴细胞的克隆选择示意图

 

Burnet克隆选择学说中,提出的一个细胞克隆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的预见,在1975年被GeorgesKöhler和CesarMilstein所创立的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和产生的单克隆抗体所证实。

他们设计了一种选择性培养基,能使一种酶缺陷的骨髓瘤细胞与抗原活化B淋巴细胞融合后形成的杂交瘤细胞得以生长,通过克隆化方法,使一个杂交瘤细胞扩增成一个克隆(一个无性繁殖的细胞群)。

正如预期的那样,同一个克隆的杂交瘤细胞产生抗体的特异性都是相同的。

由于单克隆抗体高度的均一性,并能获得针对人们所需要的一种分子甚至一个抗原决定簇的抗体,加之杂交瘤具有在体内、体外无限生长的能力,使单克隆抗体技术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中引发了一场革命。

NielsJerne在免疫学理论的诸多方面都有突出的建树,尤其是他在1974年提出了抗体分子上的独特型和抗独特型相互识别而形成免疫网络。

免疫网络学说认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体分子上的独特型决定簇在体内又能引起抗独特型抗体的产生,抗独特型抗体又可引起抗抗独特型抗体产生,如此下去,在抗体和淋巴细胞中产生一个复杂的级联网络,在免疫应答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

免疫网络学说不仅被实验所证明,而且成功应用到医疗实践中去,有力地促进了免疫学的发展。

(四)对免疫系统的全面认识

20世纪下半叶是人们对免疫系统开始有了全面的认识。

1957年,Glick发现切除鸡的富含淋巴细胞腔上囊,导致抗体产生缺陷,逐将此类淋巴细胞称为腔上囊依赖(衍生)的淋巴细胞,简称为B淋巴细胞或B细胞(B为腔上囊Bursa的第一个字母)。

1961年,Miller采用新生期小鼠切除胸腺的模型,Good在临床上观察一新生儿先天性胸腺缺陷,都发现了外周血和淋巴器官中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免疫功能明显缺陷,并将依赖于胸腺发育的淋巴细胞称为T淋巴细胞或T细胞(T为胸腺thymus的第一个字母)。

其后不久,其他的科学家进一步证实:

T细胞负责细胞免疫(如移植排斥),B细胞负责体液免疫;T细胞和B细胞之间有协同作用,T细胞可辅助B细胞针对某些抗原产生IgG,胸腺依赖抗原(即T细胞依赖抗原)的概念也随之产生;T细胞是一个不均一的细胞群,有辅助性T细胞(Th)和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并发现具有抑制作用T细胞亚群(如调节性T细胞)的存在。

上世纪70年代,在肿瘤免疫研究中发现了一群预先不需抗原刺激、在无抗体存在条件下即可杀伤肿瘤细胞的淋巴细胞,称为自然杀伤细胞,简称NK细胞。

1973年美国学者Steinman发现了树突状细胞,随后的研究证实树突状细胞是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能够有效刺激初始T细胞。

单核细胞穿出内皮细胞进入组织脏器成为巨噬细胞,是同一个细胞谱系发育的不同阶段,提出了单个核吞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phagocytesystem,MPS),改变了以往的网状内皮细胞系统的概念。

进一步研究发现,在T细胞中的γδT细胞和NKT细胞以及B细胞中的B-1亚群主要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三、现代免疫学时期

1953年Watson和Grick揭示了遗传信息携带者DNA的双螺旋结构,开创了生命科学的新纪元。

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兴起,极大地推动了免疫学的发展,不仅大量的免疫分子的基因被克隆,新的免疫分子被表达,而且使得人们对免疫应答的研究深入到基因水平和分子水平,分子免疫学应运而生,而且成为免疫学诸多分支中的核心。

(一)抗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遗传学基础

1978年日本分子生物学家SusumuTonegawa应用基因重排技术,揭示出免疫球蛋白C区和V区基因在胚系的DNA中是分隔的,而V区包括了被分隔的数目众多的V基因、D基因和J基因片段。

V、D、J基因片段的重排是产生抗体多样性的最重要的一种机制。

而C基因片段则决定了免疫球蛋白的类、亚类和型,相同的VDJ按一定顺序分别与不同的C基因片段的重组是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的遗传学基础。

膜型免疫球蛋白分子是B细胞抗原识别受体。

Tonegawa对有关免疫球蛋白基因结构和重排的理论,对日后T细胞受体基因结构和重排的发现产生重要影响。

(二)T细胞抗原受体的基因克隆

在Ig基因结构和重排发现后不久,1984年MarkDavis和ChienSaito等成功克隆了T细胞受体(TCR)的基因。

TCRβ链基因与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TCRα链基因与免疫球蛋白轻链基因的结构和重排有着惊人的相似。

而且TCR的多样性数目可能比BCR还要多。

在此基础上,T细胞杂交瘤和T细胞克隆技术的产生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三)免疫遗传学和MHC限制性的发现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哺乳动物基因中基因组数量最多、结构最为复杂的基因群。

MHC的基因型和表型在群体中具有高度的多态性,正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