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171257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docx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docx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

扩园规划—甘棠片区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管理委员会

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韶关市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

2012年4月

1.规划概况1

1.3规划目标和原则1

1.4规划布局及发展规划2

2.污染源分析14

2.1废水14

2.2废气15

2.3噪声18

2.4固废19

3.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0

5.环境保护措施21

6.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结论22

 

1.规划概况

1.1基本情况

(1)规划名称: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规划—甘棠片区

(2)规划实施地点:

韶关市武江区

(3)规划规模:

584.3公顷。

1.2园区位置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规划—甘棠片区位于韶关市城区西部,北江以西,南水河以北,距韶关市区约5km。

1.3规划目标和原则

1.3.1规划目标

(1)顺应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和韶关(东莞)产业转移工业园的产业要求,以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辅助发展环保涂料业,初步形成两大主导产业集群。

同时设置设置中心服务区,配套生活居住区,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多功能新型高新技术片区。

(2)建立适应产业园区的用地结构布局,确定适度的开发规模和建设容量,力求用地结构与产业经济发展相吻合。

(3)确定合适的园区规模及为园区产业配套合理的公共服务设施,力争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相互统一。

(4)合理利用现状有利因素,规避不利因素,突出山区环境特色,力求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1.3.2规划原则

(1)对土地实行宏观、全面地控制,以整体开发取代分散开发,引导各产业有序布局和发展,尽可能公平地满足不同功能区的发展需求,统一规划、全面安排、统筹实施。

(2)立足城市与产业转移园的可持续发展,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同时充分利用原有自然山体和水域,创造本工业区特色环境景观,体现风格,降低开发与保护资源的冲突,减少对自然生态体系的冲击,有效协调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

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活环境质量水平为目标,适当控制人口增长和土地开发强度,相应调整各项用地的比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共用设施配套,适应韶关建设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城市的要求。

(3)规划是针对未来的发展计划,而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时序性,因此,规划应当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留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以适应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

(4)规划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环境需要,创造有利于人们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基础和条件。

在考虑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产业与住宅区布局、交通网络等规划问题时,将居民的居住、出行和工作的舒适度要求放在首位,提高规划区的方便舒适程度。

1.4规划布局及发展规划

1.4.1用地规划布局及发展规划

1.4.1.1用地性质

本产业转移工业园用地范围内的用地由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绿化用地等构成。

1.4.1.2用地规模

(1)用地规模

甘棠片区拟开发面积共584.3公顷。

(2)人口规模

①工业就业人口

根据对全国工业开发区的研究分析,大约每平方公里的就业人口为0.8~1万人。

甘棠片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辅助发展环保涂料产业,每平方公里按0.5万人考虑,则片区内规划就业人口为2.2万人。

②服务业就业人口

园区新增服务业就业人口按照工业就业人口与服务业就业人口1:

0.4估算。

甘棠片区靠近镇区且片区内只配套基本的生活设施,因此服务业就业人口比例按照1:

0.2进行估算,则服务业就业人口为0.4万人。

③居住人口

考虑到甘棠片区依托周边城镇,就业人口部分居住于园区内。

甘棠片区本地居住就业人口按照10%估算,则甘棠片区本地居住就业人口0.2万人。

甘棠片区规划人口规模合计2.8万人。

1.4.1.3开发时序

甘棠片区用地总规模584.3公顷,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园区规模,拟同时开发建设。

入园企业与其配套的环保设施及污水处理厂同时设计、同时施、同时投入使用。

1.4.2规划布局

甘棠片区作为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工业园空间结构“二组团六片区”中南部组团的一个重要片区。

为提高产业聚集度和强化生态功能,本片区采取“一心两组团”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

一心:

位于产业基地的中心,即南北主要干道的交汇处,集中布置园区的生活区及一些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依托现状山体形成基地中心公园,环境相对较好。

两组团:

以园区中部的公园绿地、道路为界将基地分为东西两个工业组团,东组团以二类工业为主,重点发展环保涂料产业,配套部分仓储用地。

西组团为二类工业,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利用交通优势,配套部分物流、商业设施用地。

各组团的规模可根据进驻企业的情况调节,而每个组团的发展并不影响其它组团,从而既可以保证规划结构的完整性,又可以保证组团发展的灵活性。

1.4.3用地规划

1.4.3.1工业用地

(1)规划原则

体现集约土地使用原则,性质相近原则和便于开发利用原则。

(2)规划布局

根据用地规划布局,工业用地分为两个片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环保涂料产业。

(3)地块划分

工业用地的开发与地块划分以分类集中为基本原则,小规模企业集中开发。

工业地块的划分要利于开发,便于管理,并注重与后期开发建设的衔接。

(4)建设控制指标

为保证工业用地的高效利用和建设良好的园区环境,沿主干路两侧地块开发强度较大,力主干路较远地块开发强度依次降低,在环境允许的条件下,工业地块内部设置部分行政管理、辅助生产、仓库等建筑,面积不超过总建筑面积的30%。

1.4.3.2公共设施用地

规划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情况和用地要求,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置,充分发挥设施的效益,使其有利于经营管理,方便使用和减少干扰。

1.4.3.3配套居住用地

根据产业转移园的工业布局规模以及与周边的功能协调关系,在不同的片区布置了不同比例的居住用地,满足本园区内各种人群的居住要求。

居住区的主要是布置在山体或者绿化公园旁边,在居住与工业之间设置绿化隔离带,以便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少量居住用地布置在中部和东南部依托旧村改造建设。

规划土地利用平衡见表1-1。

表1-1规划土地利用平衡表

片区

序号

用地性质

用地代码

面积(公顷)

占建设用地百分比

甘棠片区

1

居住用地

R

22.8

4.0%

其中

二类居住用地(含中小学用地)

R2

22.8

2

公共服务设施

C

35.4

6.2%

其中

商业用地

C2

28.7

文化娱乐用地

C3

3.1

医疗用地

C5

1.3

教育科研用地

C6

2.3

3

工业用地

M

342.8

60.2%

其中

二类工业用地

M2

342.8

4

仓储用地

W

6.9

1.2%

其中

普通仓储用地

W1

6.9

5

道路广场用地

S

54.4

9.5%

其中

道路用地

S1

53.9

社会停车场用地

S3

0.5

7

市政设施用地

U

7.3

1.3%

其中

供应设施用地

U1

1.1

交通设施用地

U2

0.2

环卫设施用地

U4

6.0

8

绿地

G

100.1

17.6%

其中

公共绿地

G1

51.8

防护绿地

G2

48.3

小计

城市建设用地

569.7

100.0%

水域

E1

14.6

总计

总规划用地

584.3

1.4.4道路交通规划

1.4.4.1道路规划

以产业园区为主,同时紧密联系韶关市城区,实现外—内交通快速便捷易转换、内—内交通流畅舒适可发展目标,建成具有产业园区特色和国内一流质量的城市交通模式,提供优良的交通服务水平,并可满足交通可持续发展。

整个园区道路网采用了方格网系统。

在园区总体规划中规划了多条主干道路网络。

园区的内外交通联系由主干道网承担。

国道323线绕过韶关工业园区,与多条主要干道连接,为园区货运运输与外围道路间的联系架起了快速、方便的桥梁。

各个片区各自规划主要干道与中心城区连接,为园区与中心城区的连接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道路。

产业转移园区规划将工业交通与生活交通分离,园区内也规划了一些景观大道,作为主要的生活性干道和生活区与工业区的分隔。

规划在生活片区实施“公交优先”、“绿色公交”原则。

具体措施包括在景观大道或其它生活区路段上划分公交专用道,在路口配置公交优先信号,提倡使用清洁能源的交通工具等。

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居民出行时耗。

1.4.4.2道路系统分级

本园区内的道路系统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三个等级。

主干道——主干道承担着城市中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是产业转移园区对外联系的主要交通性干道,承担着区内主要的客货运交通。

次干道——在主干道基础上,根据路网总体格局及地理环境特征,结合用地功能,确定次干道走向及宽度。

次干道是联系园区主干道之间的辅助性道路,也是园区内部组团间中距离出行的道路。

支路——在主次干道之间,根据地块功能特征及环境地理条件,确定支路走向及宽度,主要解决产业转移园区各功能区内的交通,产业转移园区内部以正交形式布置,有效地解决了园区内部交通。

1.4.5绿化景观系统规划

1.4.5.1园区绿地

园区绿地分为公共绿地、防护绿地和厂区绿化三部分。

规划根据启动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园区特征,挖掘特色优势,科学安排各类绿色空间,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有机绿地系统。

公共绿地:

片区规划2处公共绿地,用地51.8公顷。

其中南面的公共绿地结合商业服务设施,成为该启动区服务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防护绿地:

启动区内防护绿地主要分为3部分:

一部分为主干道两侧控制的道路防护绿带,减轻车流对园区的污染影响;一部分为工业用地与居住生活用地之间的绿化隔离带,于工业用地一侧控制20m,减轻工业区对居住区的污染影响;其余为电力线路防护绿带(高压走廊)。

厂区绿化:

规划中对每一地块的绿地率进行控制,一类工业用地、二类工业用地内的厂区绿地率不大于20%,绿化率不小于20%。

厂区绿地宜与厂区内部的道路、广场、生产区、办公区等协调配合,营建良好的环境,提供恬静、舒适的活动空间。

1.4.5.2景观规划结构

充分利用规划区内的自然景观,把启动区周边山林环境作为“绿肺”统领工业园主要生态空间格局,并通过滨水绿化带、道路绿带和防护绿带作为“绿楔”打通园区内部与外围绿地的生态渗透,规划公园、街头绿地等绿色空间也与上述宏观结构紧密融合,共同构成工业园的“园中有绿,绿中有园,绿水渗透,水在园中”的绿化景观特色。

甘棠片区景观采取的是“两横一区”的规划结构:

两横是指区内两条横向主干道,其中南面主干道韶甘路结合生活服务区形成生产生活景观轴线。

北面主干道甘棠路结合防护绿地形成东西向向景观渗透轴线。

1.4.6市政公共设施规划

1.4.6.1给水工程规划

(1)给水现状

甘棠片区目前仍无统一给水供应,现状用地多为未开发丘陵地带和零散的村落、企事业单位,目前暂未有城市给水网到达,单位及居民用水主要靠利用打井抽取地下水自行解决。

(2)规划用水指标及规划需水量

①规划用水指标

按《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中有关的用地用水量指标进行计算,预测规划区内各种用地对应用水量。

②规划用水总量:

预测规划区最高日用水量:

10.35万m3/d。

表1-2不同性质用地的单位用水量指标及用水量

片区名称

用地性质

用地代码

面积(公顷)

用水量指标(万m³/km2•d)

用水量(万m³)

甘棠片区

居住用地

R

22.8

1.5

0.34

公共服务设施

C

97.4

商业用地

C2

28.7

0.8

0.23

文化娱乐用地

C3

3.1

0.8

0.02

医疗用地

C5

1.3

1.3

0.02

教育科研用地

C6

2.3

1.3

0.03

工业用地

M

342.8

1.2

4.11

仓储用地

W

6.9

0.4

0.03

道路广场用地

S

54.4

0.3

0.16

市政设施用地

U

7.3

0.4

0.03

绿地

G

100.1

0.2

0.20

城市建设用地

569.7

5.18

总计

总建设用地

569.7

10.35

(3)给水水源:

规划由韶关市城区给水管网接入。

(4)生活给水管网规划

产业园区内不规划水厂,供水由韶关市市区的市政给水管网统一调配。

近期利用323国道上现状辐射的DN500mm管供水,与韶关大道的DN300管道形成环状供水,解决片区近期基建用水;远期按规划区的建设规模,沿新323国道和从曲江引水等措施解决用水问题。

由于进园工业企业未定,难以对每个地块的中水回用、分质供水指标具体量化;并且实施情况、规模还具有不确定性,故管网系统按用水由市区供水进行规划布局。

给水系统采用生活、生产、消防合用式管网系统,布置应符产业转移园区总体规划的要求,既能安全供水,又能节约投资,应考虑发展和分期建设的要求,留有余地。

管网发展初期可采用树枝状,远期逐步连成环网状。

给水管网定线只限于管网的干管以及干管之间的连接管,不包括干管到用户的分配管和接到用户的进水管。

干管的方向与给水的主要流向宜一致,沿主干道布置。

给水管一般布置在道路的东、南侧的人行道上,道路宽度大于40米的按双边供水即按双线布置考虑。

敷设在人行道下时,覆土厚度不小于0.60米,敷设在车行道下时,覆土厚度不小于0.70米。

给水管管径应以远期规划用水量为依据,按经济流速及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进行规划设计,用最高时用水量加最不利点同时发生火灾消防的情况进行校核,分配管的管径按消防要求至少为100~150m。

压制,宜满足用户连接管点处服务水头28m的要求,需要局部提高用水压力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配置加压设施。

根据发展需要在给水管网中主要控制点处设置水压、水质自动监测系统,以利于生产管理调度。

区生活饮用水的管网,严禁与非生活饮用水的管网连接,严禁与各单位自备的生活饮用水供水系统直接连接。

1.4.6.2污水工程规划

(1)规划原则

①污水管道设置坚持现状和规划相结合,近期和远期相结合的原则。

②规划要体现合理性、可行性、先进性及经济性,具有较长期时效,为地区发展留有余地。

③工业污水原则上按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④根据地形条件,采取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尽量采用自流排泄。

规划区污水集中至甘棠片区污水处理厂进行二级生化处理,出水按两方面考虑,即排放水和回用水。

排放水执行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的第二时段一级标准;回用水则要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

(2)污水排放量

污水排放分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排水量按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的80%计,则甘棠片区废水量为8万m3/d。

(3)污水管网

管网布置根据河涌分布和地形特点,考虑到建成区情况及总体规划用地布置情况,充分利用地形坡度采用重力流排放方式,规划污水管管径为D300~D1100。

基地内污水全部收集后经市政污水管网排入甘棠片区污水处理厂,不能排入附近的水塘、河涌。

(4)污水处理厂

按总体规划,甘棠污水处理厂规划设置在甘棠片区西侧,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到南水河,排污口设置在南水河左岸、龙归谁与南水河交汇口下游2km处。

甘棠污水处理厂考虑接纳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甘棠片区和沐溪-阳山片区的污水,初步规模为1.5万m3/d,远期规模扩建至12万吨/d。

污水处理厂与入园企业的建设要做到即使衔接,必须达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1.4.6.3雨水工程规划

规划区范围外的雨水原则上不排入规划区内,可利用道路、绿化带做分水岭或沿道路外围修建沟渠解决。

规划区雨水大体由北往南走向,经现状河涌就近排入南水河或北江。

建设与总体规划目标相符的雨水设施,按国家现行的有关规范、标准进行规划设计。

体现高起点、高水平,形成并完善雨水收集与排放系统,提供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免受洪涝危害;另外还须与其它各专业规划协调一致。

雨水采用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分散就近排放的原则进行。

规划雨水管渠结合地形、水系,尽量利用自然坡度,合理划分雨水排放区域,依地势分散出口,确保汛期雨水直接以合理管径、最短的距离靠重力流就近快速排入天然水体。

规划管线均沿道路铺设,埋在人行道、绿化带或慢车道下,并宜顺坡敷设,减少工程埋深,尽可能采用重力流方式排放,尽量提高管底标高,规划区内不规划设置雨水泵站。

雨水管全部采用暗管,根据管道不同大小每隔80m~120m设一检查井,管道在改变管径、方向、坡度处、支管接入处和交汇处都设检查井,跌水水头大于2.0m时必需设跌水井。

管道起点埋深不小于1.2m。

区内雨水管径为d500~BH3200×2000,雨水管管径大于1300毫米时,采用暗渠排水。

采用机制钢筋混凝圆管(或HDPE双壁波纹塑料管)和钢筋混凝土渠箱对在转移园区内的自然河涌、水塘、水库等应维持现状,加以保留。

1.4.7防洪工程规划

根据“上蓄、中防、下排、外挡”的方针,规划完善各项防洪工程设施,采取措施防止大面积水土流失。

规划区现状多为未开发丘陵地带,地形较高,自然排水通畅,将原有的天然截洪沟结合规划雨水管渠系统及排洪系统进行改造,合理布置。

规划保留规划区内大的现状水塘、河涌等水体,将蓄洪与排洪功能有机相结合,以提高本区的蓄洪排水能力,加强规划区整体防洪能力。

在规划区域外边缘的沿山地带设置排洪渠拦截洪水,在排洪沟的疏导下,将外围的山洪引至规划区外后,就近排入现状水体,减少本区域雨水管渠的负荷。

排洪渠按20年一遇标准设计,注意对排洪沟做定期的疏通清理整治,确保泄洪能力。

1.4.8供电工程规划

1.4.8.1负荷预测

根据规划用地性质,预测本规划区用电负荷为13万kW。

1.4.8.2电网规划

(1)甘棠片区外新建变电站一座,总装机容量为80MW,近期40MW,占地约1.6公顷;

(2)变电站应充分考虑电力设施运行噪声、电磁干扰及废水、废气、废渣三废排放对周围环境的干扰和影响;应满足防火、防爆、防洪、抗震等安全设防要求。

(3)规划电压等级采用110kV、10kV、380/220V。

(4)建设过程中要求做好高压走廊的用地控制,其中110kV单回、双回及三回(同塔架设)线路的走廊宽度为24~30米。

新建高压走廊应尽量利用原有走廊及尽量沿道路隔离带、绿化带、农田区架设,不浪费建设用地。

(5)依据变电站供电范围或规划区功能区域,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分区配电网(包括公用和用户专用的架空或电缆配电网)。

分区配电网应有大致明确的供电范围,一般不应交错重叠。

重要用户至少具有两个及以上不同方向的电源供电,环网电源取自变电站的不同10KV母线段。

(6)10kV配电网尽可能通过开闭所、线路分段分支设备,形成环形网络,开环运行,以确保供电的可靠性、连续性。

为使10kV配电网有较强的适应性,新建的主干线和开关站的土建均应按发展需要的规模一次建成。

(7)10kV开关站容量规模一般不宜超过10000kVA,其位置的确定应考虑负荷中心和进出线方便,采用双回路供电或设立供电专线。

为使规划区采用环网供电(开环运行)提供配电和转换场所。

规划分区设置开关站(独立式每个占地约100m2,或附在其它建筑的首层,开关站可与公变合建),10kV线路从变电站放射至各开关站,开关站间相互连接,形成环状。

(8)10kV线路及变电所低压出线应沿绿化带或道路东侧和南侧的人行道敷设,这些线路近期可采用架空形式,待经济条件许可时逐步改为电缆沟敷设,但要求市政道路施工时,应与电力部门配合,电缆沟同步建于人行道下,并全部贯通以便环网供电方式的形成和负荷的调配。

电缆导线截面力求统一,按终期一次选定。

当沿同一方向敷设的电缆线根数少于8根时,可直埋;当根数为8~18根时则采用电缆沟敷设。

(9)10kV配电网应有一定的容量裕度,以满足用电负荷增长和转移的需要;增加电力电容器,加强无功补偿建设,提高城区供电效率。

应逐步建立配电网地理信息管理系统,以满足配电网运行和管理的需要。

(10)10kV配电房优先采用附设式(附设于建筑物首层)。

低压配电网一般采用混合式供电,并有明确的供电范围,原则上不跨区供电。

供电半径应满足末端电压质量的要求,供电半径不大于250米,在居住区内配电所按两台变压器考虑(单台变压器容量不宜超过630或800千伏安)。

(11)对大负荷用户,宜采用专变直供方式,以减少对其他公建及居住影响。

1.4.9燃气规划

(1)供气对象

用气对象分为用户居民、商业及公建用户、工业用户,燃气空调用户、燃气汽车用户及其它用户(管网漏损量和未预见量)六类。

用气应首先满足规划区的生活用气、公用建筑用气及使用燃气后能显著减轻大气污染的工业企业。

(2)供气气源

根据产业转移园区总体规划,近期气源规划采用液化石油气,远期将大力发展天然气,将其纳入韶关市天然气系统管道范围。

(3)供气规模

1)耗热定额的确定

居民耗热定额:

根据规划区的发展规模,并参照其他同等城市规划区的参数,确定居民耗热定额为2520兆焦/人·年。

商业及公建:

这类用户的耗热定额参照《城镇燃气设计规范》有关数据选取。

工业用户:

天然气耗量按其原燃料用量进行折算。

2)用气负荷预测

结合规划区的实际情况,天然气总用气量以居民用气量为基础简化计算,甘棠片区规划管道天然气用气量为75.6万Nm3/年。

(4)站址规划

根据产业转移园区总体规划,园区近期不设气化站,由市区统一调配,远期可根据使用规模增设。

(5)管网布局

中压燃气干管规格按远期工程用气量计算,并适当保留一定的发展余量来确定的。

管道布置按照规划区道路规划进行,并妥善处理好与道路及绿化的关系,以减少管道建成后对规划区用地的分割和限制,同时满足对管道巡视、抢修和管理的需要。

干管尽量靠近用气量大的地块以节省投资,必须避开重要的设施、易燃易暴仓库,保证其安全距离。

燃气管网沿主要道路铺设干管输气,次道路铺设支管配气,同时应形成环状以提高供气的可靠性。

管道原则上布置在道路的西、北侧的人行道上,除部分跨越工程外,均采取直埋敷设,管道敷设深度应根据本地土壤承载能力、交通荷载、使用频率程度等因素确定,根据燃气设计规范,管道埋设深度不能小于以下最小埋设深度覆土厚度要求:

车行道下不小于0.9m,非车行道下不小于0.6m。

对管径

对于穿跨越工程的管道采用厚壁无缝钢管,材质为20#钢。

钢制燃气管道防腐采用挤塑聚乙烯二层结构防腐层,防腐等级采用加强级。

1.4.10环境保护规划

1.4.10.1环境保护目标

(1)水环境保护目标

控制各类水污染物的排放,保证转移工业园所在区域及其纳污地表水体的水环境质量符合水环境功能区的要求。

(2)大气环境保护目标

控制各类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保证转移工业园用地范围及其周边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GB3095-1996二级标准。

(3)声环境保护目标

控制该产业转移园区的噪声,保证区内及区外200m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