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63684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docx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docx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其影响贯穿于整个初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移动规律。

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使模型逐步贴近实际,是简化复杂问题,探索其规律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感受推导过程的逻辑的严密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是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这是因为它不仅是课标明确要求的内容,更是下一节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前提,而气候因素又是自然环境中活跃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教学难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作为教学难点是因为它的推导过程比较严谨,牵扯的相关知识较多。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上学期的学生。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本节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仅感性认识到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对其形成过程和季节移动等一无所知,理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且受考试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之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中运用动画演示这种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三、说教法

通过“问题导学”的形式开展教学,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具体体现在:

第一,运用地图(图表、资料等)的能力,即通过绘图、读图进行分析、说明、归纳的能力;第二,举例分析或结合实例分析的能力;第三,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能力。

四、说学法

1.要教给学生读图识记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以文解图,以图忆文,培养学生读图理解识记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及屏幕展示

教学过程及方法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一)大气环流及其作用

概念;作用

点击标题1,展示大气环流概念;点击标题2,展示大气环流作用。

教师分析讲述

[学生活动]先标出大气运动方向箭头,完成P36活动题

(1)

(2)的内容。

(二)三圈环流

前提;因素

点击标题3,展示三圈环流前提;点击标题4,展示三圈环流因素。

学生读图探究,教师提问导入。

[启发思考]

A、假设地球不自转,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情况怎样?

B、考虑地球自转这一因素,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情况,其结果又怎样?

(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一个是形成了立体三维空间的三圈环流;另一个是在近地面形成了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教师小结。

(三)气压带和风带

1、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点击标题5,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在图中依次展示:

上升气流、下沉气流、

高空气流、近地面气流。

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压

东北信风带、东南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点击标题6,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

教师分析讲述:

(1)首先应说明赤道—极地热力环流仅是理想环流,实际并不存在。

并且要复习高纬、中纬、低纬的划分。

(2)接着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

从低

纬环流的形成入手讲述,然后启发学生按照低纬环流的分析思路,“中、高纬环流”让学生自主练习完成。

(3)指导学生识记七个气压带分布规律及气流运动方向。

[学生讨论]P38活动题

(2)

[实践活动]让学生画出“三圈环流”示意图。

[启发式提问]

(1)引起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的原因是什么?

(2)如何移动?

对气压带有何影响?

教师点拨:

可联系初中世界地理知识,以热带草原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加以说明。

(3)如果黄赤交角为0,还会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吗?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形成不同的气候

2.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点击标题1,展示“三种气候类型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教师分析讲述:

列举三种气候类型案例说明。

(图表)

(1)赤道低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

(2)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

(3)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与地中海气候的形成。

[学生讨论案例]

小蕊同学在今年暑假去欧洲旅游,她从广州出发,先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再经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到达斯里兰卡;然后再经阿拉伯海—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到达希腊—雅典;有幸赶上观看奥运跳水比赛;最后她经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到达英国—伦敦与正在休假的妈妈会合。

请问:

她沿途经过的地区和国家有哪些气候类型?

小结

点击题示图标,展示“教学题纲”。

由学生归纳主要学习内容。

教师提示:

气压带和风带是天气和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

课后作业:

(1)课本P43活动题

(2)收集有关资料:

“季风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影响”并整理成地理小论文。

板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一、大气环流及意义

二、三圈环流

1.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形成单圈环流

2.假设地表均匀,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三圈环流

(1)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是在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上,将理想状态,不考虑地表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分布等形成的大气环流进一步复杂化,当考虑海陆分布的影响后,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会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尤其是北半球,这种影响体现的特别突出。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以案例的形式,说明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造成的气压中心变化及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2.了解我国受不同的气压中心控制下形成的不同气候;

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成因;

4.了解这些气候的分布、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复习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

3.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及其影响;

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二、说学情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学习困难较大。

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而降水气温的柱状曲线图,全球气候类型的名称和分布特征,全球海陆分布虽然是学生已学内容,但是遗忘的比较多了,应该给学生适当补充。

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新认识和新的心理准备。

三、说教法

1.地图法: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对课本上四幅地图的判读、分析来实现,因为涉及到全球海陆分布的基础知识,而学生在这一方面的知识比较薄弱,故确定地图法为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2.此外还可用到引导启发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四、说学法

(1)问题解决法:

根据教师设置的情境,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发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考、分析、探索、解决问题,达到启发创新思维和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2)讨论探究法:

课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讨论、探究,达到学习成果共同分

享、在快乐中得到提高的目的。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及屏幕展示

教学过程及方法

一、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一)冬、夏季海陆上的气压系统

点击标题1,展示“大陆空气柱

点击标题2,展示“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1月份,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北半球本应呈带状分布的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呈块状,仅以低压中心存在于海洋上。

点击标题3,展示图2-14“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7月份,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北半球本应呈带状分布的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呈块状,仅以高压中心存在于海洋上。

学生观察、思考,教师点拨。

教师导入:

由于海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的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复杂。

[启发式提问]

(1)理想模式等压线分布有何特点?

(2)从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可知,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是否完整呈带状分布?

亚欧大陆的空气柱分布在什么纬度上?

出现了什么高压中心?

(亚洲高压或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学生读图探究,教师讲评。

[启发式提问]

(1)从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可知,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是否完整呈带状分布?

亚欧大陆的空气柱分布在什么纬度上?

出现了什么低压中心?

(亚洲低压或印度低压)

(2)以上两幅图中,南半球纬向分布的气压带与北半球有何不同?

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二)大气活动中心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点击标题4,展示“大气活动中心”内容及案例分析:

“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旱涝”(表)

教师讲述:

(1)大气活动中心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举例说明)

(2)大气活动中心的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影响,课堂涉及不能太多,可建议学生在课后去搜集一些与天气或气候变化有关的资料。

活动题:

季风环流

点击标题5,展示“东亚季风”图;

点击“活动与思考”热区,展示活动题。

[学生讨论]联系初中已学过知识,完成

P41活动题1、2。

(1)为什么东亚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2)冬季风与夏季风性质有什么不同?

(3)7月份中,南亚西南季风的形成与东亚的东南季风的形成有何不同?

 

提示:

(1)采用对比的方法,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同纬度的撒哈拉比较等。

(1)采用联系实际的方法。

(可以结合农业生产等情况)

教师点拨:

(1)本题为开放型问题,要引导学生体会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2)本题也可让学生在课外查询资料整理成地理小论文。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