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文学类阅读理解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56882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文学类阅读理解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文学类阅读理解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文学类阅读理解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文学类阅读理解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文学类阅读理解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文学类阅读理解2.docx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文学类阅读理解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文学类阅读理解2.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文学类阅读理解2.docx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文学类阅读理解2

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___文学类阅读理解2

高三

2010-06-2015:

34

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___文学类阅读理解2

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寒冷的高纬度

              ——我的梦开始的地方

迟子建

从中国的版图上看,我的出生地——漠河居于最北端,大约在北纬53度左右的地理位置上。

那是一个小村子,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每年有多半的时间白雪飘飘。

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那里漫长的寒冷。

冬天似乎总也过不完。

我小的时候住在外婆家,那是一座高大的木刻楞房子,房前屋后是广阔的菜园。

短暂的夏季来临的时候,菜园就被种上了各色庄稼和花草,有的是让人吃的东西,如黄瓜、茄子、倭瓜、豆角、苞米等;有的则纯粹是供人观赏的,如矢车菊、爬山虎等等;当然,也有半是观赏半是入口的植物,如向日葵。

一到昼长夜短的夏天,这形形色色的植物就几近疯狂地生长着,它们似乎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是微乎其微的。

我经常看见的一种情形就是,当某一种植物还在旺盛的生命期的时候,秋霜却不期而至,所有的植物在一夜之间就憔悴了,这种大自然的风云变幻所带来的植物的被迫凋零令人痛心和震撼。

我对人生最初的认识,完全是从自然界的一些变化而感悟来的。

比如我从早衰的植物身上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同时我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生命的从容。

因为许多死亡了的植物,在转年的春天又会焕发出勃勃生机,看上去比前一年似乎更有朝气。

童年围绕着我的,除了那些可爱的植物,还有亲人和动物。

请原谅我把他们并列放在一起来谈。

因为在我看来,他们都是我的朋友。

我的亲人,也许是由于身处民风淳朴的边塞的缘故,他们是那么的善良、隐忍、宽厚,爱意总是那么不经意地写在他们的脸上,让人觉得生活里到处是融融暖意。

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痛苦和烦恼,比如年景不好的时候他们会为没有成熟的庄稼而惆怅,亲人们故去的时候,他们会抑制住自己的悲哀情绪。

我从他们身上,领略最多的就是那种随遇而安的平和与超然,这几乎决定了我成年以后的人生观。

至于那些令人难忘的小动物,我与它们之间也是有着难以理解的情缘。

我养过猫和狗,它们都是公认的富有灵性的动物,我可以和它们交谈,可以和它们恶作剧,有时它们与我像是朋友一样亲密,有时候则因这我对他们的捉弄,而好几天对我不理不睬。

在喧哗而浮躁的人世间,能够时常回忆起它们,内心会有一种异常温暖的感觉。

在这样一片充满了灵性的土地上,神话和传说几乎到处都是。

我喜欢神话和传说,因为它们就是艺术的温床。

相反,那些事实性的事物和一成定论的自然法则却因为其冰冷的面孔而令人望而生畏。

神话和传说喜欢以两种方式存在,一种类似地下的矿藏,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能嗅到它的气息,这样的传说有待挖掘。

还有一种类似于空中的浮云,能望得见,而它行踪飘忽,你只能仰望而无法将其捺入掌中。

神话和传说是最绚丽的艺术灵光,它闪闪烁烁地游荡在漫无边际的时空中。

而且,她喜欢寻找妖娆的自然景观作为诞生地,所以人世间流传最多的是关于大海和森林的童话。

也许是因为神话的滋养,我记忆中的房屋、牛栏、猪舍、菜园,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等,它们无一不沾染了申花的色彩和气韵,我笔下的人物也无法逃脱它们的笼罩,我所理解的活生生的人,不是庸常所指的按现实规律生活的人,而是被神灵之光包围的人,那是一群有个性和光彩的人,他们也许会有种种缺陷,但他们忠实于自己的内心生活,从人性的意义来讲,只有他们才值得永久的抒写。

   

还有梦境。

也许是我童年生活的环境与大自然紧紧相拥的缘故吧。

我特别喜欢做一些色彩斑斓的梦。

有时我想,梦境也是一种现实,这种现实以风景人物为依托,是一种拟人化的现实,人世间所有的哲理其实都应该产生自它们之中。

我们没有理由轻视它们,把它们视为虚无。

要知道,在梦境中,梦境的情、景、事是现实,而孕育梦境的我们则是一具躯壳,是真正的虚无。

而且,梦境的语言具有永恒性,只要你有呼吸、有思维,它就无休止地出现,给人带来无穷无尽的联想。

    

我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与我的故乡,与我的童年,与我所热爱的大自然是紧密相连的。

对这些所知所识的事物的认识,有的时候是忧伤的,有的时候则是快乐的。

我希望能够从一些简单的事物中看出深刻来,同时又能够把一些貌似深刻的事物给看破,这样的话,无论是生活还是文学,我都能够保持一股率真之气、自由之气。

当我童年在故乡北极村生活的时候,因为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认定世界就北极村这么大,当我成年以后到过了许多地方,见到了更多的人和更绚丽的风景之后,我回过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

                            ——选自《小说评论》2002年第2期,有删节

18.概括说明文章第2自然段中,作者故乡植物的生命具有哪些特点?

描写这些植物时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分)

 

19.除了植物外,文中还出现了哪些影响作者“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的元素?

这些元素分别给予了作者怎么的影响?

(8分)

 

20.文章结尾说“我回过头来意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这句话有哪几种含义?

请概括回答。

(5分)

2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对自己的童年生活做了诗意的回顾,语言清新,情趣盎然。

B.第3自然段中“爱意总是那么不经意地写在他们的脸上”一句,凸显了故乡亲人的淳朴善良。

C.第4自然段中所谓“活生生的人”,是指有种种缺陷但忠于自己内心生活的人。

D.文章内容与副标题相配,既点明故乡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又为全文笼罩忙换色彩,别具韵味。

18、生命短暂  生命力顽强  撼人

19.(8分)

亲人,使作者领略到随遇而安的平和与超然;

动物,给作者带来异常温暖的感觉;

神话与传说,使作品染上深化色彩,笼罩神灵之光;

梦境,使作者感悟人生哲理,产生无穷联想。

20.(5分)

(1)故乡是世界的缩影。

(2)作者对故乡的爱是永恒的。

(3)童年在北极村学到的一切,奠定了作者的人生基础。

(4)故乡是作者人生思考与创作的精神之源。

(5)故乡使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得以升华。

21.(2分)C

上海卷

阅读下文,完成第7一12题。

(20分)

天目山

   ①去天目山,是心里积存已久的一个念想,不是为观光,是为了那些大树。

几十年里,只要说到树,天目山就从父亲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说,假如你没去过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树。

其实不全是为了树,我知道,是为了一个人。

几十年来,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亲的眼神就会倏然暗淡下去,她的双眼仿佛是海潮淹没的沙滩。

她喃喃说,我要和你一起去。

   ②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

   ③只是,我没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会遇上那样一场弥天大雾。

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呼啸而过,远山近树忽而不见了。

山中古老的禅源寺,隐匿在苍白的雾气里。

下车寻路,林间的青石板小径如雨泼过似的,湿漉漉地腻滑,只几步便消失在浓烟样的水雾中。

   ④母亲默默地走在前面。

白色的纱幕被她的脚步豁开一个缺口,影子穿过去,纱帘瞬间又闭合了。

山路通往林深处,在那深不可测的绿巷中,我隐约看见了一排排树,昂然立于路旁。

它们竟是那样的高大,浓密的云雾遮去了树梢,树尖伸到望不见尽头的天上去了;最令人惊叹的是树干之直,刀削般笔挺,像一根根气度轩昂的罗马石柱,支撑着绿屋的穹顶。

褐色的树皮一片片如鳄鱼的鳞甲,已被千年的风霜锤磨成坚韧的岩石。

   ⑤他究竟倒在哪一棵树下了呢?

鲜血从他年轻的胸膛里流淌下来的时候,他或许就靠在了那棵大树的树干上。

他依托了大树,所以牺牲的那一刻仍像树一样站立。

龙爪般的树根至今还留着他的血迹,只是被蒙蒙的雾气暂时稀释了。

   ⑥那个无风无雨的春日,那些被父亲无数次赞颂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树,就这样从漫山飘忽的浓雾中,和那个叫萧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隐若现地走来。

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只听见他脚上沉重的铁链,一声声从森林尽头传来。

我不知道他在匆匆离去前,是否还有心情观赏这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树。

57年前的树叶早已零落成泥,但我清晰地看见他灼热的目光仍在枝条上缠绕。

   ⑦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我所见的,是被他熟读过的那些树。

陡峭的石阶两旁,柳杉武士样雄伟,顺坡排列,阵势逼人。

再抬眼,金钱松破雾而出,穿云摩天,傲气十足。

若不是弥天大雾遮挡了视线,就可望见悬崖峭壁的林莽中那几百棵千年银杏。

等到秋天,山谷里定是黄叶灿烂,一片金光四射。

   ⑧几十里山路,不是在走,是在仰望,瞻仰那些永远的树。

当那一排枪声在冰冷的山谷里响起来的时候,惟有这些树,是沉默的目击者。

后来那些离乱梦魇的岁月,仍是这些树,在荒野莽丛中陪伴他。

他年轻的生命终止在27岁那个年纪,大树却已千年。

   ⑨母亲依然走在前面。

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

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

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

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⑩母亲站住了,站在一棵柳杉树下。

树身奇粗,三人合抱仅围大半圈,瘢痕累累,深藏的皱褶中写满沧桑。

枝条上没有一片绿叶,惟有躯干依然屹立,像一尊古老的石像。

在我的惊叹中,母亲说,这就是真正的大树王,现在它死了。

五十多年前,我曾见过它活着的样子,树冠就像一把巨大的伞,整个开山老殿都被它遮住了。

一阵山风袭来,雾气旋转着,雪花般从它粗糙的枯枝中穿过。

刹那间,油绿的树叶似一树繁花,缀满了它坚韧的枝干,青枝摇曳,生机盎然,满山坡都是杉叶林涛的哗响。

大树王在我的想象中复活,抑或说它从未死去。

   ⑾雾越发浓了,洇湿了母亲的头发。

父亲说,他们已是第三次到天目山了,但没有人知道那个57年前被枪杀的革命者,究竟葬在哪里。

我说,你找不到他,因为他已经变成了一棵树。

   ⑿世事变迁,惟有天目山的树,是永远的。

为着他们那一代人的理想,半个世纪之后我们依旧对他们深怀敬意。

然而,在缥缈的雾中我们似乎模糊了他们理想的内容。

山民说,天目山东西两峰之巅,各有一池,池水清冽,冬夏不涸,颇似双目仰望苍穹,故得名“天目山”。

我想象那清澈的池水,像是他在诘问苍穹。

   ⒀山林寂静,水气迷茫。

雾中影影绰绰的大树无言,没有回声。

7.第①段中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           。

(2分)

8.第②段这句话的含义是           。

 (2分)

9.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⑨段作赏析。

 (3分)

10.根据文中的内容,介绍萧洪明其人。

(不超过60字)(3分)

11.对文中写“树”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描写雾气越来越浓厚,烘托了天目山大树悠久的历史沧桑感。

   B.第④⑦段写树形神兼备,赋予了树轩昂、雄健、不屈的气质。

   c.描写“大树王”死而复生的情景,突出了它顽强的生命活力。

   D.浓墨描写大树,层层铺叙,为篇末揭示赞美先烈的主旨服务。

   E.本文以登山行踪为顺序,始终贯穿对大树的描述,脉络清晰。

   F.天目山的树在父母眼里是一种植物,在作者眼里是人的象征。

12.第⑿段中写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其意图是           。

 (4分)

(二)

7.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眼眶里饱含着泪水,表达了母亲的悲伤之情

8.去天目山,不仅是为了看树,更是为了缅怀先烈,这是积久的愿望和庄重的活动

9.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萧洪明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

10.革命志士,母亲的战友;57年前被枪杀于天目山的大树下,牺牲时年仅27岁。

11.BE

12.表达对遗忘先烈、淡忘历史的现象的责问与担忧,以及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北京卷

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海棠花

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

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②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

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

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个黄昏,在家南边的一个高屋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

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

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

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

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

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③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

北京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

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木兰。

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

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已经是夏天了。

④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

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

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

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

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

⑤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

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

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

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

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

“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

”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

到了德国,更是如此。

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

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

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

心情不能平静。

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

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⑥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

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

就让我吃惊。

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

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是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

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

多半是叫不出名字。

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⑦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

我的心一动。

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

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⑧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自己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

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儿乡思,欣赏这一点儿乡思。

它使我想到:

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

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他们却近在眼前。

我离开他们的时间愈远,他们却离我愈近。

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他呀!

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⑨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

它依旧同早晨一样。

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儿也不理会我的心情。

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同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1941年5月29日德国哥廷根

                                           (取材于季羡林的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串联起来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短片,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

B.第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凸显出家中海棠花晚霞般的灿烂。

C.作者十分渴望“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未能如愿。

D.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转眼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

E.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

17.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7分)

①文章第②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

为什么?

②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分)

18.第⑤段画线部分状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

(4分)

19.第⑧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

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

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

(不少于200字)(10分)

16.(4分)AC

17.(7分)

①并非无缘。

文中的一些片段看似与海棠花无缘,但海棠花最终唤醒了作者浓烈的相似,使“有缘”构成了文章的归结点。

②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

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相思,升华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18.(4分)

状写了作者挣扎在幻想和现实、祖国和异域之间,无法获得安宁的心境。

对心境的描写为下文作者被海棠花唤醒思乡之情做了心理与情感的铺垫。

19.(10分)(略)

四川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自然(节选)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

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空气就是一剂拥有不可思议效力的补品。

在阴沉天空下的暮色中,当我穿行在一片荒芜的坑坑洼洼的雪地里时,我并没有想到任何特别好的运气,但就在这时我的心中涌起一阵极度的喜悦,我快乐得几乎接近了恐惧的边缘。

同样,在森林里,一个人抛掉他所经历过的岁月,就像一条蛇蜕掉自己的皮一样,因此无论在生命的哪个时期,他都是一个孩子。

在森林里人们拥有永恒的青春。

在这些上帝的花园里,笼罩着端庄神圣的气氛,常年举行着欢宴,园里的客人即使过了一千年也找不到厌倦的理由。

在森林里,理智和信仰回归到我们心中。

在那里,我感觉生活中的任何不幸都无法降临到我的身上——没有自然不能修补的耻辱和灾难(除了我的眼睛以外)。

站在赤裸的土地上--我的头脑沐浴在无忧无虑的空气中,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所有卑贱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消失无踪了。

我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眼球:

我空如无物,但我却将万物都纳入眼中,那共同生命的暗流在我全身循环流动。

我是上帝的一部分。

在那时,最亲近的朋友的名字听起来也觉得陌生而并不重要了:

所有的人都是兄弟,都是朋友,谁是主人谁是仆人就只是微不足道的干扰而已了。

我热爱那不受遏抑的永恒的美。

我从荒野中发现的东西比街道上或村庄中发现的还要亲切自然。

在宁静的自然中,尤其是在远方的地平线上,人类看到了和他自己的本性同样美丽的东西。

人们从荒野和森林中体会到的最大的快乐暗示了人类和植物之间的一种神秘的联系。

我并不是独自一人无人回应的。

它们向我点头,我也向它们致意。

风雨中树枝的摇曳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它使我感到惊奇,但却并不是从未见过,那感觉就像当我认为我的思想公正或行为正确时,我的心中产生了一个更高尚的想法或一种更优秀的情感。

然而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产生这种喜悦的力量并不存在于自然之中,而是在人的心里,或者在这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中。

对于这些喜悦加以大力节制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自然并不总是穿着节日的盛装,相反,昨天还在仙女的嬉戏中散发芳香、闪烁光芒的景象,今天就被忧伤笼罩。

自然总是会染上精神的颜色。

对于一个遭受灾难的人来说,他内心的火焰中就蕴涵着忧伤。

一个刚刚失去了亲近朋友的人会从自然风景中感受到一种轻视。

而天空在那些卑贱的人头顶上,也会显得不那么庄严宏大。

14.文章开篇“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

总结全文,引起下文。

下文分别从作为“喜剧”的“舞台布景”和作为“悲剧”的“舞台背景”两方面展开,表达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认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这句话位置上位于开头,结构上两个关键词“喜剧”“悲剧”正好统领文章主体,情感上表达了作者的认识。

15.第三段写到:

站在神圣的自然面前,作者感到头脑“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

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他的内心世界此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分)[来源:

学科网]

答案:

自然的庄严神圣与博大深邃,使他的精神受到洗礼,灵魂得到升华:

内心变得高尚无私,认识到人与万物的契合以及人与人的平等、博爱。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内心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从“所有卑贱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消失无踪了”到最后,可分为三层,注意理解“透明的眼球”这一比喻,和“兄弟”“朋友”的含义。

16.标题“自然”与第四段中加点“自然”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答案:

标题“自然”指万事万物构成的物质世界,在作者看来,自然与人有一种精神上的相通性,总是会染上精神的颜色。

而第四段中加点的“自然”是指作者对“荒野”世界的感受:

不事雕琢,与人的本性具有同样的美丽。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词语要结合语境理解,注意词语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标题“自然”不仅指万物,还指人;而第四段中加点的“自然”是指“荒野”世界。

17.简要说明第六段划线部分与第一段划线部分之间的联系。

答案:

这两部分前后照应,体现了作者对自然认识的逐步深化。

从最初对自然单纯的喜悦感受进而醒悟到:

自然不仅有喜悦,有时还会被忧伤笼罩。

身处自然中的人也是如此。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关系体现在结构上的照应和认识上的深化。

江苏卷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溜索

  阿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

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

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

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

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

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

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

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

领队瞟一眼汉子们。

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

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

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手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抖地长出去。

语文新高考博客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

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

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

领队哑声问道:

“可还歇?

”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

“不消。

”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

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

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

汉子们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