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专题训练32区域和区域差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
《高中地理专题训练32区域和区域差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专题训练32区域和区域差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专题训练32区域和区域差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题组层级快练(三十二)
一、选择题
(2019·南通模考)“有一种冷叫南方的冷……”每到冬季,便有不少南方网友发出这样的“感慨”。
图示为我国集中供暖区域示意图。
据此回答1、2题。
1.图示两大区域( )
A.以省级行政区界为分界线
B.内部气候特征基本相同
C.划分依据较为单一
D.紧邻分界线两侧自然环境差异显著
2.集中供暖( )
A.能源利用效率更高 B.大气污染更加严重
C.电力供应更加紧张D.煤炭消耗逐年增加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两大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冬季平均气温的高低,并非是以省级行政区界为分界线,划分指标较为单一;未进行集中供暖区域内部气候特征基本相同,但已集中供暖区域内部气候特征差异较大;紧邻分界线两侧自然环境具有过渡性,差异不大。
故选C项。
第2题,集中供暖有利于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轻大气污染,缓解电力供应紧张,减少煤炭的消耗。
故选A项。
(2019·河南模拟)满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低温冷空气的沉聚是影响满族聚落选址的主要因素。
传统满族民居内多有火炕。
传统火炕搭建在地面上,地面距离炕面的高度较大。
后来,传统火炕改良成吊炕(下图),将炕洞(柴火燃烧空间)整体架空,用混凝土板作为导热材质,下面用砖块叠砌支撑。
据此完成3、4题。
3.辽东低山丘陵区的传统满族民居多选址在( )
A.山体南侧的山脚低洼处B.山体北侧的山脚低洼处
C.山体南侧的山腰和台地D.山体北侧的山腰和台地
4.吊炕相比于传统火炕的优势在于( )
A.增大燃烧物和炕面的距离
B.提高柴火利用率
C.压缩室内储藏空间
D.降低火炕建造成本
答案 3.C 4.B
解析 第3题,材料信息“低温冷空气的沉聚是影响满族聚落选址的主要因素”,东北地区冬季盛行西北风,受山脉阻挡,山体北侧气温较低。
背风坡冷空气下沉,使山体南侧的山脚低洼处冷空气沉聚,不利于居住。
故民居多选择在山体南侧的山腰和台地。
故选C项。
第4题,传统火炕地面距离炕面的高度较大,故燃烧效率较低。
图中吊坑用混凝土板将火坑底部作为储物空间,使柴火燃烧空间减小,减小了燃烧物与坑面的距离,提高了柴火利用率。
故选B项。
(2019·肇庆三模)生活在陕西省南部(陕南地区)的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到陕西省北部地区旅游,看到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与陕南地区存在明显差异。
下图为陕西省位置和范围示意图。
据此完成5~7题。
5.在陕南地区,传统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导致陕南地区民居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
①气候多种多样②地形多种多样
③各地建筑原料的差异④地质条件的差异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6.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不设北窗,南面窗户较大。
南面窗户大的主要目的是( )
A.通风透气B.冬天接收更多阳光
C.防潮D.保温
7.陕南民居注重排水,陕北民居注重雨水收集。
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B.纬度位置
C.大气环流D.土壤
答案 5.B 6.B 7.C
解析 第5题,“石头房、竹木房”主要是各地就地取材建设,与建筑原料有关;“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受地形影响很大,一般吊脚楼建在山区,而三合院及四合院建在平坦之地。
故选B项。
第6题,陕北地区纬度较高、海拔高,冬季气温低,同时冬季受冬季风(西北风)影响而气温更低,则一般不设北窗,南边窗户较大可接收更多的阳光,增加室内温度。
故选B项。
第7题,陕南注重排水,说明降水较多;陕北注重雨水收集,说明水资源少;两地区主要是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而降水差异大,故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
故选C项。
(2019·盐城一模)图示为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转换阶段示意图。
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甲、乙、丙、丁对应的产业合理的是( )
A.甲—机械、电子、电力
B.乙—钢铁、煤炭、电力
C.丙—汽车、电子、耐用品消费
D.丁—食品、砖瓦、种植业
9.山地高原地区实施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措施有( )
A.建立具有保护环境和较高经济生产功能的农业体系
B.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C.依靠科技和教育,促进农业从粗放型向规模化转变
D.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改变耕作方式和耕作制度
答案 8.D 9.A
解析 第8题,读图可知,甲产业为技术—智力密集型,且为沿海地区,电力工业不合适;乙为平原地区成熟阶段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钢铁、煤炭、电力都不合适;丙为资本密集型产业,电子、耐用品消费不合适;食品、砖瓦、种植业属于劳动密集型或区域发展初期的产业活动。
故选D项。
第9题,“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不切实际;山地高原地区地形较为复杂,“规模化”发展不符合“因地制宜”原则;影响耕作制度的主要因素是热量,难以改变。
故选A项。
(2019·福建3月质检)下图示意我国跨省区古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该区是我国目前传统村落保存面积最大、最完整、具有深厚社会历史文化内涵的区域之一。
据此完成10、11题。
10.古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传统村落保存完整的原因是( )
A.三省交界,交通便利B.河流众多,人口稠密
C.地处山区,地形封闭D.气候适宜,森林茂密
11.保护该实验区传统村落的合理措施有( )
①修缮回迁②调控客流量
③规划重建④整体搬迁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10.C 11.A
解析 第10题,图示古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位于河流源头位置,可判断该处位于山区而地形较封闭,虽位于三省交界,但与外界联系不便,使其能保留下来;人口稠密不利于村落保护;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山区气候适宜性应小于周边的平原,同时我国东部主要为耕作业,该区域人口较稠密,不可能因森林茂密而阻挡其与外界交流,使村落保存完整。
故选C项。
第11题,古村落的形成有其独特地理环境背景,以及“深厚社会历史文化内涵”,不宜整体搬迁,规划重建;而应在原有建筑基础上加以修缮,同时还要调控来此参观的客流量来减轻对建筑物的破坏。
故选A项。
(2019·韶山模拟)区域发展的过程是由均衡到不均衡再到新的均衡……如此循环往复,这被经济学家称之为区域发展的均衡非均衡原理,此原理客观地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据此回答12、13题。
12.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党和政府出台了许多区域发展战略。
在下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符合区域发展非均衡原理的是( )
①西部大开发
②经济特区的创建
③中部崛起
④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的设立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13.下列措施中,不符合区域发展的均衡非均衡原理的是( )
A.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
B.上海自贸区的设立
C.20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
D.青藏铁路的修建
答案 12.D 13.C
解析 第12题,根据材料,非均衡原理就是使部分地区先行发展起来。
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是缩小地区差距,是均衡原理;经济特区的创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的设立,使部分地区先行发展。
故选D项。
第13题,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青藏铁路的修建,符合均衡原理;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是非均衡原理;“三线”建设与均衡非均衡原理无关。
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4.(2019·福建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廊桥又称风雨桥,是在桥上加盖廊屋的特殊桥梁。
闽浙山区迄今留存不少古廊桥。
当地采伐后的木材,需经一段时间的自然晾干才能用作建桥木料。
清朝乾隆年间建于图中甲处的古廊桥,建成不久即毁于山洪。
数年后,在图中乙处重建并保留至今。
如图示意闽浙山区某地地形及廊桥景观。
(1)依据当地自然条件,说明廊桥设有廊屋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甲处古廊桥当年被山洪冲毁的自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处重建古廊桥采用“夏伐秋晾”的安排。
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其合理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地建筑古廊桥多采用木制构件,而少采用较为坚硬且防腐性能更好的石料,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当地太阳辐射强,冬暖夏热,降水丰富,空气湿度大,建桥木料易变形、腐烂;加盖廊屋可以防水、防潮和防晒,保护桥梁;为行人遮阳、挡风、避雨。
(2)该地当年受连续强降水影响,引发特大洪水,甲处河道弯曲且由宽变窄,导致河流流速加快,水位暴涨,对桥造成强大冲击;丙冲沟的地势陡峻,遇强降水引发大量挟带泥沙、石块、树木等杂物的洪流,摧毁桥梁。
(3)夏伐:
夏季降水丰富,河水水位高,流速快,便于采伐区的木料顺河流至桥址。
秋晾:
秋季降水较少,天气干燥,利于木料晾干。
(4)当地森林资源丰富,建桥的原料丰富;相对于石材,木料更轻便,不仅便于运输,且易于加工,建造成本低。
解析 第
(1)题,廊屋对桥梁及其上的行人具有遮蔽风雨、太阳光照的作用,可从此角度分析。
第
(2)题,图中丙处是一个峡谷地形,易发山洪使河水快速上涨;同时从河流形态看,甲处河道弯曲且由宽变窄,上游来水不易下泄,此处水位上涨较高,河水流速加快,从而对古廊桥造成毁坏。
第(3)题,注意理解“夏伐”是指夏季砍伐树木,“秋晾”是指在秋季使被砍伐的树木自然晾晒变干燥;还要注意图示伐木区位于山区,至乙地之间没有陆路运输;再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分析即可。
第(4)题,可从建筑材料、建筑难易度等角度分析。
15.下图示意天山南侧某冲积扇耕地面积和耕地平均海拔的变化情况。
读图,回答问题。
(1)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该冲积扇发展种植业的自然环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阶段Ⅰ和阶段Ⅱ耕地平均海拔升高的不同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图中信息推测阶段Ⅲ和阶段Ⅳ耕地面积减少的不同原因,并说明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优势: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产品养分积累。
劣势:
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
(2)阶段Ⅰ因水资源利用过度,冲积扇前沿(河流末端)海拔较低的耕地发生荒漠化而被弃耕;阶段Ⅱ人口增加,冲积扇海拔较高的土地被开垦成农田。
(3)阶段Ⅲ:
海拔较低处发生土地荒漠化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推测依据:
这一阶段耕地平均海拔升高。
阶段Ⅳ:
海拔较高处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推测依据:
这一阶段耕地平均海拔降低。
解析 第
(1)题,该冲积扇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光照充足,白天升温快,晚上降温快,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产品养分的积累;但是距离海洋远,降水少,水资源短缺。
第
(2)题,阶段Ⅰ水资源利用过度,冲积扇前沿发生土地荒漠化而被弃耕;阶段Ⅱ人口增加,耕地需求增加,河流中上游海拔较高且水源较充足的土地被开垦成耕地。
第(3)题,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有土地荒漠化及退耕还林、还草等。
据图判断,阶段Ⅲ耕地平均海拔升高,可能是土地荒漠化导致耕地面积减少;阶段Ⅳ耕地平均海拔降低,可能是退耕还林、还草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2019·马鞍山二模)2017年4月1日,我国决定设立雄安新区。
该区地处北京,天津腹地,区位优势明显。
区域内拥有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
据此完成16、17题。
16.(综合思维)历史上白洋淀“十年九涝”,造成这种现象的自然原因是( )
A.降水集中,降水强度较小B.支流众多,汇水面积较大
C.地处平原,泄洪通道较多D.纬度较高,蒸发能力较弱
17.(人地协调观)未来雄安新区的发展可以( )
A.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B.有力疏解北京首都功能
C.吸引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
D.缓解河北人口、环境和交通压力
答案 16.B 17.C
解析 第16题,白洋淀位于华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降水强度较大;支流众多,汇水面积较大,降水强度较大,所以容易形成洪涝灾害;地处平原,泄洪通道较多会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蒸发能力对洪涝灾害影响较小。
故选B项。
第17题,雄安新区靠近北京,可以利用北京的科技条件吸引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本区工资水平较高,不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有力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缓解北京人口、环境和交通压力。
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