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ppt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71477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小波.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王小波.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王小波.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王小波.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王小波.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小波.ppt

《王小波.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小波.ppt(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小波.ppt

王小波,一、生平简介(19521997)王小波,1952年出生于北京。

1968年去云南插队。

当过民办教师、工人。

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商业管理。

1984年至1988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获文学硕士学位。

再学计算机,在统计系当助教。

回国后,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

后辞职专事写作。

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

小说代表作有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电影文学剧本东宫西宫;还有数十万字的杂文、随笔,结集为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

附:

东宫西宫简介,导演:

张元演员:

胡军司汗赵薇编剧:

王小波张元,1996年张元制作了第一部戏剧东宫西宫,并摄制完成同名影片。

影片受法国文化和外事部资助,总投资为25万美元。

影片东宫西宫正式入选1997年法国嘎纳电影节“一种注视”单元。

1997年影片东宫西宫获得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摄影奖。

影片东宫西宫获得意大利托米那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戏剧东宫西宫获得意大利斯波莱托艺术节戏剧大奖。

影片东宫西宫获得斯洛维尼亚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东宫西宫是一部编剧声音盖过导演姿势的影片。

王小波是中国大陆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第一个编剧。

王小波有三个东宫西宫。

一个是小说形式,名为似水柔情;一个是电影剧本,一个是话剧剧本。

年至月,一个以健康研究为名的搜捕行动在北京同性恋圈中展开,执行者是北京东郊民巷派出所的警察。

多名同性恋者被捉拿、审问、采血、问卷调查。

这起被“第六代导演”张元称为“荒唐透顶”的事件促成了中国大陆第一部同性恋电影东宫西宫的问世。

在北京同性恋者的语汇中,“东宫”、“西宫”指的是两处著名的同性恋聚会场所天安门东西两侧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内的公厕。

张元最初的设想是要拍一部纪实电影,对同性恋群落的原生状态作一次全景式的描绘。

而作家王小波的参与,又使电影有了更丰厚的含义。

张元接受采访时说:

“同性恋一词自从1949年之后在中国就很少听说,好像中国就没有同性恋。

但是,只要有人,就会有同性恋者。

”王小波和张元通过影片想唤起广大群众对这一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

张元,1963年10月生于江苏,祖籍南京,自幼学习绘画。

1989年北京电影学院获学士学位,毕业后个人集资独立制片。

他被美国时代周刊推选为“21世纪世界百名青年领袖”之一;被新周刊和新浪网联合评选为全国十大新锐青年;被中国青年杂志社选为将影响下世纪的100位青年人之一;2001年被联合国授予文化和平奖。

张元一贯把镜头对准当代中国社会的边缘人和地下文化:

单身母亲和弱智儿童(妈妈)、摇滚歌手和无业青年(北京杂种)、酗酒者和精神病人(儿子)等等。

这些纪录片样式的电影满载着难以言说的愤懑和颓废情绪,其题材的敏感性和触及现实的尖锐程度使张元非常引人注目。

年,广播电影电视部发出通知,明令禁止张元等六位导演的独立制片活动。

年月底发布解禁令,恢复张元参加国内影视片单位摄制影视作品的资格。

有位同性恋艺术家这样说:

性的海洋是宽广的,异性恋不是正常,只是寻常。

王小波生前没有受到大陆文坛的承认。

黄金时代的出版非常艰难。

1994年出版时有个后记,王小波如此结尾:

“本书得以面世,多亏了不屈不挠的意志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必须说明,这些优秀品质并非作者所有。

鉴于出版这本书比写出这本书要困难得多,所以假如本书有些可取之处,应当归功于所有帮助出版和发行它的朋友们。

”,不被重视的原因很复杂:

比如黄金时代,是先在台湾联合报副刊连载,并获得此报十三届中篇小说大奖,然后在台湾和香港以单行本和小说集形式出版。

1993年10月5日金健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第四版报道黄金时代获奖消息,出版及报道皆面向海外。

而且当时王小波在美国留学。

另外,黄金时代对文革的书写也引起过争论,被某些人排斥。

文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时期,但80年代以来反思文革的作品视角却非常单一:

要么控诉时代给人带来的苦难,要么试图对文革这段历史作政治上的反思,寻找悲剧发生的根源。

对单一的主流意识的逃离,是黄金时代与其它文革小说最大的区别。

面对指责,王小波说(从黄金时代谈小说艺术):

我也不知为什么,就这样写了出来。

现在回忆起来,这样写既不是为了找些非议,也不是想要媚俗,而是对过去时代的回顾。

众所周知,六七十年代,中国处于非性的年代。

在非性的年代里,性才会成为生活主题,正如饥饿的年代里吃会成为生活的主题。

古人说:

食色性也。

想爱和想吃都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得不到,就成为人性的障碍。

然而,在我的小说里,这些障碍本身又不是主题。

真正的主题,还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思。

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逻辑是:

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多障碍,真他妈的有意思。

王小波曾说:

他的黄金时代,“从二十岁时就开始写,到将近四十岁时才完篇,其间很多次的重写。

现在重读当年的旧稿几乎每句话都会使我汗颜,只有最后的定稿读起来感觉不同。

”从这可看出,王小波的写作是很认真,很慎重的。

1997年,王小波意外去世。

他的去世成就了“王小波热”,他的作品也被文化界认可,甚至推崇。

他的妻子李银河如此看待王小波的作品:

“一是它独特的思路,一是它独特的语言风格。

他的思路属于自由人文主义,是在经历过思想浩劫的国度硕果仅存的自由和独立思考精神的结晶;他的语言犀利幽默,妙趣横生,是一种极具个人特色的文字。

”这样的概括是公允的,王小波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正在于此。

一、作为自由主义者的王小波王小波一再声称:

“我是一个自由主义者”。

在他看来,只有成为一个自由主义者,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或者说,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必然是一个自由主义者。

什么是自由主义呢?

自由主义(Liberalism)这个名词出现于17世纪的英国革命,至19世纪开始广泛使用。

当时比较著名的自由主义者有法国的贡斯当、托克维尔,德国的洪堡,英国的约翰密尔等。

一般来说,自由主义有四方面的内涵:

第一方面的内涵可以称为政治自由主义。

主要是反对绝对主义,争取个人的政治权利,争取宪政政府。

第二方面的内涵是经济自由主义。

核心是对经济与财产权利的强调。

它强调经济个人主义与自由企业制度,坚持个人应该有生产与消费的权利,有缔结契约关系的权利,有通过市场经济购买或售卖的权利,有以自己的方式满足自己愿望的权利,有支配自己的财产与劳动的权利。

其基石是私有财产、市场经济以及国家较少对经济干预和控制。

第三方面的内涵是社会自由主义。

主要关注社会正义,关注弱者的基本生存条件。

第四方面的内涵是哲学自由主义。

坚持个人主义的立场,坚持个人至上的观点。

强调个人的价值与权利,强调个人由于天生禀赋而具有某种超越万物的价值,强调个人应该得到最高的尊重,应该享有某些基本权利。

任何一个人都不是任何政府、社会组织或别人的手段。

何谓“自由”?

从外在的社会环境言之,是指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所能遭遇到的外在的强制的压力,已经减少到了最低程度的情况。

从主体而言,一个人只有在他对人生的意义有清楚的自觉,对生命的价值有清楚的自知的时候,才能享有自由。

在所有关于“自由”的定义或阐释中,I伯林的界定是被广泛接受的。

伯林把“自由”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

“积极自由”以做自己主人为要旨,意谓“去做的自由”,立根于理性意志而追求理想目标,因而常与乌托邦、极权暴政相联系(如法国大革命)。

所谓“消极自由”,即:

“在什么样的限度以内,某一个主体(一个人或一群人),可以或应当被容许,做他所能做的事情,或成为他所能成为的角色,而不受到别人的干涉。

”“消极自由”区分了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两种领域,为个体保留了一个不容国家、政府或其他权威、抽象理念干涉的私生活范围。

“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差异在于:

一个认为自由的本质在于自发性和没有强制,另一个相信只有追求并达成一个绝对的目的才能实现自由;一个坚持社会是有机地、渐进地、自发化的,另一个则主张理性地建构、设计社会;一个倾向于经反复试验而积累起来的试错过程,另一个则偏爱一种强行实施的单一固定模式。

王小波的名字是和自由、自由主义联系在一起的,他用短暂的一生表明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立场,承继了中国现代自由主义传统。

中国知识分子引进自由主义思想是从康梁时代开始的。

但直到五四时代,中国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者(蔡元培主张学术自由、思想自由,胡适倡导人权、宪政,周作人主张文学的自由)。

40年代,一批实践的自由主义者掀起了大规模的自由主义运动(制宪救国运动,人权运动等),试图在现实操作层面上把自由主义思想付诸实施。

但内战爆发,自由主义很快在中国大陆消声匿迹了。

80年代末,知识界掀起了重评胡适和中国自由主义运动的潮流。

90年代,主流意识形态淡化,文化多元化,自由主义正式浮出水面。

李慎之有这样一番话:

“在已经到世纪末的今天,反观世纪初从辛亥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仁人志士真正追求的主流思想始终是自由主义,虽然它在一定时期为激进主义所掩盖。

中国的近代史,其实是一部自由主义理想屡遭挫折的历史。

然而九曲黄河终归大海”,自由主义的文化立场在当下的中国不仅具有学理上的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这正是思想界社会人文学者纷纷著文评说王小波的原因。

从王小波一生看,他无疑持的是“消极自由”态度,并且站在私人生活领域拒绝公共生活领域中的公共权威对个人生活的侵犯(如黄金时代、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阴阳两界)。

可悲的是,中国社会历来不尊重私人生活空间,特别是“文革”时期,个人权利和私人生活遭到堂而皇之地肆无忌惮的践踏和侵犯。

个人的尊严和价值不再具备存在的土壤,自由更是无从谈起。

王小波对“文革”的记忆刻骨铭心,对青年时代被设置的生活和命运,他有种形象的说法:

“我的生活对于某些人来说的确是算草纸,可以拿来乱写乱画。

”,自由最大的敌人是滥用的权力。

权力的淫威,个人在权力之网中的弱小无力,孤苦无告,是王小波非常热衷表现的一个小说主题(白银时代系列、2010、黑铁时代等)。

王小波对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对喜欢灌输思想的人,对喜欢设置别人生活的人,对喜欢做价值判断的人,有种本能的反感。

他说:

“你有种美好的信念,我很尊重,但要硬塞给我,我就不那么乐意。

”“假若上帝要我负起灌输的任务,我就要请求他让我在此项任务和下地狱做一选择,并且我坚定不移的决心是选择后者。

”,自由主义者是信奉多元化的,王小波在他的小说、杂文中鲜明地表达了对整齐化一、呆板机械的生活的厌恶,他多次引证罗素的观点:

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

下面这段话可看作他的生活观念和理想:

“真正的幸福就是让人在社会的法理、公德约束下,自觉自愿地去生活;需要什么,就去争取什么;需要满足之后,就让大家都得会儿消停。

这当然需要所有的人都有点文化修养,有点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对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来,同时对别人的事少起点哄。

这当然不容易,但这是唯一的希望。

”,王小波以科学、理性、智慧为武器,通过幽默、游戏、嘲弄、反讽等方式,攻击了畸形的文化心理与文化现实,攻击了愚昧、平庸、偏执、盲从、思想贫乏。

而民间立场与“业余爱好者”的心态,使他在进行这种种“智愚之辩、明暗之辩、通会通达通顺与矫情糊涂迷信专钻死胡同的专横之辨”时,常能够做到“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

王小波摆脱了通常文人型作家的那种忧国忧民的使命感与教化民众的救世情怀,在一个更大的独立性话语空间里,表达了自己更宏观的文化关怀。

二、作为小说家的王小波艾晓明认为,“与我们历来己有的作品相比,王小波的作品是不同的一种。

他无视禁忌的顽童心,他的幽默反讽才能和想象奇趣,远远超出这个时代的某种文学理解力。

”,王小波的文学渊源宽广深厚,古今中外均有涉猎,但其小说精神与小说技法更多受到西方影响,表现出欧洲小说的许多特征:

澎湃的想象、睿智的幽默、放恣的游戏以及探索小说形式的狂热激情等等。

在小说精神上,王小波与卡夫卡、君特格拉斯、卡尔维诺、米兰昆德拉、博尔赫斯等20世纪西方大师们一起回归小说诞生的最初之源:

即拉伯雷、塞万提斯、卜伽丘们以快乐的自由恣肆的想象构筑的狂欢化的世界,一个广阔敞开的相对性的世界,一个异想天开的有趣世界。

王小波的写作态度是严肃的,他相信自己有文学才能,并立志要写出“第一流文学”的作品。

以严肃作家给自己定位的王小波却非常追求小说的“有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