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伤寒论的太阳病整理共26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144290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中医药大学伤寒论的太阳病整理共26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上海中医药大学伤寒论的太阳病整理共26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上海中医药大学伤寒论的太阳病整理共26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上海中医药大学伤寒论的太阳病整理共26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上海中医药大学伤寒论的太阳病整理共26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中医药大学伤寒论的太阳病整理共26页.docx

《上海中医药大学伤寒论的太阳病整理共26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中医药大学伤寒论的太阳病整理共26页.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中医药大学伤寒论的太阳病整理共26页.docx

上海中医药大学伤寒论的太阳病整理共26页

太阳病复习整理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

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1)太阳病:

分为太阳病的经证和腑证;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2)太阳病兼证、变证。

1、太阳病经证,根据感邪性质和体质的差异,分为:

(1)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证

(2)太阳伤寒症——麻黄汤证

(3)表郁轻证

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

主症:

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汗出恶风,口不渴,脉浮缓(无力)

病机:

风寒外袭,卫强营弱

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主方:

桂枝汤

药物组成:

桂枝 白芍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麻黄汤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

主症:

恶风发热,周身疼痛,喘咳,无汗,口不渴,脉浮紧

病机:

风寒外束,卫强营郁,肺气失宣

治法: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方:

麻黄汤

药物组成:

麻黄 桂枝 炙甘草 杏仁

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的比较

麻黄汤证

桂枝汤证

主症

恶风寒,发热无汗,周身疼痛,喘,脉浮紧

恶风寒,发热,汗出,脉浮缓,可兼头痛,鼻鸣,干呕

病机

风寒外束,卫强营郁,肺气失宣

外感风寒,卫强营弱

治则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

麻黄 桂枝 炙甘草 杏仁

桂枝 白芍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2、太阳病经证的表邪不解,随经入腑,成为太阳病腑证。

太阳腑证分为:

蓄水证:

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五苓散证

蓄血证:

邪热与瘀血结于下焦——桃核承气汤证;抵当汤证、抵当丸证

五苓散证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1)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4)

主症:

小便不利,少腹硬满,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或水入即吐,苔白润滑,或兼身微热,恶寒,脉浮数。

病机:

水蓄下焦,气化不利,兼有表证

治法:

化气行水,兼以解表

主方:

五苓散

药物组成:

猪苓 泽泻 白术 茯苓 桂枝

桃核承气汤证(抵当汤证、抵当丸证)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06)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鞕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124)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鞕,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

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125)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126)

主症:

少腹拘急(硬满),其人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舌红苔黄(舌质紫或有瘀斑),脉沉涩

病机:

血热初结于下焦(瘀热互结于下焦)

治法:

活血化瘀,通下瘀热(破血逐瘀,泻热除实)

主方:

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

药物组成:

桃承汤:

桃仁 大黄 桂枝 甘草 芒硝(即调胃承气汤加桂枝、桃仁)。

抵当汤(丸):

水蛭、虻虫 桃仁 大黄 

太阳蓄血证

抵当(丸)汤证

桃核承气汤证

主症

发狂,下血,少腹硬满

如狂,血自下,少腹急结

主脉

沉,结

病机

太阳随经,瘀热在里,热在下焦(瘀热互结重)

太阳随经,瘀热在里,热在下焦(瘀热互结轻)

治则

表征仍在,可攻下

表解,方可攻下

方药

水蛭、虻虫 桃仁 大黄 

桃仁 大黄 桂枝 甘草 芒硝

3、太阳病兼证:

在太阳病基础上兼挟其它病理变化。

太阳中风证可兼:

(1)兼经气不利,经脉失养——桂枝加葛根汤证

(2)兼肺气上逆——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3)兼卫阳不固,阴津不足——桂枝加附子汤证

(4)兼邪郁于胸,胸阳不振(加卫阳虚)——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5)兼气营不足——桂枝新加汤证

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

主症:

恶寒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转动不利,苔白润,脉浮缓

病机:

风寒外袭,卫强营弱,经气不利,筋脉失养

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主方:

桂枝加葛根汤

药物组成:

桂枝 白芍 炙甘草 生姜 大枣葛根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

主症:

恶寒发热,汗出头痛,喘咳,苔白润,脉浮缓

病机:

风寒外袭,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治法:

发汗解肌,调和营卫,降气平喘

主方: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药物组成:

桂枝汤加厚朴二两 杏仁五十枚

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

主症:

恶风发热,汗漏不止,小便难,四肢拘急,舌苔白,脉沉迟而微。

病机:

卫阳不固,阴津不足,兼表邪未解

治法:

扶阳解肌

主方:

桂枝加附子汤

药物组成:

桂枝汤原方加炮附子一枚

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22)

主症:

胸中满闷,脉促恶风(胸中满闷脉微,恶寒较重)

病机:

表邪未解,邪郁于胸(表邪未解,卫阳虚)

治法:

解肌祛风,宣通阳气(解肌祛风,温经复阳)

主方: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药物组成: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汤去芍药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汤去芍药再加附子

桂枝新加汤证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62)

主症:

恶寒发热,汗出恶风,身疼痛,脉沉迟

病机:

气营不足,筋脉失养

治法:

扶正祛邪,益气养血

主方:

桂枝新加汤

药物组成:

桂枝汤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

太阳伤寒证可兼:

(1)兼经输不利,筋脉失养——葛根汤证

(2)兼阳气内郁,热扰心神——大青龙汤证

(3)兼水饮内停——小青龙汤证

葛根汤证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

主症: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项背拘急不舒,苔白润,脉浮紧

病机:

风寒外袭,卫强营郁,经输不利

治法:

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主方:

葛根汤

药物组成:

葛根 麻黄 桂枝 芍药 生姜 大枣 甘草

大青龙汤证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8)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39)

主症:

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口渴,苔黄白相兼,脉浮紧(缓)

病机:

风寒外袭,卫强营郁,阳郁内热

治法:

外解风寒,内清郁热

主方:

大青龙汤

药物组成:

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 生姜 大枣 石膏

小青龙汤证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欬,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

伤寒,心下有水气,欬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41)

主症:

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或浮滑);干呕,咳嗽,气喘,或其它水饮内停的症状

病机:

外寒内饮

治法:

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主方:

小青龙汤

药物组成:

麻黄 芍药 干姜 五味子 甘草 桂枝 半夏 细辛

4、合病:

两经或两经以上的证候同时出现。

(1)太阳+阳明,偏重于太阳,宜麻黄汤

(2)太阳+阳明,下利——葛根汤证

(3)太阳+阳明,呕逆——葛根加半夏汤证

(4)太阳+少阳,下利或呕,黄芩汤证;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5、并病:

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它经证候。

太阳、阳明并病

太阳、少阳并病

6、变证:

因失治、误治,或因疾病的自然发展,使原发病出现反常变化,证候错综复杂,已无六经临床特征的病症。

(1)热证

1)热扰胸膈——栀子豉汤证

热扰胸膈,腹满——栀子厚朴汤证

热扰胸膈,中寒下利——栀子干姜汤证

2)邪热壅肺——麻杏石甘汤证

3)阳明热甚,气津两虚——白虎加参汤证

4)协热利,兼表——葛根芩连汤证

栀子豉汤证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76)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息者,栀子豉汤主之。

(77)

伤寒五六日。

大下之下,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78)

主症:

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

病机:

热郁胸膈

治法:

清宣郁热

主方:

栀子豉汤

药物组成:

栀子香豉

栀子厚朴汤证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79)

主症:

腹满,心烦,卧起不安

病机:

热郁胸膈,气滞于腹

治法:

清热除烦,宽中除满

主方:

栀子厚朴汤

药物组成:

栀子厚朴枳实

栀子干姜汤证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80)

主症:

身热不去,微烦,腹痛,下利,食少

病机:

热郁胸膈,中焦虚寒

治法:

清上温中

主方:

栀子干姜汤

药物组成:

栀子干姜

麻杏石甘汤证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63)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162)

主症:

发热汗出,口渴,咳喘甚则鼻煸,咳吐黄稠痰,胸闷,苔黄,脉数

病机:

邪热壅肺,肺气失宣

治法:

清热宣肺

主方:

麻杏甘膏汤

药物组成:

麻黄 杏仁 甘草 石膏

白虎加参汤证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

主症:

大热、大汗、大烦、大渴、脉洪大,苔黄燥,口舌大渴引饮

病机:

邪热亢盛于内,薰蒸于外,津气不足

治法:

辛寒清热,益气生津

主方:

白虎汤加人参汤

药物组成:

知母 石膏 炙甘草 粳米 人参

葛根芩连汤证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34)

主症:

下利不止(黄色稀水,势急秽臭),肛门灼热,喘而汗出,尿赤,苔黄,脉滑数

病机:

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

治法:

清热止利,佐以解表

主方:

葛根芩连汤

药物组成:

葛根 甘草 黄芩 黄连

葛根芩连汤证与葛根汤证的比较

证名

相同症

不同症

辨证要点

病机

治法关键

葛根芩连汤证

发热

下利

(泄泻)

汗出,喘

里热明显,苔黄口渴,小便黄

表邪入里,邪热下迫大肠

重在清里

(芩连)

葛根汤证

恶寒,无汗

里无热象,舌淡口和,小便清

太阳表邪内迫大肠

重在解表

(麻桂)

(2)虚证

1)心阳虚

心悸(心阳不足,心失所养)——桂枝甘草汤证

烦躁(心阳虚弱,心神不敛)——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惊狂(心神浮越,痰浊扰心)——桂枝救逆汤证

奔豚(心阳亏虚。

下焦阴寒上逆)——桂枝加桂汤证

桂枝甘草汤证

发汗过多,其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4)

主症:

心悸,心慌,喜按

病机:

心阳不足,心失所养

治法:

温通心阳

主方:

桂枝甘草汤

药物组成:

桂枝甘草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118)

主症:

心悸欲按,烦躁,舌淡苔白

病机:

心阳不足,心神不敛

治法:

温补心阳,镇敛浮阳

主方: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药物组成:

桂枝 甘草 牡蛎 龙骨

桂枝救逆汤证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112)

主症:

惊狂,卧起不安,心悸欲按,心慌,脉浮虚无力。

病机:

心阳亏虚,心神不敛,兼痰浊扰心

治法:

温复心阳,潜镇安神,兼祛痰浊

主方: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药物组成:

桂枝汤去芍药,加牡蛎 龙骨 蜀漆

桂枝加桂汤证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117)

主症:

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反复发作,伴心悸

病机:

心阳亏虚,下焦寒气乘虚上冲

治法:

温复心阳,平冲降逆

主方:

桂枝加桂汤

药物组成:

桂枝汤原方加桂枝(桂枝用五两,伤寒论中用量最大)

2)阳虚兼水气

心阳虚,下焦寒饮欲动——苓桂草枣汤证

脾虚水停,水气上冲——苓桂术甘汤证

水饮内停,太阳经气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苓桂草枣汤证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65)

主症:

脐下悸,欲作奔豚,小便不利,苔白,脉沉迟或弦

病机:

心阳不足,下焦寒饮欲上

治法:

温通心阳,化气行水

主方: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药物组成:

茯苓 桂枝 甘草 大枣

苓桂术甘汤证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67)

主症: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咳吐清水痰涎,小便不利,苔白滑,脉沉紧

病机:

脾虚水停,水气上冲

治法:

温中健脾,利水降冲

主方: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药物组成:

茯苓 桂枝 白术 甘草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28)

主症:

小便不利,心下满微痛,翕翕发热,无汗,头项强痛

病机:

水饮内停,升降不利,经气不畅

治法:

利水通阳

主方: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药物组成:

芍药生姜茯苓 白术 甘草大枣

3)脾虚

中焦失健,气机阻滞——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中焦虚寒,外感伤寒——小建中汤证

寒湿中阻,表邪不解(协热利)——桂枝人参汤证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66)

主症:

腹胀满,食入增剧,食消则减,喜温不喜按,舌淡苔白腻

病机:

脾虚失运,气机阻滞

治法:

健脾除湿,宽中消满

主方: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药物组成: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

小建中汤证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02)

主症:

心悸而烦,腹中拘急,冷痛阵发,喜温喜按,或伴轻微恶寒发热

病机:

脾虚失运,气血不足,复被邪扰

治法:

建中补虚,调养气血

主方:

小建中汤

药物组成:

桂枝汤原方倍芍药,加饴糖一升

桂枝人参汤证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

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163)

主症:

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

病机:

脾阳虚弱,寒湿内阻,表邪不解

治法:

温中解表

主方:

桂枝人参汤

药物组成:

桂枝甘草白术人参干姜

4)肾阳虚

阳气暴虚,阴寒内盛(昼日烦躁)——干姜附子汤证

阴阳两虚(昼夜烦躁)——茯苓四逆汤证

阳虚水泛——真武汤证

干姜附子汤证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61)

主症:

白天烦躁不得眠,夜间安静,身无大热,脉沉微,苔白润

病机:

误治后伤及肾阳,阳气暴虚,阴寒内盛

治法:

急救回阳

主方:

干姜附子汤

药物组成:

干姜 生附子

茯苓四逆汤证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69)

主症:

昼夜烦躁不安,四肢厥冷,恶寒,脉沉微,或吐、利,或小便不利

病机:

误治后,阴阳俱虚,烦躁不解

治法:

回阳益阴

主方:

茯苓四逆汤

药物组成:

茯苓 人参 生附子 甘草 干姜

干姜附子汤证和茯苓四逆汤证的比较

方证

相同点

不同点

病机

主症

病势

用方特点

治则

干姜附子汤证

阳虚

烦躁

阳虚阴盛

昼日烦躁;夜而安静

病轻势急

单捷小剂

扶阳抑阴

茯苓四逆汤证

阴阳两虚

昼夜俱烦躁

病重势缓

复方大剂

扶阳益阴

真武汤证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82)

主症:

心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或水肿,小便不利,苔白,脉沉

病机:

肾阳虚弱,水邪泛滥

治法:

温阳利水

主方:

真武汤

药物组成:

茯苓 芍药 生姜 白术 附子

5)阴阳两虚

素体阴阳两虚,阳气不足——甘草干姜汤证

素体阴阳两虚,阴液不足,筋脉失养——芍药甘草汤证

阴阳两伤,肌肤失温,筋脉失养——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心阴阳两虚。

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证

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主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29)

甘草干姜汤证:

主症:

肢厥,烦躁,吐逆

病机:

阳气不足

治法:

温中复阳

主方:

甘草干姜汤

药物组成:

甘草 干姜

芍药甘草汤证:

主症:

筋脉挛急,脚挛急

病机:

阴液不足,筋脉失养

治法:

酸甘化阴,柔筋缓急

主方:

芍药干姜汤

药物组成:

白芍甘草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68)

主症:

恶寒,脚挛急,脉微细

病机:

汗后阴阳两伤,肌肤失温,筋脉失养

治法:

复阳益阴

主方:

芍药甘草附子汤

药物组成:

芍药炙甘草 熟附子

炙甘草汤证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77)

主症:

心动悸,脉结或代,舌淡苔少

病机:

心阳亏虚,心血不足(心阴阳两虚)

治法:

通阳复脉,滋阴养血

主方:

炙甘草汤

药物组成:

炙甘草 生姜 人参 生地黄 桂枝 阿胶 麦门冬 麻仁 大枣 清酒

(3)结胸证

1)结胸

2)热实结胸

水热互结于胸胁(大结胸)——大陷胸汤证

水热互结,病位偏上——大陷胸丸证

痰热互结于心下(小结胸)——小陷胸汤证

大陷胸汤证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

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134)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135)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

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136)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

主症:

心下硬满拒按,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手,可伴见心烦口渴,日晡所小有潮热,头汗出,大便秘结,舌燥口渴,不多饮,舌苔黄厚而燥,脉沉紧

病机:

水热相结于胸胁

治法:

泻热逐水开结

主方:

大陷胸汤

药物组成:

大黄 芒硝 甘遂

大陷胸丸证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

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131下)

主症:

胸膈心下硬满,颈项强,头汗出,发热,短气,脉沉紧

病机:

水热互结,病位偏上

治法:

泻热逐水,破结缓下

主方:

大陷胸丸

药物组成:

大黄 葶苈子芒硝 杏仁

小陷胸汤证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38)

主症:

心下硬满,按之则痛,苔黄腻,脉浮滑

病机:

痰热互结心下

治法:

清热涤痰开结

主方:

小陷胸汤

药物组成:

黄连 半夏 括蒌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