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ppt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14247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49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ppt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ppt(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ppt

第一讲第一讲导论导论一、一、政治制度的涵义与主要特点政治制度的涵义与主要特点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架构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架构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与变迁的基本轨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与变迁的基本轨迹迹四、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与变迁的背景因四、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与变迁的背景因素素五、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五、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一、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涵义、一、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涵义、特点特点什么是政治制度?

什么是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指:

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各种政治实体共同遵循的各类准则。

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是人类社会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包括:

规范国家政权行为的准则以及规范以及相关的其他政治实体(政党、公民)的行为准则具有层次性(三个层次)政治制度层次示意图:

政治制度层次示意图:

中层:

中层:

政政体、政党体、政党制度、国制度、国家结构形家结构形式、政党式、政党公民等的公民等的基本准则基本准则核心层:

国体核心层:

国体外层(政治体制):

各类具体制度、组织方式、外层(政治体制):

各类具体制度、组织方式、运行规程等运行规程等包括“法内制度”(法律、法规)和“法外制度”(extra-statutorysystem传统、惯例)两种存在形态具有不同程度的强制力或约束力处于动态平衡、相对稳定之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基本架构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基本架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国国体)体)国家政权制度国家政权制度非国家政权制度非国家政权制度政政体体结构形式结构形式直接参直接参中中政政(人大制度)(人大制度)(单一制)(单一制)与制度与制度共共领领选选立立元元行行司司军军单单民民特特职职信信村村居居导导族族民民民民的的协协区区别别工工多多举举法法首首政政法法事事一一域域行行代代表表党党自自政政大大会会访访自自合合制制制制制制制制制制制制制制治治区区治治治治作作制制制制制制制制制制制制制制度度度度度度度度度度度度度度度度度度度度度度度度度度度度度度中国政府体制运行逻辑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国家机关体系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中国共产党负责国家政治生活中各个层次的重大方针、战略的决策、负责领导国家机关体系;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将这些决策、法律、法规或决议的形式纳入国家决策的过程,以及制定与社会公共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法律规范;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同级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行政机关负责执行司法机关负责按照法律法规保护和调整社会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中国政府体制运行逻辑

(一)政党1.中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2.中国共产党是宪法规定的领导党、执政党。

3、八个民主党派是中国的参政党。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8年1月建立,简称民革;中国民主同盟(1941,10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1945,12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1945.12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1947.2月农工党);中国致公党(1925.10);九三学社(1945.9);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

(二)国家机构1.中国的行政区划

(1)全国分为:

23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2)省、自治区分为:

副省级市、地级市、地区、自治州(3)直辖市、副省级市、地区级市、地区、自治州分为:

区、县、县级市、自治县、旗(内蒙古)(4)县、自治县、县级市、旗分为:

镇、乡(乡镇下分村)(5)2个特别行政区2.立法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简称人大,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议行合一”的中国权力机构。

3.国家元首:

国家主席4.人民政府。

5.参政议政机构。

(1)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政协协商,民主监督

(2)基层自治组织:

职工代表大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6.司法机关:

权力监督机构。

中共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人大、政协、政府的各级监察部门(部厅局室科股组),行政复议部门;公、检、法机关;各种舆论工具人民信访机构;民主化、科学化的决策程序等。

(三)执法司法机关。

由公检法司组成。

1.公安机关2.人民检察院。

3.人民法院4.司法机关(部厅局)对犯人及其羁押场所的教育、管理,对社会进行法制宣传,法律公证。

(四)军事力量1.中央军委。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一样2.中国武装力量的组成。

中国人民解放军。

海陆空3军,4总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7大军区(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广州、兰州、成都)中国人民武装警察。

8个警种:

边防、内卫,警卫,消防,交通,水电,黄金,森林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部队。

各省市自治区。

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民兵。

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与变迁的基本轨迹与变迁的基本轨迹史前孕育期1949年年逐步确立期54年年66年年曲折推行期75年严重病变期78年年恢复发展期79年82年80年87年89年年92年97年02年稳步改革期57年07年

(一)孕育阶段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5年省港工人大罢工“罢工工人代表大会”1927年上海工人“市民代表会议”及其“市民代表政府”湖南农村的农民协会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实行了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

十几块根据地民主选举全国工农兵苏维埃大会代表,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了人民委员会。

3.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创立了参议会制度。

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分子1/3。

4.解放战争时期,人民代表制度取代参议会制度。

在一些解放区,建立了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区、乡级人民代表会议,作为权力机关,并由其选举产生人民政府,在区、乡政府制度的基础上,再召开县级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县级人民政府。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二)逐步确立阶段(1949-1954)(三)逐步确立基本定型(1954-1967)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宪法,标志着比较完整,比较规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形成。

(四)曲折徘徊(1957-1966)1957年4月整风运动,反右运动扩大化。

(五)严重破坏(1966-1976)(六)恢复、改革阶段1.1978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新的宪法,选举了新的国家领导人,纠正了过去一些“左”的做法,但仍然坚持了过去政治实践的很多内容,仍然没有恢复被1975年宪法取消的国家主席职位。

2.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转折,为中国政治制度改革提供了政治与思想的前提。

3.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突出强调了制度的重要性。

4.1982年中共十二大强调“继续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第四部宪法,对我国政治制度做了全面规定。

5.1987年中共十三大全面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意义、内容、步骤、关键,勾画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

6.1993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提出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7,1997年十五大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8.2002年十六大“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9.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提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民主”一词在胡锦涛的报告中出现了60多次四、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四、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与变迁的背景因素与变迁的背景因素马列学说历史经验苏联模式战时基础现实国情传统文化经济体制政治形势课堂小讨论:

课堂小讨论:

对上述背景因素有何补充对上述背景因素有何补充?

五、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一一)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共十三大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中共十三大政治体制改革的起步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的起步阶段1.1.邓小平说: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说: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2.2.政治体制改革首先针对党内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政治体制改革首先针对党内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根据当时认识的程度,为改革当时权力高度集中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的领导体制进行了改革。

针对“文化大革命”时期,给事业造成损失的党内个人专断的弊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建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旨在加强对权力的监督。

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又成立中共中央书记处,作为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领导下的经常性工作机构,旨在分权并加强集体领导等。

3.3.邓小平发表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这是关于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邓小平的这篇重要讲话,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和领导制度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科学地分析了诸如权力过分集中、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干部人事制度存在重大缺陷以及民主和法制不健全等弊端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方向和任务。

关于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意见,得到了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赞同。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后,为革除权力过于集中这个弊端,采取了若干措施,首先是实行党政分权。

在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决定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不再担任国务院总理,由赵紫阳接任。

邓小平、李先念、陈云、徐向前、王震不兼任副总理,王任重因任党内重要职务,也不再兼任副总理。

还在基层试行党政分开和机构改革。

4.中共十二大强调集体领导和离退休制度中共十二大强调集体领导和离退休制度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

我们一定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继续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使人民能够更好地行使国家权力,使国家机关能够更有效地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中共十二大强调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制度,不设中央主席和地方各级党委第一书记,为改变权力集中于个人作了制度安排。

为废除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的终身制,中共中央这时开始考虑建立离退休制度,并根据长期形成的实际情况,在中共十二大建立了中央顾问委员会,作为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过渡性机构。

在这之后,包括新宪法在内的立法得到全国人民的极大重视,立法进程明显加快,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开始有秩序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际上开始启动。

但是,由于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紧迫性,也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复杂性,从稳妥出发,中央没有对政治体制改革进行全面部署。

(二)从中共十二大到中共十三大从中共十二大到中共十三大提出政治体制改革蓝图,探索改革的路径提出政治体制改革蓝图,探索改革的路径11、设置专门机构,研究政治体制改革、设置专门机构,研究政治体制改革按照邓小平和中共十二大的改革思路,中共中央对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

1986年10月,根据邓小平的建议,中共中央成立了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

在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直接领导下,研讨小组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组织各有关部门做实际工作的同志和部分做理论工作的同志,分专题就中国政治体制的沿革和利弊,改革的宗旨、目标、内容、步骤和基本原则等,进行了反复研究和讨论,最后形成了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

这个总体设想,经中共十二届七中全会通过,同意将其主要内容写进中共十三大报告。

22、中共十三大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中共十三大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中共十三大上作出了“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全党工作日程的时机已经成熟”的判断,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部署。

十三大报告指出:

“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最终得到成功。

”中共十三大强调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报告指出: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兴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