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茶树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田忠正.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41378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南茶树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田忠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陕南茶树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田忠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陕南茶树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田忠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陕南茶树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田忠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陕南茶树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田忠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南茶树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田忠正.docx

《陕南茶树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田忠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南茶树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田忠正.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南茶树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田忠正.docx

陕南茶树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田忠正

陕南茶树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

收稿日期:

2016-01-07修回日期:

2016-

01-24基金来源:

陕西省技术转移与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2015CG013。

第一作者简介:

田忠正(1991-,男,山东滕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通信作者:

仵均祥(1961-,男,陕西凤翔人,

教授,研究方向: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田忠正1,

姜军侠2,李帅1,仵均祥1,何玲2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陕西杨凌712100;2.陕西省农药管理检定所,陕西西安710003

摘要:

2015年8月,系统调查了陕南重点产茶县(区茶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危害情况,旨在为保障陕南茶

区茶叶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调查结果表明陕南茶区夏季茶树主要病虫害情况因地差异很大。

其中茶树虫害以茶小绿叶蝉在各茶园中均有发生,且危害严重,平均虫口密度为20.39头/10复网;茶网蝽在镇巴、紫阳发生较重,平均虫口密度每枝条分别达35.61头和35.48头,汉滨区发生较轻;茶尺蠖和茶毛虫发生危害程度均很轻,平均虫口密度每5m仅分别为0.38头和0.12头;茶蚜只在宁强、镇巴、紫阳和汉滨发现,且发生程度较轻。

茶树病害以茶芽枯病发生最为严重,病叶率平均达37.29%;其次为茶炭疽病,平均病叶率为33.42%;茶饼病发生较轻,平均病叶率仅为8.21%。

结合调查结果,提出了以茶小绿叶蝉、茶炭疽病、茶芽枯病为防治重点,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等无公害技术手段为重点,必要时科学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保证茶叶生产安全、高效的陕南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方案。

关键词:

茶树;病虫害;发生现状;防治方法

陕西茶区包括地处陕西南部的安康、汉中和商洛三个地市,是陕西茶叶的主产区。

陕南茶区地处古代巴蜀茶区的最北缘,区内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土质疏松、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尤其是硒含量较高,水质和空气基本无污染,为典型的土石山

“八山一水一分田”[1-2]

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陕南茶叶“香高、味浓、耐冲泡,且富含锌硒等”的卓越品质。

在三千多年的种茶和制茶历史中,陕南茶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唐前巴蜀茶、唐宋山南茶、明代汉中茶和清后紫阳茶、陕青茶等几个历史阶段,对于中国茶叶产业以及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科学引导和大力支持下,陕南茶业发展迅速,成为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主要途径。

截至2014年,陕西省茶叶面积

已达12.8万hm2,其中开采茶园近8.4万hm2

干毛茶产量5.8万t,茶叶总产值近79.6亿元,涉及茶农300多万人。

其中,西乡县2008年茶园面积

已达近2万hm2,茶叶总产量5000多t,产值10余亿元,成为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产茶县。

但是,随茶树栽培面积的扩大,茶树病虫害的发生危害日益严重,对茶树生产的高产优质构成了严重威胁。

已成为制约陕南地区茶树产业进一步快速发展的严重障碍之一。

鉴于此,笔者于

2015年8月深入陕南茶区3市茶叶主产区的宁

强、勉县、南郑、西乡、镇巴、紫阳、汉滨、商南等8个县(区对以茶小绿叶蝉EmpoascapirisugaMa-tumura、茶毛虫EuproctispseudoconspersaStrand、茶尺蠖EctropisobliquehypulinaWehrli、茶蚜Tox-opteraaurantiiBoyerdeFonscolombe、茶网蝽StephanitischinensisDrake、茶饼病ExobasidiumvexansMassee、茶芽枯病PhyllostictagemmiphliaeChenetHu、茶炭疽病GloeosporiumtheaesinensisMiyake等8种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危害情况和防治技术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旨在为促进陕南茶叶产业快速发展,保障陕南茶叶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

调查地点与调查方法

1.1

调查时间与地点2015年8月,在陕南的汉中、安康和商洛3

市,选择主产茶叶的宁强、勉县、南郑、西乡、镇巴、紫阳、汉滨、商南8个县区,每个县区选择当地具有代表性的茶叶种植乡镇3个(表1,系统调查茶小绿叶蝉、茶毛虫、茶尺蠖、茶蚜、茶网蝽、茶饼病、茶芽枯病、茶炭疽病等8种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危害情况。

·

17·陕西农业科学2016,62(06:

71-74,86ShaanxiJournalofAgriculturalSciences

表1陕南茶树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查县(区及乡(镇地理位置

县区地点经度纬度海拔/m宁强县汉源镇106ʎ12'35.13ᵡE32ʎ46'58.39ᵡN1020.88汉源镇106ʎ12'48.13ᵡE32ʎ46'22.12ᵡN1065.21高寨子镇106ʎ20'28.14ᵡE32ʎ50'38.04ᵡN872.67勉县阜川镇106ʎ40'1.39ᵡE32ʎ57'29.35ᵡN743.53阜川镇106ʎ40'22.73ᵡE32ʎ57'7.72ᵡN960.40漆树坝镇106ʎ36'8.51ᵡE32ʎ57'54.21ᵡN991.17南郑县红庙镇106ʎ55'53.97ᵡE32ʎ52'35.71ᵡN682.39红庙镇106ʎ56'1.52ᵡE32ʎ52'34.56ᵡN681.52汉山镇106ʎ56'36.38ᵡE32ʎ58'8.21ᵡN1106.08西乡县沙河镇107ʎ40'0.86ᵡE32ʎ57'47.84ᵡN493.89沙河镇107ʎ40'12.55ᵡE32ʎ57'45.39ᵡN451.37峡口镇107ʎ32'27.94ᵡE32ʎ51'16.36ᵡN547.32镇巴县观音镇108ʎ05'8.39ᵡE32ʎ29'41.90ᵡN841.55观音镇108ʎ05'9.11ᵡE32ʎ29'49.64ᵡN868.62盐场镇107ʎ57'14.13ᵡE32ʎ11'10.57ᵡN1171.23紫阳县向阳镇108ʎ26'47.02ᵡE32ʎ32'8.82ᵡN574.76向阳镇108ʎ26'41.42ᵡE32ʎ31'16.86ᵡN434.46城关镇108ʎ31'1.55ᵡE32ʎ31'45.46ᵡN334.78汉滨区新坝镇108ʎ45'11.89ᵡE32ʎ30'17.07ᵡN480.56新坝镇108ʎ44'54.08ᵡE32ʎ30'27.93ᵡN474.45大竹园镇108ʎ43'39.42ᵡE32ʎ33'24.06ᵡN495.05商南县富水镇110ʎ56'46.38ᵡE33ʎ31'5.68ᵡN584.94富水镇110ʎ56'53.89ᵡE33ʎ31'5.92ᵡN573.18富水镇110ʎ59'58.64ᵡE33ʎ29'40.40ᵡN480.64

1.2调查方法

1.2.1茶小绿叶蝉每个茶园5点取样,每点用

捕虫网网捕10复网,用毒瓶毒死所捕叶蝉后,进

行计数并记载。

表2茶饼病、茶炭疽病与茶芽枯病发生程度分级

病情指数发病程度

0无病斑

1发病面积小于或等于叶片面积5%

3发病面积大于叶片面积5%,小于或等于10%

5发病面积大于叶片面积10%,小于或等于20%

7发病面积大于叶片面积20%,小于或等于40%

9发病面积大于叶片面积40%

1.2.2茶网蝽每个茶园5点取样,每点随机连续调查10个茶树枝条,计数每个枝条中下部10个叶片上的全部虫数并记载。

1.2.3茶蚜每个茶园5点取样,每点随机连续调查10个茶树枝条,计数顶端15cm长枝条上的全部虫数并记载。

1.2.4茶毛虫与茶尺蠖每个茶园5点取样,每点沿茶树行长方向连续调查5m长全部茶树,检查受害情况,计数全部茶毛虫或茶尺蠖的幼虫数量并记载。

1.2.5茶饼病、茶炭疽病与茶芽枯病每个茶园5点取样,每点随机调查20个叶片,按照分级标准计数叶片发病程度。

2结果与分析

2.1茶树害虫

调查发现,在陕南茶园,茶小绿叶蝉是最常见的害虫,在各茶园中均有发生,调查茶园的平均虫口密度为每10复网20.39头,但不同县区发生程度差异很大。

从表3可以看出,以镇巴县和宁强县茶树上茶小绿叶蝉发生最为严重,平均虫量每10复网分别达39.73头和41.27头;其次是商南县茶园,10复网平均虫量32.27头;勉县、南郑县、西乡县、紫阳县、汉滨区茶园的茶小绿叶蝉发生程度明显偏轻,最高虫量仅为每10复网13.47头(紫阳,最少为6.2头(西乡。

·

27

·

陕西农业科学2016年第62卷第6期

茶网蝽作为一种新传入的害虫,目前已知在镇巴县、紫阳县和汉滨区有分布。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在镇巴县和紫阳县茶园危害明显严重,虫口密度每枝条分别达35.61头和35.48头。

汉滨区发生程度明显减轻,每枝条虫口密度仅为4.18头。

宁强、勉县、南郑、西乡、商南5个县区的茶园中则未发现茶网蝽。

茶尺蠖和茶毛虫的发生情况非常相似,危害程度均很轻,平均每5m行长虫口密度分别为0.38头和0.12头。

在宁强县所调查的3个茶园中,均未发现茶尺蠖和茶毛虫的危害。

其余7个县区均有发生,最高虫口密度茶尺蠖每5m行长仅为1.73头,茶毛虫每5m行长仅为0.33头。

茶蚜在所调查的8个县(区中,只有在宁强、镇巴、紫阳和汉滨4个县(区发现,且发生程度很轻,对茶叶生产无明显的影响。

勉县、南郑、西乡和商南4个县区的茶园均未发现。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估计与调查时间有关。

夏季的高温高湿不利于茶蚜的发生。

表3陕南茶区主要茶树害虫发生情况

县(区

每10复网茶

小绿叶蝉头数

每10枝条茶

网蝽头数

每5m行长茶

尺蠖头数

每5m行长茶

毛虫头数

每10枝条茶蚜头数

宁强39.730000.93勉县9.400.130.070南郑10.8701.730.130西乡6.200.330.330镇巴41.2735.610.530.071.93紫阳13.4735.480.070.130.45汉滨9.874.180.130.070.02商南32.2700.130.130平均20.399.410.380.120.42

2.2茶树病害

在陕南茶区,茶树病害以茶饼病、茶炭疽病及茶芽枯病为主。

调查结果表明,病叶率以茶芽枯病最高,平均为37.29%;其次为茶炭疽病,为33.42%;茶饼病发生较轻,病叶率仅为8.21%。

但病情指数以茶炭疽病最重,平均为0.59;其次为茶芽枯病,为0.58;茶饼病最轻,为0.16。

不同县(区茶园比较,3种病害在不同县区的发生程度明显不同,尤以茶饼病的发生情况差异很大。

在南郑县茶园,尚未发现茶饼病,但在镇巴县,茶饼病发病率达18.33%,病情指数达0.46。

茶炭疽病在不同县区的发生程度差异也较大,发生最重的宁强县和勉县,病叶率分别达44.67%和43.67%,病情指数均是1.04;发生较轻的镇巴县,病叶率和病情指数分别是19.33%和0.31。

茶芽枯病在整个陕南茶区均较严重,不同县区发生程度相当,病叶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29.00%45.67%和0.290.92。

表4陕南茶区主要茶树病害发生情况

县(区

茶病饼茶炭疽病茶芽枯病

平均病叶率/%病情指数平均病叶率/%病情指数平均病叶率/%病情指数

宁强8.670.244.671.0439.330.73勉县3.670.0443.671.0445.670.92南郑0037.670.6236.330.47西乡11.000.1222.330.2632.000.38镇巴18.330.4619.330.3135.000.64紫阳4.670.0540.330.6038.000.61汉滨16.670.4129.330.4429.000.29商南2.670.0330.000.3743.000.60平均8.210.1633.420.5937.290.58

·37·田忠正,等:

陕南茶树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

3结论与讨论

初步调查结果表明,陕南茶区夏季茶树生产中常见的几种病虫害均有发生,其中优势种类为茶小绿叶蝉、茶炭疽病和茶芽枯病,茶尺蠖、茶毛虫、茶蚜和茶饼病在夏季发生较轻,这与多年来的陕南茶树病虫害的实际发生情况基本是一致的。

但茶饼病在陕南局部地区曾是影响茶叶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有关资料记载表明高山茶园和阴坡茶园由于漫射光充足,雾照多,湿度高,茶树芽叶持嫩性好,有利于茶饼病的发生[34]。

但本次调查中,所调查茶园几乎均属于高山茶园,茶饼病总体发生程度较轻,这可能是由于调查前一段时间当地降雨较少,不利于茶饼病的大发生所致。

茶网蝽作为传入陕南茶区的一种新害虫,目前仅分布于镇巴、紫阳和汉滨等县区,本调查结果与以前报道完全一致。

但在镇巴和紫阳,虫口密度较大,这就不仅要防止其在陕南茶区进一步传播扩散[5],而且对已传入地区的防控引起高度重视,以免在大范围内暴发成灾。

4陕南茶区茶树病虫害防治策略与方法

4.1防治策略

陕南茶区属于我国茶树栽培的北缘地带,与国内绝大部分茶区比较,病虫害发生程度总体偏轻,这对生产绿色、保健茶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但茶叶作为一种保健品,茶树栽培历史悠久,区域广阔,茶树病虫害种类繁多,为了保障茶叶产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病虫害防治仍是茶树栽培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茶树病虫害的防治必须牢固树立绿色植保的理念,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从陕南茶树病虫害发生的实际出发,以茶小绿叶蝉、茶炭疽病、茶芽枯病为防治重点,利用陕南茶区地处我国生物资源库,物种多样,对病虫害自然控制作用强;气候相对凉爽,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有利条件,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等无公害技术手段为重点,必要时科学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保证茶叶生产安全、高效,力争实现绿色无公害[68]。

4.2防治方法

4.2.1农业防治夏秋季节通过合理修剪、中耕除草、增施有机肥、枯枝枯叶杂草深埋等措施,恶化病虫栖息场所,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减少发生基数,冬季施肥,深耕培土,促进茶树根系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增强土壤通风透气性,破坏害虫的栖息场所及病菌生存环境,有利于天敌觅食。

4.2.2物理防治

(1人工捕杀。

结合农事操作,人工捕杀茶尺蠖、茶毛虫的幼虫,剪除茶蚜枝条、早期发病的病叶、病枝,集中处理。

(2诱杀①灯光诱杀。

在茶园安装太阳能杀虫灯,诱杀茶尺蠖、茶毛虫等害虫。

一般2.002.67hm2配1盏杀虫灯,灯离地面1.5m左右。

于成虫发生期每天傍晚开灯,次日清晨关灯,效果显著。

②色板诱杀信息素色板诱杀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杀害虫新技术。

于小绿叶蝉发生期,在茶园均匀插挂色板+小绿叶蝉诱芯300450块·hm-2,色板高出茶树树蓬510cm,一般一个月更换1次色板[9]。

(3性信息素诱杀。

茶尺蠖和茶毛虫成虫发生期悬挂性诱剂诱捕器,一般每公顷悬挂3045套,悬挂高度以高出茶树树蓬10cm为宜。

成虫发生期较长时,注意30d左右更换1次诱捕器的诱芯;茶园面积较大时,按照外围密,中间稀的原则进行布局。

4.2.3生物防治主要有:

(1保护利用自然天敌。

茶园病虫天敌资源丰富,如绒茧蜂、草蛉、瓢虫、捕食螨和鸟类等对茶树害虫有很好的自然控制能力在进行茶园耕作、修剪时预留缓冲地带以减少对天敌的影响。

有条件时可在茶园设置人工鸟巢,招引大山雀、画眉、八哥等进园捕食害虫。

在茶园附近种植开花期不同的蜜源植物,为一些寄生性天敌如寄生蜂、寄生蝇等,捕食性天敌如食蚜蝇等,提供花蜜以补充营养,延长其寿命和增加产卵量。

茶园修剪、台刈下的枝叶,应先堆放于茶园附近,待天敌飞回后再作处理[6]。

(2应用微生物制剂或植物源农药。

利用苏云金杆菌、茶尺蠖核型多角病毒、茶毛虫核型多角病毒、茶尺蠖核型多角病毒·苏云菌、短隐杆菌等防治茶毛虫和茶尺蠖[10];利用植物源农药黎芦碱、苦参碱防治小绿叶蝉,除虫菊素、印楝素、鱼藤酮防治茶毛虫和茶尺蠖等均有良好的效果。

4.2.4化学防治茶饼病、茶炭疽病、茶芽枯病的防治可选用多抗霉素、百菌清、代森锌、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等[3,11];茶网蝽的防治选用噻虫嗪、吡虫啉、啶虫脒、联苯菊酯等[5];防治鳞翅目的茶尺蠖、茶毛虫可选用功夫菊酯、杀螟松、联苯菊酯等;小绿叶蝉和茶蚜的防治宜选用吡虫啉、溴氰菊酯、功夫菊酯、联苯菊酯或氯氰菊酯等[9,12];石硫合剂可用于冬季封园。

(下转第86页

·

47

·

陕西农业科学2016年第62卷第6期

表1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与扬花期雨量和雨日的关系

年份

扬花期雨量/mm

(4月28至5月4号

扬花期雨日

(4月28至5月4号

平均温度

平均湿度

/%

病田率

/%

病穗率

%

病指/%

20127.1519.359.9806.61.820133.3124.946.3180.20.00320140022.937.036.910.005201518.4125.363.510018.45.6

2.4人为原因

群众习惯见病施药,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

加之近年来防治赤霉病的药剂多菌灵、甲托长期单一使用,病菌产生潜在的耐药性[4]。

3防控措施

3.1选用抗病品种或者早熟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赤霉病危害最经济环保和有效的措施[5],小偃22、陕麦979、武农系列等品种抗病性、丰产性好,适合兴平冬小麦区种植;早熟品种陕麦899、天麦535抽穗扬花早57d,可以避开易感病期和利于发病的气象条件,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3.2加强农业措施

提高整地质量,清除地表残留秸秆。

最好每隔23a深耕25cm以上,促使秸秆腐烂,减少田间菌源量;适时播种,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6];多雨年份麦田要加强排水降湿措施,创造不利于赤霉病发生的田间小气候。

3.3化学药剂防治

赤霉病重在预防,齐穗--扬花期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时期。

一般年份小麦扬花期喷施药剂一次即可,重发年份小麦齐穗期和扬花期进行两次喷药。

若扬花期遇连阴雨,应抢雨停间隙施药,并于57d后再补喷一次。

通过近几年药剂试验表明,每667m2用50%多菌灵WP100g、25%氰烯菌酯SC100mL、43%戊唑醇SC30mL对水30kg均匀喷雾,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均较好,而且药效稳定。

3.4搞好监测预报

当地植保部门应加强监测预警,信息发布,结合气象资料,将病害精准预测和预报,让农民群众第一时间了解病情,使粮食损失减少到最小。

参考文献:

[1]宋玉立,何文兰.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0,(04:

14.

[2]商鸿生,王树权,井金学.关中灌区小麦赤霉病流行因素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1987,20(05:

71-75.[3]俞大昭.麦类赤霉病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2009,35(03:

1-6.

[4]刘景松.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11:

54-56.

[5]路敏.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11,(12:

31-32.

[6]宿刚爱,刘颖,徐恒安,等.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9:

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櫨88-90.

(上接第74页

参考文献:

[1]李大算.西乡茶话[M].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27-30.

[2]李大维.陕南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J].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0(05:

83-86.[3]王绍梅,宋文明.茶饼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J].云南农业科技,2012,(04:

45-47.

[4]姚渭,左玉萍,陈弘,等.1988.秦巴山区茶毛虫生活规律研究[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88,16(03:

69-73.

[5]吴平昌,李尤学.陕南茶区茶网蝽发生现状和防控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4,60(03:

73-76.[6]巩雪峰,余有本,肖斌.陕西省生态茶园的建设与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

8262-8263.[7]何平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