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古诗三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134037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古诗三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6古诗三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6古诗三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6古诗三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6古诗三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古诗三首.docx

《6古诗三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古诗三首.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古诗三首.docx

6古诗三首

6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自由读课文,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细读课文,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学习《望天门山》。

1、学习诗的前两句:

在预习中,你对“天门”和“楚江”有哪些了解?

(“天门”指江北的西梁山和江南的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

“楚江”指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

设问:

想象一下,楚江的“开”与“天门”的“中断”有什么关系?

(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

放录像(长江的波涛汹涌)

问:

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

是啊,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它显示出的力量是神奇的,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想象着这幅动态的画面,读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气势来!

再读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你有什么疑问吗?

(既然长江波涛之大,竟能冲破天门,为什么这里又写“至此回”?

围绕上述问题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可以深入想一想,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

小结: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2、学习后两句。

一望: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再望: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根据诗句展开想象,诗人李白在远望中看到了什么?

(青山、孤帆、太阳)

自己读读这两句诗,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

(作者这时望到孤帆从远处向天门山驶来,而且在阳光的映衬下,这幅画面很美,令作者很惊喜。

设问:

你如何理解诗句中“出”这个字的含义?

学习建议:

先结合“出”现在的含义和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在诗句中选用这个“出”字?

想好之后,把自己的意见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大家一起议一议:

看谁的想法有道理?

(“出”表示的是动作,在这里,天门山虽然不会动,但作者想象力非常丰富,他认为天门山有情,为迎接远方的来客,它屹立江边,开门侯客。

3、语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吟诵诗句。

根据历史考证,《望天门山》写于725年冬天。

当时正值初冬,北风呼啸,李白身上加了棉衣又上了船,顺江东下,到了长江中游楚国地带的当涂(今安徽省)。

这里长江两岸有两座山,隔江对峙,合称天门山,长江碧水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大概是因为天冷的原因,江上的行船并不多,李白望见,有一片孤帆从天边飘来。

李白站在船头吟唱《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教师用话音和手势提示学生进入角色,自由诵读古诗。

二、学习《山行》。

1、质疑问难

预习中,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订正字音:

斜、生

理解难词含义:

石径斜:

不正,弯曲不直。

(教师通过板画,帮助学生想象:

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这小路弯弯曲曲,通向远方。

白云生处:

白云形成(出现)的地方,指山的高处。

(引导学生翻看书中插图,了解“白云生处”这一特定的位置。

2、品读诗句

自由诵读,思考:

诗人来到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眼帘?

相机板书: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如果学生提到“二月花”,那么老师引导同学之间互相纠错,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句含义,明白“二月花”并不是作者此时所见,而是作者脑海中想到的。

语言训练:

这些景物在作者眼中构成了一副秋山旅行图,你能按照诗句的描写顺序,说说这幅画面的内容吗?

(适时纠正学生表达中的语病,说的不全的地方,安排其他同学前来补充。

设问:

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最钟情于哪种景物?

从诗句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

学生发言,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生1:

作者杜牧最喜欢的景物是红叶,你看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

师:

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

师生讨论共同体会出:

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南方农历二月鲜花盛开)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

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2:

从“停车坐爱枫林晚”也能看出,诗人为了停下来欣赏艳丽的红叶,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引导学生入境入境地读:

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放声诵读,力求读出诗句中的那份真情。

追问:

那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

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前两句描写的景物很美,如山的连绵,小路的弯曲以及“白云生处有人家”的虚虚实实,但尽管如此,作者最爱还是枫叶,所以说,前面景物的描写是为下面的第四句作铺垫的。

小结:

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伏秋山旅行图,再加上“上”“生”“停车”这些动态描写,以及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百读不厌。

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以求尽快地把这千古传诵的诗篇积累下来吧!

三、作业。

抄写、背诵两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又积累了两首古诗,我们一起背一背,好吗?

在背的过程中,我想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出现了诗中描写的画面。

的确,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

今天,我们再学习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很有名的七言绝句,看看他带给我们的又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二、品评赏析。

1、解题导读。

板书题目:

暮江吟

同学们看看老师写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

有人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

(“暮”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能看出什么呢?

读读诗题,强调“吟”的读音。

什么是“吟”呢?

请你们从老师的读中体会体会。

(教师范读)

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

“吟“是有感情。

生2:

声音大。

生3:

“吟”就是有节奏……)

对了,有节奏。

下面,我们就一起有节奏的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在事先板书好的诗句上,加上表示停顿的间隔线。

2、自主学习,合作解疑

请同学们充分利用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字典、资料,自学这首诗,遇到疑惑的地方,自己解决不了,就在书上作好记号,我们一会儿讨论解决。

现在,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说说自己学习后的收获?

(学生发言,学生借助注释能读懂诗句的大致意思,在学生的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再予以深入的点拨和讲解。

(1)一道残阳铺水中,

生初步理解后,师追问:

“一道”是个数量词,我们现在常常说一道彩虹,一道光束,为什白居易在诗中说“一道残阳”呢?

(说“一道残阳”是因为“残阳”指的是西沉的红日发出的光。

讨论:

“铺、照、射”有什么不同?

(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词义的不同,准确理解:

“铺”字说明阳光几乎是贴着地射过来的,恰到好处的照应了“残阳”的特点。

进一步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是啊,秋天的夕阳光线柔和,平缓的铺在江面上,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学生自由练读。

(2)半江瑟瑟半江红。

补充讲解:

瑟瑟,本是珍宝名,它的颜色是绿的,因此借它来指碧绿色。

始终是用来形容背阴处江水的碧绿色。

共同探究:

诗人说,“半江瑟瑟半江红。

”,是说江水一半绿色,一半红色吗?

江水颜色的不同,真的界限那么清楚吗?

这个“一半”应该怎样理解?

情境中诵读: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的景象,可以加上手势,美美得吟诵起来吧!

(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设问:

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的用法和含义与现在不同,在理解的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

(可怜——可爱)

(真珠——珍珠)

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含义,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帮助学生把自己理解的意思表达准确,在语序和语句的完整性方面要尤为注意。

个体学生说,大家听,并及时予以纠正和适度表扬,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参考说法:

更让人爱怜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亮的露水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多美的景象呀!

用心体会,放声读出来!

现在,我们配上音乐,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白居易的内心情感,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脍炙人口的《暮江吟》吧!

放音乐,学生开始吟诵。

三、拓展阅读。

其实,白居易这样的写景诗词还有很多,如这首《忆江南》,同学们可以对照《暮江吟》,体会一下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四、作业。

1、在练习本上默写三首古诗。

2、搜集其他描写景物的诗词来读一读,背一背。

 

7海上日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

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1、课前自己有可能观察日出景象,观察要求:

  

(1)从日出之前到太阳完全升起来,天空和太阳有什么变化;

  

(2)太阳升起前后周围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2、收集有关巴金的生平、文章等相关资料;

  3、收集有关描写日出的诗或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范、刹、镶”的读音);

  3、反复诵读第一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能讲的讲,不能讲的可以读。

体会出“观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次数”;以“机帆船的机器声”衬托“周围很静”;能熟知日出的整个过程及不同天气情况下的日出景象,得益于作者“常常”不懈的观察);

  4、诵读、品评二、三自然段,体会出:

  

(1)作者在晴朗的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

先写出了日出前天空的变化。

从天空是一片浅蓝到出现红霞,这一变化非常迅速,只在一“转眼间”;“红霞”给蓝色的天空、大海抹上了一层瑰丽的色彩;“从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既体现了海上日出的特色,又将这幅壮观的画面无限延伸,让人感到视野开阔、心旷神怡。

“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这一句可以通过想象画面来感受:

红霞慢慢布满了蓝色的天空;渐渐焕发出光彩;天空的霞光映在海水中,海天相接,绚丽壮观。

  

(2)能熟知日出的整个过程及不同景象,既得益于作者不懈的观察,又与其观察的认真专注分不开,文中体现为“目不转睛”。

  (3)可结合两幅插图理解领会重点的句子:

  1)“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

”这句话先将太阳升起的过程形象地比作“负着”“重担”,又用“慢慢”、“一纵一纵”、“使劲儿”具体描述如何上升,具体的动态又和负着重担的感觉极吻合,强调了上升的缓慢和吃力。

朗读时可想象太阳升起时吃力的样子,使自己的语速语调和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从“慢慢”开始速度要慢,“慢慢儿”、“一纵一纵”、“使劲儿”三个词语气加重一些。

  2)“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

”可结合上句太阳升起时的艰难来理解:

太阳尽管很吃力,可仍然不懈地努力上升,一旦冲出海面便发出夺目的光芒。

读这句话时语速稍快,在“刹那”、“夺目”、“突然”三个词上要加重语气。

  5、诵读、背诵1——3自然段。

可以先在同座或小组里练读、练背,再和他人赛一赛。

  6、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巩固1——3自然段的背诵、体会;收集的资料自己相互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听老师报词语,会写的写下来:

  

(1)目不转睛;

  

(2)转眼间—一会儿—一刹那间;

  (3)浅蓝—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小半边脸—跳出海面—发出夺目的光。

  2、自由练读第4、5自然段,抓住“透”、“镶”、“染”来体会太阳的光芒是不可阻挡的,光明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

  3、品评最后一节,体会出:

既赞美了奇妙的自然景观,更惊叹于光明的伟大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光明、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这句话用反问的句式表达了赞美之情,朗读时语调稍平,语气上体现出赞叹的感情。

  4、质疑。

  5、练习背诵全文,可按“无云——微云——厚云”的顺序背;也可一边背一边想象画面。

  6、相互讨论“思考-练习”3。

  7、交流收集的资料。

板书设计:

7海上日出

日出前:

一片浅蓝

日出时:

小半边脸、红、亮光

日出后:

云厚(镶了一道金边)

云薄(很难分辨天、海、光亮)

 

8*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教学重点:

 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语言,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教学难点:

  懂得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准备:

    师:

一份阅读检测题;一份阅读材料——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生:

观察大自然中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有的语言更是魅力无限。

今天,我们就来自主阅读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次自学诗歌。

    1、认读生字词,并把诗歌读通读顺。

    2、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

    诗歌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3、小组内交流、订正。

    三、再次深入阅读诗歌,独立完成下面的检查题。

    

(一)字词练习

    1、选字填空。

    燕雁

    

(1)我家的屋檐下有个()子窝,里面新增的几只小雏儿,可爱极了。

    

(2)秋风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伍向南飞了。

    2、查一查

    “鉴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诗歌内容填一填。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

    (三)选择填空,并写出理由。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________就能___

    (竖起耳睁开眼)(听见看见)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的洗澡的时候,

    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

    为什么不会__________

    (计算浮力。

把浮力计算?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从“词语采集”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组学习

    1、小组内交流检测题的答案,意见不统一时,询问老师。

    2、自主评价检测题的完成情况。

       3、交流、讨论问题

    

(1)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你从课文中提到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用自己的说一说。

    

(2)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五、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分小节朗读课文,评选出最好的,参加全班的赛读。

    2、各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赛读。

    六、仿照2—9小节自创诗歌一节。

    如:

    哗啦,哗啦,风儿刮起,

    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叶片飘落。

    大自然的语言在小河中流淌,风与叶共同奏出,

    带给我们一个春天的童话。

秋天的乐章。

    七、作业

    拓展阅读

 9西风胡杨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4、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2、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看胡杨的图片(录像),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谈谈胡杨有什么特点。

二、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不会读的请教同学,难度的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独生字,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谈对胡杨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一)理解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学习1、2、3、4自然段)。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的有关段落。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

 

(1)从第一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美而又最古老的树,它生长在塔里木。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一亿三千万年前、百分之九十九、三千八百平方千米)

 

(2)从第二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坚忍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的数据(深达二十米、零上四十摄氏度、零下四十摄氏度)和词句:

穿透去寻深深植根不怕……不怕……

 (3)从第三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无私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词语:

屏障芸芸众生句子:

它们……让给……,让给……,让给……而将……留给……

 (4)从第四自然段体会到胡杨是一种最悲壮的树。

   引导学生理解有关句子:

①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

②它们生前……死后……

 3、引导学生理解写法。

(二)理解胡杨的过去和现在。

(学习5、6自然段)。

  1、指名朗读5、6自然段。

  2、胡杨的过去怎样?

  3、胡杨的现在怎样?

引导学生理解:

胡杨也有哭的时候……

五、布置作业。

1、抄写优美的词句。

2、收集有关胡杨的图片。

3、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胡杨是一种怎样的树?

  2、现在的胡杨怎样?

二、继续精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一)理解我的希望和信心(学习7、8自然段)。

  1、我祈求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句子:

我站在……哪怕就三天)。

  2、我坚信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句子:

胡杨的精神还在……将被激励)。

三、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四、拓展(课后☆题)

板书设计:

9、西风胡杨

  最坚韧

最无私      治疗伤者

胡杨     最悲壮      祭奠死者

最伟大      激励来者

10*我家门前的海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我家门前的海”是什么样子的,在“我”眼中为什么是这些样子的;体会作者与大海之间的感情。

2、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认识的“怯、藻、驰、骏、愈”5个生字。

教学重点:

了解“我家门前的海”是什么样子的,在“我”眼中为什么是这些样子的;体会作者与大海之间的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比喻和修辞的写法,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认识的“怯、藻、驰、骏、愈”5个生字。

2、初步阅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读通课文,认准生字,了解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局部难理解的词语。

教学内容:

一、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2)画出文中生字组的词语,再次认读。

(羞怯、海藻、飞驰、骏马、愈来愈美)

2、出声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

提示:

带拼音的生字词要多读几遍,长句在读时要停顿得当,掌握好节奏。

3、默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画“?

二、再读课文,自主解疑

1、点拨:

刚才老师巡视中,发现同学们读书非常用心,积极考虑,提出了不少值得研讨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大都不必等老师讲,只要你有耐心,反复读文,运用以前掌握的方法,一定能自主解决。

2、学生自主解疑

提示:

解决一个问题,就在“?

”旁边画“√”。

三、推荐解疑收获

师:

你自主解决了哪些问题?

是怎样解决的?

生:

我通过查字典,了解到“姗姗”一词的意思是“形容走路缓慢从容的样子。

师:

除了查字典、词典,还有什么方法理解生疏的词语含义?

生:

我是联系句子猜出“惺忪”这个词的意思的。

“……像是刚睡醒还没睁开惺忪眼睛的脸。

”我想,“惺忪”指的是人刚睡醒时,眼睛看东西模模糊糊的。

师:

你真聪明。

生:

“岛上人,都是画中人。

岛上人,又都是画师。

”这句话我开始不明白,后来,我就一边读一边想象,觉得“我”眼前的这幅图是动态的,它反映的是岛上人生活的一幅大画。

岛上人做什么,画上就有什么,所以说,岛上人,既是画中人,又是画师。

师:

你真了不起,通过想象,你对语言的感悟就丰富和深刻了。

生:

受他的启发,我虽然没见过“琉璃浮漂”,但根据他名字中的这几个字展开想象,我也好像看见一样,它浮在海面,是光滑透亮的。

师:

为了了解得更准确,下课后,我们还可以———

生:

查资料!

四、作业

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我家门前的海”是什么样子的,在“我”眼中为什么是这些样子的;体会作者与大海之间的感情。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难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重点:

了解“我家门前的海”是什么样子的,在“我”眼中为什么是这些样子的;体会作者与大海之间的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比喻和修辞的写法,读懂课文。

教学内容:

一、由疑导入

师:

上节课,我看了看同学们没有解决掉的问题,如:

为什么说“海浑身颤抖……”“追逐应接不暇的目光和飞驰的好奇的心。

”是什么意思?

等等。

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老师建议同学们好好研究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想想本文用的最多的写法是什么?

生;这篇文章很多地方都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

师:

好,认识到这一点,你能用下面的句式把本文三局部内容概括出来吗?

出示:

在渔家小朋友的眼里,大海像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研读课文

学习建议:

默读课文,想一想:

作者怎样写出海是多变的脸、牧场和画的?

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推荐阅读体会

1、师生接读第一自然段,感受冒号的用法。

师:

(读)人们都说渔家小朋友有着海一般晶莹的生命:

生:

(接读)心,装着海;眼,流动着海;笑,就是海的声韵……

2、说说读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