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教案 第二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22347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教案 第二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管理学教案 第二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管理学教案 第二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管理学教案 第二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管理学教案 第二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学教案 第二章.docx

《管理学教案 第二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教案 第二章.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学教案 第二章.docx

管理学教案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及其基本环节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上考察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个问题。

与此相联系,还有世界是怎么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包括世界是否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世界上万事万物是否发展、如何发展、为何发展等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形而上学则把世界上一切事物都看成彼此孤立和静止的,否认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于事物自身的矛盾性。

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总是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并依附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第一节世界的普遍联系

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它不仅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且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一,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联系的含义:

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事物,这些形态不同的事物是互不相干、孤立存在的还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各个事物虽然是相互区别的,但它们又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的。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猫、田鼠、雄峰和三色花看似毫不相干,但它们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平常所说的“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名师出高徒”等,就是讲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恩格斯指出: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又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特征。

2、联系的特点: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由人的观念和意志决定的。

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某种客观精神或绝对观念联系的表现。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你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这种联系总是客观的存在着。

联系的客观性告诉我们,人们只能运用辩证思维,概括科学成果,逐步描绘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的画面,而不能用幻想的联系代替客观的、现实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臆造的联系随意强加给某一客观事物。

比如有人忌讳“十三”、“四”等词语,认为不吉利。

有人把彗星的出现预示着国家的兴衰,认为喜鹊报喜,乌鸦叫丧,这些都是不符合实际的胡乱联系。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的联系不仅具有客观性,同时还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的联系);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事物之间的联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个世界的联系)。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的思维领域中。

在自然界,从巨大的天体星系到原子核内部的基本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无不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例如,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使相隔遥远的星球紧紧相联。

地球和太阳尽管远离1亿5千万公里,但太阳对地球有巨大的吸引力,而地球对太阳也有很强的离心力,这两种力相互作用处于平衡状态,才使得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围绕太阳运动。

还如黄河的汛期与太阳有着某种联系,太阳黑子爆炸峰年,地球会发生洪水,因而也是黄河汛期大的一年。

在社会生活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就拿住房问题来说吧。

现在人们对住房的要求越来越高。

有的人说,多造一点住房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其实事情并不这样简单。

要建造住房,就得需要大量建筑材料和资金。

住房造好了,还得解决居民的吃、穿、用、行的问题,那就要铺设水管、安装煤气、接通电源,开辟交通线路,服务性行业也要跟上去,于是又要开办百货商店、菜场、饮食店、浴室、邮局等。

此外还有教育、卫生、文娱等设施也得相应地建立起来。

看来是一个简单的住房问题,却和那么多的事情相互联系着。

在思维领域,人们思维活动的进行以及思维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思想、观点、理论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例如,由于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因而人们在思维中也必然反映这种联系,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或者由当前感知的一些事物联想起有关的另一些事物,或者由所想到的某一些事物联想到有关的其他事物。

像看到葛州坝,联想起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诗句,联想到当年红军长征的情景。

这些思维活动过程中的联想,就表明人们的思想也处在联系之中。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在了解个别事物时,要注意把握它同周围有关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在分析事物的某一要素时,要注意把握它同其他要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不要孤立地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盲人摸象,毁林造田)

二、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1、联系具有多样性。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大体上说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等等。

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和主要的联系决定事物的根本性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势,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的、非本质的、偶然的和次要的联系,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物发展的进程。

我们必须对事物多种多样的复杂联系进行具体分析,抓住那些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和主要的联系,从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和有效地改造事物。

举例(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直接联系是指两个事物之间不需要通过任何中间环节而发生的联系;间接联系是指两个事物之间需要通过一定的中间环节才能发生的联系,联系的中间环节就是中介。

例如,我国古代有“城门失火,秧及池鱼”的寓言故事。

说从前有个地方,城门下有个池塘,一群鱼在里边游戏。

有一天忽然城门着火了,一条鱼看见了便大声喊“不好了,不好了,城门着火了,快跑吧!

”但是其他的鱼不以为然,认为城门失火,离池塘很远,用不着大惊小怪,所以没有逃走。

后来人们拿着盛水器到池塘边舀水救火。

不一会儿,火扑灭了,但池塘里的水也被舀干了,结果满池的鱼统统遭了殃。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火——水——鱼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池塘的水能扑灭城门的火;而鱼离不开池塘的水,这些都是直接联系;而鱼和城门失火是通过池塘的水这个中间环节发生联系的,所以它们之间就是间接联系。

再如,人们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从事的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就是因为只看见直接联系,忽视了间接联系。

比如,1958年,我们只看到麻雀吃粮食,而没有看到麻雀大量捕食害虫而保护庄稼和树木,于是大规模的捕杀麻雀,造成一些地方虫害泛滥;人们为了获得经济利益,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结果造成植被破坏,土地沙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就铺天盖地而至。

人们为了获得经济利益,或为了保护自己的家禽家畜,大量捕杀蛇、鹰、狐狸、黄鼠狼等,这些动物被消灭殆(dai)尽,结果鼠患成灾。

这种只见直接联系,不见间接联系的急功近利的狭隘功利主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应当引起我们的警觉。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本质联系;一秧几瓜,一荚几豆属于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垂钓傍小溪,水中颇多鱼;老手谈技术,新手说运气;若求鱼篓满,二者休戚戚。

再如,苹果熟透了要掉到地上,这是苹果与地球之间的必然联系;但恰好掉在某人的头上,则是苹果与人的偶然联系。

2、联系具有条件性。

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影响的诸要素的总和。

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也就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任何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产生、存在和发展,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趋于灭亡。

对事物的产生和存在来说,条件是十分重要的。

随着条件的不同,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情况也不同,当久旱逢甘霖时,下雨是好事;当久涝盼天晴时,下雨是坏事。

离开具体条件,就不能弄清“下雨好不好”这个极简单的问题。

斯大林说: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其含义就在于强调任何事物都是有条件的,只有把它放在一定条件中考察才可以理解。

可见,对事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来说,条件是十分重要的。

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复杂多样的,因而条件也是具体的、复杂多样的。

有必要条件和非必要条件、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等等,不同的条件对事物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同。

具体地、全面地分析种种不同的条件,是我们弄清楚问题的必要前提,对于做好一切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个人有错误,如果不分析他犯错误的条件(主观的和客观的),就不能弄清他犯错误的根源、错误的性质和程度,也就找不到纠正错误的正确途径。

在实践中不顾条件,匆忙行事的人,只能是一个乱撞乱碰的鲁莽家。

当然,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不具备某种条件时,人们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或创造条件,但改变条件和创造条件,也必须从现有条件出发,按客观规律进行,而不是主观随意的。

三、普遍联系和系统:

1、系统的含义和特征:

世界上一切事物以及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都是普遍联系的,而联系又是以系统的方式出现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系统的观点引入唯物辩证法,使人们对普遍联系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具体。

系统的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所谓系统,就是指事物内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以一定的方式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任何一个系统都是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的要素所构成的。

系统的形成来自于事物的普遍联系。

由于事物内外联系的普遍存在,任何一个系统都是较高一级系统的要素。

由于联系是普遍的,所以系统也是普遍存在的。

在自然界里,大到宇宙星系,小到基本粒子,都是一个个系统;在社会领域,各种社会组织、生产单位、事业和企业部门等都各成系统,而社会就是由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构成的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系统的主要特征:

系统具有整体性,这是系统最显著的特点。

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中的诸多要素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而起作用。

它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每个单独要素都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也就是说,系统整体的性质和功能并不是各个孤立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其二是,处于某个系统中的要素,它的性质和功能要受到该系统整体的影响和制约。

也就是说,系统中的要素的性能是作为有机整体的一部分而具有的。

一旦脱离整体,作为从该系统中分离出去的孤立要素就不再具有原有的性能。

系统由要素组成。

系统和诸要素之间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系统论的观点深化了辩证法关于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观点。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第一,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

一方面,整体由部分组成,离开部分就不存在整体。

没有人的各种器官就没有人;没有一个个的个人,也没有人类整体。

另一方面,部分离不开整体,离开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其原来的意义。

黑格尔说:

“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的存在,就不像原来长在身体上时那样,它的灵活性、运动、形状、颜色等等都改变了,而且它就腐烂起来了,丧失它的整个存在了。

只有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能获得它的地位。

”人是社会整体中的一部分,人离开了社会就不成其为人了。

第二,整体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按一定联系或关系结合在一起的,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优化的系统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第三,整体和部分相互作用。

一方面,整体对部分起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各个部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于整体,部分的变化也会影响整体的变化。

特别是某些关键性的局部变化,还会导致整体根本的变化。

(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系统的整体性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一定要着眼于整体,一切从整体出发,充分发挥利用系统整体性优势,追求系统整体的最佳效应。

同时在具体的实践中,还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要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增强整体观念,防止和反对以局部利益来损害整体利益;另一方面,要重视和充分发挥各个局部的积极作用,注意各个局部的特点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第二节世界的永恒发展

一、发展的实质及其过程性:

世界上纷繁复杂的万事万物不仅是普遍联系的,而且是运动发展的。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又一个总特征。

1、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就是相互作用,相互作用使事物的状态和性质发生一定的改变,从而引起运动、变化和发展。

运动、变化、发展是同一序列的概念和范畴。

运动就其最一般的意义来说的,包括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居的状态和过程。

变化主要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即运动的多样性,运动的不同过程、状态和趋势,事物内部和外部联系的演变等。

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物质世界运动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

发展是指前进性的变化,反映着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发展是前进性的上升的运动。

变化是物质的向上、向下或平向的运动,是事物数量或性质的变化。

而发展则是指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

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不是发展;事物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移动不是发展;事物由高级到低级的倒退的变化也不是发展。

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运动变化。

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不能根据它在时间上出现的先后。

新事物是新产生的,但新产生的不一定是新事物;也不能根据它的形式是否新奇,是否具有新特点。

形式新奇和具有新特点的事物未必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一定是新事物;也不能根据它的力量是否强大、是否完善。

因为新事物在刚产生时,往往是弱小的、不完善的,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较完善,需要经过一个发展过程。

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不能从表面上看,必须从本质上看。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3、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新事物在最初出现的时候总是比较弱小的,旧事物反而比较强大。

但新事物不管看起来是多么弱小、多么稚嫩,不管要经过什么样的曲折,从长远来说,新事物不断成长壮大,终究要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由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新事物的本质所决定的。

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代表事物发展的方向。

新事物产生的时候比较弱小,但它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必然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最后战胜旧事物。

第二,新事物有着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产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腐朽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因此,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还符合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由于新事物比旧事物有优越性,体现着事物的发展趋势,代表着事物发展的未来,因而新事物最终一定能战胜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

4、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现代科学凭借科学仪器所能观察到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兴衰变化的过程。

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思想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我们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并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具体考察,既要了解他们的过去,观察他们的现在,又要预见他们的未来。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不断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发现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不断开拓创新。

在今天,把握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思想,就是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定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胜的信念。

二、发展的规律性:

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各自有着自身运动发展的规律。

我们认识世界就是要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遵循这些客观规律,自觉地改造世界。

1、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

为什么苹果成熟了不会朝天上飞而只会往地下落?

为什么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加热到100度会变成蒸汽而在0度的条件下它又变成冰了呢?

为什么只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呢?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秦始皇等皇帝虽然富有天下,而不能求得长生不死呢?

类似这样的问题可以提出无数个,而要真正知其究竟,就需要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

那么到底什么是规律呢?

所谓规律是指物质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例如,万有引力规律是自然界本事所固有的规律,它反映了物体间的引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距离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应该指出的是,不是事物和现象之间任何联系都可以叫作规律的,而只有它们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才叫规律。

所谓本质的联系是指事物内部稳定的联系。

所谓必然的联系是指它在一定条件下必然要发生的、一定如此的联系,它不是偶然的,可以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

第一,规律具有客观性。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规律具有客观性,决定了人们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而不能改变、取消或违背规律。

所谓客观性,是说它的存在不以人们的意志、愿望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是否承认它,它都存在着,都在那里起作用。

例如秦始皇不懂得人的生长规律,千方百计地想使自己长生不老,但人类生老病死的规律并没有因为他是皇帝而对他不起作用。

秦始皇只活了49岁就死了。

荀子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jie)亡”,“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意思就是说自然界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它不因为尧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为桀是暴君而消失;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就取消冬天,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而缩小面积。

这话肯定了自然规律的客观性。

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是比较明显的。

社会规律是否也有客观性呢?

回答也是肯定的。

社会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也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人们是否认识到它,只要它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着,它就必然发生作用。

例如1987年世界很多地区气候都出现了反常,并引起严重的自然灾害。

例如希腊出现60年来未曾有过的高温,最高温度达46摄氏度,造成数百万人死亡;南斯拉夫发生1万只鸡蛋放在车上不用煮就熟了的怪事;在伊朗,至少有150人在7月25日死于暴雨引起的洪水,而往年应是最干旱的季节。

世界上许多地区为什么会出现高温、炎热、暴雨、洪水等气候反常现象呢?

其主要原因是热带森林大量被毁,火山爆发形成巨大的二氧化硫气体云,吸收湿气并引起大雨;工业和汽车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妨碍地热进入空中,引起“温室效应”。

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的恶果。

世界上各种事物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消灭或改变客观规律。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或只能听从规律的摆布。

人们是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的。

尽管规律是事物内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但它不可能是隐而不现,蔽而不露的,它总是要通过各种具体现象反映出来。

例如,水往低处流,熟透了的苹果坠落下来等无不都是万有引力规律作用的表现。

人们能够通过这一系列具体现象来揭示其中的规律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自身认识能力的提高,人认识规律的水平也会有新的提高。

人们是能够认识客观规律的。

第二,规律具有普遍性。

规律具有普遍性,,是指它反映了同类事物的共性,任何规律在同类事物范围内是普遍起作用的。

例如,力学中的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是适用于一切自由落体的;生物学中的新陈代谢规律是适用于一切生物有机体的;剩余价值规律是适用于一切资本主义经济的。

第三,规律具有重复性。

只要条件具备,事物之间合乎规律的联系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出现,表现为不可抗拒的必然趋势。

例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活动无一例外地重复体现了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四,规律具有稳定性。

也就是说它跟现象不同,现象是经常变化不稳定的,而规律是相对稳定的。

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复杂多样的。

按照起作用领域的不同,可以区分为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三者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这里主要讲述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关系。

联系: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一样是客观的物质构成的、充满着内部矛盾的辩证运动过程,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规律本事。

一切事物都合乎规律地运动着。

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环绕太阳在旋转,同时又在不停地自转。

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相结合,产生了地球上昼夜交替,春夏秋冬依次更替。

这些表明,自然界虽千变万化,但决非杂乱无章,而是有规律的。

社会发展同样也是有规律的,社会发展不论各地区、各民族的差异如何,但从总体来看,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四个社会形态,部分国家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这是由于社会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思维运动和发展也是有规律的,人的认识总是从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肤浅到深刻,由片面到全面,而不是随心所欲的。

区别:

两者的区别集中表现为社会规律具有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

自然规律是物质世界低级运动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在起作用;自然规律通过事物之间自然而然的方式表现出它们的相互作用,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

社会规律则不同,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有意识,并抱有一定目的的人来实现的。

人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界来为自身服务,改造社会以推动社会进步。

这样是不是可以说,社会发展是由人的意志和意愿决定的呢?

它本身无客观规律可言呢?

不是的。

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只是它发生作用的途径有特殊性罢了。

虽然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抱有一定的目的,但只有当它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相符合时才能实现,否则就要落空。

社会规律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三、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1、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因此主张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因而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第二,发展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事物的运动变化不仅有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且有根本性质的变化。

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的过程。

因此,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

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一类事物只能产生同一类事物,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因而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世界,把事物看成是僵死不变的,只见其现在,不见其过去和将来,只见一个个孤立的片段,不见总过程。

第三,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主张全面地看待事物,既要看到事物的普遍联系,又要承认事物之间存在的确定的界限;既要看到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既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又要承认发展是一个过程。

形而上学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