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周古代汉语教学安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19410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周古代汉语教学安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八周古代汉语教学安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八周古代汉语教学安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八周古代汉语教学安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八周古代汉语教学安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周古代汉语教学安排.docx

《八周古代汉语教学安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周古代汉语教学安排.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周古代汉语教学安排.docx

八周古代汉语教学安排

第八周教学安排

一、上节课程剩余部分(25分钟);

《蹇叔哭师》:

二、文选部分

《晋灵公不君》

《齐晋鞌之战》

《楚归晋知罃》

《祁溪荐贤》

《子产不毁乡校》

 

第三章词汇

第一节、古今词义的异同;第二节、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第三节、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备课教案

授课周次

第5周

授课时数

3

教学章节

第三章词汇第一节古今词义的异同

授课方式

重点讲授+重点提示+练习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古今词义差异的情况,掌握教材中所涉及的古今词义有差异的常用实词词例,能说出它们在古书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古今词义的演变:

1、词义的扩大;2、词义的缩小;2、词义的转移以及学术界时下所说的词义演变规律:

词义沾染,同步引申,词汇化

难点:

掌握古今词义演变规律

参考资料:

1、《汉语词义发展基本类型》,董为光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古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著,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

3、《汉语史稿》,王力,中华书局2006年版。

4、其他论文见后文注释。

教学程序设计

计划时间

一、课堂讲授:

 

(一)古代汉语中的字和词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练习:

感知古今词汇的演变)

1,全同。

2,迥异。

3,微殊。

(三)词汇演变规律简述

1,扩大、缩小、转移。

2,轻重色彩。

3,词义沾染。

 

25分钟

30+15分钟

45分钟

教学内容

第三章词汇

第一节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关于字和词

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字是记录词的符号,字和词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不是同一东西。

(一)词有两个基础,一是物质外壳的声音;二是意义。

这两者如果缺一,就不成词。

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

要想弄清古今汉语词汇的异同,首先要必须分辨字和词这两个概念。

字和词不是同一个概念。

词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意单位,它以音为义的信号,音和义在约定俗成的原则下结合起来,便形成口语的词。

而字是词的记录符号,它用字形来标词,从词那里承受到音与义,因而形成一个形音义的结合体。

在现代汉语里,字和词一般是不会混淆的,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它是由三个词构成的一个短语,而用七个字来书写。

又例如:

“固”是一个字,它在现代汉语里一般不独立运用,因为它记录的只是一个单音节的语素,必须和另一个或一些语素结合成“固然”、“固定”、“固有”、“固体”、“坚持”、“顽固”、“依然固我”等词或成语后,才能独立运用。

在这些情况下,一个字不等于一个词。

现代汉语里双音词和多音词居多,字和词也就常常处于统一的情况下,因此,在读白话文的时候,人们总是习惯于把词看作语言的表音单位而把字仅仅看作语言的书写单位。

但是,在用古代汉语写成的书面作品文言文里,情况就不同了。

文言词大多是音节的,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汉字就记录一个词。

例如: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个复句用十一个字记录,也就是由十一个词组成。

“朝令夕改”,四个词构成一个短语,也就是由个四字记录。

也就是说,在一般和多数情况下,字和词在单位上是统一的。

而且,文言文用的书面语言,由于时过境迁,不会再同时以口语的形式出现,必须通过字的媒介,才能识词、析句、阅读篇章。

因此,古人从来都把一个字当作一个词。

古代的注释书和字书、韵书上所说的“字”,实际上指的就是词,而它们所说的“词”,倒专指的是虚词。

这样,在阅读文言文时,字和词常常会不自觉地变成了同一个概念。

从个别的词来说,在一般情况下,称一个词为一个字是不会出什么大问题的,但是在讨论字与词的规律、研究字与词的诸多现象时,把字与词等同起义来,便会生出很多麻烦,是很不科学的。

因此,字和词在本质上不是同一个东西,除了它们彼此关系密切外,民还有着互不相同的发展规律。

尽管汉字的造字初期是一词造一字,字词的对当关系非常整齐,然而到了后来,由于词的分化派生、字的孳乳借用,异词同字和异字同词现象渐渐多起来。

异词同字现象如:

①甲、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甚倨。

(《居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乙、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②甲、形貌昳丽。

(《战国策·齐策》)

乙、丽土之毛。

(《甘藷疏序》)

③甲、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诗经·王风·硕鼠》)

乙、唯闻女叹息。

(《木兰诗》)

以上三例,①甲的“观”指的是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而①乙的“观”则当“观看”、“观赏”讲。

两义同写“观”字,显然并非一词。

②甲的“丽”义为“华美”,②乙的“丽”义为“附着”,也是两个词。

至于③甲“女”其实是第二人称代词“汝”,③乙的“女”,更是没有什么关系了。

异字同词现象如:

①甲、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木兰诗》)

乙、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石钟山记》)

②甲、将军身被坚执锐。

(《史记·陈涉世家》)

乙、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

(《记王忠肃公翱事》)

丙、遂开门纳众。

(《赤壁之战》)

③甲、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赤壁之战》)

④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黄生借书说》)

以上三例,①甲的“暮”与①乙的“莫”是同一个词。

“莫”的字形是日在丛草之状,《说文》:

“莫,日且冥也。

”就是“日暮”的本字,后来“莫”字用作了否定词,而标志时间的字都加了“日”字,就把这个本来已有“日”的字重加了一个“日”变成“暮”,所以“莫”与“暮”虽写两形,却记录同词。

②甲的“被”与②乙的“披”、②乙的“丙”与②丙的“纳”、③甲的“故”和③乙的两个“固”也都反映异字同词。

“被”与“披”都当“穿”讲,二字古代同音。

“内”、“纳”都是“使……进去”的意思,二字古代通用,至于作为副词当“本来”讲的“固”,更是常常写成“故”字来代替。

同词民字和异词同字现象形成的原因很多,下面还要一一讲到。

但是,这些现象都告诉我们,即使作为单音节的词,单位虽然是一字一词,实质却不完全是一对一的关系,把字的关系简化,就会发生望形生义的毛病,把文言文的词义理解错误。

面对文言文中字与词这种矛盾的状况,在解读文言文时,我们必须时时刻刻留心,采用各种办法,将字词关系统一起来,才能因字而识词。

从了解意义的角度说,我们需要认识的是词,因为义是词所固有的,字义是由词那里承受来的。

但是词义不可能没有词形来表现。

古代汉语的词,口头形式是音,书面形式是字形,而汉字是表意文字,也就是说,汉字在造字初期是据义而构形的。

所以,从原始字形可以直接了解义。

这样,汉字对认识词的作用、特别是认识词义的作用就相当重要了。

(二)古代汉语词的外部结构特点

首先,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词为主的,特别是先秦的文言文,很少有双音词,即使常常两个字连起来用的词,也完全可以分开来解释。

例如: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形容枯槁。

(《史记·屈原列传》)

③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战国策·齐策》)

④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

(《冯婉贞》)

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认魏晋。

(《桃花源记》)

以上几段话,各个时代的文言文都有,将各句中的词析出,绝大部分是单音词,其中有一些连用的字很像双音词,如①中的“所以”、“出入”、“非常”,②中的“形容”,③中的“其实”,④中的“结束”,⑤中的“无论”。

但它们都不是双音词,必须按单音词分开来解释,意义也和现代汉语双音词很不一样。

“所以”不是因果复句的连词,而是代词“所”和介词“以”结合的词组,“所”代原因。

“出入”是“出去和进来”的意思。

“非常”也不是程度副词,“非”是否定副,“常”是形容词,当“寻常”讲,“非常”就是“不寻常的状况”。

“形容”是两个音词组成的词组,“形”是“身形”,“容”是“面容”。

“其实”的“其”是指示代词作“实”的定语,“实”是果实。

“其实”不是语气副词。

“结束”是两个动词联合,“结”与“束”都穿衣服的动作。

“无论”的意思是“不用说”,“无”是否定副词,作动词“论”的状语。

所以,对古代汉语的词,不要轻易按双音词来解释。

古代汉语中的双音词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双音复合词。

上古汉语中双音复合词很少,只有那些组合以后意义不等于两个音音词的简单相加、而产生了新的意义的词,才可以认为是双音复合词。

例如:

①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孟子·离数》)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论语·先进》)

③韩之战,惠公不振旅。

(《左传·成公十六年》)

④楚师败绩。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⑤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

(《左传·宣公二年》)

上例中,“良人”指丈夫,“师旅”指军队,“振旅”是古代作战回国的一种清点实、告于祖庙的礼仪,“败绩”专指在战场上失败到溃不成军的地步,“社稷”则专指国家。

这些词的意义已经不是组成它的单音词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高一有的层次上生成了一个新的总体意义,所以,它们已构成了双音复合词。

在上古汉语里,复合词一般是称谓名、职官名、礼仪与制度的专门术语等等,为数不是很多。

第二种是通常所说的连绵词。

连绵词又称联绵词或连(联)绵字,一般认为它已是不能拆开的单纯词,是一种声音的组合,而非意义的组合。

其实,从来源看,连绵词的产生大约有三个渠道:

(1)义合式。

这类连绵词原本是两个同源词,本可以分开来单用或单解,凝固后保持了词源意义所带来的词义特点。

如“绸缪”。

“绸”与“缪”均有宛转缠绕的词源意义,凝固成连绵词后保持了宛转之义。

(2)衍音式。

这类连绵词是由一个单音词向前或向后衍化出一个表音音节,衍化出的音节虽用汉字书,但不具意义。

向前衍化的如“参差”“囹圄”等,向后衍化的如“趑趄”、“菡萏”等。

(3)摹声式。

摹拟自然声音而产生的连绵词。

如摹拟自然爆破声的“劈历”,摹拟动物鸣叫声的“蟋蟀”,摹拟物件撞击声的“锒铛”,摹拟人类情绪发声的“歔欷”等。

不论连绵词的产生渠道为哪一类,它们之间一般都具有或双声、或迭韵的语音关系,只有少数因辗转变化而不再是双声、迭韵,但仍可间接求得两字之间的语音联系:

双声联绵词如“犹豫”、“憔悴”、“踌躇”、“仓卒”、“流连”等。

迭韵联绵词如“从容”、“烂漫”、“迷阳”等。

连绵词因具有固定的语音配合关系,它的产生又与语音有很大关系,所以人们对它的语音感受较深,书写时重音不重义,常常失其本字,一个词有多种写法,这也是促使它不易分开解释的原因。

词和字的关系有下列几种:

1、字和词是相合的:

山、水、人、上、下

2、字和词不相同的(假借字):

难(本为鸟)、焉(本为鸟)

3、不同的字记录同一个词(异体字):

泪—淚峰—峯

4、一个字几,记录几个词(引申、假借):

石头

石二千石(dan4)

石碑

一个字记录两个音:

诸(之于、之乎),焉(于之),盍(何不)

二、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要素,学习古大汉于的重点是词汇。

词汇是经常变化的,因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不断地变化,语言中的词汇也就不断地跟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古今词汇的发展变化,不仅表现在数量、形式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意义的变化上。

因此,学习古代汉语时,要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而词义的变化又比词形的变化更为显著。

严格地说,“古今词义”这个概念,应当指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词义----先秦对汉代来说是古代,汉代可以称今;先秦、汉代对唐代说来是古,唐代又可以称今;汉唐对清说来是古,清代相对说来是今;沮代对现代说来也是古,现代自然是今。

词义在不同的时代都有发展,因而也都需要辨异。

不过,在一般的古代汉语基础课里所说的“古今词义”,是一个特定的概念。

这个概念比较笼统,指的是文言文的词义和现代汉语的词义的关系,也就是说,把古代文献的词义,当成一个整体来看,不再计较它内部的小段分期。

它是一个古汉语教学体系中的概念,而不是专门的、严格的词汇史概念。

所以这样确定“古今词义”的内涵,是因为汉语在相当一面时期内言脱节,后代文言文一般仿效先秦文献言语言,自然的差异固然存在,但人为的求同又很显著,对一般的文言文阅读说来,完全可以把整个的文言文存在时期看成一个大阶段而对内部的小阶段差异忽略不计。

不过,因为小阶段的词主差异毕竟是存在的,所以,在谈问题时,也难免要涉及到某些时代的特殊情况;又因为文言文是以先秦书面语为基础,所以谈到差异,一般多从先秦谈起。

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我们又必须承认语言的继承性。

看到古今汉语相同的方面;但是,更应该重视语言的发展,看到古今汉语相异的方面。

继承和发展是矛盾的统一,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有是不对的,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时,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由于语言的发展,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词义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必须认识,也必须辨别。

认识是理论问题,辨别则是实践问题。

古今词义的辨异是一个在语言理论上和实际阅读上都必须解决的问题。

不过,在古代汉语基础课里,我们还是着重解决实践上的问题,也就是着眼在如何辨异而不过多去研究词义变化的内在规律。

应该注意,古今是相对的概念。

段玉裁在曾经指出:

“古今者,不定之名也。

三代为古,则汉为今;汉魏晋为古,则唐宋以下为今。

”[1]

古代汉语课所说的“古今词义”是一个特定的概念。

这概念比较笼统,指的是文言文的词义和现代汉语的词义关系,也就是说,把古代文献的词义,当成一个整体来看,不再计较它内部的小段分期[2]。

说古今词义有差异,一般是指它们有不同的义项:

说古今词义微殊,一般也是指古义的某一义项和今义的另一个义项十分接近而稍有区别。

所以,古今词义的比较,是以义项为单位来进行的。

古今词义相比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如,马、牛、羊;山、水等。

这些词属于基本词汇,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但是,这种词。

在汉语词汇中只是少数。

(二)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

有一些词,从行头看,古今一致;从意义看,迥然不同。

绸古义,缠绕。

《尔雅·释天》“素锦绸杠”(用白底子的锦把旗杠裹起来)。

现在“未雨绸缪(mou35)”,绸缪,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防备。

该古代常用意义是“完备”。

《楚辞·招魂》“招具该备”;在现代汉语中,“该”的常用意义是“应当”。

严重古义为“尊重、敬重”的意思。

《史记·游侠列传》“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

”今义为“重大、紧急”的意思。

行李古义指“外交使节”。

《左传》“君有楚命,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你(郑国君主)接受到楚讨伐我的命令,亦不派一个使节来告诉我(晋国君主)。

今义指铺盖行囊。

这些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词,对初学古代汉语的人,是一种困难,但这种困难比较好克服,只要勤于查辞书、字典,即可避免理解上的错误。

(三)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各种不同之处,“同中有异”,这是阅读古书时,特别要引起注意的。

古义重病古义咨询

病访

今义小病也称病今义探访

这种“同中有异”的古今词义差别,主要是由词义范围的扩大、词义范围缩小,以及词义的转移、引申所造成的。

 

1、词义范围的扩大

古义专指蔬菜古义坐着打盹儿

菜睡

今义肉类、蛋类也称为菜今义坐着、躺着都是睡

古义只指麻织品古义专指黄河

布河

今义棉、麻织品的通称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2、词义范围的缩小

古义泛指房屋秦以后,知指封建帝王的殿堂

今义皇宫、文化娱乐场所

古义泛指陶器古义一切粮食作物的总称

瓦谷

今义指盖屋顶用的陶器今义只指稻摅粟

古义泛指老人古义泛指一切气味

丈人臭

今义岳父今义臭气(难闻的气味)

3、词义的转移

暂表示时间范畴这一点上,古今义有联系,但具体的范围却发生了转移。

上古:

突然中古:

短暂中古以后:

暂时

《广雅·释诂》“暂,猝也”这是暂的本义。

《说文》“默,犬暂逐人也(犬不吠突然向人扑去)”。

“突,犬从穴中暂出也(狗不吠突然向人扑去)

《左传·僖公33年》“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暂,突然)

庾信《镜赋》“不能片时藏匣里,暂出园中也自随。

”(暂,短暂)

王勃《滕王阁序》“宇文新州之懿范,幨帏暂驻。

”(复姓宇文的新州刺史美好榜样,他乘坐的车子短时间的停留。

这里的“暂时的”不仅与“突然”一下字有明显的区别,与“短时的”也不同,“暂时的”是对将来而言,“短时的”只是表示时间短暂,并不包含将来要做的意思。

汤冬日则饮水,夏日则饮水。

〈孟子〉

豆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

〈论语〉

脚小腿;互抱超马脚不得行。

〈班超传〉

恨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涕眼泪;哭泣无涕。

〈庄子〉

词义的转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古代褒义,现在是贬义;

复辟(恢复君位)爪牙(得力助手)

2、古代贬义,现在褒义

锻炼(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

3、古代是中性,现变为褒义或贬义

谤(议论)

侵(一种进攻的方式)“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鸣钟鼓进军叫伐;

无钟鼓叫侵;轻装突击叫袭)”。

后来“侵”变成了贬义词,凡说“侵”都指非正义的军

事行动。

祥古代主要的意思是预兆、征兆,中性词。

〈左传〉“是何祥也?

吉凶焉在”。

后来变成了褒义词,凡用“祥”都表示吉祥。

4、古义轻,今义重

诛责备——杀戮

5、古义重,今义轻

感激古义愤激,今义感谢。

〈异苑〉“正月十五,感激而死。

古代汉语中大量“同中有异”的古今词义差异,是人们阅读古书时感到似是而非,

对文意的理解不能落实的主要原因。

因此,掌握古今词义的差异,认识古代汉语常用词的常用义,是我们学习古代汉语词汇的重点。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文字的和语音的手段,帮助我们掌握词的古义。

(1)从字形上分析

勸(劝),从力不从言,可见它的本义不是用言语劝说,而是勉励、奋力。

〈庄子·逍遥游〉“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醒如同“醉”“酣”等字一样,从酉,而不同寝、寐等字一样从宀,可见它的本义是指酒醒。

〈左传〉“姜与子犯谋,醉而谴之;醒,以戈逐子犯”。

(2)从语境上分析

语境即上下文,这里也包括词在句中搭配关系。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再”与“一、三”相对使用,可见它不是指“又一次”,而是第二次。

《秋声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从语境上看,“睡”不可能是今天的躺下来睡觉,而是坐着打瞌睡。

(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

“富”和“贫”“穷”和“达”

(4)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

如“款待”中的“款”是古义诚恳的意思,司马迁《报任安书》“诚欲效其款款之愚”。

现代汉语中的不少成语是汉语古词古义的沉积和凝固,我们可以通过对成语的理解来考察古义。

呼天抢地走马观花揭竿而起饶有风趣口诛笔伐若即若离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的基本情况

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3]。

(一)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这类词的意义直到今天仍旧是几千年前的意义,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如:

“马、牛、羊、山、水、日、月、人、手”等,这类词数量不多,却是汉语的基本词汇。

这些词的意义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相对稳定,同缓慢发展的语法结构一起,保证了汉语的稳定性,也明显地体现了古今汉语之间的继承关系。

从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角度来说,对这部分词的理解不会有什么困难。

(二)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这类词,从形体上看,古今一致;从意义上看,迥然不同。

它们的现代意义和古代意义毫无关系。

如:

该:

古代常用的意义是“完备”。

楚辞《招魂》:

“招具该备,永啸呼些(suò)。

”王逸注:

“该,亦备也。

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

”《方言》卷十二:

“备、该,咸也”在现代汉语中,“该”的常用意义是“应当”。

成语有“言简意赅”,这个“赅”字是“备”的意思,不过,字形有所不同。

抢(qiāng),现代是抢劫的意思。

《庄子·逍遥游》中“抢榆枋”的“抢”是突过的意思。

《战国策·魏策四》中“以头抢地尔”的“抢”是“撞”的意思。

钱(旧读jiǎn),本为一种农具的名称。

《说文•金部》:

“钱,铫也,古者田器。

”《诗经·周颂·臣工》:

“命我众人,庤(zhì收拾)乃钱镈。

”上古曾以农具作为交换的媒介物,后来又仿照钱这种农具的形状铸币,“钱”渐渐成为货币的通称,“货币”便成为“钱”的基本意义而取代了田器辽意义。

《商君书·外内》: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

类似的有:

去、寺、行李等。

①履帝武敏歆。

(《诗·大雅·生民》)——踩着上帝的足迹拇指而歆动,“武”当“步迹”。

②官宿其业,其物乃至。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宿”当“安守”讲。

③造托江流兮,敬吊先生。

(贾谊《吊屈原赋》)——“造”当“到……去”讲。

④若舍郑以为东盟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行李,原来指外交使节。

现在指外出时所带的物品。

⑤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诸葛亮《出师表》)——感激,原来指有所感受而情绪激动。

现在指由衷地感谢。

这些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词,对初学古代汉语的人而言,是一种困难。

但是这种困难比较好克服,只要勤于查字典、词典,就可以避免理解上的错误。

在词义异同的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

(三)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这是我们最应该注意的一种,即有相当数量的常用词,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各种不同的之处。

这一类词,是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时应当重点掌握的,也是本节要着重加以讨论的。

例如:

勤:

古代是“劳苦”的意思,和“逸”相对;例如《论语·微子》: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现在,“勤”是“勤劳”的意思,和“惰”相对。

访:

古代是“咨询”的意思,其宾语是事物;现在是“拜访”的意思其宾语是人。

《尔雅·释诂》:

“访,谋也。

”《尚书·洪范》:

“王访于箕子。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穆公访诸蹇叔。

给:

古代是“供应”的意思,读jǐ;现在是“给予”的意思,读gěi。

《战国策·齐策四》: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穷:

古代是指政治上走投无路,不得志;现在指经济上的贫穷。

《孟子·尽心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城:

古代是指城墙;现在指城市。

池:

古代是指护城河;现在指池塘、水池。

《左传·僖公四年》: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二、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

下面将这种同中有异的词分为两类,分别举例说明:

(一)词义范围的差异。

有些词的词义范围古今是有差异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范围扩大。

词义范围扩大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它的特点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

例如:

菜:

古今所表示的范围很不一样。

在古代“菜”是专指蔬菜,不包括肉类、蛋类等在内。

《说文》:

“菜,草之可食者。

”《祀记•学记》: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

”注解说“菜,谓芹藻之属”《荀子•富国》:

“然后荤菜百疏以泽量。

”杨倞注:

“荤,辛菜也。

”所谓辛菜,就是葱蒜之类。

郝懿行注:

“荤菜,亦蔬耳。

”另外,古书上常见的“菜羹”、“菜色”。

这些“菜”都是指的蔬菜。

直到宋代,“菜”还是不包括肉类等副食品。

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仇泰然对一幕僚说:

“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为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

”这里,肉和菜的分别是十分清楚的。

睡:

在古代专指坐着打瞌睡。

《说文》:

“睡,坐寐也。

”《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这里所说的“睡”就是坐寐的意思,如果理解为秦孝公时时躺下来睡大觉,不仅文义上讲不通,情理上也说不过去。

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也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