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18623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4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4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4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4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docx

《4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docx

4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

4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

宁强位于陕西省西南角、汉中西部,介于东经105°21′10″—106°35′18″、北纬32°37′06″—33°12′42″之间,地界三省宁强

、毗邻八县,东邻勉县、南郑,南接四川的朝天、旺苍、青川,西连甘肃的康县、武都,北与略阳县相连。

全县总面积3246.8平方公里,常用耕地面积31万亩,其中水田6.6万亩。

总人口33.96万人,其中农业人j口30.55万人,有回族、蒙古族、苗族、藏族、壮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近千人。

辖26个乡镇269个行政村、8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超过2万人的乡镇有6个,其中3万人以上的2个,低于5000人的乡5个。

宁强属中低山区县,北属秦岭山系,大部分海拔1000-1600米;南属巴山山系,大部分海拔1000-1800米。

县委、县政府驻地海拔800米。

毛坝河镇三道河九垭子主峰海拔2103.7米,为全县最高峰;燕子砭镇嘉陵江入川处海拔520米,为全县最低点。

宁强是汉江发源地,有“三千里汉江第一城”之美誉。

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4.68亿元,财政总收入73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1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21元。

目录

·?

概述

·?

自然条件

·?

工业状况

·?

历史沿革

·?

经济动态

[显示全部]

宁强-概述

宁强县辖12个镇、14个乡:

汉源镇、高寨子镇、大安镇、代家坝镇、阳平关镇、燕子砭镇、广坪镇、青木川镇、毛坝河镇、铁锁关镇、胡家坝镇、巴山镇、舒家坝乡、庙坝乡、南屏乡、宽川乡、巩家河乡、东皇沟乡、曾家河乡、太阳岭乡、苍社乡、巨亭乡、安乐河乡、禅家岩乡、黄坝驿乡、二郎坝乡。

武三十年在县城建宁羌卫,后置宁羌州。

1935年建立宁羌、阳平关两个县级苏维埃政权。

1942年元旦改为宁强县。

2000年,宁强县辖11个镇、21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全县总人口31339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城关镇31121高寨子镇17971大安镇24369代家坝镇18774阳平关镇25946燕子砭镇26830广坪镇9880青木川。

镇7260毛坝河镇12309铁锁关镇13704胡家坝镇14793舒家坝乡8802滴水铺乡5963庙坝乡5422南屏乡6172宽川乡6042巩家河乡6763东皇沟乡4251曾家河乡7160双河乡4893竹坝河乡3297太阳岭乡6600苍社乡4426巨亭乡3778安乐河乡5641八海乡4038关口坝乡6236禅家岩乡5664黄坝驿乡4014茅坪沟乡3729二郎坝乡4218水田坪乡3329。

 

宁强-自然条件

宁强属暖温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山清水秀,生态良好,有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

县内资源丰汉江源风景区

富,生物、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独具优势。

生物资源分布广,南北兼备,是天然的生物资源宝库,茶叶、木耳、天麻、香菇、生漆、杜仲、核桃等林特产品享誉南北。

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为陕西省矿产资源开发重点地区之一,已探明矿种34种、矿产地155处,矿石储量2.68亿吨,潜在价值200亿元以上。

其中,已探明储量和远景储量的矿产有金、银、铜、铅、锌、铁、锰、稀土等17种。

宁强是汉江发源地,境内有嘉陵江、汉江两大水系,水能蕴藏总量达45.44万千瓦,可开发量20.25万千瓦,宜开发17.96万千瓦,现已建成大小水电站50座,装机总量达5.33万千瓦,其中二郎坝引嘉入江工程装机5万千瓦,年发电2亿度。

旅游资源以生态自然景观为主,山、水、溶洞浑然一体,汉水源森林公园、青木川古建筑群、大安溶洞群等景色宜人,杜甫、陆游等大批文人墨客多有题咏。

宁强-工业状况

历程:

宁强工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县境内就有制陶业,唐宋时期有酿酒的记载,明朝时期金、银、铜、铁等矿产资源已经得到开发,清代逐渐兴起了纺织、印染、土陶、冶炼、火柴等工业,民国年间出现了以米面加工、酿造、汉中宁强水电项目招商

缝纫、制鞋、木器、砖瓦、造纸为主的手工业,解放以后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宁强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对重点骨干企业实施挂牌保护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了企业包抓联系制度、“绿卡”制度和挂牌保护制度,不断加大对工业的扶持力度,全县工业经济呈现出发展增速、效益增高的良好态势。

现状:

“十五”期间,依托矿产、水能、生物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加大资源开发,盘活整活原有企业,先后建成了汉中长江公司、陕西金燕锌业、汉中金燕公司、山坪铅锌矿、天洋制药公司、丁家林金矿、球溪矿业、大关峡电站、永康油脂公司等一批规模企业,县域工业由矿产资源开发拓展延伸到水能、生物资源开发,工业经济结构日趋优化,初步形成了以矿产采选冶炼、水能开发、生物加工为主的三大工业支柱体系。

同时,“十五”期间,先后完成了汉中长江公司2万吨电解锌技改、天洋制药公司GMP生产线技改、球溪矿业公司西矿区和尾矿库技改、西秦建材公司10万吨粉磨站、丁家林金矿环保技改等工业企业技改项目,累计投入技术改造资金11976万元,年均增长11.4%,工业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十五”期间,全县地方工业总产值完成28.03亿元,年均递增6.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6.09亿元。

2006年,全县地方工业总产值完成9.29亿元,其中26户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6亿元。

前景:

宁强地域宽广、物华天宝,是一块发展工业经济的热土。

县境内矿产、水能、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极具开发潜力。

今后,县委、县政府将继续坚持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资源开发为依托,以招商引资为动力,通过改造提升和整合扩张,逐步壮大矿产采选冶炼、水能开发、生物加工三大工业支柱,努力实现工业经济新突破。

依托矿产资源,抓好代家坝、广坪、巩家河、庙坝等工业小区建设,建成一批矿产企业群;依托水能资源,重点启动嘉陵江流域水能资源开发,新增水电装机容量5万千瓦;依托生物资源,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打造宁强竹叶石

宁强绿色食品工业品牌;依托科技进步,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大力发展环保、循环、高效经济,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力争五年内投入技改资金2亿元以上,完成金燕、鑫燕、同强公司和火烽垭金矿等工业企业技改项目。

同时,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增强工业发展后劲的突破口;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切实强化政务服务,提高行政效能,努力把全县打造成低门槛、高回报的投资“洼地”,力争五年引进到位资金5亿元以上。

到2012年,力争地方工业总产值达到13亿元以上,全县规模工业企业达到36户以上,其中年产值过5000万元的企业达到10户,过亿元的企业达到3户。

宁强-历史沿革

宁强原名宁羌,系卫、州旧称,古属梁洲,县境东周以前为氐羌所据。

秦汉为葭萌县地,唐初在阳平关设三泉县,宋乾德三年三泉县直属京师,开我国历史上中央直辖县之先河。

1935年红军长江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时,分别建立宁羌、阳平关两个县级苏维埃政权。

1942年,于佑仁提“安宁强固”,改名宁强。

1949年12月11日宁强解放。

宁强历史文化沉淀甚厚,独特险要的地理位置,促使南北文化在这里撞击,秦蜀风情在这里融合,巴蜀文化特色鲜明。

历代文人骚客对宁强多有题咏,如唐代的杜甫、李白,宋代的文同、陆游,明代的薛宣、杨慎,清代的曾国藩、何绍基以及近代的于右任、罗章龙等人,都曾写下赞美宁强的壮美历史篇。

李白有诗曰:

“秦开蜀道置金牛,汉水元通星汉流。

天子一行遗圣道,锦城长作帝王州。

”三国名将赵云曾在阳平关子龙山驻扎军队,古时入川险道“金牛峡、五丁关、西秦第一关”等遗迹犹存。

诸葛亮经此而北伐,唐明皇越境而奔蜀。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宁强文化事业也蒸蒸日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本土书画、文学、音乐名家,其中多名书法人才多次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各项展览中获奖,这一现象被界称为“宁强书法”现象,引起了省内外的广泛关注。

宁强-经济动态

全县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态势,呈现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农村经济稳中有增,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消费市场日趋活跃,财政收支良性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稳定,主要经济指标计划完成情况良好,为实现全年预定目标,奠定较好的基础。

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7.6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3.6%,增幅创十五年来最高,列全市第2位。

其中第一宁强

产业增加值2.54亿元,增长9.1%;第二产业增加值2.20亿元,增长20.1%;第三产业增加值2.88亿元,增长13.5%。

一、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第一、农业生产增速加快。

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480万元,比上年同期现价增长16.1%,高于一季度5.0个百分点。

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形势良好。

全县生猪出栏14.62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10.1%,茶叶产量340吨,增长6.3%,中药材规模化种植面积和产值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

第二、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5107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7.1%。

其中,县属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915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0.8%,完成计划65.3%。

第三、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66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5.7%,占计划67.8%。

其中:

城镇投资完成18267万元,增长15%。

第四、消费市场持续繁荣,商贸市场日趋活跃。

全县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89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6%,计划完成率为52.2%。

第五、财政收入稳定,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5036万元,同口径增长16.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852万元,增长19.5%,分别占计划的58.2%和55.7%。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360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1%,完成计划53.1%。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823元,增长6.6%。

第六、招商引资情况良好。

全县引进资金532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7%,完成计划的71%。

宁强西洋参

二、经济发展的增长因素

第一,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农业基础作用进一步加强。

主要体现在:

一是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粮食播种面积同上年相比有所增加,品种有所优化;二是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各项惠农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三是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主导产业发展良好;四是夏季粮油喜获丰收。

第二,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迅猛,增幅高达57.08%,为近年来最好。

特别是长江公司上半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66亿元,占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2.3%,同比增长297.1%,是推动全县工业经济强势增长的主动力。

同时,工业企业生产效益有所提升,产销衔接良好,为今后工业经济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投资、消费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5899万元,增长15.6%,高于上年同期2.8个百分点;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的原因: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提高了城乡居民的消费信心,增强购买力,给消费品市场带来了活力。

二是假日经济、旅游业发展刺激、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667万元,增长85.7%,高于上年同期74.3个百分点,为历年来同期新高;房地产行业成为第三产业新的增长点,有力地拉动了第三产业乃至全县经济的快速增长。

宁强-发展方针

一、宁强

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工作大局,抓住“突破发展”的良好机遇和当前经济形势趋好的有利时机,全力实施“产业富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三大战略,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保持全县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二、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增长。

一是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严格规范农资市场经营秩序,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保护农民合法权利。

二是进一步加大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力度,使农民放心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民能够真正得到实惠。

三是加强农业市场信息服务,积极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达到增产又增收。

四是切实搞好农业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三、继续落实“工业强县”战略,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提高工业整体经济效益。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增强工业经济的活力和发展后劲。

四、继续促进第三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投资、消费和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五、加大力度严格控制市场价格,强化对市场的监管。

同时,要根据猪价、粮价上涨的幅度,适时调整城镇低收入户补贴、优惠政策,减少食品类涨价产生的负面效应。

宁强-城市建设

近年来,宁强县按照“打造魅力绿色宁强,全面提升城市品位”的工作思路,以建设“人在绿中、绿在城中、宁强

城在园中、园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生态型园林城市为目标,坚持改造旧城和开发新区并重,完善功能和加强管理并举,不断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县城常住人口达到4万余人,县城建成区拓展到5.2平方公里,被命名为省级园林县城。

聚集各种社会资金,先后投资4亿元,实施了上关街、河街、等15个片区的拆迁改造和校场坝、王家坝等5个新区开发,完成拆迁12万平方米,新建商住楼34万平方米,建成了河滨小区、石狮小区、宁兴花园、永惠小区和山水嘉苑等一批精品商住小区,二郎坝商住楼、羌城明珠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县城骨架不断拉大。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人民广场、羌州公园、供水工程、天然气工程、永惠桥、永宁桥和垃圾处理场一期工程,改建、硬化城区道路13.4公里,2007年又完成了云书西堤、临溪东路拓宽改造及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羌南路、永惠北路、梁家巷拓宽改造及人民广场扩建工程正在紧张进行。

加大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力度,自2005年以来,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完成了玉带河县城段综合治理一、二、三期翻板闸工程,县城形成了近20万平方米的人工水面,极大地改善了县城生态环境;积极实施拆墙透绿、破硬植绿、见缝插绿工程,新增城区绿地面积1.5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3%,2006年,被建设部通报表彰为“全国城市园林绿化先进县”。

在狠抓县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乡镇集镇建设,胡家坝、高寨子、铁锁关、大安、代家坝、燕子砭、广坪、青木川等一批小城镇蓬勃发展,聚集、辐射、带动功能明显增强。

宁强-优势资源

宁强自古为秦蜀要冲,是沟通大西北与大西南的主要门户和黄金通道,宝成、阳安铁路纵贯县境,108国道穿腹宁强风光

而过,西汉高速公路已全线通车,宁棋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从县城4小时车程可分别抵达西安、成都,“蜀道难”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通乡油路、通村水泥路工程建设进展较快,目前,全县公路总里程达2110公里,“两横四纵”公路网初步形成。

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生物、矿产、水能资源是宁强的三大优势资源。

全县林木资源丰富,有树种282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树种有连香、杜仲等7种。

林业用地316万亩,森林覆盖率49.8%,活立木总蓄量达419.8万立方米,有五丁关、红石梁两大林场。

已初步形成以杜仲、天麻、西洋参为主的中药材,以木耳、香菇为住的食用菌,以核桃、柿饼为主的干鲜果等七大生产基地。

生漆、油桐是宁强的传统项目,历史悠久。

“宁强雀舌”、“金牛早”等名优茶叶,享誉海内外。

野生动物有18目50科142种,属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50种。

宁强草场资源丰富,适宜养殖。

养牛、养羊、养猪、养禽为主的养殖业已成为县上的优势产业。

宁强地处宁略勉三角地带,成矿条件优越,境内矿藏资源丰富,列汉中市第二位。

金属和非金属矿藏31种,矿石量26840万吨,潜在价值达132亿万。

其中金属矿藏5种,42个矿点,主要有铁、铜、锰、锌、金等,经初步探明,单黄金储量既有3万多公斤。

非金属矿藏占全县矿藏的94%,构成本县矿藏的主体,主要有石棉、磷、硫、重晶石、大理石、花岗石、海泡石、菊花石等。

县境内有嘉陵江、汉水两大水系,蕴藏水能资源17.46万千瓦,已开发小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23万千瓦,正在建设中的省级重点建设项目——二郎坝水电工程计划装机5万千瓦,年发电量2亿度。

宁强-第三产业

近年来,宁强县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以商贸物流、房地产、文化、金融、社会服务为重点,运宁强茶艺表演

用现代经营理念和方式,第三产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特别是近两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改善县域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立足扩张总量,着力优化发展环境,使非公有制经济在县域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逐年提高,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框架基本形成。

截止2007年11月20日,全县累计发展个体私营企业3328户,其中:

个体工商户3174户,注册资金9744万元;私营企业154户,从业人数达3539人,注册资本9533万元。

按行业类别划分:

从事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0户;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9户;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83户;批发和零售业2168户;住宿和餐饮业499户;金融业50户;房地产业4户;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2户;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9户;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户;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431户;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2户。

其发展特点是:

1、经营行业不断拓宽。

从已登记注册情况看,全县个体私营经济从事第三产业的批发和零售业、餐饮业、服务业仍相对居多,从事批发零售贸易业占总数的65%,从事餐饮住宿业占总数的14.9%,从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总数的0.94%,从事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占总数的12.68%,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总数的0.85%。

2、增长速度持续加快。

从登记户数、从业人员、注册资金、上缴税金等主要指标统计看,截止到2007年11月20日,今年全县新增私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1265户,较上年增长2.84%,其中:

私营企业47户,增长56%;个体工商户1218户,增长1.5%;从业人数1827人,较上年增长19%;注册资金总计19277万元,较上年增长27.7%;上缴税金1893万元,较上年增长5.6%。

3、经营规模上有新突破。

在注册资金的构成上,公司化的私营企业所占份额较大,私营企业经营规模有新突破。

私营企业注册资金为3620万元,占总额的18.77%。

从近两年企业的注册登记可以看出,注册资金2000万元以上1户;1000万元至2000万元3户;500万元至1000万元7户;300万元至500万元8户;200万元至300万元9户;100万元至200万元27户;50万元至100万元56户;10万元至50万元20户;10万元以下23户。

宁强-旅游景点

自然遗产景区。

位于108国道陕西省宁强县宽川乡500米处,距汉中市约75公里。

延宽川老街后缓坡曲径行约1里,有泉泛珠泉风景区

一眼名龙泉,广约30平方米,深沉清澈,夏凉冬暖。

天愈旱而水愈旺。

泉中水泡上冒如泛珠,故称泛珠龙泉。

泉边垂柳修竹,蝶飞鸟鸣,清晨黄昏,云气蒸腾。

昔日泉边有亭,立石碑数通。

现仅存本世纪30年代海南琼山黄保德撰写之“龙泉记”,记中盛赞龙泉的奇观灵景,可以与山东济南的趵突泉、海南琼崖的泂酌泉相比美。

泛珠泉又名龙泉,位于宽川乡龙泉村水磨沟,108国道东侧二里许,南距县城25公里,北距大安18公里,海拔800米。

泉面阔约30平方米(据《宁强州志》载;原阔约半亩),深1.5米,水呈兰色,清澈似镜,自下而上,泛珠如沸,晶莹夺目,泛珠泉由此得名。

日流量17028立方米,水质甘冽为优质矿泉水,近趋赏之,倒影如画;蓝天、白云、丛林、翠竹倒映其中,在阳光照射下,绚丽夺目,如梦如幻。

周围原有碑记三通,惜多已毁弃,仅民国二十四年琼山黄保德所立《龙泉记》石碑尚存。

黄保德在碑文中对龙泉大加赞赏,认为比山东济南的趵突泉其神韵潇洒有过之而不及,还叹惜善写游记的旅行家徐霞客不曾来此,著《水径》的作者桑钦又多所遗漏,致使这一胜迹,湮没不彰。

泉下40米处,有水磨小楼一座,水推磨转,浪若飞花,别具山乡古朴情趣。

泉溪自东而西,奔涌而下,宛若玉带镶嵌于翠谷青峦之中,清新飘逸,浪花四溅,山谷轰鸣,叹为观止。

青木川古镇现保存古朴独特、雕梁画栋、风格典雅,古建筑房屋260余间,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已于2001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建筑群是以魏辅唐新、老宅院、回龙场老街以洋房子、辅友社、船形屋为主体的所有清代和民国建筑及辅仁中学礼堂。

古镇现存的古街回龙场,系明成化年间所建,东西长800多米,宽50余米,街道宽4米,总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

古街上近百家人户的房子都是四合院,二进二出的两层结构,保存度达80%。

古镇保存最为完整的是魏氏宅院,系民国年间知名绅士魏辅唐所建。

现遗存有魏氏宅院两处,商贸用房5处,遗留其倡办中学一所,总面积达10000平方米,保存度达85%。

临近8公里处有明清时瞿氏、魏氏、赵氏、屠氏祠堂,并有立碑刻字,保存度达70%。

青木川是一块美丽、富饶、神奇而正待开发的风水宝地,有丰富的资源,有悠久深厚的文化沉淀,也有很多令人陶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极具市场发展潜力,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青木川景区位于陕西宁强县东南,在国家二河高速路陕西汉中宁强段,距汉中市70公里韩家坝出口7公里处。

明初成化二十一年(1396)羌人首领率羌民起义曾在此设寨聚义,明太祖朱元璋派征西将军耿炳文镇压。

1397年9月又遣宁羌卫指挥姜观在今宁强县城所在地修筑城池,将宁羌卫由甘肃徽州移于此,民国二年改为宁强县至今。

九台观景区自然风光独特秀美,以九座相连的山峰而得名。

主要由九台观、宝塔寺、李家洞三个景点组成,三个景点紧相连,景观特色不同风采各有千秋,九台观为峰顶一道观,远远遥望,秀美险绝,势欲腾空,一年四季游人香客不断。

宝塔寺,因山岩上下层叠状如宝塔而得名,上下绝壁,仅一羊肠小道相通,实乃绝佳景致。

明初羌民起义领袖田九成曾以此为据点,抗击明军,寨口石刻寨名至今犹存,宝塔寺下山腰有溶洞名李家洞,洞内钟乳千姿百态,深幽莫测。

 

九台观风景区

宁强-宁强地震

地震图

从陕西省地震局了解到,据陕西省地震台网测定,2008年05月13日12时59分我省宁强县(北纬32.8度,东经105.7度)发生3.7级地震;14时05分,我省宁强县(北纬32.8度,东经105.6度)发生2.6级地震。

据中国地震局网站消息,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08年5月13日15时7分在四川汶川县(温江西北53km,北纬30.9度,东经103.4度)发生6.1级地震。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08年5月13日16时11分在四川青川县(震中位于北纬32.5度,东经105.2度)发生4.1级地震

宁强-特色小吃

明代建州之初,以稻粟为主,杂以豆类、薯类。

清代以后,川道主食稻、麦。

山地主食包谷、薯类。

山区惯用鼎锅(吊锅)为炊,做饭、烤火两便。

民喜肉食,好佳酿。

每杀年猪,常请朋友聚餐畅饮,名曰吃庖汤。

食肉,喜熏腊,习惯大块,称木梳肉,以示好客大方。

味尚酸、辣、麻咸,尤以酸辣为最,家家不离泡菜坛和浆水缸,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穿穿”之民谚。

食粮品种繁多,人民多善粗粮细作,变化调剂。

家常便饭有:

菜豆腐、粗老灌、小豆面、搅团、蝌蚂子、拨面、面削削、卜拉子(亦称面渣渣)、拌汤、甜浆、凉粉等。

佐餐之干、鲜、腌、泡诸小菜,品味长。

巴山的开花镆,苍社沟的罐罐油茶(羌人遗风),曾家河、黑水的小豆面,独具特色。

乡俗好客,大凡婚丧嫁娶、生辰满月及修房迁居,甚至入学、上任、出门、远归,皆尚办酒席。

逢年过节都要专程接客(多是娘家接女儿)进餐,菜肴制作、摆设各地有异。

解放后,经土地改革,人民生活逐步改善。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稻麦产量提高,山区细粮比率大增,菜肴品类增。

时令鲜菜,加上传统的熏腊、腌泡制品及山珍海味,形成宁强特有的食品风格。

地方风味食品独具特色的有:

王婆麻辣鸡、王家核桃镆、假鱼和根面角。

王婆麻辣鸡香味长;王家核桃镆已有百余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