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东北文化.docx
《最新东北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东北文化.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东北文化
东北文化
下里巴人的艺术
——黑土孕育黄种情
■电梯时代
说起东北,人们会想到很多:
东北二人转、扭秧歌、、望奎皮影、明水篆刻;会想到“斜八字脸”的赵本山,享誉大街小巷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想到长白山、五大连池还有精美纯粹的冰雕和纯正的酸菜等等。
东北人给人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就是豪爽、干练和风风火火闯九州的干劲。
很多时候,东北统称为一家人,不分省份,我们也直接称呼其“他是东北人”,而不去问他是黑龙江人、吉林人还是辽宁人。
通常所说的东北包括黑、吉、辽三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和粮食主产区,具有综合的工业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和雄厚的科教人力资源等优势,是一片极具潜力的富饶之地。
土地总面积78.73万平方公里,人口10715.4万人,占全国的8.4%。
东北文化也叫黑土文化,包含着三种文化类型:
一是少数民族的文化,二是中原文化、汉文化,三是异国文化。
旧石器早期遗址遍布辽河、松花江流域,遗址文化类型与北京猿人、山顶洞人的基本特质完全一致。
到了周代,东北各地的原始部族经过融和、迁徙,逐渐形成了很多分支。
从原始社会一些部族的共同生活到现在,东北地区的原驻民的文化是中原文化,特别到汉代,汉文化是东北地域文化的主流。
东北文化的形成因素较之中原文化、吴越文化、蜀楚文化都更为复杂。
首先是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地处边陲,大漠莽林、大风大雪、大江大河、大山大林、大团的蚊虻、大群的野兽,自然要影响到东北文化的形态风貌。
再是人文环境的历史构成—从东夷人到渤海国,从秦汉时期的移民迁入到契丹族和女真族两次入主中原,再到明清时代的移民由入关到出关的回流。
冀鲁晋流民齐闯关东和日伪时期长达十余年的奴化教育和殖民地文化的影响,构成了东北文化结构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因此,东北文化的特征,很难用简单的概念来定位。
“俺们那旮答都是东北人”
东北人的定义是世居和定居在这片之上的一切人民,是出生和成长在东北大地上的中国人,是对东北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无比深厚的地域情结的关东儿女。
他(她)们豁达、豪放、刚毅、勇敢,是优秀儿女中的一支。
东北人对“”这一概念的认同感大于对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认同感,即首先认同“东北人”的身份,其次才是对省籍的认同。
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与该地区的独特历史、风俗习惯及语言的统一,关内关外形成鲜明对比。
有很多歌词都是形容东北人的豪情万丈的“大碗喝酒高梁红,心胸宽来身板硬,吐口唾沫都是钉”。
“说话贼气派,性格真豪爽,办事特痛快,嘁哧咔嚓不拐弯”。
不拘一格,不拘于小节,对朋友侠肝义胆、两肋插刀。
这与岭南人民的婉约、低调形成鲜明的对比。
也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独特景观。
说起东北人不得不提起的一个名人就是赵本山——将传统的二人转搬上台前的功臣,每年春晚必不可少的一道压轴大餐。
嬉笑怒骂把铁岭人的豪气冲天和豪爽干练发挥的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改变了人们以往对二人转、东北秧歌的歧义看法,把下里巴人的艺术发扬光大,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为多样化、多元化的文化生活增添一丝活气和灵气。
还有不拘一格的才子雪村,一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响彻大街小巷,把东北人的雷锋精神传遍大江南北,对于东北人的形象也大大提升——他们不仅仅是莽撞的,也是热心的,不仅仅是易冲动的,也是很有爱心的。
无所谓用“好”或者“坏”来定义,“好”“坏”本身就没有明显的界限。
东北人只是做自己,做真实的自己。
“俺们那旮答特产高丽参”
说起东北的特产真是不胜枚举:
鹿茸、人参、松子、山野菜、野生蘑菇……其中最广为流传的就是酸菜——是具有东北乡土特色的腌渍菜,雪村的一句“翠花,上酸菜”把这一东北特色食品推向了全国。
酸菜是纯正的东北土特产品,到冬季的时候可以随处可见盐制酸菜的大缸。
酸菜的做法简单,由白菜腌渍泡制而成,不仅清香脆嫩爽口,还能健脾开胃,增进食欲。
用东北土特产酸菜为原料做成的酸菜粉被广大人们所喜欢。
东北的景点也是颇为丰富:
北安的五大连池、牡丹江的镜泊湖、大连的金石滩、素有“千年积雪为年松,直上人间第一峰”的美誉的长白山……都是旅游度假的不二之选。
冬季看冰雕也成为东北的一大景观,很多南方人冬季特地来东北赏冰雕。
哈尔滨松花江上是个不错的去处:
江面宽大,水深冰厚,就地取材。
冰灯游园会气魄宏伟、景观迷人。
哈尔滨的艺术家们用松花江原生冰进行创作,雕塑出千姿百态的冰雕艺术作品,再辅以现代科技手段,便构成了独具北国特色的冰灯艺术。
冰灯游园会每年从1月5日开始,一直延续到2月末。
在艺术家和能工巧匠手下,天然冰变成了一件件灵气活现的精美艺术品,变成了冰奇灯巧、玉砌银镶的冰的世界、灯的海洋。
彻夜灯火,几同白昼。
游人如织,接踵络绎。
东省土著,争相观赏。
南国游人,不绝于途。
更有“冰雪世界”,“冰雕圣园”的美称。
驰名中外的避暑胜地太阳岛是哈尔滨的一颗亮丽明珠,是哈尔滨人民的光荣和骄傲。
八十年代初,著名歌唱家郑绪兰一首《美丽的太阳岛上》唱出了太阳岛的韵味,唱出了太阳岛的原汁原味。
太阳岛自然风景异常秀美。
全岛碧水环抱,水光潋滟,花木葱茏,幽雅静谧,野趣浓郁,原野风光质朴粗犷。
夏季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游览区西侧百花竞放,绿茵覆地;太阳湖中荷花艳丽,灿若云霞;遍岛绿野繁花,四周白沙细浪,岛上有红松、樟子松、落叶松、云杉、杨、柳、榆、椴及丁香、玫瑰等30万株乔木灌木,万木争荣、浓荫匝地。
冬季雪漫冰封,银装素裹,北国风光,分外妖娆。
纯正滋味东北话
东北话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一个重要符号,融入了众多的满语词汇,以及其他土著民族语言、朝、日和俄语词汇。
东北话的魅力在于简洁、生动,诙谐、幽默,富于节奏感,这与东北这方黑土地养育的东北人豁达、豪放、直率和幽默的性格是分不开的,同时东北话也借鉴了其他地区精华语言的要素。
加之近代几次大移民(也称闯关东)和现代建国后军垦等相融合,又把东北地域文化推向新的高潮,给东北话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东北北部的黑龙江省到南部的辽宁省,大致而言发音朝“东北味”重的方向发展。
到了沈阳,当地的方言就不太容易被普通话使用者所流畅理解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人认为是与东北不同地区汉族人到达东北的时间有所不同,语言的融合程度各异有关。
但与中国关内其他地区不同的是,生活在东北这一广大区域的人们之间几乎不存在语言交流的困难。
东北话富有亲和力,并且幽默,广泛使用在小品,相声,评书等艺术表演中。
中国大批喜剧演员用东北话作为表演语言。
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赵本山每年都会出现在春节晚会,成为中国亿万观众不可缺少的“饺子”,赵本山已经成为了新名词的符号。
我们不在乎节目的内容和跟谁去表演,只要他站在舞台上,所有的一切都变得不重要了,从而带动东北文化的厚积薄发,使得东北话热席卷全国乃至世界。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一种生态,东北方言里面使用的不仅仅是语言,还有黑土地活泼、热情洋溢的一种生态。
大家可以想想,如果东北小品用粤语去表演,还会有这种效果吗?
语言之间,有的时候,字意就是一种魅力,既是它承载的内容。
我们解开方言密码,就是解开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文化基因。
去尊敬每一个地方的文化基因,尊敬一种语言的生存和传播,实际上是对这个文化开始研究和接近的一个起点。
真正源于生活的艺术——二人转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
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还有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称“拉场戏”;伴奏乐器以二胡、板胡、唢呐、电子琴为主。
东北以其主导的喜剧精神而著称。
二人转关东民俗文化中所蕴含的乐观、粗犷的精神予以形式表现。
解放前,民间艺人在农闲季节,邀集成班,多数是“唱屯场”,演唱在夜间进行。
三五日后,请当地乡绅当“齐头”,向各家各户“齐钱”或“齐粮”。
少数是到城镇“串店门子”,在大车店中演唱,在演唱中向观众“齐钱”。
解放后,人民政府关怀、支持二人转的繁荣发展,举办二人转老艺人训练班,新学员培训班,请老艺人向学员传艺,组织二人转艺人互相观摩,特别是近年流行的通俗唱法和电声乐器等也已揉进二人转中,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一门综合曲艺形式,表演形式与唱腔也更加丰富了。
二人转的不断发展完善,充分体现了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和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
在演唱内容上除优秀的传统节目外,增加了反映现实生活的节目,在表演形式方面基本上剔除了“浪”、“逗”等低级趣味的东西,随着女演员的不断增多,男串女装的现象也已少见了,倡导绿色二人转。
有人说二人转低俗,是“吃大蒜”的平民看的,那些“喝咖啡”的精英根本不屑与顾。
但我们不要一叶蔽目,用片面取代全部,二人转本身就生存在通俗与艺术的夹缝之中,就看它朝哪个方向发展了。
大家要以正常的心态来看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二人转正在进步,这个需要大家的宽容。
编后语:
一直在寻找东北文化到底有什么特点,我想最大的特点就是“杂而精”吧,就像猪肉炖粉条,一上来时你以为是乱炖,既没有食欲也毫无营养价值可言,吃起来你会发现唇留余香,该有的都有,荤素搭配,既有“肉”的鲜美,又有“粉条”的嚼劲。
况且大俗乃大雅,光有阳春白雪的音乐会也难以支撑整场晚会的气场,偶尔来个擅长或调侃、或嬉笑怒骂的“丑角”,也能博您一笑,也是件好事。
艺术本就来源于生活,能将生活的点滴融入艺术之中也是件乐事。
抛开一切偏见,东北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成员,虽略显强势和不恭,也是其粗犷的性格所决定的,我们都应该报以宽容的姿态,促其更好的成长。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