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四.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115991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复习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心理学复习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心理学复习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心理学复习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心理学复习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复习四.docx

《心理学复习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复习四.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复习四.docx

心理学复习四

发布时间:

2009-06-1415:

31:

00

第四章  认知过程

考点纲要

一、考试内容

注意的含义;无意注意的含义及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意注意的含义及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注意的特征(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感觉的含义及其种类;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受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的含义及其关系;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知觉的含义;知觉的特性;知觉的类型;运动知觉的种类;错觉的含义;记忆的含义;记忆的基本环节;记忆的种类;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遗忘的规律;影响遗忘的因素;增进记忆的方法;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思维的过程;思维的类型;概念形成与掌握;问题解决过程;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的含义;

(2)感觉的含义;(3)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受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的含义及其关系;(4)知觉的含义及其分类;(5)错觉的含义;(6)运动知觉的种类;(7)记忆的含义及其基本环节;(8)遗忘的规律;(9)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10)思维的过程。

2.理解:

(1)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及引起有意注意的方法;

(2)注意的特征;(3)知觉的特性;(4)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5)集中思维与分散思维的含义及其功能;(6)概念的形成与掌握过程;(7)问题解决的过程。

3.应用:

(1)结合教学实际运用注意的规律;

(2)感觉的基本规律;(3)结合实际分析影响遗忘的因素;(4)掌握复习的方法;(5)结合教学实际分析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知识点讲解

一、认知过程概述

1.信息加工观点和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现代心理学对认知过程的研究主要是在信息加工观点指导下进行的。

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做是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这种比较是人脑与计算机的行为水平上的类比,而非物质构成上的比较。

通过人脑与计算机的比较,有可能对人的心理和计算机的行为作出统一的解释,发现一般的信息加工原理。

人脑和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

感受器接受外界信息,效应器作出反应,即以可以储存和提取各种信息,加工器则是进行信息的各种处理活动,包括进行辨别、比较、整合信息等。

2.人脑与计算机

心理学家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过程,是因为他们认为人脑和计算机在信息加工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是现在这种看法招致很多批评。

计算机对输入的信息.只会按照全或无的规律进行保存或处理,而人脑则可以对信息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理,计算机加工信息基本上不依赖于过去的经验,而人脑的信息加丁则要大量依赖过去的经验,计算机的操作要从具体的指令出发,人脑则更多的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

人是有生命的有机体,与纯粹的人工智能系统一一计算机是不同的,人与计算机的类比应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应当只涉及软件而不涉及硬件,可以说明认知过程或心理过程。

3.注意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但总是和心理过程密切联系,作为心理活动的调节机制存在。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的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

集中性则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多余的活动被抑制。

注意可以被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有:

刺激物的特点,如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新异的刺激物等;人的主观状态,如人的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等。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有:

对活动做深入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合理组织活动等。

(1)注意的特征

①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问,人很难长时间保持固定不变的感知某一事物。

如人在夜晚仔细听一只表的滴答声,会感觉表的声音一时强,一时弱。

注意的这种周期性变化,被称为注意的起伏。

一般每一次起伏的平均时问约为8~10秒。

广义的注意稳定性则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问,主要是从注意的总方向和总任务不变的角度来讲的,它与人的主观状态和对象特点有关。

②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最早是在1830年由汉密尔顿发现,在地上撒一把石子,人们不容易同时观察6个以上的石子。

注意的广度受知觉对象的特点、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等的影响较大。

③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

中枢能量理论认为注意可以看做是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的分配。

影响注意分配的过程主要有两类:

一是资源限制的过程,即进行作业时受到所分配的资源的限制而无法顺利进行;二是材料限制的过程,即作业本身的材料质量优劣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即使分配获得较多的资源也不能顺利完成作业。

④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另一种活动上去。

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和引起注意转移的新对象的性质。

同时,注意的转移还与个体的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有关。

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注意的分配。

(2)注意的机制

①过滤器模型

过滤器模型是由英国心理学家布鲁德本特l958年根据双耳分听的一系列实验结果提出的注意模型。

它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极其有限,于是出现瓶颈。

为了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人高级分析阶段,而其余的信息可能暂时存于某种记忆中,然后迅速衰退。

通过过滤器的信息受到进一步加工而被识别和存储。

这种过滤器类似波段的开关,可以接通一个通道,使该通道的信息通过,而其余通道的信息则不能通过。

②衰减模型

特瑞斯曼l964年对过滤器模型进行改进,提出了衰减模型。

他认为过滤器不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工作的,所有的信息被允许通过,只不过被注意的信息得到高级加工,未被注意信息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

在记忆中贮存的信息在高级分析水平有不同的兴奋阈限。

受到注意的信息通过过滤器时没有受到衰减,保持原来的强度,可以顺利激活有关的字词.从而得到识别。

未被注意的信息由于受到衰减或强度减弱,一般不能激活相应的字词,因而不能得到识别,但是对接受信息的人特别有意义的项目如自己的名字等则有较低的阈限,可以受到激活而被识别。

二、感知觉

1.感觉的发生及其规律

(1)感觉与感觉的测量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任何感觉的产生,都需要两个基本的条件:

一是刺激物,也就是商接作用于人体,能够引起人们感官活动的客观事物。

刺激物对有机体施加的影响称为刺激。

刺激物作用于人体并不是都能引起感觉,只有达到一定的强度人才能感觉出来,其他具有一定能量但强度不够、不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就被称为阈下刺激。

二是感觉器官,也就是能把客观刺激物转变为主观印象的生理装置。

在感觉器官中,直接接收刺激产生兴奋的装置叫做感受器,它是生物换能装置,能将各种刺激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

各种刺激信息经过这种转换才能通过神经传导到达大脑,形成感觉。

主要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

人的感官并不是对所有的刺激随时都能感觉到,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引起人的感觉。

感受性就是对刺激的感觉能力,绝对感受性就是感觉出最小刺激的能力,绝对感受阈限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值。

低于这个值,人就感觉不到刺激的存在。

个人的感受性不同,绝对感受性同绝对感觉阈限值在数量上成反比。

差别感受性是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受闽限指刚刚能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人们很早就发现,不沦在哪种感觉上,能否辨认出两种刺激强度的差别,要看两种刺激的强度差别是否达到一定的比值。

刺激的增加量Al与原刺激量I存在一定的关系,二者之间的比值是个常数,即K=A1/I.也称韦伯常数。

这个定律叫韦伯定律。

不同刺激的韦伯常数不同。

当刺激强度低于阈限,我们感觉不到刺激的存在,但它对人还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研究发现,人对阈下刺激有一定的生理反应.如脑电波变化、瞳孔放大等。

   

(2)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

①后像

当刺激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效。

在各种感觉中,痛觉后效特别明显,视觉的后效也很湿著。

视觉的后效即是视觉后像。

②感觉适应

感受器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觉会随刺激时间的延续而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适应。

在各种感觉中,嗅觉、味觉和皮肤觉的适应特别明显。

视觉的适应现象分为感受性降低的明适应和感受性提高的暗适应。

视觉适应的意义重大,如果没有适应机制,人就不能靠视觉对变化着的环境进行精细的分析。

③感觉的相互作用

我们的感觉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感觉的相互作用可分为同一感觉之内的相互作用和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如视觉对比效应。

感觉融合则是指两个以上的刺激同时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感觉的现象。

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在不同的感受器官同时受刺激时发生。

如微痛刺激、某些嗅觉刺激可以使视觉感受性提高。

其作用的规律是:

弱的某种刺激往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而强的某种刺激则会使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降低。

尖锐的声音会使人起鸡皮疙瘩并产生冷觉。

这种由一种感受器官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种特定感觉的同时,又产生一种不同感觉的现象叫做联觉。

2.经验与知觉

感觉是对刺激的觉察,知觉则是将感觉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对象,是对刺激的解释。

知觉可以被看做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知觉理论

布鲁纳和格雷戈里认为人在知觉时,从外界接收刺激,在已有的知觉经验的基础上,人们可以对当前的刺激形成假设、期望或图式,知觉就是在这些假设、期望的引导和安排下进行。

知觉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假设考验的过程,人接收信息、形成假设、考验假设、再接收搜索新信息、再形成假设……直到验证了某一个假设为止,这样就可对感觉到的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知觉过程可以被看做是以假设为纽带的现实刺激与记忆信息相结合的一种再造,这种对知觉的看法被称为知觉的假设考验说。

吉布森则认为知觉过程中.并不存在知识经验的作用。

由于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以提供丰富的信息。

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应的知觉经验,需要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假设再进行考验。

这种说法被称为知觉的刺激物说理论。

因为布森认为知觉系统从流动的系列中抽取出不变性,故而这个理论又被称作知觉的生态学理论。

现在一般认为,在不同的情况下知觉过程对这两种加工是不同的。

假设考验说强调的是在知觉条件恶化的时候的知觉,刺激物说则适用于知觉条件良好的情况。

(2)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是人的一种基本的认知能力和智能,在人的各种活动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模式识别是人的典型的知觉过程,它依赖于人的知识和经验。

所谓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组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称刺激组合。

当人能确认它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并将它与其他的模式区别开,这就是模式识别。

一般来看.模式识别就是感觉到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比较的过程。

(3)结构优势效应

结构优势效应指人在识外界物体的时候。

物体的整体结构对识别物体本身所起到的有利作用。

这种现象与人的知觉组织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已发现,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高于单独识别同一个字母的正确率,这种现象叫做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结构严谨的图形中的线段要好于识别一个不严谨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同一线段,结构严谨的图形又被称为“客体”。

所以这被称为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要好于识别图形中的一个部分,这称为构型优势效应。

这些心理现象统称为结构优势效应。

3.知觉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

当我们感知一个熟悉的对象时,只要感觉了它的个别属性或主要特征,就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而对它进行识别,把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反映。

如果感知的对象是没有经验过的或不熟悉的话,知觉就会以感知对象的特点为转移,将它组织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

这种现象叫做知觉的组织化。

(2)知觉的选择性

在日常生活中,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但在一定的时间内,人不能感受到所有的刺激,而仅仅感受能够引起注意的少数刺激,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有客观因素,如刺激的变化、对比、位置、运动、强弱等,也有主观因素。

如经验、情绪、动机、兴趣、需要等等。

(3)知觉的理解性

通常人对事物都是根据已有知识和过去经验来理解和领会的。

对事物的理解是知觉的必要条件。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通常要对它进行命名,即将感知对象用词来概括,使它具有一定意义。

(4)知觉的恒常性

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参与,知觉往往并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在视知觉中,知觉的恒常性非常显著。

视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形状、亮度、颜色恒常性等。

4.知觉类型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特征的反映。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

(2)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行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与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是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它依赖于物体的运动的速度、运动物体离观察者的距离以及观察者本身所处的运动和静止状态等。

按照人所知觉到的各种运动现象的形成条件,将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似动知觉以及运动幻觉等。

(3)超感知觉和错觉

超感知觉是指不凭感觉器官即可获得知觉经验的特异现象。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它与幻觉不同。

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

常见的错觉有图形错觉、大小错觉、方位错觉、形重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等。

三、记忆

1.记忆的概述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人脑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和理论,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记忆的内容。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里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记忆可以根据记忆的内容、记忆特点等进行不同的分类。

一般按记忆的内容可以把记忆分为四种:

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2.记忆系统

(1)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

记忆信息的三级加工模型认为外界信,皂、进人记忆系统后.经历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间记忆三个阶段。

外部信息先输入感觉记忆.感觉记忆有丰富的信息,它具有各感觉通道的某些特征,可以被分为图像记忆、声像记忆等,但很快就会消失。

有些信息会重新编码进入短时记忆,信息编码的形式可以是听觉的、口语的或书面语言的,短时记忆的信息也会很快消失。

短时间记忆可以被看做是一个缓冲器,短时记忆也可以被看做是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加工器。

长时间记忆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库,信息在这里可以是听觉的、口语的、书面语言的或视觉的编码方式。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可能因为消退、干扰或强度降低而不能提取出来,但这些信息的贮存可以说是永久的。

在这个模型中,信息从一个记忆阶段转到另一个阶段多半是受人有意识或无意识控制的。

复述是完成信息转移的关键,简单的保持性复述是不能起到作用的,只有精确的整合性复述才能将复述材料加以组织,并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在更深层次上加工,信息才能从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

(2)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外界信息首先经过感觉器官进人感觉记忆,信息按照感觉输人的原样在这里登记下来。

所以感觉记忆又叫感觉登记。

在感觉记忆中的材料保持的时间很短,视觉感觉记忆的作用时问大概在0.5秒以内,一般认为可以保持在300毫秒左右。

声像记忆的时间可能保持较长的时间,达到4秒左右。

(3)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在一分钟以内,一般认为约为l5~30秒.甚至更短时间的记忆。

短时间记忆又称工作记忆。

它接受来自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并从长时间记忆中提取信息,进行有意识的加工。

短时记忆主要以听觉代码方式编码.视觉代码、语义代码和AVL单元(听觉的、口语的、书面语言的代码的联结也是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大体上是7±2个组块,所谓组块是指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

组块大小与人的知识经验有关。

复述是短时间记忆的重要保持机制,信息得到复述后可以保持较长的时间.否则很快消失。

复述还可以使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间记忆。

(4)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

长时记忆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库,它的容量巨大,可以长期保持信息。

长时记忆根据记忆信息类型可以划分为情景记忆、语义记忆。

传统的记忆研究,包括艾宾浩斯对记忆的研究主要进行的就是长时间记忆中的情景记忆的研究。

由于对长时记忆的看法的不同就造成了长时记忆理论的多样性,其中激活扩散模型理

论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3.遗忘规律与增进记忆的方法

(1)遗忘规律

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重现和再认或者是错误地重现和再认的现象。

遗忘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记忆痕迹的消退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与记忆中的其他信息发生干扰而产生了抑制。

遗忘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影响遗忘的因素主要有:

①遗忘的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制约;②识记材料很重要时,一般不容易遗忘;③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进程有影响,有意义材料、形象材料、熟练的动作机能遗忘的较慢;④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对识记效果都有很大影响;⑤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对识记也有重要的影响,一般系列材料的开始和末尾部分记忆效果较好。

(2)增进记忆的方法

增进记忆的方法主要有:

①直观形象法;②图表法;③谐音记忆法;④归类比较法;⑤联想法;⑥歌诀法。

四、思维

1.思维概述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问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思维不同于感觉、知觉和记忆。

感觉、知觉是直接接受外界的刺激输人,并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初级的加工。

记忆是对输入的刺激进行编码、存储、提取的过程。

而思维则是对输人的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

它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利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解决人们面临的各种问题。

但思维又离不开感觉、知觉和记忆活动所提供的信息。

只有存大量感性信息的基础上,在记忆的作用下,人们才能进行推理,作出种种假设,并检验这些假设,进而揭示感觉、知觉、记忆所不能揭示的事物的内在规律和联系。

思维的过程,也成为思维的操作,是指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

①分析和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分析和综合是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同一思维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分析是把部分作为整体的部分,从它们的相互关系上来进行分析,只有这样的分析才有意义,才有方向。

综合是通过对各部分、各特征的分析来实现的,所以分析又是综合的基础。

任何一种思维活动都既需要分析又需要综合。

②比较

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联系。

比较是以分析为前提的,只有在思想上把不同对象的特征区别开来,才能进行比较。

同时,比较还要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比较又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比较是一个重要的思维过程,有比较才有鉴别,人们通过比较才能辨别事物的真假,人心的善恶;才能找到要探索的科学问题,做出恰当的研究结论。

③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其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

在抽象的基础上,就可以得到对事物的认识和概括,概括有初级慨括和高级概括之分。

一般认为初级概括是在感知觉、表象水平上的概括.这种概括的水平较低。

高级概括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进行的概括,如一切定理、定义、概念等都是高级概括的产物。

④具体化

具体化是将通过抽象的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理论返回到实际中去,以加深、拓宽对各种事物的认识。

(2)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马克思曾经指出: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

”人类的抽象思维是以词为中介对现实的反映。

语言与思维的这种关系是由语言本身所具有的概括性、间接性、社会性的特点决定的。

语言是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理解的一种符号。

通过这种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把某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性和它们之间的联系确定下来,巩围下来。

语言的这种概括性为人类对客观现实的概括提供了可能。

如果没有语言,人类的抽象思维是不可能的。

语言与抽象思维虽然有密切联系,但思维过程和语言不是一回事。

人虽然依靠语言进行抽象思维,但语言不是思维。

思维和语言是有区别的。

首先,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思维本身不具有这一特点。

其次,思维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其间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而语言同客观现实的关系是标志和被标志的关系,二者之间则没有必然的联系。

再次,语言中的词与思维中的概念并不完全等同。

同一个词呵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同一概念也可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最后,语言的语法结构与思维规律是不同的,不同民族的语法结构不全相同,但思维的规律都是相同的。

(3)思维的类型

思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分类。

①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这种分类是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内容和解决的方法来进行的。

直观动作思维,又称为实践思维,它是指用实际的方式来解决直观形式的问题;形象思维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抽象思维指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②形式逻辑思维和非形式逻辑思维

形式逻辑思维是指有明确的逻辑形式,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的思维;非形式逻辑思维是指不具有明确的逻辑规则的思维。

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都是非形式逻辑思维。

③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集中思维是指思考问题时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从而形成单一的、确定的答案的认知过程。

集中思维的主要功能是求同;发散思维是人们沿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做出符合条件的多种解答。

分散思维的主要功能是求异与创新。

2.概念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

如“民族、自然、水果、家庭、森林”等都是概念。

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决定事物性质,并使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

每一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内涵指概念的质,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指概念的量,即概念所包括的范同。

(1)概念的形成与掌握

概念的掌握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获得和运用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现成的经验。

掌握概念不是一个简单的传递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在头脑中进行分析、综合的过程。

概念形成也即概念学习,是指人掌握概念的过程。

掌握概念的途径有两条:

一条途径是不经过专门教学,通过日常交际和积累个人经验而获得的概念,即日常概念或前科学概念。

另一条途径是在教学中掌握的概念,即科学概念。

布鲁纳等提出的假设考验说认为概念形成的过程也就是假设考验的过程。

(2)概念形成策略

①同时性扫描:

指根据第一个实例所包含的部分属性形成多个部分的假没同时进行检验。

②继时性扫描:

指在已形成的部分假设基础上,根据主试的反馈,每次只检验一种假设,如果这种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就保留它,否则就采用另一个假设。

这种策略对假设的检验是相继进行的。

③保守性聚焦:

指把第一个肯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