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书笔记10篇.docx
《边城读书笔记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边城读书笔记10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边城读书笔记10篇
边城写的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
但翠翠心里爱的却是傩送,当天保明白了这个三角恋爱的实情,深知不能勉强,主动退出了竞争,驾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傩送虽然仍然爱着翠翠,但哥哥为此而死,使他心中压抑,又对老船夫有误会,也在痛苦中离家去了桃源。
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人。
如诗的边城,诗意地演绎着人生,诗意地演绎着生活。
书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无限期等待又显示着不完美。
她的感情杯具能够说是那个年代造成的,她和傩送本来完全能够结合在一齐,培育出美丽的感情之花,可惜二人却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长的遗憾。
而此刻谁会放下自我的感情呢?
在当今这个社会谁主动放下自我想要的东西,完美的感情都是我们想要追寻的。
在《边城》中傩送为了亲情而放下了感情,亲情固然重要,但为了亲情而放下了感情,也是可悲的。
而翠又在不明白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爱而忧郁出走落水身亡,不明白傩送是因为不能得到她的爱而离乡远行,也不明白爷爷突然离世全是由于替自我的幸福思虑奔忙而心力交瘁。
之后在陪伴她的杨马兵向她说明后,她才如梦初醒,这实在让人不免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结局怎样?
给人留下了悬念,傩送最后回来了吗?
她们俩最后在一齐了吗?
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期望他们有情人能终成眷属。
看过《边城》,让我对世间完美的感情又一次产生了怀疑,对人性多了一份了解,但又明白了自我的幸福就就应去争取,争取了,得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边城读书笔记
(二):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它是沈从文先生用笔描绘的一幅美丽的风俗画卷,展示了湘西民间独具的民俗美、风情美。
湘西山城充满了安静活泼,生机盎然的风暴美:
天朗、风轻、水清。
能够寄托作者和读者深沉而真挚的爱,寄托着哀愁、怜悯和期望。
沈从文对自我说:
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水流过这个静谧、悠然的湘西小镇,带来翠翠的故事,故事平淡,但却融入茶峒恬淡自然的山光水色之中。
所以这种平凡的感情,总会给人留下一抹遐想,单纯的似水流过,静静的,淡淡的。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理想的梦境,他将对山水的热爱化作文字融入梦境,。
茶峒自然风景清新隽秀,江水清丽绵延,江上的渡船每日运行于山水之间,俨然点缀了这如诗的梦。
在这样的梦境足,却也有淡淡的忧愁。
沈从文先生还说美丽总使人忧愁。
这或许也是一种美的境界。
故事的女主人公翠翠是美丽、纯朴、善良的,她还聪明、乖巧,不谙世事。
湘西的清风、丽日给她健壮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她一双碧玉般澈透的眸子。
翠翠对老船夫的感情真挚而感人,对傩送二老的感情朦胧却执着。
对生活,她找不到方向,但却能够乐观地应对,老船夫也是个纯朴、善良的人,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着渡船,他忠于自我的职业,不求回报。
他不但不收别人渡船的钱,却还经常送别人东西。
他不思索自我职业对于本人的好处,只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他唯一耽忧的是自我孙女将来的生活,最后却还是在失望和遗憾中死去。
天保和傩送两个好兄弟同时爱上了翠翠,两人相约采用了美丽而浪漫的走马路唱情歌给心爱的人的竞争方式,天保因先走了车路,所以怎样也不肯先开口,当他听到弟弟的唱声后,自知不是对手便暗然去,最后心灰意冷葬身河水之中,而弟弟傩送为了翠翠宁可不要碾坊,却也因为误会和天保的死而选取远行,留给翠翠无期的等待。
因为美总是残缺的,所以故事就在忧愁和遗憾中收场。
我除了被美丽的乡村风光和纯朴的风土人情感动之外,还感动于翠翠那执着无悔的等待,比起此刻社会的浮躁,还有多少人会如此执着浪漫的情愫呢?
《边城》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即使孤独也要执着地追求至真至善至美。
它还引发了我们对人性的思考,对于来之不易的幸福的守候。
边城读书笔记(三):
读完沈从文的《边城》,我情绪久久不能平静,被作家笔下的人物深深的感动着:
一、我钦佩文中的两兄弟。
船总顺顺的两个出色的儿子天保大佬和傩送二佬都悄悄看上了守渡船人的孙女翠翠。
这两个年轻人皆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
凡从小城里出身的年青人所能够作的事,他们无一不作,作去无一不精。
兄弟两个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不倚势凌人善良,热情,有勇气,具有良好的秉性。
虽然因为翠翠的确产生了矛盾,但兄弟两人在这方面是不至于动刀的,但也不作兴有‘情人奉让’如大都市懦怯男子爱与仇对面是作出的可笑行为。
兄弟两人对爱的执着决定了他们遵照当地的习惯,很诚实与坦白去为一个‘初生之犊’的黄花女唱歌。
天保大佬自知决比不上山歌唱得极棒的弟弟,同时也为了成全弟弟,便主动退出,遗憾的是大佬最后不幸身亡。
作为手足的二佬对哥哥的死抱憾终生,他觉得自我对不起哥哥,就带着这份沉重的愧疚之情,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他所爱的翠翠。
天保和傩送对爱的执着以及磊落的胸襟,都展现了完美淳厚的人性人情。
他们的生活中没有过分的奢望,没有过多的要求,他们为了别人能够放下自我的想望。
这就是中国人自古相传并引以为傲但此刻却即将失去的成人之美啊。
二、我敬佩文中的主人公翠翠
被兄弟两人所爱的翠翠对人生的职责勇敢承担,对感情的理想执着追求,她的身上有一种温柔而又刚毅的美。
她是一个光人,然而却赢得了茶峒两个最优秀的青年。
虽然她的样貌很美,但透过天保大佬和老船夫的交谈能够看出,真正打动人的是翠翠内在的美,是耀眼的人性美,这就是翠翠的自然天成,是她的执着。
初次见面,尽管翠翠并不十分明白那种情感,但她已经认定了二佬,她沉醉在那种浪漫的邂逅中,度过了一个属于自我不管祖父的沉默的夜晚。
翠翠是很质朴很纯真的,对于感情充满了憧憬与向往,一旦认定之后,就不会改变,矢志不渝。
老船夫曾对翠翠进行四次婚姻问题的询问,翠翠总是不作声心中只想哭,但是也无理由哭。
也许她自我并不明白,但不难想像她的真心是放在傩送身上的。
在傩送的歌声中,她摘了一大把虎耳草。
虎耳草的形状近似心形,这样就不难理解翠翠的真实情感。
当二佬愧于哥哥的死,又被逼迫去理解碾坊,而意思还在渡船,因此赌气下行时,翠翠选取了等待,执着地等下去。
正是由于人性中最原始最纯正的执着,翠翠的爱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种执着成就了一段杯具,但也正是这样,在爱的波涛里,坚定地勇敢地向着幸福彼岸前进的青年男女总要赢得人们的赞誉和一椈同情之
泪正是这样的人性美。
其时,《边城》中对人性美的展现,又岂是仅在他们三人呢?
说着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皆不许哭。
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的老船夫,坚持着凡帮忙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职责的船总顺顺,又何尝不体现了人性中的勇气与义气呢?
在湘西那片灵秀的土地上,有着善良完美的品质的人们,是多么令人向往。
所有这些未被现代礼貌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就是沈从文所要表达,所不懈追求的人性美的极致啊!
边城读书笔记(四):
一位老船夫,一个女孩、一只黄狗、更使这景色优美的湘西边城平添了一份温暖的感情,他们虽生活拮据、但却生活得很安详、佷快乐。
生活这喧器的大城市的我们,虽然拥有佷好的生活条件,但却始终失去了那份最简单的朴实的快乐,多么向往那座边城的日子。
这那里,老船夫和他的孙女天天我别人渡船,大家觉得不好意思、所以有时候会硬塞些钱给老船夫、但老船夫却死都不肯收、天热了还会为渡江的人准备解渴的茶水,老船夫的身上闪耀着多么善良的人性光辉、试问在当今社会,像老船夫这样真诚友善待人、无私奉献的人还有多少?
大家都在追名逐利中渐渐失去了骨子里的那份真。
翠翠是老船夫的孙女,是个懂事的姑娘,与老船夫相依为命,互相关爱着,她总怕爷爷会离开她,爷爷明白自我总有一天会死去,所以一向为翠翠的婚事操着心。
翠翠心里喜欢的是二老,大老却来提亲了,爷爷问她愿不愿意,她始终是没给出个答案。
兄弟俩决定公平竞争。
不多久,大老被淹死了。
这是不是他要成全二老和翠翠的表现?
二老由于家里的压力和对哥哥的一份谴责。
他不在对翠翠表示要追求的热情,他离家了,不明白什么时候回来。
爷爷在经历二老及其父亲顺顺冷漠的态度之后,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后,他离开了这个人世。
白塔倒了,船要走了,人逝了。
一个悲伤的力量充斥了整个结尾,让人的心紧紧的揪了一下。
我想老船夫为别人渡船渡了一辈子,为翠翠的婚事受到了不少心灵的冷漠,他想休息了,他该休息了,他带着翠翠的爱闭上双眼。
但是二老在哪里?
他什么时候回来?
也去明天,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他就这样为了那样一份兄弟情而就这样舍弃了那一份还没真正开始的感情?
沈从文最后还是没有给出正真的答案,他给了读者一个想象的空间,我甚至觉得这样一个捉摸不定、不果断的结局是给翠翠当初没有大胆证明自我的心意的惩罚,她思想的保守和固执让她没有得到自我的感情,这是必然。
边城的人都是真诚朴实的,但读着沈从文描述的文字,总觉得有一丝拘谨缠绕在心中,总觉得在边城的人的心中还萦绕的一份保守固执,亦或者说,在边城这个僻远,远离大城市的小乡村。
人们依山旁水地生活着,周围的山和水似乎相隔了他们思想中的某一个成份,让人读来心中不由得升起一丝悲伤。
边城读书笔记(五):
边城的读书笔记
边城,原是一个叫茶峒的小镇。
那里就是沈从文先生笔下《边城》所描述的地方。
小巷、石板路、吊脚楼、背篓以及酉水山歌,真的是天籁野趣,情韵无限。
在长长的旅途中,从凤凰到茶峒,我有过一刹那恍惚,仿佛置身于沈从文文集里。
整个湘西,也就是装在先生心头的一本书吧。
就在漫长的旅程使人寂寞时,边城茶峒出此刻视野仍然古旧的老街,仿佛连时光也是静止的。
穿过一个洞门,进入小镇。
青石道整洁风雅,吊脚楼古色古香。
在小镇里徜徉,沿着青石板的路顺坡而下,不知不觉到了古渡旁,山崖上有沈从文先生手书的边城二字。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洁白的雕塑。
她,就是那个摆渡女孩翠翠了。
先生写道: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
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俨然图景中一道风景。
如今,她便真的成了图景里永恒的风景了。
风景里头是一个没有尽头的守候。
一艘游轮带我们上了翠翠岛。
岛上杨柳依依,花木环抱,奇石嶙峋。
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个美丽忧郁的翠翠塑像,眼神忧伤,长辫子在身后垂着,脚边依着一条狗。
等待?
等待。
这么多年了,那个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是没有回来。
《边城》里的文字是鲜活的,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
可每每读起便会不由自主地忧伤,总是会触及到某根脆弱的心弦。
接下来我们登上一艘小船顺流漂下。
水面很静,似乎感觉不到它的流动。
巨大的两架水车靠在岸边,缓缓转动着。
这样的寂静里,仿佛能隔着一条江听到水车转动时的吱呀声。
坐在船上,看见水边浣衣的女子,各色的衣物在水里起起落落。
还有水边洗发的姑娘,那柔柔的长长黑发散在水里,绸缎般光滑地飘摇。
经过拉拉渡口时,看见空中横着一道铁索,横贯船舱。
不需用桨,只需拉这铁索,船就自然前行了。
沿途看见水边的吊角楼,一一呈现出陈旧的古色,有些斑驳。
底下是石头堆积的台子。
但是大多是改造的,多不见当年风情,自是比不得凤凰。
在这静静的水上,看四周青山环抱,岸上的人背着背篓在山道上匆匆回到,听船桨有节奏地激起水波。
什么也不需想,这样的时刻,已是灵魂最为沉静的回归。
边城读书笔记(六):
《边城》一书是直到高中才把它读完的。
小溪流下去,绕山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
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的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能够计数。
沈从文先生的文字就是那么鲜活。
用如此清新的文字搭构了边城。
《边城》创作于一九三0年,正处于中国最黑暗的军阀混乱时期,沈从文正是借《边城》来寄寓对社会动荡的厌恶,书中的世界正是他心中的桃花源吧!
茶峒、小溪、溪边的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位老艄公、一个小女孩、一条黄狗、夕阳西沉、小船收渡。
这样的生活无形中组成了一幅图画,凝结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边城》里看到的人淳朴、勤俭、友善、和平、在那里没有军阀混乱时的阶级对立与斗争。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溪边白色小塔这一形象。
白塔,屹立不倒,像守护神一样守护着翠翠一家,眼看着翠翠一天天长大,看着老艄公一天天老去。
翠翠心里那些不敢公开的想法都说给白塔听。
但白塔永远持续沉默,正和翠翠应对自我喜欢的二佬,不敢明说,只是一味的沉默,甚至还有点冷漠。
直到一个暴风雨的夜晚,白塔倒了,爷爷也在静寂中离去,就只剩下翠翠一人独自去摆渡。
翠翠是沈从文先生笔下边城的化身。
在一次端午赛龙舟的盛会上与二佬傩送不期而遇,情窦初开的小女孩在她心里已撩起了一丝情愫。
之后正直保守的天保与生龙活虎的傩送同时喜欢上了摆渡船的翠翠。
两人就应就是情敌吧!
但没有你死我活的斗争,很公平地,天保走车路,傩送走马路,唱得翠翠在梦中飞到对面的山顶上抓了把虎耳草。
天保似乎预料到了自我的结果,亦然选取下江离去,免得二佬为难。
但不幸溺死于湍急的涡流之中。
由于天保之死,似乎也动摇了傩送不要碾坊要渡船的决心,也选取去独闯天下,只留下翠翠一人在溪边摆渡。
也许早就注定了翠翠与她母亲同样的杯具-永远地等待下去。
但沈从文先生在最后又说:
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给翠翠这个人物增添了一些哀怨。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边城。
只是沈从文心中的边城那么遥远,在那呼唤着我们&-
边城读书笔记(七):
《边城》蕴含着诗一般意境和韵味,作者不仅仅创造了诗一样意境而且赋予作品中人物与景物以深厚象征意味,集中了湘西秀美山水和淳朴情致。
《边城》里人情亦如水,却不是如水样淡薄,而是一如湘西河川明澈纯净。
在阅读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
翠翠和爷爷一齐守着渡船相依为命彼此关怀,他是古代劳动人民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他对外孙女无私关爱,炎黄子孙得以繁衍血缘纽带,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人性之美。
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鲜明可爱,跃然纸上。
古朴厚道的老船工、豁达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顺顺、热诚质朴的杨马兵他们都是完美道德品性的象征,都体现了理想人生的内涵。
那里的人们无不轻利重义、守信自约;酒家屠户,来往是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风;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理和羞耻的城中绅士还更可信任。
比起物欲横流、纷繁复杂的社会,那里俨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无限神往。
然而,《边城》对于我,除了心灵和人性的回归感,更多的却是,它将我带回到童年的阳光里去。
那里有我的爷爷,他给予我的爱浓的化不开也忘不掉,于是记忆当中,永远抹不去的,那暖暖的感觉,随着翠翠的一声声爷爷被触动着。
读完《边城》,不能不被沈从文笔下湘西名族和整个中华民族完美的文化精神所打动。
那幽碧的远山、溪边的白塔、翠绿的竹篁、质朴的百姓以及这完美的边城所发生的那段爱与守候的故事,将永远在我心中闪耀完美的人性光辉。
边城读书笔记(八):
沈从文的《边城》的确写得很漂亮,把小说当散文来写,意境十分美。
看过《边城》的一些介绍,其中每个人、每件事物都有必须的象征好处,把整个时代都写出来。
但作为一般的读者,我承认自我没有办法看得太透。
《边城》所展此刻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
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能够计数。
在如今,城镇的物质建设虽然显得腾飞发达,但是在建设的背后又显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坏。
就像自然环境,是那样的污染不堪:
树木被伐、空气干躁、噪声不断、垃圾成堆。
这样的环境,使人的身心受了严重的压抑。
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农村那种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
或许这也是《边城》作者的思路。
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
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
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这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
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我与外界的联络。
而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
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
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
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我的职务对于本人的好处,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
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情绪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
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
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
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
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
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
‘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美丽总是令人忧愁。
《边城》作者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应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
本就应是圆满完美的家庭,在母亲与父亲相聚不得志而前后离世下,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孤单与悲凉时不时的涌流心头。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烧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几薄薄凄凉。
、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
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其中,还让我们看到不幸的是,作为水鸭子的大老却在水中淹死;以歌声让翠翠的心飞翔的二老却离家出走;与翠翠朝暮相处、形影不离的爷爷,又在雷鸣夜晚中悄悄离世这一切的发生,犹如一个个巨石压抑着翠翠幼小的心灵。
在《边城》结尾,作者想透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期望。
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种无限的困惑、迷茫。
一个从小就遭受人生悲惨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拯救的归宿,却一向得不到实现。
这也岂不成了许多人的写照?
边城读书笔记(九):
连日的阴雨,情绪本就有些郁郁,更那堪是夜晚,似乎寂聊也随之侵袭而来。
不想陷入一种空洞和无助,就起身去泡了杯咖啡,让自我温热和活力起来。
然后端坐在电脑前,慢慢地阅读起数日前朋友推荐的沈从文先生的《边城》。
初读,许是习惯性的读小说的方式,急切的想寻读里面的人物或情节,故对于小说开篇大段的景物描述似乎看不进去,可渐渐的,一幅曼妙的风情画卷随着文字徐徐展开,使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仿佛置身湘西那美丽的世外桃园。
翠翠就是在这样一个淳朴、天然、优美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自然之女。
就是这样一个懵懂、娇憨、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美女孩,却遭遇了一段似乎尚未开始就已结束了的绵长而忧伤的爱。
也许越是急切得到就越容易失去,难道这就是宿命么?
那个人明天会回来么?
故事的结尾以这样的反问戛然而止,让人唏嘘不已。
掩卷,脑海中似乎浮现翠翠灯下托腮喃喃自语的神情:
那个人明天会回来么?
她的纠结让人生生的心疼起来:
这漫长的日子她是否能够靠着那个初见时的甜美回忆安然度过呢?
很久没有读到这样使人惊艳的文字了,这惊艳不是华丽。
而是不染尘世的纯美感情遭压抑带给人的一种柔软、一种怜惜,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对命运不解的扣问。
不由感慨有时男子如何竟有比女子还极致的细腻,沈从文先生如何知晓那样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子那么隐微的心理,难道真如他所说:
在最好的年纪遇到了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女子?
有时间,有适宜的情绪,再读《边城》。
边城读书笔记(十):
天气已经转凉,虽然没看到满地落叶,但是秋天好像已经来了。
广州漫长的夏天刚刚过去,晚上迫不及待到户外欢送。
风吹起来确实很舒服,干燥而且温度适宜。
但是待得久了,慢慢也有点冷了的感觉。
再之后,捂着衣服也觉得冷了。
沈先生笔下的湘西是清爽的,所有的东西都是那么的淳朴。
在这种清爽的地方,有很多事情是此刻人们难以想象的:
坐船能够不给钱却有人必须好给,而且还扔下就走;摆渡的有人给钱却不收,人家硬给了还不好意思买点茶啊烟啊回馈坐船者。
而关于感情就更加不可思议了:
唱两首好听的歌就能够让姑娘跟你远走高飞;水手和妓女的约定,居然也比现代的很多感情可信。
就是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让生活在狂热都市中的我们,感觉到了一丝接一丝的凉爽。
天保的死当然不就应算是老人的错,只是凑巧老人暗示他就应怎样去求婚,而得不到结果的状况下出船淹死。
当然我们不能肯定天保就是有心寻死。
但是中国人对感情的含蓄,在极端压抑的状况下,总是变现出极端的行为。
翠翠的父母更是一个例子,两人相爱了却不敢私奔,最后居然选取殉情,一开始我真的有点想不明白为什么,之后想想,正是一种极端应对极端的表现。
可见不管是轰轰烈烈,还是清新单纯的感情故事,都不是咱过小日子的老百姓玩得起的。
家是温暖的港湾。
如果没有辽阔的大海,明亮晶莹的水珠也很快会干涸;如果没有坚固的巢穴,羽毛再丰满的鸟儿也会立刻死去。
翠翠也有一个家,一个不一样寻常的家。
她的父母在她牙牙学语时便已经双双离她而去,她和她的具有乡村人典型性格的老祖父带着一条忠诚的大黄狗相依为命。
三年的端午佳节、中秋良宵,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慢慢成长着的翠翠,看到了一个告别童年、迈入青春的翠翠,看到了一个从无忧无虑到初涉烦恼的翠翠。
在她的身边,生活着一群人们。
天保、傩送、老船夫、杨马兵翠翠生活在茶峒,这是一个边远小镇。
似乎与世隔绝,翠翠与老祖父在茶峒,似乎还有了一个大家庭,这个家,就是茶峒,有着几千家庭成员的茶峒。
茶峒人是质朴敦厚的中国人的代表。
在那个民风朴实的地方,生活着这样一群人。
几十年来,老船夫默默地为东去西来,南来北往的人们用一根几十年的光阴已把他的手磨破的竹缆,摆渡到溪东,摆渡到溪西,在小溪两岸之间穿梭,在过渡人之间忙碌。
这一条潺潺的小溪啊,见证了老船夫几十年来的辛劳。
让我们想象一下,在一处偏远的地方,有着这样一群人们。
他们每一天都各行各业,忙碌中带着劳动得到的喜悦;他们互不猜疑、妒忌,和睦相处;他们互相之间没有秘密,一壶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