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1222整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110271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7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职业道德1222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教师职业道德1222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教师职业道德1222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教师职业道德1222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教师职业道德1222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职业道德1222整理.docx

《教师职业道德1222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职业道德1222整理.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职业道德1222整理.docx

教师职业道德1222整理

《教师职业道德》课程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的涵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与特点

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的构成

第四节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原则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概述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规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

第二节教师在教育职业中的道德规

第三节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道德规

第四节教师在教师集体中的道德规

第五节教师在自身建设中的道德规

第四章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任务和容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第五章教师职业道德行为与评价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行为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作用和功能

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

第四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形式和方法

附一: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2009年8月12日实施)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同时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行为的基本要求,是在长期的教育劳动实践中形成的,是调节教师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规。

由于社会分工不同,教师劳动和其他社会劳动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使教师职业道德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的涵

 

一、职业与教师职业

(―)职业的产生与含义

所谓职业,就是在社会生活中,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需要,人们所从事和对社会所承担的具有一定社会职责义务的专门的业务和工作。

其中“对社会所承担的一定职责义务”是职业的本质特征,而“所从事的专门业务”则是职业的外部特征。

职业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由于社会分工不同,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职业也就不同。

也就是说,社会出现什么职业,取决于社会的客观需要。

人们需要与疾病作斗争,就产生了医生职业;为适应经济活动的需要,于是产生了会计职业;因适应国家统治和抵御外侵的需要,又产生了军人职业;同样,为了适应培养人、教育人的需要,也就产生了教师职业;等等。

(二)教师职业产生与发展

教师职业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教师职业经历了一个从非专门化、专门化到专业化的漫长的发展过程

1、教师职业的非专门化阶段

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社会生产水平极其低下,在生产和生活中以“长者为师”,不存在专职的教师。

随着独立形态学校的形成,也就有了教师这一职业。

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在孔子首创的私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以教为业并以此谋生的专职教师。

但是在古代社会,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由于教师承担的主要职能是道德教化,因此,凡是掌控“道”的人都可以成为教师,如欧洲的神职人员、中国的官吏等,一般不需要专门的师资机构来培养,由此形成了长者为师、典为师、以吏为师、以僧为师等古代教师的基本特色。

2、教师职业的专门化阶段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性逐渐凸显,对教师资格有了一定的要求,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化的训练,以适应学校教育发展的需求。

世界上最早的独立师教育机构产生于法国。

1681年,尔在法国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师资培训学校,标志着师教育的诞生。

1695年德国法兰克在哈雷创办了一所师资养成所,实施师教育,成为德国师教育的先驱。

从1870年到1890年,世界上许多国家颁布法规设立师学校,中国于1897年在创办了南洋公学师院,标志着中国师教育的诞生。

师教育机构的创立使教师普遍进入了接受专门化培养训练时期,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初见端倪。

3、教师职业的专业化阶段

伴随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的迅速发展,从政府到公众对教师职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更高的要求,20世纪中叶以后,教师的专业化开始向纵深方向发展。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关于教师地位的政府特别会议”。

会议通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明确提出:

“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专门职业。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由国际间教育学者和政府人士共同讨论,给予教师以专业的确认和鼓励。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以《加强变化世界中教师的作用》为题,明确指出“专业化——作为一种改善教师地位和工作条件的策略”。

我国也将教师职业确认为专门的职业。

1986年6月21日,我国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中,把各级各类教师列入了“专业技术人员”这一类别。

1994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三)教师职业的本质、特点和社会意义

 1、教师职业的本质

所谓教师,是指通过教育活动为社会服务或为一定阶级培养合格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要而为社会服务的人。

教师职业作为社会职业的一种,对“社会所承担的一定职责”,就是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规定的标准培养人才,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价值的人的事业。

而教师“所从事的专门业务”,则是指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开发人的智力,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教育。

因此,从本质上讲,教师职业就是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标准,以培养人为目的,向人们进行德、智、体等各方面的教育,促使人发展的一种职业。

2、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第一,长期性和复杂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周期长、见效慢的劳动。

合格劳动者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首先,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

学生的身体、心理、知识、情感等时时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

其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和反复性。

由于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影响,学生的各方面展是不平衡的。

再次,教师劳动的效果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得以验证。

同时,教师的劳动不仅是长期的,而且是复杂的。

教师劳动的任务是复杂的,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

教师的劳动对象存在差异,每个学生和学生集体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们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

 教师的劳动工具日益复杂。

教师的劳动工具不仅包括教材、教学设备等,还包括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知识能力、教法等。

教师的劳动过程具有高度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过程是一个传递、改造和创新人类文化的过程,是培养人的过程。

教师的劳动结果丰富多样。

第二,延续性和艰苦性。

教师的劳动具有延续性,即教师劳动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

教师的劳动是复杂的艰苦的脑力劳动。

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需要长期艰苦的劳动。

教师劳动的时间长、强度大、难度高,其艰苦性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三,艺术性和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艺术性首先表现在课堂教学的艺术上。

每个教师上课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板书、提问、组织、设计、备课等技术。

其次,教师劳动的艺术性表现在德育工作的艺术性上。

了解德育工作规律,掌握德育工作方法,热爱学生,对学生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人。

再次,教师劳动的艺术性还来自于教师的不断创造和创新。

教师面对一个个有差异的学生和学生集体,要做到因材施教;课堂教学不能照本宣科,需要对知识进行重新加工和改造,才能为学生所接受。

第四,主体性和示性。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容的组织选择、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及教学手段的合理使用都体现着教师主体性和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即教师要用自身拥有的知识、技能、品行、能力等教育学生。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起到主导作用。

教师劳动的示性特点是指教师的思想、品德、学识、情感、意志、爱好、兴趣、言行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并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第五,个体性和群体性。

教师的劳动是个体劳动和群体协作性劳动的统一。

个体劳动是教师劳动的基本方式,无论是备课,还是辅导和批改作业,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等,都主要由教师个人单独完成。

然而,单靠教师的个体劳动又是无法完成教育任务的。

新时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使命,需要教师群体的团结协作才能完成。

每个教师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学会合作,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3、教师职业劳动的社会意义

首先,教师的职业劳动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

第一,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贡献巨大。

教师通过自己的劳动,将社会积累的精神财富传授给年青一代,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适应现实社会的实践活动,延续社会的发展。

因此,我们说教育是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教师则“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人类文化成果的继承和发展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

第二,教师是人类智能的积极开发者,对人类科学文化事业的进步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从现代教育观来看,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不是看一个教师教给了学生多少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看其在教学中是否教会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即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当今世界普遍重视发展人的智力。

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就必须把开发学生智力放在重要地位。

第三,教师是一代新人的精心培育者,对提高新生一代及社会全体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也是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

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达到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劳动目的。

第四,教师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者,直接丰富着人类的文化宝库。

教师的劳动并不是对人类已有认识成果的简单复制和再现。

一方面,他们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以及科学的发展,不断对所讲授的教材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处理,这里面就已经包含了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另一方面,他们还有责任、义务去参与新知识、新技术的开发和创造。

其次,教师的职业劳动对社会物质文明建设起着间接而巨大的作用。

教育部门虽然不是物质生产部门,却同物质生产紧密相关。

教师的劳动以培养生产力当中的主要因素即劳动者的形式而有力地作用于物质生产过程。

教育事业和教师的劳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

在现代社会中,生产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

在这些意义上,教师的劳动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最后,教师的职业劳动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起着引导作用。

影响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遗传和环境的影响,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影响等,而教师在这些影响中起着引导作用。

教师按照预定的教育目的和严密的计划,遵循教育的规律,通过一定的组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影响和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职业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

(一)道德

1、词源分析

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精神现象,是随着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一种特殊意识形态。

在西方,“道德”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指风尚、习俗,也有原则和规、行为品质和善恶评价等含义。

在我国,道德这一术语最早是把道和德分开使用。

所谓“道”指人所行走的道路,也指事物存在、发展应遵循的法则,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矩和规;“德”即得,所谓“德者,得也”。

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得于己(既反省自我,端正心性,善念存于心中,自我形成正确的认识及道德观、价值观),外施于人(是用已形成的价值观、伦理观及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心得等影响、引导、规他人的行为),便是“德”。

“道”主要指外在的规要求;“德”则主要指人们心的精神方面的容。

“道德”二字的合用,最早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假如做任何事件都能按‘礼’的划定,就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

荀子不但将“道”和“德”连用,而且赋予了它确定的含义,即指人们在各种伦常关系中表现的道德境界、道德品质和调整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

可见,无论在还是在西方,“道德”这个词的起源和历史,都包含有道德意识、道德规、道德活动和行为标准等广泛的容。

2、道德概念

所谓道德,就是由一定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所决定,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心信念来维系,以区分善恶、正邪、荣辱等为容的思想意识、行为规和实践活动的总称。

道德与政治、法律等意识形态相比较,有其特殊性,具体体现为:

首先,道德规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它表现在人们的言行上,深藏于习性、品格和意想之中。

其次,道德的调节手段是非强迫性的,主要借助于传统习惯、教育宣传、社会舆论和心信念来实现。

再次,道德是自律和化的规。

最后,道德调节是以必要的个人利益的节制和牺牲为前提的。

(二)职业道德

1、职业道德概念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从事某种职业活动过程中,思想和行为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也就是调整职业部、职业之间、职业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

职业道德是重要的社会行为准则,对人类社会生活有着特殊意义。

2、职业道德特点

职业道德源于职业实践,由于从事某种特定职业的人们,有着共同的劳动方式,经受共同的职业训练,因而往往具有共同的职业兴趣、爱好、习惯和传统,形成特殊的职业责任和职业纪律,从而产生特殊的行为规和道德要求。

第一,在的稳定性。

职业道德中的主体因素可以超越不同社会因素而继承和世代相传,成为人们比较稳定的职业心理和习惯。

如把“治病救人”作为医务道德;把“买卖公平”作为商业道德;把“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作为师德。

第二,形成和行为尺度的多样性。

职业道德的形成,特别是其行为准则的表达形式,往往比较具体、灵活多样。

职业道德要求的制定既有一般的原则性规定,又有具体的要求,通常是用规章制度、工作守则、岗位责任、条例、章程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

衡量职业道德行为的尺度也呈现出多样化。

表现在不同行业上就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即使同一行业中同一职业也有高、中、低的层次要求。

 第三,适用对象的限定性。

职业道德都是在各自的职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主要用来约束从事本职业的人员,对于不属于本职业的人员,或本职业人员在该职业之外的行为活动,它往往起不到调节和约束的作用。

 (三)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又称为“师德”、“教师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工作关系所应遵循的基本行为规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教师职业道德体现了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规定了教师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作风、行为准则去调节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完成教育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

具体表现为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义务、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信誉和教师职业作风等方面。

 

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与特点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

1、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遵守的职业伦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指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职业伦理,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师职业道德体现为特定的道德规体系,

教师职业道德主要是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具有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全心全意培养、教育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3、教师职业道德是从教育活动的特殊利益关系中引申出来的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以实际教益是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基础。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本质,是同教育劳动的本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育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是通过教育劳动表现出来的。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本质是造就一代新人,因此,教师必须按照党和国家规定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迅速成才,而不能凭教师自己的主观意志随心所欲地去培养和造就学生。

二、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道德境界的高层次性

教师职业道德境界的高层次性是指社会和他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总是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处于较高水平和较高层次的。

教师职业道德的高层次性是由教师教书育人的目的和任务决定的。

教师从事的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工作,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较之其他社会成员应有着更高的道德境界,既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又应是全社会道德的楷模。

2、道德意识的自觉性

教师职业道德意识的自觉性是指教师因职业劳动的特点所决定的在职业道德意识上的更高的自觉性。

它是教师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的基础。

教师劳动的个体性要求教师要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

教师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反映在教师道德认识上,表现为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对教育事业的意义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反映在道德情感上,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感情和热爱,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反映在道德信念上,具有坚定的从事教育工作的信念和意志,并且自觉地进行自我要求和自我监督,自我激励和自我检查。

3、道德行为的典性

教师道德行为的典性是指教师的品德和行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行为具有榜样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的典性是由教师劳动的示性决定的。

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青少年儿童,他们可塑性大,模仿性强。

教师的世界观、人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观、学习观及其行为表现,都会对他们产生强烈的影响,对学生起到熏、感染和引导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的榜样。

4、道德影响的深远性

教师道德影响的深远性是指教师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将给学生留下深刻而久远的印象,它不会因学生的毕业而随之结束,有时甚至伴随学生的一生。

在道德影响上,教师道德要比其他职业道德影响更深、更远、更广。

“更深”,是指教师道德深刻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品质。

“更远”,是指教师职业道德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而且影响他的一生,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和未来。

“更广”,是指教师道德不仅广泛作用于在校学生,而且还通过学生影响学生的家庭和整个社会。

5、道德容的先进性(时代性)

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对人类历史上的道德遗产采取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我们提倡对我国历代教育家提出的“因材施教”、“身教重于言教”、“教学相长”、“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进行继承和发扬光大,同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优秀道德思想进行批判地吸收,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与时俱进的新容。

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容,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先进性。

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的构成

一、教师职业理想

所谓教师职业理想,是指教师个体对教师职业的向往和追求。

既包括对将来所从事的教师职业成就的追求,也包括对做一个什么样理想教师的追求。

忠于教育事业,努力做一名优秀教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崇高职业理想,他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

要实现这个理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热爱教育事业;二是热爱学生;三是献身教育事业;四是勇于同一切危害教育事业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五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教师职业责任

教师职业责任是指教师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任务。

当前教师的职责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的职业责任具体体现在:

教书育人,对学生负责;指导家庭教育,对家长负责;团结协作,对教师集体负责;行为世,对社会负责。

《中华人民国教师法》第三条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三、教师职业态度

教师职业态度,是指教师对自身职业劳动的看法和采取的行为,简而言之,就是指教育劳动态度或教师劳动态度。

教师职业道德是在教育劳动中逐渐形成的,而教师职业道德一旦形成,又必然反作用于教育劳动态度。

教师正确的劳动态度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反映,教师职业道德又能够不断地端正教师的劳动态度。

教师职业态度的基本要:

(1)教师必须有主人翁的责任感;

(2)教师具有从事教育劳动的光荣感与自豪感;(3)教师要有肯吃苦的精神。

四、教师职业纪律

教师职业纪律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应遵循的规章、条例、守则等。

教师职业纪律是维持教育活动正常进行的保证,是教师必须遵守而不能违反的。

这就要求教师:

(1)要有教师意识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

(2)认真学习教师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3)在教育劳动中恪守教师职业纪律;(4)从一点一滴做起;(5)虚心接受批评,勇于自我批评,善于改正错误;(6)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决心。

具体来说,教师职业纪律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遵守教学时间的规定,不迟到,不拖堂,不提前下课;

(2)遵守教学计划的规定,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3)遵守教学态度的规定,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认真开展课外活动;

(4)遵守禁止体罚的规定,不打骂学生,不乱罚款,乱收费,等等。

五、教师职业技能

教师职业技能集中地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教书育人活动的效果是教师职业技能的反映。

教师提高职业技能,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二是懂得教育规律;三是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四是勇于实践,不断创新。

教师职业技能包括:

教学设计技能,应用教学媒体技能,课堂教学技能,组织课外活动技能,教学研究技能。

六、教师职业良心

良心是什么?

简单地说,良心就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对得起社会,良心是被社会普遍认可并被自己所认同的行为规和价值标准,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个人自律的突出体现,是道德人格的忠实卫士。

教师职业良心是教师在对学生、学生家长、同事、社会以及学校履行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批评能力。

教师职业良心在教师职业道德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职业良心的重要地位。

培养和增强职业良心要具有对教育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具有高尚的师德品质,还要有知耻心、自尊心、自爱心。

七、教师职业作风

教师职业作风就是教师在自身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

良好的职业作风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实事,坚持真理;二是工作积极,认真负责;三是忠诚坦白,平等待人;四是发扬,团结互助。

八、教师职业荣誉

教师职业荣誉就是教师在履行职业义务后,社会所给予的赞扬和肯定,以及教师个人所产生的尊严与自豪感。

教师荣誉有着巨大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推动教师更好地履行职业义务,为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尽职尽责;二是教育和鼓励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尊师重教,为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教师努力创造职业荣誉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必须认真履行职业道德义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作出的贡献赢得社会的肯定与赞扬;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四节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是指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个人、对学生、对学校集体、对社会的作用,体现了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社会的价值。

一、对教师起调节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的调节作用是指教师职业道德通过教育、评价、沟通等方式和途径,指导和纠正教师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交往中的行为,协调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关系,解决各种矛盾,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对教育过程中各种关系的调节作用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最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总是要与学生、同行、领导、家长、社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页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

调节这些关系和矛盾,需要一种灵活多样、广泛有效的道德手段。

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教师指导自己的行为、调节教育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以保证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