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效应集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05911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2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效应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地理效应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地理效应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地理效应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地理效应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效应集锦.docx

《地理效应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效应集锦.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效应集锦.docx

地理效应集锦

地理效应集锦

地理效应集锦

雨岛效应

“雨岛效应”是如何形成的呢?

大城市高楼林立,空气循环不畅,加之盛夏时节,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

①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水的发生、发展;②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大核(如硝酸盐)存在时有促进暖云降水作用;③城市的下垫面粗糙度大使其降水雨系减慢,延长城区降水时间。

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就会形成‘雨岛效应’。

大城市及其下风向“雨岛效应”明显。

由于“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汛期和暴雨之时,这样易形成大面积积水,甚至形成城市区域性内涝。

2.干岛效应

由于城市的主体为不透水下垫面,因此,降落地面的水份大部分都经人工铺设的管道排至他处,形成径流迅速,缺乏天然地面所具有的土壤和植被的吸收和保蓄能力。

城市近地面的空气就难以像其他自然区域一样,从土壤和植被的蒸发中获得持续的水份补给。

城市空气中的水分偏少,湿度较低,形成孤立于周围地区的"干岛"。

城市热岛效应是受多种因素所控制的,系统天气状况是决定性因素;其次是土地利用构成,其中建筑率和绿地率关系重大;取样日期、地点的不同,对调查结果有一定影响。

    

3.雾岛效应

 所谓“雾岛效应”,原因主要是城市颗粒污染物增加,凝结核过多,引起雾日的增加。

如伦敦为国际著名的雾都,重庆为我国的雾都,除了自然条件的原因外,城市雾岛效应也是重要因素。

4.绿岛效应

“绿岛效应”是指在一定面积(约3公顷)绿地里气温比周边建筑聚集处气温下降0.5℃以上。

  森林是最高的植被。

在成片的森林地区以及林冠层的下部能形成一种特殊的气候。

森林可以减小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减低地表风速,提高相对湿度,增加降水,形成森林小气候。

这就是森林的绿岛效应。

森林能改变风向,减弱风速,阻滞沙土,起着防风、固沙、保土的作用,因此,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往往成为改造小气候的有效措施之一。

5.绿洲效应

空气与水混合,空气的热量使得水分自液体转变为气体(蒸发作用),空气的热量被水分吸收因此减少。

空气温度因此降低(冷却作用)。

水分变成水蒸气又进入空气之内,因此空气内相对湿度增加。

此种水与空气混合产生降温加湿的结果与沙漠中绿洲的形成十分相似,因此称为绿洲效应。

此种过程也称为蒸发冷却作业。

②应用:

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进行大面积的人工灌溉可以引起气候变化,产生绿洲效应。

③绿洲效应的作用条件在于:

1.有足够的风量与风压,2.有足够的水量,3.有足够的时间使水与空气得以混合。

6.狭管效应

①地形的狭管作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

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

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

由狭管效应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

②狭管效应”在城市随着高层建筑物越多、越宽、越近,其出现的概率比过去增加许多。

7.大湖效应

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汽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现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现。

8.焚风效应

①气流翻过山岭时在背风坡绝热下沉而形成干热的风。

②亚洲的阿尔泰山、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北美的落基山东坡等都是著名的焚风出现区。

中国不少地区有焚风,比较明显的如天山南坡,太行山东坡,大兴安岭东坡的焚风现象,其增温影响甚至在多年月平均气温直减率上也可促使作物、水果早熟;强大的焚风可造成干热风害和森林火灾。

冬季强焚风可引起山区雪崩等。

9.雨影效应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地理现象,即山的迎风坡多雨,而相反达到同时,背风坡少雨干燥.这是因为山脉阻隔暖湿气流,把水汽集中在迎风坡,水汽聚集并到达一定强度时,就会下雨.同时背风坡常年不能接受水汽,以至于蒸发量相对跟大,使土壤相对干旱.这种现象被称为雨影效应

上空空气干燥;同时导致海洋潜热转移量减少。

油膜效应的产生,使海洋失去调节作用,导致“污区”及周围地区降水减少,天气异常。

17.山体效应

由于山体隆起,对山体本身及其周围环境造成的气候效应。

在相同的海拔高度上,山体表面积越大,山体效应也越大。

山体能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并将其转换成长波热能,使温度远高于相同海拔自由大气的温度,而且气候的变化也比低地大。

山体效应对山体本身也有影响,与低地相比,山地的气压、气温和湿度都有所降低,而日照和辐射则有所增加,到一定的高度时有较大的降雨量、在山坡上,多种不同气候带的分布,与从赤道到两极气候带的分布有些相像。

在低纬度地区,高度可起调节温度的作用,因此,即使在赤道上,高山也会终年积雪。

在山地,每天的风向都要变换一次,和海陆风的情况差不多。

一般来说,较大山体的气候效应类似于大陆度增加,其温度变幅比小山体大。

植物生长的上限较高,垂直自然带的相应界线也高。

山体效应在山体上比边缘地区明显。

  

18.城市水文效应

①城市化的过程增大了人类社会与周围环境间的相互作用。

城市兴建和发展后,大片耕地和天然植被为街道、工厂和住宅等建筑物所代替,下垫面的滞水性、渗透性、热力状况均发生明显的变化,集水区内天然调蓄能力减弱,这些都促使市区及近郊的水文要素和水文过程发生相应的变化。

城市的热岛郊应、凝结核效应、高层建筑障碍效应等的增强,使城市的年降水量增加5%以上,汛期雷暴雨的次数和暴雨量增加10%以上。

地表不透水面积比重很大,地下满布着排水管道的市区,截留、填洼、下渗的损失水量很少,水流在地表及下水道中汇流历时和滞后时间大大缩短,径流系数和集流速度增大,使城市及其下游的洪水过程线变高、变尖、变瘦,洪峰出现时刻提前,城市地表径流量大为增加。

城市迅速膨胀,人口高度集中,工业迅速发展,城市需水量也急剧增加。

城市居民用水的消耗定额平均为农村居民的5~8倍,新兴工业的耗水量更多,对水质的要求更高,故城市用水量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人口增长的速度。

城市供水日益紧张,原来的地表水源和供水设施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许多城市超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资源日趋枯竭,不仅带来了水资源危机,甚至造成地面沉降的危害。

为此,不少城市采取远距离引水的途径,以解决城市供水不足的问题

 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向河流排放,工业废气向大气排放后形成的酸雨,使天然水体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严重危及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通常在枯水季节,河川径流减少,稀释能力削弱,水质更趋恶化。

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其下游水体一般都受到污染。

天然水体水质恶化更加剧了城市水资源的紧缺。

    

18.水库水文效应

指水库与其水文因素和它们变化过程之间的相互影响。

也指水库蓄水体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又称“水库水文影响”。

水库是由人工改建或修建水工建筑物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容积和一定用途(目标)的水量交换缓慢的水体。

水库与湖泊有许多相似之处。

水库既是一个自然综合体,又是一个经济综合体。

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例如调节河川径流、防洪、供水、灌溉、发电、渔业、航运、木材浮运、旅游、改善环境等,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意义。

水库水文效应①首先表现在对水文地理条件,即水象网的影响。

水库兴建后,湖泊率与水网密度普遍增大,库区原有森林、耕地、草场、沼泽、村落、道路等发生淹没和浸没,水体水文地理特性渐次由河流型向湖泊-河流型和湖泊型转变。

②同时,地区内淡水贮量明显增多。

在干旱地区尤为突出,水库实际上成为唯一的常年性淡水水体。

③其次是河流天然水文过程发生急剧变化。

水库建成后,河川水文情势变化十分复杂。

大体可以把水库影响的区域分为3个部分:

(1)库区 

(2)下游影响区(3)引水区和受水区。

⑴库区的水文过程和水量平衡特性与天然湖泊近似,库区水文情势主要取决于大坝造成的壅水,并表现为水位显著上升,形成广阔的水面。

库区由于水面辽阔,蒸发量有明显增加趋势,库区降雨、渗漏、气候等因素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⑵下游影响区是受水库影响较剧烈的地区。

水库下游的水文过程主要取决于水库的调节程度、开发目标和运行方式,世界上没有无调节作用的水库。

由于水库的调节作用,下游河谷的水位及流量变化基本上受人工控制,原有天然河道水流特性大部分丧失,而成为半人工河流。

洪水期间,水库削减洪峰,滞蓄洪水总量的作用非常显著。

水库对河流洪水仅具有滞蓄作用,主要是进行时程再分配,洪水进入水库后,洪水波展平,流速变小,洪峰削减,洪水被滞蓄在水库中,通过水库调节后再陆续泄放到下游河道中。

水库下游由于来沙量骤减,河床侵蚀-沉积平衡发生明显变化,多数水库下游冲刷和侵蚀活动加剧,河岸和河底趋于不稳定状态。

入海河流,由于河流上兴建水库,常常造成入海泥沙量减少,可引起三角洲和海岸线后退。

⑶引水区和受水区水文条件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引水量、引水距离及引水方式。

规模较大的引水,对引水沿线及受水区水文条件将产生较强烈的影响。

19.森林水文效应      

森林对蒸发、降水、径流等水平衡要素及河流、地下水、泥沙等水文情势的影响。

又称流域森林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