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管理学概论笔记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02795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9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济大学管理学概论笔记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同济大学管理学概论笔记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同济大学管理学概论笔记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同济大学管理学概论笔记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同济大学管理学概论笔记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济大学管理学概论笔记doc.docx

《同济大学管理学概论笔记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济大学管理学概论笔记doc.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济大学管理学概论笔记doc.docx

同济大学管理学概论笔记doc

1.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组织社会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这一表述包含了一些五个观点:

(1).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

(2).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3).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之中

(4).协调的中心是人

(5).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2.管理的职能:

(1).计划。

所谓计划,就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须的行动。

(2).组织。

计划的执行要靠他人合作,组织工作正是源自人类对合作的需要。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他一些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3).领导。

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互相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的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

(4).控制。

人们执行计划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常常是实践活动偏离原来的计划。

控制的实质就是是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纵向看、横向看)。

管理中可能有不信任的控制,但绝不存在没有控制的信任。

(5).创新。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社会关系也日益复杂,每个管理者每天都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不能再墨守成规,已经到了不创新就无法为支持的地步。

各项管理职能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创新只能本身没有某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他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结合中变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

创新在管理循环中处于轴心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3.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的活动特点决定的,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必定具有各种管理职能。

管理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早已成为社会劳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职能。

管理也是生产力。

且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需要有效的管理,并且只有通过管理,科学技术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管理的上述性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为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所以我们称之为管理的自然属性。

4.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管理从来就是为统治阶级、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服务的。

管理不能不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社会属性具有剥削性和资本主义独裁性)

世界正在变,企业在变,管理的社会属性也在变,四点基本变化:

企业的终极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了分离、职工持股,拥有企业所有权的人数增加、发达国家对企业的干涉、企业开始考虑消费者利益和环保。

5.管理者的角色:

(1).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人、联络者)

(2).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者)

(3).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6.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指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2).人际技能,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3).概念技能,指把观点设计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7.管理的绩效:

两个评判标准:

管理的有效性和管理的效率

管理的有效性,指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实现其目标的程度,即做正确的事的评判。

管理的效率,指投入与产出之比,即正确的做事的评判。

8.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归纳法就是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经典事物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仅为分析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这种从典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也成为实证研究。

(2).试验法即人为地为某一试验创造一定的条件,观察其实际试验结果,再与未给予这些条件的对比试验的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外加条件与试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试验法可以得到接近真理的结论。

(3).演绎法对于复杂的管理问题,管理学家可以从某种概念出发,或从某种统计规律出发,也可以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用归纳法找到一般的规律性,并加以简化,形成某种出发点,建立起能反映某种逻辑关系的经济模型,这种模型与被观察的食物并不完全一致,他所反映的是简化了的事实,他完全合乎逻辑的推理。

他是从简化了的事实的前提推广而来的,这种方法称之为演绎法。

1.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顺“道”,指顺应客观规律;

重人,包括两方面:

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

人和,“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

和能兴邦,和气生财;

守信,治国要守信,办企业要把诚信放在第一位;

利器,生产要有工具,打仗要有兵器,中国历来有利器的传统;

求实,实事求是,办事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

对策,名言“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研究对策有两个要点:

一是预测,而是运筹;

节俭,我国历来提倡开源节流,崇俭拙奢,勤俭建国,勤俭持家;

法治,我国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

西方古典管理理论

2.Taylor泰罗的科学管理其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管理职能与作业职能分离。

目的是谋求高的工作效率。

泰罗第一个确立了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和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

(2)实行管理科学化。

他认为,要用科学的方法来代替粗略的行为估计,即用精确的科学研究和科学知识来代替过去的个人判断。

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

1)工作定额制度;2)“第一流工人”制度;3)激励性付酬制度;4)标准化制度;5)例外管理制度。

(3)管理实质是发展生产力。

他认为,必须让工人和资本家两方面都认识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双方都有利,由此使劳资双方能相互协作。

共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

对泰罗制的评价:

1.它冲破了百年沿袭下来的传统的落后的经验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管理领域,并且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来代替单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和管理的旧方法。

这是管理理论上的创新,也为管理实践开辟了新局面。

2.由于采用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科学的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期的发展的需要。

3.由于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

这就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4.泰罗制把人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只能按照人员的决定、指示、命令进行劳动,在体力上手最大限度的压榨。

他把人看做是纯粹的经“济人”,忽视企业成员之间的交往与感情、态度等社会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5.他的一些列主张,主要是解决工人的操作问题,生产现场的监督和控制问题,管理的范围比较小,内容也比较窄。

企业的供应、财务、销售、人事等方面活动基本没涉及。

3.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

亨利.法约尔担任过工程师、执行董事和总经理,他最著名的力作是1916年发表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书中的14条管理原则具有普遍使用的意义,如下:

1.强点人际关系的原则

(1)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利益;

(2)平等;

(3)人员保持稳定;

(4)主动性(首创精神---尤书);

(5)集体精神(团结—尤书)

2.强调生产效率的原则--------分工

3.强调行政管理的原则

(1)权力与责任;

(2)纪律;

(3)统一命令;

(4)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尤书);

(5)集权与分权;

(6)等级链

(7)人员的报酬要公平;

(8)秩序(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4…其他人的贡献:

福特——第一条流水生产线,即汽车流水生产线;

Gilbreth——劳动科学的创导者之一,“最优工作法”,把每项作业分解为最基本的动作,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哪些动作是不必要的或浪费的,从而建立一套标准的操作方法,用来培训员工提高工作效率。

甘特Gantt——提出一种安排和控制生产进度和图表绘制的方法,称为甘特图。

MaxWeber——提出了理想行政组织理论。

其代表作《社会组织与经济理论》指出,为了实现一个组织的目标,要把组织中的全部活动划分为各种基本分的作业,形成各种岗位,每个岗位都有明文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厄威克Urwick——把泰罗、法约尔、韦伯的古典管理理论系统化,提出他认为能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项原则:

(1)目标原则

(2)相符原则(3)职责原则(4)组织阶层原则(5)控制幅度原则(6)专业化原则(7)协调原则(8)明确性原则。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

5…“行为科学”学派早期理论——人群关系论

埃尔顿.梅奥Mayo—霍桑试验,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生产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的影响。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企业工是“社会人”;

(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3)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4)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

6.“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将需要层次分为五级: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有人认为这一理论对人的动机没有完整的看法,没有提出激励的方法。

他只说明了需要与激励之间的一般关系,没有考虑到不同人对不同需求的反映方式往往是不同的。

此外,这一理论没有注意到工作和工作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Herzberg为了研究人的工作动机,对匹兹堡地区的二百多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深入的访问调查,写作出版了《工作与激励》一书,提出激励的双因素理论。

(1)保健因素:

意思是这类因素对职工行为的影响类似卫生保健对人们身体的影响当保健因素低于一定水平时,会引起职工的不满;当这类因素得到改善时,职工的不满就会消除,但起步到激励的积极作用。

(2)激励因素:

这类因素具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不会造成员工极大的不满。

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中心的,即对工作本身是否满意,工作中个人是否有成就,是否得到重用和提升为中心的;而保健因素则与工作的外部环境有关,属于保证工作完成的基本条件。

三.麦格雷戈Mcgregor——X、Y理论。

四.洛尔施Lorsch——超Y理论。

五.威廉.大内WilliamOuchi——Z理论

六.Lewin赖温——团体力学理论这一理论的要点是:

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一样,有其目标、要素、内聚力、规范、结构、领导方式、参与者、行为分类、规模和对变动的反应等。

七.R.Blake和J.Mouton——管理方格图9*9=81个小方格代表不同结合的领导方式。

他们认为,将生产的高度关心和对人的高度关心结合起来,是效率最高的领导方式。

7.“管理科学”学派。

特点:

(1)以经济好坏作为评价标准

(2)使衡量各项活动效果的标准定量化,并借助于数学模型找出最优的实施方案和描述事实的现状及发展规律,摒弃单凭经验和直觉确定经营目标与方针的做法。

(3)依靠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4)特别是强调使用先进的科学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代表人物ElwoodSpencerBuffa)

8.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Barnard)主要观点:

(1)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

(2)正式组织

(3)非正式组织

(4)经理人员的职能

社会系统学派人为,经营管理就是要领悟到作为一个整体的组织以及与之有关的全部形势的过程,他是内部平衡和对外部条件适应的全部综合。

各级组织是社会这个大系统的各个部分和方面,每一个组织都必须符合上述条件才能生存。

9.系统管理理论

系统管理理论吧管理对象看做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

研究企业管理的任何个别事物,都要从系统的整体出发,即要研究此事物与系统内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又要研究此事物同系统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

各部门工作的优化固然重要,但企业整体目标的优化更为重要。

企业作为一个系统,一方面包括了物的生产和为了进行物的生产所需要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包括了经营管理部门、服务部门、情报部门等所采用的各种管理方法。

包括六要素:

人、物资、设备、财、任务、信息。

(按六要素可分为许多子系统)

10.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Simon)以统计学和行为科学为基础。

主要观点:

(1)管理就是决策

(2)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11.经验主义学派(代表人物Drucker和ErnestDale)

认为传统的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管理科学应该从管理的实际出发,以管理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便在一定的情况下把管理实践加以概括和理论化。

主要观点:

(1)管理是有关人员管理技能的活动和知识的一个独立领域;

(2)认为“泰罗制”和“人际关系”都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只有经验主义才能把两者的长处结合起来;

(3)目标管理包括企业中目标的性质、目标管理成功的先决条件以及目标管理的三个阶段;

(4)认为企业管理的组织机构包括集权的职能型结构、分权的“联邦式”结构、规划目标结构、矩阵结构、模拟型分散管理结构、系统结构等;

(5)提倡的研究方法:

研究和概括企业管理经验。

12.权变理论学派(代表人物FredLuthans和FredE.Fiedler)

所谓权变,是指权宜应变。

认为在管理中要根据环境和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普遍使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强调的权变关系是两个或更多个变数之间的函数关系。

全变管理就是依据环境自变数和管理思想及管理技术因变数之间的函数关系来确定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

13.柔性管理:

也成为“弹性管理”,及组织和管理工作针对迅速变化的环境需要有灵活性。

柔性管理主要体现在经营战略、企业组织、管理手段等方面。

如战略管理的柔性化,因为在未来企业所面临的是快速变化的市场,所以企业战略必须具有战略柔性,即战略在更大的范围内的可调整性;组织结构的柔性化,即能够迅速对环境做出反应的组织;在管理手段上强调自我管理和人本管理。

14.全面质量管理:

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关注组织运作过程和组织顾客的范围,还包括对组织所有受益者的影响,包括投资者、购买者、雇员、供应商等。

高度关注顾客、重视领导作用和坚持持续改进是TQM的最重要的思想。

15.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科学性:

反映管理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管理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有一套分析,解决问题

的方法论。

艺术性:

即实践性,创造性.是指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管理理论知识的技巧,必须将管理理

解决问题

到目前为止,管理是否是一门科学这一问题仍未得到回答。

因为,管理面对的不是一次又一次可

以设定完全相同条件的实验环境,而是分分秒秒都在变化着的内外环境,因而不存在可以一次又一

次重复验证的规律。

1.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

客观性、概括性、稳定性、系统性。

2.系统原理内容

系统:

指的是有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究其本质说,系统是“过程的复合体”。

系统的特征:

(1)集合性系统是由各个要素结合而成的。

(2)层次性系统的结构是有层次的,构成一个系统的子系统和子子系统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

系统从总体上看都有宏观和围观之分,而微观上还有各种层次。

(3)相关性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系统的相关性。

一方面为子系统同系统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表现为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系统原理的要点:

(1)整体性原理:

指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是整体效果为最优。

(2)动态性原理:

系统作为一个运动者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是绝对的。

系统不仅作为一个功能实体为存在,而且作为一种运动而存在。

系统内部的联系就是一种运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是一种运动。

(3)开放性原理:

不存在一个与外部环境完全没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系统。

任何有机系统都是耗散结构系统,系统与外界环境不断交换物质、能量、信息,才能维持其生命。

(4)环境适应性原理:

如果系统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能够保持最佳的适应状态,则说明这是一个有活力的理想系统。

(5)综合性原理:

所谓综合性就是把系统的各个部分各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

一方面是系统目标的多样性与综合性,另一方面是系统实施方案选择的多样性与综合性。

3.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我们说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为人服务的,是为实现人的发展,这个“人”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人,而且包括存在与企业外部的、企业通过提供商品为之服务的用户。

为社会生产和提供某种产品是企业社会存在的主要理由。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服务用户”、“服务市场”逐渐取代“服务上级”、“服务计划”,成为企业以及企业管理必须遵循的基本宗旨。

只有实现销售收入和销售利润,企业才能获得继续生存的权利或发展的条件。

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实现是以用户接受和购买企业产品为前提的。

(研究市场特点,挖掘市场需求;降低价格满足客户需要;售后服务)

4.责任原理

一.挖掘人的潜能的最好办法是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二.要求:

1.职责界限要清楚;2.职责中要包括横向联系的内容;3.职责一定要落实到每个人,才能做到事事有人负责。

三.职位设计和权限委受要合理:

(1)权限有了职责就要授予相应的权力。

实行任何管理都要借助一定的权力。

(权责关系)

(2)利益权限的合理委授,只是完全负责所需要的必要条件之一。

完全负责就意味着责任者要承担全部风险。

(3)能力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管理者既要有生产、技术、经济、社会、管理、心理等各方面的科学只是,又需要处理人际关系的组织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科学知识、组织才能、实践经验构成了管理能力。

(能力和职责关系,是否能完全负责)

职责和权限、利益、能力逐渐的关系遵守等边三角形定理。

职责、权限、利益是三角形的三

个边,他们是相等的,能力是等边三角形的高,根据实际情况,他可以略小于职责。

这样,

使得工作富有挑战性,从而能促使管理者自觉学习新知识,注意发挥智囊的作用,是用权限

也会慎重写,获得利益是还会产生更大的动力,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但是能力不可

过小,以免形成“挑不起”的职责后果。

5.效益原理

概念:

效果,是指又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有效益的,有些是无效益的;

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

效益,是指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可以从社会和经济两个角度去考察,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效益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管理就是对效益的不断追求。

这种追求是有规律可循的:

1.在实际工作中,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态是通过经济效益而得到表现的。

2.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体管理思想正确与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3.追求局效益必须和追求全局效益协调一致。

4.管理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

5.确立管理活动的效益观。

管理活动要以提高效益为核心。

1.伦理原理、社会责任和管理道德(伦理)

(正面案例:

强生公司反面案例:

美国埃克森公司)

一.伦理的特性:

1.非强制性2.非官方性3.普适性4.扬善性

二.组织的生产和继续发展,应该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进行的。

因此,社会责任应该是组织的第一要务。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的一种义务,他超越了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

三.关于社会责任的观点:

1.古典观认为企业管理的唯一社会责任就是是利润最大化,主要责任就是最大限度的满足股东的利益

2.社会经济观认为利润最大化只是企业管理的责任之一,企业的责任还有保护和增加社会财富。

利润最大化是当今企业的第二位目标,企业的第一位目标是保证自身的生存。

一方面,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影响政府的公共政策;另一方面,也同样为了企业自身的利益而必须尽其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

四.社会责任的体现:

1.企业对社会公众的责任主要体现在资源、环境、社会富裕和繁荣、就业机会、科技进步等。

2.企业对政府的责任企业自身存在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是社会公众的代言人,一直扮演着社会公众利益代表的角色。

3.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只想获取资金,不考虑投资回报,不仅会给投资者带来损失,也带来了社会经济的机会损失。

4.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一方面,员工加入企业,也是一种投资,企业有责任关注员工的报酬。

一方面,员工是企业的重要资源,为使这一重要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企业必须(环境、培训、机会、态度、善待员工的其他举措等)

5.企业对顾客的责任“顾客是上帝”,顾客是企业存在的基础,顾客的忠诚度反映了企业对顾客所尽责任的程度,并且对企业的绩效有着致命的影响。

企业必须(提供安全的产品、提供正确的产品信息、售后服务、必要的指导、赋予顾客自主选择的权力等)

6.企业对竞争者的责任企业应在市场规则之下,公平有序的竞争…

五.管理者受到的社会责任压力:

法律法规的压力;成本的压力;竞争的压力;公众压力;长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压力。

六.管理者怎么做:

系统思想;战略方面的行动;法律领域的行动;生产运作方面的行动;营销方面的行动;财会方面的行动;融资方面的行动。

七.管理道德(伦理):

指规定行为是非的规则和原则。

1.道德的功利观至完全按照结果或后果决定的道德决策。

这一理论下,管理者是通过考察如何

为大多数人提供最大的利益这种量化的方法来制定道德决策。

2.道德的权利观这是关于尊重和保护个人自由和特权的观点,包括隐私权、思想自由、言论自

由、生命与安全以及法律规定的各种权利。

3.道德的公正理论观这要求管理者公平和公正地贯彻和加强规则,并在此过程中遵守所有的法律法规。

4.社会契约整合理论这种观点认为应当根据实证因素(是什么)和规范因素(应该是什么)来制定道德决策,其基础是两种“契约”的整合:

允许企业处理并确定可接受的基本规则的社会一般契约(做生意的程序),以及处理社区成员之间可接受的行为方式的一种更为具体的契约。

八.伦理管理的特征:

1.合乎伦理的管理不仅把遵守伦理规范是做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更把其视做组织的一项责任。

2.合乎伦理的管理不仅从组织自身的角度更从社会整体的角度看问题。

3.合乎伦理的管理遵守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也善于处理管理与一般员工及一般员工内部的关系。

4.合乎伦理的管理不仅把人看做手段,更把人看做目的。

组织行为的目的是为了人。

5.合乎伦理的管理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成就。

6.合乎伦理的管理具有自律的特征。

7.合乎伦理的管理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九.影响管理伦理的因素:

1.道德发展阶段三层次:

前惯例层次惯例层次原则层次

2.个人特征有两个个性变量影响着个人行为:

自我强度和控制中心

自我强度用来度量一个人的信念强度;控制中心用来度量人们在多大程度上是自己命运的主宰。

3.结构变量组织结构设计有助于管理者伦理的产生

4.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内容和强度也会影响伦理行为

5.问题强度受伤害的人数越多,越多的人认为一种行为时邪恶的,行为发生并造成实际伤害的可能性越高,行为的后果出现的越早,观测者感到行为的受害者与自己挨得越紧,问题强度就越大。

伦理问题越重要,管理者越有可能采取伦理行为。

十.改善伦理行为的途径——1.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2.建立伦理守则和决策规则;3.在伦理方面领导员工;4.设定工作目标(减少迷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