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科校本课程品读三国三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092549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4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科校本课程品读三国三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语文科校本课程品读三国三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语文科校本课程品读三国三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语文科校本课程品读三国三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语文科校本课程品读三国三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科校本课程品读三国三版.docx

《语文科校本课程品读三国三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科校本课程品读三国三版.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科校本课程品读三国三版.docx

语文科校本课程品读三国三版

广州市第四十二中学语文科校本课程

品读三国

孔永樑主编

 

第一单元《三国演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二单元三国人物品评

第一节曹操

第二节刘备

第三节孔明

第三单元《三国演义》精彩片段赏析

第一节《杨修之死》

第二节《赤壁之战》

第三节《青梅煮酒论英雄》

第四节精彩片段我来评

第四单元三国之语言篇

第一节三国之成语

第二节三国之歇后语

第三节三国词

第四节三国诗

第五节三国对联

第六节三国之人名谜语

第七节三国歇后语

第一单元《三国演义》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对中国的影响是极大。

《三国演义》是明代的施耐庵写的,他的语言描写是为了说书的人写的,句子比较适合说书人的评书演说。

它的主要思想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三国之间军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

这些可供我们借鉴。

孔明身上就集中反映了各种斗争的经验、智慧和才能。

2.揭示了当时矛盾重重、动乱不安的局面。

这能帮助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本性。

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乱年代里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与和平统一的愿望。

小说描叙了封建军阀屠杀人民,劫掠百姓,以致田园荒芜,生产凋敝,白骨如山,饿莩遍野的历史事实。

作者对坚持分裂割据的军阀进行了鞭挞和嘲讽;对于曹操,虽不赞成由他来统一天下,但在写他同北方军阀进行斗争时,却如实地描述了他的雄才大略;作者本来寄希望于蜀汉,把刘备、孔明作为仁君、贤相的典型来塑造,希望他们君臣际会,作出一番功业,统一中国,使百姓安居乐业。

这种反对分裂、主张统一的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4.“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十分鲜明。

尊曹或尊刘,是历史学家长期的争论,这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表现。

《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倾向,既继承了晚唐以来三国故事,直到《平话》一贯“尊刘”的文学传统,又继承了东晋习凿齿和南宋朱熹“尊刘”的史学传统,表现了为东晋、南宋偏安的汉族王朝争正统,反对入侵的外族统治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元明之际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

此外,《三国演义》还大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

所谓义气,内容十分复杂,既渗透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也包含着当时人民的道德理想。

有的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和鼓舞人民的力量,如人民用义气互相团结,互相救援。

但是由于义气不是从阶级观点出发,而往往是从个人恩怨出发的,所以常常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

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

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

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

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

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

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

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

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

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

2.它长于描述战争。

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

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

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

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

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

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

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

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

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

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

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

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

鲁迅先生说: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最成熟的单元回体小说,对中国的后来的小说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既《三国演义》之后的《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大部名著都采用的是单元回体小说的创作的模式。

《三国演义》受陈寿写的《三国志》影响不小。

清代有评论家称《三国演义》是“三分虚假,七分真实”,它里面涉及到了军事学、政治学、战略学等等。

《三国演义》的多以写战争、勾心斗角的算计等斗争局面。

《三国演义》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是不可轻视的,是无法回避的,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写作风格还影响了后期的阶级斗争,对新中国争取自由,民主,人民群众当家做主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它开辟了中国历史题材小说的新篇单元,对中国历史事件它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后期中国抗日战争如何发动群众,利用群众的力量取得胜利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如果说着就是三国演义对中国的影响的话,那就是一叶障目了,它的重大影响怎么能用这么几个简单的字就全部概括呢?

他的影响是深远的,流芳百世的。

是不可估量的。

三国演义的文化影响《三国演义》和三国时期故事传说对东亚文化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最迟在晚唐时三国故事已流传民间,李商隐有《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据《东京梦华录》载,北宋已出现“说三分”的专家霍四究。

北宋民间说三国故事已经表现出“尊刘贬曹”的倾向,苏东坡的《东坡志林》说:

“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中国古代有关三国的诗词歌赋就不胜枚举,以三国故事为内容的评书、戏剧和其他口头文学作品层出不穷。

而且这些作品和《三国演义》的相互借鉴,传承形成了独特的类文化群。

直到今日的各类三国故事剧集、漫画、书籍还是经久不衰。

《三国演义》及三国故事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至今仍随处可见,在人们处于竞争环境或奋斗阶段,可能会以三国的场景,人物关系作为考量。

其间的褒贬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无论褒贬的结论如何,人们对三国中人文精神的认可已经根深蒂固,难说会有较大改观。

个别的讲,在有些与《三国演义》故事相关的地区或族群中,三国文化的烙印更是明显,如诸葛姓氏,川陕地区等。

中国自古流传有一句话: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指年轻人不该读《水浒传》,否则容易会整天想打架,思想上变坏;而老年人不应该读三国,因为其中人物善于用计使诈,处心积虑、勾心斗角,作为应该“知天命”的老人应该安度晚年,不能整天想着算计别人,对自己身心无益。

夏志清教授在《人的文学》一文引用《三国演义》第十九回刘安杀妻喂肉的故事,同情旧时妇女的悲惨命运:

“当下刘安闻豫州牧至,欲寻野味供食,一时不能得,乃杀其妻以食之。

玄德曰:

“此何肉也?

”安曰:

“乃狼肉也。

”玄德不疑,乃饱食了一顿,天晚就宿。

至晓将去,往后院取马,忽见妇人杀于厨下,臂上肉都割去。

玄德惊问,方知昨夜食者,乃其妻之肉也。

《三国演义》也留下了不少成语,如桃园结义、青梅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乐不思蜀、赔了夫人又折兵、蜀中无大将、三分天下……等等。

一些俚语也与《三国演义》有关,如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说曹操,曹操到……等等。

 

《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影响深远。

它是广大人民认识三国时代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军事、政治斗争和整个社会面貌的教科书;它曾为后世农民革命的战略策略提供了借鉴;几百年来它为民族戏曲提供了大量题材;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一种反映复杂历史生活的体裁。

 

语言训练:

请挑选一张图片,讲述一段三国故事

第二单元三国人物品评

第一节曹操——历史上骂名和争论最多

一、曹操简介

曹操,字孟德,公元154年生,沛国谯县(安徽毫县)人,西汉相国曹参之后,祖父曹腾在汉桓帝时担任官职,封为费亭侯。

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为成为曹腾养子而改姓并继承侯爵。

在三国演义中提到曹操小名阿瞒、吉利,故而有曹阿瞒之说。

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玄对曹操说:

“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而在三国演义中,南阳何禺页对他说:

“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许劭,字子将,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二十岁以孝廉为郎,向以骑都尉,参与镇压颍川黄巾起义军,被命为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

中平六年(公元189),因董卓专权,逃离洛阳,至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散家财,聚兵五千人,与袁绍为首的东关州郡军一起讨伐董卓。

当时诸军畏卓,莫敢先进,唯操出战,董卓西逃,袁绍表操为东郡太守。

初平三年(公元192),青州黄巾起义军攻入兖州,杀刺史刘岱,州吏拥曹操领兖州牧,率兵打败黄巾军三十余万,收其精锐为部下,号“青州兵”。

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至洛阳朝见汉献帝,任司隶校尉、录尚书事。

迁都于许(今河南许昌)后,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用献帝名号削平大部割据势力。

在随后几年的兼并战争中,表现出杰出才能:

打败袁术,攻破陶谦,平定张邈,消灭吕布,收降张绣,逐渐壮大成一支与袁绍相对抗的力量。

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河南中牟县东北)以少胜多挫败河北袁绍10万军队,公元201年在仓亭(河南管县东北)再次击破袁绍大军。

公元208年,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并成为东汉朝廷丞相。

同年乘荆州牧刘表病卒,率大军南征。

为孙权与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

从此形成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割据的局面。

他从此转向巩固北方的统治,镇压朝廷中异己力量包括皇后伏氏的反抗,并继续消灭北方残余割据力量。

建安十六(公元211)年讨平关陇地区马超、韩遂;四年以后(公元215年)又征降汉中的张鲁,为代汉作了充分准备。

在此期间,曾数次进攻孙权、刘备,无功而还。

建安十八(公元213)年,曹操封魏公、建魏国,都于邺。

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以下百官。

三年后(公元216年)曹操进爵魏王,用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称警跸,他名义上还为汉臣,实际上已是皇帝,子曹丕代汉,追尊魏武帝。

公元219年5月,与刘备在汉中交战不利,放弃汉中,11月,与孙权联合,在荆洲的襄阳击杀关羽,稳定了西南防线。

公元220年,曹操于洛阳逝世,享年66岁,谥号“武王”,葬于高陵。

二、曹操诗歌造诣极高,所作《薤露行》、《蒿里行》、《步出夏门行》等,皆悲凉雄浑,气势磅礴。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思考与探究:

1、为什么曹操在历史上骂名和争论最多?

根据记载,在历史上如同曹操一样的奸雄或者比曹操更可恶的统治者还有很多,然而为什么在书上和大家的讨论中数曹操的骂名和争议最多.。

2、说说你心中的曹操形象,他是英雄,是枭雄,还是奸雄?

 

第二节刘备——英雄还是小人

一、刘备简介

刘备,字玄德,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后代,自幼丧父,小时候与母亲编草鞋为生,在别人眼里,他是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老男人,可是他的真实面目却不是这样:

刘备在做县令时,上级来审查,可他的上司只会摆官架子,走到哪里骂到哪里,刘备见状很生气,吊起他的上司,拿起鞭子就向上司身上抽,最后,他说:

“哼,正县令不当了!

”随后带着关羽、张飞就离开了此县城。

公元200年,刘备从曹操手下逃了出去,投靠荆州刘表,占据了新野,刘备非常有战略眼光,曹操袁绍战官渡时,刘备曾经主张让刘表偷袭许昌,刘表害怕失手,不干,但是,后来曹操回来时,刘表后悔莫及,刘备却又说:

“不用后悔,现在恨不得天天都要打仗,机会多得是。

”从这个事来看,刘备协调关系这一点做得比孙、曹2人都好。

公元207年,对于刘备和曹操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年份:

曹操的重要谋士郭嘉在远征的路上一病不起,英年早逝,而刘备,却在隆中得到了诸葛亮,而在三国志里,只有这短短的一句去话:

先主遂指亮,凡三往,乃见。

而这10个字,却被罗贯中演义成一个传奇故事。

公元207年末,曹操亲率80万大军攻打刘备、孙权,刘备为了保护黎民百姓,拖慢了行军速度,在长坂坡吃了大败仗,逃向江夏。

赵子龙单骑救主就是这样引出来的,但是刘备没有摔孩子。

张益德怒吼长板桥是真实,但是张飞的马快,益德提前把桥拆了,这样张飞在河对岸乱嚷乱叫在那里逞能曹军才没有办法奈何他,长板桥是张飞拆的。

后来,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孙权联合刘备,火烧赤壁,害的曹操差一点葬身华容小道。

《火烧赤壁》、《三顾茅庐》、《舌战群儒》我们还要在诸葛亮篇里细说。

刘备得到马超还是一段佳话:

马超乃凉州太守马腾之子,但是马腾被曹操害了,马超投奔了军阀张鲁,张鲁和刘备就是大敌,于是,张飞和马超挑战了三天三夜,打了个平手,最后,刘备让诸葛亮散布谣言,说马超决心要反张鲁,投刘备,结果马超回城时,张鲁相信了谣言,把马超赶了出去,马超没有办法,也是出于无奈,投奔了刘备。

公元211年,曹刘孙三家把目光都投向了益州(成都),最后的胜利者是刘备,得到成都的刘备还是不甘示弱,218年,刘备攻打下了汉中,自取汉中王,封了五虎上将和各个爵位,219年,就让关羽出兵襄樊,关羽大胜,水淹七军,但最后因为骄傲丢失荆州,败走麦城,这些我们在关羽篇里还要讲。

关羽死了,刘备急着报仇,结果张飞还没有动身就被部下杀死了,张飞死因我们在张飞篇里还要讲。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公元221年,刘备的登基典礼草草收场后,就要出动80万大军去攻打吴国。

这一仗,就是火烧连营,夷陵之战,这一仗可以说是绝对的无准备之仗:

谋臣,诸葛亮要镇守成都,走不开,庞统、法正刚刚见了阎王,武将,赵云、马超镇守边疆,走不开,关羽张飞也是刚刚驾鹤西去一命呜呼,所以说,这一仗连一个像样的谋臣和武将都没有,还指望着什么获胜?

刘备到了东吴城下,破口大骂,结果城内就是没有动静,刘备想:

哼,周瑜挺厉害,但是是个短命鬼,鲁肃也可以,但是是个和事老,吕蒙让鲁肃刮目相看,但是是一个病秧子,这不,又换了个陆逊,虽然把荆州攻下来了,但是是个软弱鬼!

于是刘备就放松警惕,正是夏至,蜀军很热,于是刘备就把营地搬到树林里避暑,结果,夜里,陆逊一把火烧着了700里连营里的2个帐篷,结果蜀军营地时连着的,不一会,整个700里营地全部着火,要不是赵云听说来就刘备,刘备得早死2年。

刘备失败后退回了白帝城,从此一病不起,公元223年,刘备已经不能下床,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就让诸葛亮、赵云和尚书令李严来到白帝城永安宫,让他们辅佐太子刘禅,如果太子不值得辅助,诸葛亮可以自己当皇帝,诸葛亮感激的泣不成声:

“太子智量甚大,我怎敢不尽心尽力辅助?

我就算死了也报答不了先主对我的恩情啊!

”刘备说这样的话我就放心了,不一会就去世了。

我觉得诸葛亮说的话是真的,因为他不会拍马屁,这就是著名的永安托孤。

思考与探究

1、刘备是英雄还是小人呢,争论很多,请大胆说说你的看法。

2、刘备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3、如果你是一个企业老总,你从刘备的接班人刘禅上总结了什么教训?

第三节三国人物赏析之孔明

——“智多星”的丰采

一、孔明简介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是中华民族公认的智慧之神,在英才辈出的三国时代,在当时即有“智多星”的称号。

高卧隆中时,他还只是一介书生,即被当时大名士宠德公称为“卧龙”,司马微赞为“识时务的俊杰”。

公元207年,他出山辅佐势单力薄的刘备,先与孙、曹逐鹿中原,后与司马懿争雄天下。

正是他的智慧,曾无立锥之地的刘备能走出困境,取荆益两州,三分鼎足,成就帝业。

也正是他的智慧,庸主刘禅能坐稳江山,长期与强大的魏国抗衡,使司马懿“畏蜀如虎。

诸葛亮的智慧,首先在深度上表现出多层次性,兼具大智与小智,并具急智与远谋。

智有大智与小智之分。

有小智者未必有大智,有大智者也未必有小智。

宋代吕端,颇有智谋,但小处不甚精明,宋太祖谓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智还有急智与远谋之别。

这二者也常不可得兼。

与诸葛亮同时代的鲁肃,有大谋远略,但乃一忠厚长者,做事、决策未必敏捷过人。

如此看来,诸葛亮确实是完美的智者。

他有大智,有远智,自不待言。

他的“隆中对”,被誉为“千古奇策”,奇就奇在他第一个预见“天下三分”,并进而提出促成天下三分的战略战术。

后来形势的发展也果如他的预言判断。

真可谓智转乾坤!

刘备伐吴大败,病死白帝城,蜀国从其颠峰上一落千丈。

他再次受命危难之际,毅然重整旗鼓,闭关息民,养精蓄锐,和吴平戎,使蜀吴又成犄角之势,共钳曹魏,并毅然六出祁山,以攻为守,虽最后回天乏术,但数载保全之功同样是体现深谋远虑。

但诸葛亮如果仅凭如此,还不足以成为智慧的化身。

他的智慧还表现在他的机智、敏捷、善辩、尽能上,既有大智大慧又有小处的聪颖、细节的精明,既能远虑周详,更能急中生智,随机应变。

民间传说他“一步三计”,三国演义更是绘声纭色地描写了他卓绝千古的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智算华容”“舌战群儒”、“七擒孟获”、“空城计”,甚至死了还要以木像吓走司马懿,真使人莫测高深。

这些虽有艺术夸张,故事的虚构,但也说明了他确是足智多谋,为同时代的兵谋家所望尘莫及。

诸葛亮才兼文武,在智慧的广度上亦是前无古人。

在政治上,他将儒家学说所主张的仁德施之于民,又将法家之法用于治国治军。

陈寿的《三国志》称道他“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

强不侵弱,风化肃然”。

将一个国空治理得如此井井有条,岂不令人惊叹!

在军事上,他发展了孙吴兵法,世所推崇。

司马昭灭汉后,特令军事家陈勰学习他的兵法兵制,推行为晋朝的军事制度。

诸葛亮还以个人的天才智慧,创造了著名的八阵图,发明了元戎(一种新式连弩),钢刀及木牛流马,威力无比,杜甫曾作诗称赞“八阵图”的神奇: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西晋李兴也说:

“推子八阵,不在孙吴”。

木牛流马更是世间神物,惜早已失传。

在理财上,诸葛亮同样显示出杰出的才能,他治蜀期间,开源节流,轻徭薄赋,务农植谷,推广生产技术,因而出现了国用足、民财阜、人口旺的景象。

至蜀亡时,府库仍储有“米四十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绢各二十万匹”。

以一个小国支持频繁的战争而不至使人民饥困,到亡国时还有这么多盈余,如非诸葛亮及其后继者善于理财,焉能这样!

诸葛亮因何如此才智超群?

先天的颖慧加上后天的努力。

他饱读先秦诸子,博古通今,并能运用自如。

可以说,他是站在巨人的肩上,集百家而成大智。

他有道家的淡泊风范,儒家的政治理想,也有法家的法治精神,及至墨家的科技杂艺,纵横家的纵横捭阖,名家的机智善辩,阴阳家的奇门遁甲,无不一一具备,从容体现。

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又是外交家、理财家。

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富发明创造,亦可称是发明家、科学家。

在文学上,他虽无曹操的横槊赋诗,但一篇《出师表》,大情大义,不知要压倒多少千古雄文!

南宋诗人陆游《书愤》一首曾极尽赞叹: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人格神”的魅力。

诸葛亮的伟大,不仅仅因为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神,更重要的他是千百年来士大夫知识分子的人格神。

在中国历史上,德才兼备的人不少,但象他这样集智慧神与人格神于一身,可谓绝无仅有。

他所张扬、实践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忘我精神,为历代所推崇备致。

诸葛亮的人格、节操、风范,概括起来是如下四个方面: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博览群书,广交士林,关心时势,每自比管仲乐毅,负有担大任、致高远的远大抱负。

但他又绝不是那种醉心于功名利禄、汲汲于荣华仕进的俗子。

事实上,当时曹操称雄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朋友石广元、孟公威皆投其麾下,他却不为所动,其兄诸葛瑾在东吴颇得重用,他也不去投靠。

最后,刘备三顾茅庐,以千古未有的求贤至诚深深打动了他,他才毅然步出草庐,一匡天下。

在著名的《戒子书》中,诸葛亮曾如此谆谆告诫:

“夫君子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宁静无以致远”,真乃至理名言,也是他淡泊节操的真实写照。

尽瘁国事,忠心辅政。

诸葛亮先后辅佐刘备、刘禅两代皇帝,忠心耿耿,公而忘私,刘备很信任他,临死托孤于他,并大义地提出让出家天下,但他没有夺取君位的政治野心,侍奉扶不起的阿斗,更加殚思竭虑,“亲理细事,汗流终日“,最后以身殉职,病死军中,时年五十四岁。

诸葛亮辅佑后主,实际上是执一国之政,出帅入相,但后主并不感到他的威胁,群臣并不感到他的僭越,倘非心底无私,国而忘家,焉能如此!

任人唯贤,清正廉明。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真乃金玉良言,至今仍振聋发聩。

诸葛亮如此进谏后主,他本人则更是任人唯贤的典范。

托志忠雅的蒋琬,清廉有才的费祎,智勇双全的姜维,都到他的重用和培养。

他死后,这几人成为蜀国的中流砥注。

托孤大臣李严运粮失责又慌报军情,被诸葛亮废为平民,但对李严之子仍加以信任,并促进他劝父改过自新。

由是李严不仅不抱怨,而是心怀感激,诸葛亮去世,李严因悲痛发病而死。

诸葛亮知人善任,明之以法,晓之对情,其服人心如此!

在廉洁上,亦堪称典范。

他曾上书后主,如实申报个人财产。

书曰,臣家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一家可以温饱,臣随身衣食,都是官府供给,决不别伯经营,增长私产一寸,臣死以后,如查出多余财产,那就是对不起国家。

光明磊落。

苍天可鉴。

坚韧一心,竭尽人谋。

诸葛亮的政治理想,是“匡复汉室,还于旧都”,一统天下,但现实却是极严峻的:

三国之中,对手魏国势力最为强大,其土地、人力、财力、物力比吴蜀二国的总和还要多,而蜀国相对最弱。

诸葛亮深知这一点,“与其坐而待亡,孰若伐之”(后出师表),于是毅然挑战极限,采取一切积极措施,发愤图强,以挟泰山而超北海的气概,“驱驰千万众,怒目瞰中原”,虽劳而无功,仍不失为英雄壮举,这既是诸葛亮的悲剧,也正是他的伟大。

这种尽力而为的奋斗精神,后人无不感慨系之。

成都武侯祠一联云:

已知天定三分鼎,犹竭人谋六出师。

而杜甫的《蜀相》一诗,更可谓是诸葛亮的千古知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孔明情结”与“诸葛亮文化”

一部廿四史,有多少谋臣勇将,又有多少雄主名王,但历史老人似乎却分外垂青诸葛亮这位出师未捷的英雄。

自魏晋以来,他的智慧光茫越来越夺目耀眼,他的人格力量越来越彰显天下,他的形象日益高大丰满,历史人物的诸葛亮已变成一个文化的诸葛亮,潜入民族的心理底层,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全国各地,纪念他的庙宇祠碑不可胜数,南阳诸葛庐,成都武侯祠,陕西定军山,无不成为世人朝拜的圣地。

上至士人,下至百姓,无不具有一种“孔明情结”,而有关他的故事、传说、题咏、小说、戏剧,更是层出不穷,形成一种蔚为大观的文化现象。

甚至许多东西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孔明灯、孔明锁、孔明扇、诸葛巾,不胜枚举。

远在两晋南北朝,诸葛亮去世以来,他即受到老百姓的追悼和士人知识分子的普通赞扬。

陈寿作《三国志》,尊曹魏为正统,但仍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认为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