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经济学大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085108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利经济学大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福利经济学大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福利经济学大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福利经济学大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福利经济学大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利经济学大题.docx

《福利经济学大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利经济学大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利经济学大题.docx

福利经济学大题

福利经济学大题

第一章

1、什么是旧福利经济学?

其理论要点有哪些?

(P5)

西方经济学家庇古创立的福利经济学称为旧福利经济学。

旧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总福利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总量大小,而且受到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趋于平均的国民收入分配方式会引导社会福利最大化;二是提出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原则,即边际私人收益和边际社会收益、边际私人成本和边际社会成本这两组指标的合理运用问题,为资源合理有效配置提供了指导原则,这实际上是提出了经济中外部性问题的解决方式。

2、新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假设有哪些?

(P5)

①在20世纪40年代,伯格森和萨缪尔森分别提出社会福利函数理论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奥肯提出“漏桶”原理,对平等与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

罗尔斯提出原始状态下的平等优先定理。

伊斯特林根据相对收入学说和有关福利含义的讨论提出相对福利学说。

阿罗论证了将个人偏好次序整合为社会偏好次序的不可能性定理

③20世纪70年代,阿玛蒂亚·森揭示了导致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的原因

④20世纪80年代以来,阿玛蒂亚·森将社会个体潜能的实现作为福利评判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3、什么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帕累托最优和帕累托改进有何区别?

(P15)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

区别: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状态,不论实行何种社会经济政策变动,在使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上升的同时,必然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下降。

帕累托改进是指一项社会变革使得一部分人的社会福利增加的同时,并不减少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

4、帕累托最优的实现条件有哪些?

(P16+XX)

(1)交换最优条件

  即使再交易,个人也不能从中得到更大的利益。

此时对任意两个消费帕累托最优者,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效用同时得到最大化。

(2)生产最优条件

  这个经济体必须在自己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

此时对任意两个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需要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生产者的产量同时得到最大化。

(3)综合最优条件

  经济体产出产品的组合必须反映消费者的偏好。

此时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与任何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同。

帕累托最优状态要满足三个条件:

(1)交换的最优条件:

对于任意两个消费者来说,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2)生产的最优条件:

对于任意两个生产者来说,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

(3)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

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与边际转换率相等.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帕累托最优最优的三个条件均能得到满足.

5、为什么完全竞争市场一般均衡实现了帕累托最优?

在完全竞争的前提下,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使得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

在这一状态下,社会以最低的成本进行生产,消费者从消费产品中获得最大满足,厂商获得最大利润,生产要素按各自在生产中的贡献取得报酬。

因此按帕累托最优标准而言,完全竞争市场一般均衡实现了帕累托最优。

6、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p24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是指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状态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自由市场在均衡时是帕累托有效的。

第一定理是讲如果企业都追求利润,每个个人都追求自己的效益最大化,市场自然就可以达到一个最优的资源配置。

7、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的主要结论是什么?

试举例分析说明。

(P25)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是指从任一个初始资源状态出发,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形成的均衡必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举例画图。

(见书P25)

8.科斯定理是否与科斯第二定理相冲突?

说明理由。

科斯第二定理:

当交易费用不为0时,财产权的初始界定影响最终资源配置。

11.次优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个概念就行)

次优原理是指,当现实经济状况不能全部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时,根据现实条件确定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结果就是次优条件,是在帕累托最优条件不能全部满足的情况下求解目标函数最大值的结果。

次优原理指出,次优条件是在次优状况下能够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基本条件,次优条件不是帕累托最优条件的近似。

第三章

2.什么是补偿原理?

补偿原理的意义是什么?

①补偿原理:

如果进行某项社会变革可能导致一部分社会成员受益、另一部分成员受损时,如果受益者能够在弥补受损者之后较变革前有所改善,那么称此变更是可取的。

②意义:

用来判断改革的可取性,补偿原理为社会经济改革否可行提供了参照标准,是改革实施的可行性分析的理论依据。

3.卡尔多补偿标准与帕累托改进标准的区别是什么?

卡尔多指出,任何一项经济政策的变革往往导致价格体系的变动,会使一部分人得利,另一部分人受损如果按照帕累托最优改进标准,就有可能取消一些实际能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政策,因此需要建立新的检验标准。

这个标准就是:

如果受益者能完全补偿受损者之后还有剩余,则整体社会福利有所改善。

这个补偿明显是假设的,不是实际补偿。

如果是实际补偿,那就属于帕累托改进,无须提出卡尔多补偿标准了。

既然卡尔多补偿是虚拟补偿,如何能确定该标准是有效的呢?

实际上我们把卡尔多标准就称为潜在帕累托改进标准。

4.希克斯补偿标准的内容是什么?

(P41)

如果受损者不能通过收入重组来补偿受益者以阻止改革发生,那么该项改革就是可取的。

5.为什么说卡尔多补偿标准和希克斯补偿标准是虚拟补偿标准?

其评价效果如何?

P39第一标题

6.西托夫斯基是如何修正卡尔多补偿标准和希克斯补偿标准的不足的?

为了解决这两个标准存在的逻辑不一致性问题,西托夫斯基提出了双向检验标准,既对某项社会政策变革既进行卡尔多补偿标准检验(正向检验标准),又进行新课时补偿标准检验(反向检验标准),又成为双重检验标准。

7、运用卡—希—西标准会产生什么问题?

产生这些问题的内在原因是什么?

会产生逻辑不一致性或动态不一致性。

原因:

是因为缺乏关于收入分配的价值判断标准。

如果在上述虚拟补偿检验的基础上,再进行实际补偿,也就是进行收入再分配,这些标准才可成为检验社会政策变革是否可取的充足标准。

8、如何理解李特尔补偿标准?

李特尔补偿标准是完善的标准吗?

1)李特尔补偿标准基于帕累托改进标准和收入分配标准

合理性:

如图

2)任何补偿标准都具有相对性,它克服了虚拟补偿标准的逻辑矛盾,但也引进了很难统一的价值判断问题。

(P43)

第四章

1、什么是经济剩余?

经济剩余有几种形式?

经济剩余:

经济剩余是经济学中较为常用的一个概念,它是由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这两个基本概念组成的。

人们愿意支付的价格要大于人们实际支付的价格。

这个差额就是后来马歇尔提出来的消费者剩余。

同样道理如果已知这些公共设施的边际成本,那么提供这些公共设施所获得货币收入超过总边际成本的差额,就称为生产者剩余。

7、试对希克斯四种消费者剩余度量方式通过图示加以比较说明(P54图)

(1)补偿变差(CV):

补偿变差是指,当价格发生变动之后,若保持消费者在价格变动之前的效用水平时所需要给予消费者或从消费者手里取走的货币量。

①当价格上升时,要保持消费者的效用不变,就需要给其补贴;

②当价格下降时,就需要取走消费者多余的货币收入。

补偿变差反映了当价格变化时,以货币形式度量的福利变化量。

(2)补偿剩余(CS):

补偿剩余是指,当价格变动之后,如果保持消费者在价格变动之前的效用水平,并且限制消费者在新的价格下购买没有补偿效应时所愿意购买的数量,在这种情形下应从消费者提取或给予的货币量。

①当价格下降时,应从消费者手中提取货币;

②当价格上升时,应给予消费者一定的货币补贴。

(3)等同变差(EV):

等同变差是指,在现行价格下,要使消费者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所必须给予或取走的货币量。

①当价格下降时,要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必须要给予消费者一定的货币量;

②当价格上升时,要取走一定的货币量。

(4)等同剩余(ES):

等同剩余是指,在现行价格基础上,如果限定消费者购买价格变动之前的购买量,要达到价格变动之后的效用水平所需要给予或取走的货币量。

①如果价格下降,就要给予消费者一定的货币量;

②如果价格上升,则要取走一定的货币量

10、试应用经济剩余概念分析价格控制的福利影响(发达国家支持农业发展方案比较)P59(交过的纸质作业)(三种都考)(重要)

加题:

实物补贴与货币补贴的比较(P60.三)

第五章

1、阐述市场失灵的含义、类别及相关特征

市场失灵的含义:

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系指靠市场达不到资源最优配置。

换句话说,市场失灵是自由的市场均衡背离帕累托最优的一种状况。

类别及相关特征:

①公共物品失灵:

这种市场失灵是由于市场功能存在局限,即便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其也无法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②垄断性失灵:

表现为市场上出现为数很少的几家供应商甚至独家垄断的局面。

③社会公平分配的失灵:

在分配领域,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不可能完全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

④外部性失灵:

当某些市场主体的活动给社会或其他主体带来经济影响时,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来调节将难以达到有效配置资源的目的。

⑤信息的不完全性失灵: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主体都不可能拥有充分的信息。

这意味着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资源配置与假定信息充分的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是不同的,因而定会存在效率损失。

⑥宏观经济周期性失灵:

市场总供求发生以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为特征的宏观经济总量失灵。

3、逆向选择:

举由于信息不完全而导致的市场失灵

例子:

二手车市场应该率先成交质量较好的旧车,可实际上却是质量较次的旧车。

因为,二手车市场按车的平均质量定价,质量较好的旧车,其质量高于价格,车主不愿意进入这个市场。

而质量较差的旧车,其质量却低于价格,该市场就会充斥质量较差的旧车。

旧车交易就不像一般的商品市场那样,交易的序列按质量由高向低排列,而是由低向高排列成交。

它与信息不对称有关,如果买方知道旧车的价格高于它的质量,他们不买;如果旧车的出售者诚实得不想赚质量低于价格的差价,“逆向选择”同样也不会发生。

4、举例分析说明垄断的类型和特征。

自然垄断:

如果某种产品需要大量固定设备投资,大规模生产可以使成本大大降低,那么,一个大厂商就可能成为该行业的唯一生产者。

由一个大厂商供给全部市场需求时平均成本最低,两个或两个以上厂商在该市场上经营就难以获得利润,这种情况下,该厂商就形成自然垄断。

例子:

为了向镇上居民供水,企业必须铺设遍及全镇的水管网。

如果两家或更多企业在提供这种服务中竞争,每个企业就必须支付铺设水管网的固定成本。

因此,如果只有一家企业为整个市场提供服务,水的平均总成本就最低。

5、垄断的福利影响是什么?

绘图(P71)加以说明。

(一)资源配置的非效率

(二)资源运用的非效率

在垄断经营条件下,由于企业没有外在的竞争压力,所以会使整个企业组织从高层决策者到最低操作层改变行为准则,即由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变为追求低风险、舒适、享受原则。

企业长期如此发展,会缺乏改进生产技术、减少成本的动力,造成产品质次价高,品种单一,没有变化,服务水平低下,挥霍浪费资源等,从而使企业产品成本高于相应产量规模的最低成本。

(3)“寻租”成本

一般来说,人们通过生产性活动获得报酬,称之为“创利”活动。

它既可以使自己获利,也可以给社会创造新的财富;但是,假如人们发现不生产劳动,也可以从别人那里分配获得一份收入,即“寻租”活动,他就会放弃劳动,专门去寻找利润。

但如果社会的资源都用于寻找利润,而不去创造利润,则只能会使社会的财富越来越少,资源浪费严重,这种为寻找租金而浪费的资源,被称为寻租成本。

6、什么是寻租行为?

为什么会产生寻租行为?

(P71)

寻租就是为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利润(亦即垄断租金)所从事的一种非生产性寻利活动的。

综合地看,寻租现象产生的原因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既有体制内的原因又有体制外的原因。

具体说来,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人的自利行为

(2)公共领域的漏洞(3)社会环境因素

7、什么是外部性?

举例加以说明外部性的影响。

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影响了其他的经济主体,但却没有因为好的影响而得到利益补偿,也没有因坏的影响而支付代价。

前种情况被称为正的外部效应;后种情况被称为负的外部效应。

例子:

①青岛与浙江发展模式的融合是增加各自的正外部性,而减弱负外部性

②狂吠的狗引起负外部性,因为邻居受到噪音干扰。

狗的主人并不承担噪音的全部成本,因此很少谨慎地防止自己的狗狂吠。

地方政府通过规定“干扰平静”为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8、公共物品为什么会导致市场失灵?

P65、66

公共物品或劳务具有与私人物品和劳务完全不同的三个特性:

第一,效用的不可分割性;第二,消费的非竞争性;第三,受益的非排他性。

这一方面使生产者无法通过定价来收回成本,所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者不可能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另一方面,也使消费者都寄希望于别人付费购买公共产品,而自己免费享用,做一个“免费搭车者”。

公共物品的基本特性决定了公共物品不能在市场上被自发而有效地生产出来,不能按市场机制的方式来配置这个领域的资源。

市场不能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加、公共物品的分类和它们各自的特征。

p74~75

分类:

纯粹的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特征:

纯粹的公共物品,是指那种提供给全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而且不具有消费竞争性和受益排他性的物品。

准公共物品,既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又具有私人物品的特性。

第六章

1.简述公共物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概念:

是指那些能够同时供许多人共同享用的产品和劳务,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使用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基本特征:

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①非排他性:

是指物品一旦被提供出来,不可能将拒绝为它支付费用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之外,也可以说,公共物品不能因为拒绝付款的个人或厂商而停止,任何人也都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来把自己所不喜欢的公共物品排除在其享用范围之外。

包含三层含义:

(1)任何人都不可能不让别人消费它,即使有些人有心独占对它的消费,但要么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要么是技术上可行但成本过高,因而是不值得的。

(2)任何人自己都不得不消费它,即使有些人可能不情愿,但却无法对它有所拒绝。

(3)任何人都可以恰好消费相同的数量。

否则,如果在某人消费以后,别人消费的可能性减少了,那么,也就等于非排他性不存在了。

②非竞争性:

是指公共物品一旦提供出来,任何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利益,也不影响整个社会的利益。

换言之,某人或厂商对公共物品享用的同时,并不排斥和妨碍别人或厂商对其享用,而且也不会减少其他人或厂商享用该种公共物品的数量与质量。

这种非竞争性是因为公共物品一般都具有效用不可分割的性质。

2.对私人部门生产公共物品所造成的福利损耗状况作出分析(P98倒数第二段开始)

我们用一座大桥为例来说明私人部门生产公共物品的福利损耗问题。

图中D为需求曲线,QL为大桥的临界通过能力,即过了这一点就会产生拥挤。

在由政府生产这座大桥的情况下,政府可以做两种选择:

一是免费过桥的做法。

如果过桥的人数小于QL时,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因此价格也为零。

这种做法增加社会福利,使所有的过桥人都可以自由过桥,使整个P0OQL部分都成为消费者剩余,达到消费的福利最大值。

二是过桥收费的办法。

当过桥人数达到QC时,需求曲线可能趋于无限大,这样就会产生拥挤现象。

如果产生拥挤,过桥人数增加,大桥使用的危险增加,维修、加固等就成为必要的,这时边际成本会增加,消费者的福利也会损失,政府应该采取收费的方法,收费T应等于产生这座桥的边际成本MC,这样可能会使社会福利出现损失,但大桥的使用效率提高,达到了最佳的效果。

由此造成的结果是过桥人数将为QG到QL间的消费者无法过桥。

现在,如果这座桥不是由政府修建的,而是由私人来修建这座桥的话,就可能产生低效率。

因为私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将会导致大桥收费水平的提高,从而消费者剩余部分减少。

如图所示,这家修建大桥的私人厂商由于其所具有的垄断地位,便会按照边际成本(MC)等于边际收益(MR)定价,这时私人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低于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其对消费者的收费会上升为P。

结果,过桥人数将减少为QP,有QP至QL部分的消费者无法通过付费过桥。

消费者剩余将减少PAMCT的面积。

这家私人产商虽然可以获得PABT面积的利润,但由于PABT>PAMCT,因此会造成PAMCT-PABT=ABMC面积的社会福利净损失,由私人部门修建大桥所造成的社会福利的净损失,清楚地表明了私人部门生产公共物品的低效率。

5.区分公共物品供给的一般均衡和林达尔均衡(P105-P112)

3.结合图形,描述政府提供私人物品福利效用分析(P99-P101)

4.私人提供物品的福利效应(就是第2题)

第七章

1.如何理解平等与效率的概念?

(P122,P126-127)

①平等:

是指居民能够不受任何自身条件以外条件的限制,在符合社会约定规则的前提下,对经济资源平均或接近平均占有、使用并获得收益。

具体来说在收入分配中平等包括三个层次上的内容:

一是收入机会上的平等。

即在市场等价交换原则下,社会提供给每一位社会成员相等的参与竞争、就业、投资、盈利等一切经济活动的机会。

二是收入结果上的平等。

即个人、企业按照自己的贡献获得平等收入。

三是收入实现上的平等。

即不同个体等量的收入可以购买到等量的相同商品和服务,就是实现的平等。

②效率:

是一个经济学范畴,指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即指资源配置合理和充分利用所带来的社会资源的投入产出比率高,即以最小的投入(或成本)获取最大的产出。

一般地说,相对既定的产出,投入越少,效率越高;相对于既定的投入,产出越多,效率越高。

从经济运行环节来看,效率可分为生产效率、交换效率、分配效率;

从时间角度看,效率可分为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

从空间范围看,效率可分为企业经营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和宏观经济效率。

(看个人意愿删减)

2.描述平等及其内涵(P129-137)

平等:

是指居民能够不受任何自身条件以外条件的限制,在符合社会约定规则的前提下,对经济资源平均或接近平均占有、使用并获得收益。

具体来说在收入分配中平等包括三个层次上的内容:

一是收入机会上的平等。

即在市场等价交换原则下,社会提供给每一位社会成员相等的参与竞争、就业、投资、盈利等一切经济活动的机会。

二是收入结果上的平等。

即个人、企业按照自己的贡献获得平等收入。

三是收入实现上的平等。

即不同个体等量的收入可以购买到等量的相同商品和服务,就是实现的平等。

3.列举出“效率优先论”“平等优先论”“两者兼顾论”的主要观点、主要代表人物。

(P131-134)

①效率优先论:

该观点认为,收入分配不等是经济普遍繁荣的发动机,收入差距扩大能促进经济增长,增长是实现平等的必要条件。

主要代表人物:

弗里德曼、哈耶克

②平等优先论:

如果听任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而不采取人为的干预措施,那么不仅收入不可能公平地分配,甚至资源也不可能有效地配置。

强调“使平等优先”,强调把国家干预下的收入均等化放在首位,缩小市场的调节作用。

主要代表人物:

约翰·罗尔斯

③两者兼顾论:

既不是效率优先,也不是平等优先,而是企图找到一条既维护市场机制,又能消除收入差别扩大的途径,即设法使平等和效率两者都能有所增进的途径。

主要代表人物:

约翰·劳尔斯、布坎南

第八章

1.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其意义何在?

(P152、153)

①概念:

是试图找出一套规则(或程序),来从一定社会状况下的个人选择顺序中推导出符合某些理性条件的社会选择顺序,一般是办不到的。

②阿罗不可能性定理两个条件:

a.各类变量都是可以完全描述清楚的

b.考察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对所有可能达到的社会状况都有一定的选择顺序。

③阿罗不可能性定理两个基本要求:

a.进行选择的人数大于1

b.公共的选择顺序基于个人的选择顺序

④阿罗不可能行定理五条准则:

a.选择者个人处在一种理性状态

b.与选择方案无关的因素不影响选择内容的变化

c.适用帕累托最优原则

d.所要做出选择的因素都处于选择的同一区间之内

e.不存在个人独裁

⑤意义:

为选举制度或投票制度制订了衡量标准。

一方面澄清了任何选举制度应该满足的条件,另一方面确认满足这些条件的选举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